《梦溪笔谈》是用我国传统的“笔记”方式写成的书,成书时间大约在1091年。全书既有大量篇幅关于自然科学的实录,也包含了很多社会科学方面的论述和社会生活的记载。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杰出科学家沈括倾其一生才情所著的不朽之作,也是我国古代涉猎面最为广博的科学著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梦溪笔谈/国学经典 |
分类 | |
作者 | (北宋)沈括 |
出版社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梦溪笔谈》是用我国传统的“笔记”方式写成的书,成书时间大约在1091年。全书既有大量篇幅关于自然科学的实录,也包含了很多社会科学方面的论述和社会生活的记载。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杰出科学家沈括倾其一生才情所著的不朽之作,也是我国古代涉猎面最为广博的科学著作。 内容推荐 《梦溪笔谈》(作者沈括)既有大量篇幅关于自然科学的实录,也包含了很多社会科学方面的论述和社会生活的记载。《梦溪笔谈》包括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谬误、讥谑、杂志、药议等诸多门类,内容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 目录 卷一 故事一 卷二 故事二 卷三 辩证一 卷四 辩证二 卷五 乐律一 卷六 乐律二 卷七 象数一 卷八 象数二 卷九 人事一 卷十 人事二 卷十一 官政一 卷十二 官政二 卷十三 权智 卷十四 艺文一 卷十五 艺文二 卷十六 艺文三 卷十七 书画 卷十八 技艺 卷十九 器用 卷二十 神奇 卷二十一 异事 卷二十二 谬误谲诈附 卷二十三 讥谑 卷二十四 杂志一 卷二十五 杂志二 卷二十六 药议 补笔谈卷一 故事 辩证 乐律 补笔谈卷二 象数 官政 权智 艺文 器用 补笔谈卷三 异事 杂志 药议 续笔谈十一篇 试读章节 上亲郊庙,册文皆曰“恭荐岁事”。先景灵宫,谓之“朝献”;次太庙,谓之“朝飨”;末乃有事于南郊。予集《郊式》时曾预讨论,常疑其次序,若先为尊,则郊不应在庙后;若后为尊,则景灵宫不应在太庙之先。求其所从来,盖有所因。按唐故事,凡有事于上帝,则百神皆预遣使祭告,唯太清官、太庙则皇帝亲行,其册、祝皆日“取某月某日有事于某所,不敢不告”。宫、庙谓之“奏告”,余皆谓之“祭告”。唯有事于南郊方为“正祠”。至天宝九载,乃下诏曰:“‘告’者,上告下之词。今后太清官宜称。‘朝献’,太庙称‘朝飨’。”自此遂失“奏告”之名,册文皆为“正祠”。 皇上每年都要亲自祭祀天地神灵,祭文中都这样说:“恭敬地献上每年的祭品”。祭祀耐要先到景灵宫,这叫做“朝献”;接着又要到太庙,这叫做“朝飨”;最后才能来到南郊举行祭祀。我在编定祭祀制度的时候,曾参加过讨论,老是怀疑这种祭祀的次序,如果前面的是尊贵的话,那么祭祀天地就不应该放在祭祀祖宗之后;如果后面的是尊贵的话,那么景灵官就不应该放在太庙的前面。探究这种次序的历史由来,大概也应该是有根据的。按照唐朝时的老规矩,大凡祭祀上天的时候,就都要事先派使者去向各路神灵祭告,只有大清官和太庙则是由皇帝亲自去,那些条文中的祝词都这样说:“定于某月某日在某地祭祀,不敢不禀告”。到宫庙的祭祀活动叫做“奏告”,到别的地方的就叫做“祭告”。而只有在南郊的祭祀,才算是“正祠”。到了天宝九年,唐玄宗才颁布了诏令说:“‘告’是上对下的用语,今后太清官应该叫‘朝献’,太庙叫‘朝飨’。”自从这时起就不再用“奏告”的说法了。祭文中也都叫“正祠”了。 正衙法座,香木为之,加金饰,四足,堕角,其前小偃,织藤冒之。每车驾出幸,则使老内臣马上抱之,日“驾头”。辇后曲盖谓之“□”;两扇夹心,通谓之“扇□”。皆绣,亦有销金者,即古之华盖也。 正衙法座是用香木做成的,用黄金装饰,有四只脚以及吊角,它的前部分稍稍地向后缩,并且用藤条编织使覆盖起来。每逢皇帝外出巡幸之时,就让一个老内臣坐在马上怀里抱着它,这叫做驾头。皇帝坐的马车那后面弯曲的车盖叫做□,由两把扇子将它夹在中间,统称扇□,都是丝织珍品,也有镶嵌着金丝的,这就是古时的华盖。 唐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之所,玉堂、承明、金銮殿皆在其间。应供奉之人,自学士已下,工伎群官司隶籍其间者皆称“翰林”,如今之翰林医官、翰林待诏之类是也。唯翰林茶酒司止称“翰林司”,盖相承阙文。唐制,自宰相而下,初命皆无宣召之礼,惟学士宣召。盖学士院在禁中,内臣宣召无因得人。故院门别设复门,亦以其通禁庭也。又学士院北扉者,为其在浴堂之南,便于应召。今学士初拜,自东华门人,至左承天门下马待诏,院吏自左承天门双引至阎门,此亦用唐故事也。唐宣召学士自东门人者,彼时学士院在西掖,故自翰林院东门赴召,非若今之东华门也。至如挽铃故事,亦缘其在禁中,虽学士院吏亦止于玉堂门外,则其严密可知。如今学士院在外,与诸司无异,亦设铃索,悉皆文具故事而已。 唐朝时曲翰林院在皇宫之中,是皇帝宴乐和居住的地方,玉堂殿、承明殿、金銮殿都包括在里面。所有在皇帝身边扶持侍奉的人,从学士往下,被列入供奉名册的工匠、技艺等一类的官员,都叫,做翰林,就好像现在的翰林医官、翰林待诏之类一样的。只是翰林茶酒司单独被叫做翰林司、这大约就是沿袭了旧时简称的缘故。唐朝的制度,从宰相往下,刚任命时都没有召见的礼节,只有学士才被召见,大概因为学士院在皇官中。没有太监宣布召见就无缘进去,所以院门上又另设一道门,也是从那儿通往内官的。另外,学士院的北门,正对着浴室的南边,便于听皇帝召见。现在的学士刚被任命时,从东华门进去,到左承天门下马等候命令,院吏从左承天门双双带领到阁门,这也是沿袭唐朝的旧制度。唐朝召见学士是从东门进去,那时学士院在西边边门,因此从翰林院东门去应召,不是像现在这样走东华门。至于像拉门铃的规矩,也是因为在皇宫中,即使是学士院吏,也得停在玉堂殿门外,那它的严密也就可想而知了。如今学士院在官外,同别的官署没有什么不同,也没了门铃拉绳,都是空摆着老样子罢了。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玉堂东承旨阎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窗格引烛人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宋太宗因为曾经驾临过学士院玉堂,因此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们每月初一才被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是不敢擅自乱坐的。按照过去的规矩,就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的时候,学士就穿戴齐整地坐到台上。现在已经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了空台而已。在玉堂的东边,承旨阁子的窗格上至今留有火烧过的痕迹。原来是宋太宗曾在夜间驾临玉堂,当时苏易筒是学士,已经睡下了又匆匆忙忙起来,情急之下没有烛火照着穿衣戴帽,侍从的宫女便急忙从窗格间伸进烛火来照明。这个到现在也不打算更换的窗格,就是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一段佳话来纪念。P1-3 序言 中华文明犹如一条璀璨的星河长列天空,当我们收敛杂念把目光凝注头顶时,常常就会惊叹于那群星跳跃时的光华。在感触历史余温、爬梳民族文化的精神畅旅中,一道天光射透苍穹□然坠目,北宋沈括穿越千年来到编者的案头:老者满头银发,袍带飘飘,手捧长卷,伫立眼前——《梦溪笔谈》,一部非常著名的古典科技名著;沈括,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即今天杭州)人,宋仁宗嘉韦占年间进士及第,曾任龙图阁直学士。在神宗时期,保守派与革新派的斗争异常尖锐激烈,沈括站在改革派主角王安石一边,力倡改良社会各方面的体制,针对科技、文化、军事等现实存在的问题身体力行,建议频出,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以及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沈括因牵连其中而隐居润州梦溪园,在《梦溪笔谈》的《自序》中他写道:“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思平日与客有言者,时纪一事于笔,则若有所悟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谓之笔谈。圣谟国政,及事近宫省,皆不敢私纪。至于系当日士大夫毁誉者,虽善亦不欲书,非止不言人恶而已。所录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不系人之利害者,下至闾巷之言,靡所不有。亦有得于传闻者,其间不能无疏谬。以之为言则甚卑,以予为无意于言可也。”沈括既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学者,同时在政治外交和军事上又具有丰富的经验,因之在全书的字里行间,无不深刻地反映了处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斗争日益尖锐化的北宋王朝深刻的社会矛盾。因此,《梦溪笔谈》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有其珍贵的史料性意义。 历史的时空是广阔的,留给后人的借鉴意义更是无穷的;以史鉴人,以史修人,古为今用,尊古鉴今,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沈括是个早已飘逝的生命,而惟其久远,才能够使他以严谨的治学风骨为后世确立了鲜明的标杆;《梦溪笔谈》可谓科学宝典,而惟其真理,才能够使它以囊括万象的权威引领后人的脚步。 《梦溪笔谈》是用我国传统的“笔记”方式写成的书,成书时间大约在1091年,即宋哲宗元韦占年间。全书既有大量篇幅关于自然科学的实录,也包含了很多社会科学方面的论述和社会生活的记载。包括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谬误、讥谑、杂志、药议等诸多门类,内容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不仅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记、人生遭遇、朝章制度、考试制度,还有哲学、语言、音乐、绘画、书法,以至生活中的各个剖面细节,无所不包,无所不谈,但主要的记述乃是关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及技术发明的内容,并且作了一定程度的客观描述和理论上的大胆探索。 作为一名颇负盛名的科学家,沈括的知识面非常之广泛,是一位学科知识极为丰富的学者,因此在本书中有关自然科学的论述、记载、创建与发明占有很大的‘比例。可以说这是他穷毕生心血研究成果的汇总,也是他留给世人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之所以被称为文明古国,也正是由于有了沈括这样的大家支撑和丰富了整个文明的体系。由于历史的原因,尽管沈括的许多专著已经失传,但是在《梦溪笔谈》中有幸保存了原著的片断或摘要,所以实际上,《梦溪笔谈》乃是沈括科学论集的一个缩影,在全世界的科学文献史上享有极其崇高的声誉。 人的认识都是阶段性的,阶段性就是局限性,所有人概莫能外,沈括如此,我们也许更如此。本书的编撰如有谬误遗漏之处尚祈读者指正,以期提高我们的认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