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南山,空气中弥漫着成熟花椒的气味。南山虎的鼻腔里充斥着浓烈的辛香。它并不喜欢这种气味,但它却没办法拒绝。因为在它的洞口,有棵不知年岁的老花椒树,枝繁叶茂,尖刺如铁。每到秋季,熟透的红色椒果挤满了枝丫,抱团成串,鲜艳无比,以致南山虎总以为春天来了。因为在它的感知中,似乎只有春天的树才能开出如此硕大鲜红的花朵。
尽管果艳如花,南山虎依然对花椒树没有好感,它不止百次地思谋着要把这棵树清除。但作为一只老虎,它是不会使用砍刀的。而口中的利齿只能咬断猎物的喉管,却对那些长满尖刺的极具韧性的枝条没有用武之地。尝试几次后,南山虎只得选择了放弃和适应:与邻为善,与树为友。
后来,南山虎渐渐年迈,毛色也由当初的焦黄变为乳白,成了南山白虎。像人,到了一定年龄,头发胡须都要失去颜色。
进入暮年的南山白虎,失落而孤独。它常常蜷卧在花椒树下,在浓郁的椒香中打盹。它已经喜欢上了这种香气,并依赖上了它。与此同时,生活在长安城的人们却喜欢上了胡椒,一种和花椒形相近、味相似的植物。上自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莫不以拥有大量的胡椒为荣、为乐、为生活的保障。一个时期内,胡椒成了财富的代名词,黄金白银反被人们冷落。朝野上下,涌动着狂热的胡椒潮。但大唐帝国并不出产胡椒,胡椒来自遥远的西域,专贡帝王将相家。普通百姓是没有资格享受胡椒的。无奈只有把目光投向土生土长的花椒,聊以满足些生活和心理的需求。
南山白虎自然不谙人间世事,只求守着那棵花椒树慢慢变老。直到有一天,它的清梦被打破。一伙不知来自何方的强人,手执刀枪棍棒,将它围了起来。生死存亡关头,南山白虎用尽最后的威力奋力一搏,怒目圆睁,仰天长啸。这一叫,地动山摇,阴风骤起。那伙强人自知不是对手,仓皇而逃。顾忌自身老迈,体力不支,南山白虎也不恋战,且啸且退到山冈那边。那伙强人也不追赶。待南山白虎走远,便迫不及待攀枝折条,刀砍斧斫起花椒树来。南山白虎似有所悟,原来他们真正的目的是花椒树,而不是它这只老迈无用的老虎。
南山白虎情绪稍安,觅一背风向阳山坳暂为栖身。
数日后,强人们满载而归,山野恢复平静,南山白虎重返老巢。眼前的景象让它悲伤。花椒树枝叶凌乱,东倒西歪。满树的椒果已不见,显然是被那伙强人尽数捋去。南山白虎伤感地摇摇头,流下两行混浊的泪水,别无选择地蜷卧在花椒树下。那一夜,它彻夜未眠,没有了花椒那熟悉温暖的气息,它明显地感到了秋的味道。
第二天一早,南山白虎最后看了几眼它的老巢和花椒树,一步三回头地下山去了。它要寻找那熟悉的味道,它要在那神奇的气息中终老。 循着绵延清晰的椒香,南山白虎一路走、一路嗅,最后竟来到了一座巍峨壮观的城楼下。此时的南山白虎,由于一路遭受人类的注视、指点,已稍稍沾染了些人性,不仅学会了人类的低眉敛目、恭谦礼让,还能听懂几句人语,识得几个汉字。这为它一路畅通无阻,并顺利进入长安城提供了有力保障。
长安城繁华依旧。但这不过是表象。“安史之乱”已给这个超级帝国带来致命打击。然伤在深处,腐在根部,不假以时日,还是难以看出。刚刚过去的叛乱,似乎没有在人们的心中留下印象,上自皇帝,下至庶民,所有人似乎都患了健忘症,兀自沉醉在繁荣昌盛的假象中,不愿醒来。其人自欺,也欺骗着他人,更欺骗着这只不食人间烟火的南山白虎。它秉持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行走在熙攘的人群中。
经过朱雀大街,南山白虎看见一支来自新罗的使团。白衣玉饰,贡品琳琅。贡品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只长羽白鸟和两个发辫及腰的长裙丽姬。她们都被刻意地装扮过,华美的佩饰,在秋日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刺眼炫目的白光。南山白虎感到新鲜而亲近,悄悄地跟在这支白色队伍后,沐浴着无数诧异惊叹的目光,低头前行。
不知走了多久,来到一座无与伦比的辉煌宫殿前。这就是大明宫了。南山白虎抬头望去,金碧辉煌的楼宇接天蔽日,雄伟壮丽。白鸟和白衣丽姬被安排在使团抢眼的位置,等候在含元殿前的鞠球场上,接受着中使的检阅、挑选,然后被进献到皇帝陛下面前,供他消遣赏玩。
首先接纳的是两只奇异的白鸟,当它们被侍者抓着腿脚,顶在肩上往里走时,无不惊恐地睁圆了红宝石似的眼,发出凄厉绝望的悲鸣。南山白虎心里一惊,赶紧掉头,离开了鞠球场。人们的注意力全都在那些稀奇的贡物上,兴致高涨,品头论足,根本没有在意一头白虎的出现、消失。
P001-003
作者满怀深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清丽的文笔,加上巧妙的艺术结构,展现了李贺的人生悲剧与诗歌天才,有一股勃郁、凄美之气弥漫纸上,读来令人感动。
——文史专家陶文鹏
愤世嫉俗的人生经历,幻情奇新的天才诗人,唐代诗苑里的一朵奇葩。27岁短暂的生命,履历极为匮乏。作者在前人的考证与李诗的形象所提供的史实中,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通过独特的架构和诗性的表述,将有限的史料化为可触可感的故事情节,传主瑰丽的艺术风格,以及异常复杂的心理状态,得以具象化地呈现。
——文学专家刘茵
初识李贺,已是三十几年前的事了。说起这件事,首先还得感谢我的父亲。父亲是个爱书的人,那些陪他走过峥嵘岁月的书,不仅是他的好友,也是我儿时的伙伴。在父亲的藏书中,有本写“诗鬼”李贺的书,讲的是李贺小时候勤奋好学的故事。但我不喜欢这本书,因为我怕鬼,哪怕只是一个“鬼”字,都会让年幼的我浮想联翩,恐惧不安。于是,我不再读“诗鬼”的故事,也不再理李贺。直到十多年后,我当了老师,给学生讲李贺的《马》诗时,才开始慢慢喜欢上他,喜欢上他的诗。
后来,我从事地方志编纂工作,对李贺有了更多的了解,对这位诗人老乡更多一分喜爱。而工作的需要,让我接触到了相对多的资料,对李贺及其诗歌的探讨随之开始。二〇〇三年四月,随着《千古长吉》一文在《牡丹》杂志的发表,我的“昌谷之旅”正式拉开帷幕。之后,我萌生了将李贺的生平写成长篇的想法,让他和他的诗穿过干多年的历史,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但我知道,这项工作对我来说任重道远,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我必须从最基础做起,从最细微做起,持之以恒,聚沙成塔。为此,我采取了在一般人看来很笨的办法,将李贺诗逐首背诵,研读,如李贺行吟般,“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同时,向一些专家学者请教,还循着李贺的足迹实地考察,搜集资料。曾像李贺那样徘徊在西子湖畔的苏小小墓前,也曾寻章摘句于昌谷的山山水水间,更沉醉在书香浓郁的图书馆不知归期……就这样,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构思,二〇〇八年十月,我开始动手创作《雄鸡一声天下白》一书。那段时间,我在所有的业余时间,节日假期,甚至父丧期间,都能咬紧牙关,不分心,不走神,老僧入定般,坐于电脑前,指尖飞舞。
一年后,我完成了五十万字的书稿,交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出版后,不仅获得了河南省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还入围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这使我备受鼓舞,更坚定了在文学路上走下去的信心。但同时我又感到“昌谷之旅”不能到此为止,我的使命远远没有完成。可前边的路该怎么走,我没有想好,也找不到方向和路径。
困惑迷茫中,二〇一二年的春天来到,我在中国作家网上看到了中国作协发布的“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工程”公告及一百二十余位参考传主名单。其中第四十八位便是李贺。我心头一亮,随即按公告要求,申报了选题,提交了写作大纲。
一切进展顺利。二〇一二年八月下旬,作为第二批作者之一的我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丛书工程创作座谈会。赴会前,我并不了解与会人员的具体情况。等签到入场时,我才知道这次会议的不同寻常。望着签到册上那些熟悉而令人仰望的名字,我一时愣在那里,手中的签到笔迟迟不能落下。后边的人已排起了队,静静地等着。我别无选择,稳定下情绪,第一次用草书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搁笔,离去,回望,感觉那三个字,就是万花丛中那棵纤弱丑陋的小草。
但是,所有人都没有漠视我这棵小草。一次为期一天的座谈会,成为我人生的里程碑。如今,近两年过去,与各位老师也无联系,但有关他们的记忆已深深留在我心底。难忘中国作协副主席、丛书编委会主任何建明老师的随和儒雅、“落泪成金”;难忘黄宾堂老师的宽厚真诚,文史专家何西来、王春瑜、郭启宏老师的认真负责;也难忘编委会工作人员原文竹小姑娘,忙前忙后,默默无闻地做着大量的工作。去年底,第一批十部作品出版,按我要求,小原给我寄来了郭启宏老师的《千秋词主——李煜传》和周汝昌前辈的《泣血红楼——曹雪芹传》。这两部作品,一部为我打开了思路,一部为我指明了方向。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初,《李贺传》终于脱稿,进入专家评审阶段。经过两个月的等待,春节前夕,小原给我寄来了一个沉甸甸的邮件,那是史学专家组陶文鹏教授亲笔批注的评审意见稿。大到篇章结构,小到标点符号,陶教授逐一审查,严格把关,提出了十多条修改意见。改稿期间,他还主动打来电话,询问进展情况,亲自指导我修改。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负责的精神,让人动容!而作为文学组评审专家,刘茵老师提出的中肯意见,同样让我受益匪浅。在此,向二位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出书在即,我的“昌谷之旅”再添新伴。作家出版社的田小爽编辑,用她的热诚和才能,从专业的角度,为白玉楼中的李贺归来洒扫道途。几年前,我的另一位老乡、女诗人李小平写过一首《归来啊,长吉——》,时至今日,其中的一些句子依然适合我此时的心情:
连昌河畔
我是你短墙外采桑浣纱的女子
我是你竹林边踏长风唱小曲的乡亲
我背负女几山的眼神
手捧洛阳牡丹 昌谷新笋
在家乡的春天 一声声喊你
归来啊 长吉
孟红梅
二〇一四年五月二十九日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巨匠,他们如璀璨的群星,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系统和本正地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文化成就,无疑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为此,中国作家协会于2012年初作出决定,用五年左右时间,集中文学界和文化界的精兵强将,创作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这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文化出版工程,它对形象化地诠释和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公民的历史文化普及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这项原创的纪实体文学工程,预计出版120部左右。编委会与各方专家反复会商,遴选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120余位历史文化名人。在作者选择上,我们采取专家推荐、主动约请及社会选拔的方式,选择有文史功底、有创作实绩并有较大社会影响,能胜任繁重的实地采访、文献查阅及长篇创作任务,擅长传记文学创作的作家。创作的总体要求是,必须在尊重史实基础上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力求生动传神,追求本质的真实,塑造出饱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反对戏说、颠覆和凭空捏造,严禁抄袭;作家对传主要有客观的价值判断和对人物精神概括与提升的独到心得,要有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新传水平应当高于已有同一人物的传记作品。
为了保证丛书的高品质,我们聘请了学有专长、卓有成就的史学和文学专家,对书稿的文史真伪、价值取向、人物刻画和文学表现等方面总体把关,并建立了严格的论证机制,从传主的选择、作者的认定、写作大纲论证、书稿专项审定直至编辑、出版等,层层论证把关,力图使丛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文明和弘扬杰出文化人物精神之目的。丛书的封面设计,以中国历史长河为概念,取层层历史文化积淀与源远流长的宏大意象,采用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与雅致温润的色条进行表达,意蕴深厚,庄重大气。内文的版式设计也尽可能做到精致、别具美感。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这百位文化名人就是杰出代表。他们的灿烂人生就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思想智慧、精神气脉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代代相袭的中华魂魄。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定成为我们再出发的精神动力。
感谢关心、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及专家们,更要感谢作者们呕心沥血的创作。由于该丛书工程浩大,人数众多,时间绵延较长,疏漏在所难免,期待各界有识之士提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编委会
2013年11月
《大唐鬼才(李贺传)(精)》是一部在结构上不同寻常的人物传记作品。作者孟红梅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解构传主的一生,而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篇着重写了李贺参加河南府试得隽、举进士因讳遭毁、任职奉礼郎等决定人生命运和走向的关键节点和重大事件;下篇以李商隐为向导,通过对李贺姐姐的走访,引出李贺的外貌长相、个性特征,进而系统地追溯出其家世背景、成长环境、人生际遇、命运结局等。作者把李贺生平事迹、性格命运同介绍李贺诗歌的名篇佳作紧密结合,在诗歌中寻找重要的人物或事件,更着重分析了李贺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才华,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李贺的天纵奇才和悲惨命运。作品语言优美,充满感情,深具画面感。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大唐鬼才(李贺传)(精)》是作者孟红梅在前人的考证与李诗的形象所提供的史实中,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通过独特的架构和诗性的表述,将有限的史料化为可触可感的故事情节,传主瑰丽的艺术风格,以及异常复杂的心理状态,得以具象化地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