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央军委决定编撰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李来柱是军委2004年确定人选《中共党史人物传》的高级将领之一。这是促使作者写这本回忆录的主要缘由。
本书结合撰写高级将领传,对一生进行了回顾和反思。书中依据来自中共中央两个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北京军区史、北京军区回忆史料、第二野战军战史、第10军战史、步兵第28师师史、石家庄陆军学院简史和有关档案文献资料编撰而成,相信大家能从中悟出一点有益的东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来柱上将回忆录(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来柱 |
出版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央军委决定编撰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李来柱是军委2004年确定人选《中共党史人物传》的高级将领之一。这是促使作者写这本回忆录的主要缘由。 本书结合撰写高级将领传,对一生进行了回顾和反思。书中依据来自中共中央两个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北京军区史、北京军区回忆史料、第二野战军战史、第10军战史、步兵第28师师史、石家庄陆军学院简史和有关档案文献资料编撰而成,相信大家能从中悟出一点有益的东西。 内容推荐 问到他的名字,毛泽东主席说:“好,好!继往开来,中流砥柱,这个名字起得好!” 三闯关东。齐鲁大地哺育了他耿直、朴实、大度、忠勇、刚毅的性格。 8岁担任儿童团长,12岁只身进入日伪据点,机智勇敢完成侦察任务,人称“童子侦察共”。 淮海战役,血战顿庄。他冲锋在前,被炮弹炸昏1个多小时,醒来后继续坚守阵地。全连打得只剩下12名战斗员,他右眼几近失明,弹片遍及全身,仅八角帽上就留下42个弹孔。 南征北战,7200里进军大西南,一昼夜徒步奔袭240里,练就了一双“铁脚板”。 川南征粮剿匪,他是令土匪闻风丧胆的便衣队长。 向文化大进军,他是“一等学习模范”和“文化战线上的优秀指挥员”。 他培养了“爱民模范”谢臣、弘扬爱民传统;大练兵大比武中,培养了全军闻名的“张振生班”;主持修建了平津战役纪念馆,始终关心下一代健眨成长。 他塞外戍边12年,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创建了全军闻名的国防工程,构筑了地下“钢铁长城”,对边防建设贡献卓著。 他八度春秋办军校,组织设计实现了教学改革的突破,他将此称作“宝贵的经历”。 他潜心军事理论研究,熟谙带兵之道,坚持带兵实践,撰写出版了一系列带兵专著。 从士兵到将军,一步一个脚印,熔炉淬火,“勤”铸人生,把个人的一切都融于人民解放、祖国强盛、军队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 10年人大工作,履职为国,尽心为民。 足迹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砖播友谊,情铸和平。 戎马生涯60年,战火中度过了青春岁月,50年战斗在华地区,其中13年担任北京军区领导职务。 关键时刻,处变不惊,勇挑重担,指挥果敢,心系国安。 从第一任司令员聂荣臻元帅算起,他是北京军区第十任司令员。恢复军衔制时,军委主席邓小平亲自签发授衔令。 目录 序 第一章 初踏征途 苦难家世 三闯关东 儿童团长 第二章 投身抗战 参加游击队 童子侦察兵 青纱帐歼敌 第三章 转战中原 党旗下宣誓 出征大洪山 切断平汉路 急进芦台集 第四章 浴血淮海 战斗动员 淝河阻敌 浍河出击 野战筑城 血战顿庄 第五章 打过长江 临泉整训 开赴长江 解放安庆 卫戍芜湖 岳西剿匪 第六章 进军西南 桐城誓师 欢庆建国 苗区风雨 抢占遵义 成都战役 第七章 宜宾剿匪 建设新政权 组建便衣队 奇袭连天山 恶战佛尔崖 遭遇蟠龙场 血战青峰寺 激战万里箐 三打无名洞 武装征粮队 第八章 挥师华北 出川北上 整编换装 向文化大进军 兴建营房 三大制度 大练兵大比武 第九章 建设祖国 在十三陵水库工地 毛主席说我是“标准的军人” 开荒生产 抢险救灾 “爱民模范”谢臣 第十章 塞外戍边 移师北疆 艰苦创业 钢铁阵地 阵地练兵 京津保反空降演习 军政大学学习 第十一章 军校春秋 白手起家 艰难突破 科学管理 军校之城 硕果桃李 第十二章 履职战区 进京赴任 首都战区 精简整编 中央党校学习 中央委员 第十三章 盘马弯弓 常备不懈 重点建设 战场建设 南疆轮战 第十四章 北国练兵 适应转变 宏观指导 检验性拉练 战役演习 第十五章 带兵心路 恒然主题 一线指挥部 一线带兵人 带兵经要 第十六章 国防动员 健全机制 后备力量 人武部建设 人民防空 交通战备 第十七章 保障先行 后勤不后 菜篮子工程 战役保障 军人健康标准 绿化华北 第十八章 心系基层 夯实根基 边疆万里行 外事改革 陪同视察 第十九章 国庆盛典 重任在肩 精心准备 胜利庆典 为了亚运 第二十章 平津丰碑 中央决定修建平津馆 出任建馆领导小组组长 从奠基到开馆 丰碑励后人 第二十一章 人大工作 人民代表 参政议政 百村调研 执法检查 第二十二章 情铸和平 中巴友谊 跨越太平洋 《生日歌》在芬兰湾唱起 文明在交流中升华 陪同李鹏委员长出访欧亚 难忘澳洲行 斯洛伐克总统为我授勋 莫斯科红场的沉思 第二十三章 华阳情怀 走访与参观 学习与著述 信念与希望 乐观与健康 思索与感悟 后记 试读章节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下,旧社会的劳苦大众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那时,我们村里绝大多数耕地被地主富户霸占,穷人只能沦为他们的佃户。他们还开钱庄、设当铺,勾结官府,豢养民团武装,残酷压榨盘剥百姓。当时,家乡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穷人头上两把刀,租子重、利钱高,夹在中间吃不消;穷人眼前三条道,逃荒、上吊、戴镣铐,有冤无处把状告。”这就是当时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我的童年就是在如此贫穷和饥饿中度过的。为了生存,大妹14岁就出嫁了,四弟很小就送了人。 那时,庄稼亩产才几十斤,遇上好年景也不过百八十斤,除去高租官税,剩下的少得可怜。父母年轻力壮,不分白天黑夜埋头劳作,平时省吃俭用。尽管这样,一家人也只能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日子,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遇上大旱,庄田龟裂,赤地千里,粮食早就没了,周围的树叶也被吃净了,树皮扒光了,野菜挖尽了,乡亲们的日子就更没法过了,饿死的不在少数,有的地方几乎成了无人区。常言道,“狼恶虎恶,没有人饿了恶。”如果拿着吃的在街上走,一不留神就会被抢走。无奈之下,穷苦人家便卖儿卖女。那时,粮食比什么都金贵,二斗粮就能换个媳妇。虽然我们一家人也几乎走到了绝路,但父母教育我们,人穷志不短,饿死也不能去偷去抢。 穷人盼望能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可在万恶的旧社会,劳动人民连这个最基本的要求也不可能实现。我家和乡亲们一样,也供着“灶王爷”、“财神爷”,祈求得到它们保佑。但心尽了,钱也花了,贫穷的状况却没有丝毫改变,父母很失望。有一年除夕,家里无米下锅,父亲一气之下砸烂香炉、烧掉“灶王爷”,说:“年年供香,年年挨饿,供你们有什么用?以后再也不供了!”说完,父亲把那些“神仙”统统烧了。我站在父亲身旁,眼看着那些“神仙”化为灰烬,心里为之一震。当时,他们并不懂得多少翻身求解放的革命道理,但这种不迷信、不靠天、一切靠自己的朴实信念,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很小就跟着父亲干农活,不是拾柴、担水,就是翻地、推磨,很少闲着。十来岁时,我就能顶大半个劳动力。苦累脏活我不怕,最发憷的是推磨。白天干活,晚上推磨,一推就是几小时。围着磨盘一圈一圈地转,转得头晕眼花。几十年后,和我一起长大的李四庆提起推磨的往事时,仍然辛酸不已。每年割麦子、收花生时,我都随大人们到河南打短工。有一次,我们给地主收花生,大人们照顾我年纪小,只叫我烧水、捡花生。那时,有些开明的地主晚上就拿些花生煮给雇工们吃。可我们干活的那家地主特别吝啬,不但不拿花生给大伙吃,连捡花生时也像防贼一样盯得很紧。大家心里都愤愤的,憋了一肚子气。为了教训这个家伙,大伙趁他不注意,就把许多花生放在牛蹄子印里,还故意让他发现。第二天,地主就看出了门道,便主动拿些花生给大家吃。通过这件事情,我悟出了穷人只有团结斗争才有出路的道理。 到了读书的年龄,看到有钱人家的孩子上私塾,我就想自己能学点文化该多好。可家里连饭都吃不上,哪有钱供我读书?幸运的是,村里有个开中药铺的老先生,是个落魄秀才,闲暇时经常讲《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里的故事给我们听,还教大家识字。我被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着,常向老先生问这问那,还拿根小木棍在地上写写画画,兴浓时竞忘了吃饭,非要父母叫几次才肯回家。尽管那时没有识多少字,但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萌发了求知的欲望。P4-6 序言 我的故乡鲁西北平原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河沟水坑,村里人称之为“海子”。小时候我常常在里面嬉水游泳、捉鱼摸虾,最惊险的一次是纵身潜入大水坑,摆脱了日伪军的追杀。“海子”锻炼了我的本领和勇气,给我留下了童年的难忘记忆。及至以后跨过黄河长江,见到真正的大海,我才渐渐悟出,祖辈们为何将那些河沟水坑称作“海子”——大海之子!一条河,只有汇入大江大海,才会澎湃不息;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江大海,才会保持永久的生命力。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伟大的事业,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1944年,我参加抗日游击队时,正值国家山河破碎、内忧外患的纷乱时期。当时,摆在我面前的人生道路有两条,要么逆来顺受,沿着祖祖辈辈吃苦受穷、怨天认命的路走下去,要么反抗斗争,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改变命运,追求新的生活。我选择了后者,走上了跟着共产党、八路军闹革命求翻身的道路。参加游击队成为我军旅生涯的起点,从此,我踏上革命征途,走过万水千山,从农家的苦孩子成长为共和国的高级将领。如果说人生需要选择,无疑,这是选择的胜利。 1947年,我随晋冀鲁豫野战军踏上千里南下的征途,连绵重叠的山峦,崎岖不平的小道,随时而至的战斗,真可谓举步维艰,险象环生。鞋子走烂,脚板打泡,又染上严重的痢疾,腹痛难忍,只能把腰带紧了又紧,直到有一天晕倒在地。是什么力量让我坚持到底?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就是爬也要爬到目的地,就是死也要死在征途上!凭着绝不倒下的意志,创造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奇迹;凭着宁死不掉队的毅力,硬是把战旗扛到了胜利。如果说人生需要坚持,无疑,这是坚持的胜利。 1948年,当我在鲜红的党旗下举手宣誓时,一股生为党和人民生、死为党和人民死的豪情在胸中涌动,一种神圣的理想牢牢地植根在心底。为了民族的独立,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我愿把一生献给党,献给国家,献给人民!这个理想鼓舞了无数志士仁人,伴随我闯过重重险阻,攻破道道难关,战胜了拿枪的和不拿枪的敌人。正是怀着一生不曾动摇的理想,我融入了人类最伟大、最壮丽的事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生命有限,事业永存。如果说人生需要理想,无疑,这是理想的胜利。 在淮海战役中,面对敌人对顿庄阵地的疯狂反扑,我的脑海里只有一个信念:守住阵地就是胜利,绝不后退半步!在全连排长以上干部全部负伤、牺牲的危急关头,我和三排副排长丁传子一起组织指挥战斗。我被敌机投下的炸弹炸伤昏死一个多小时,醒来后继续坚持战斗。这一仗我全身百余处负伤,面部血肉模糊,戴的粗布八角帽上留下大小弹洞42个。医生从我的头部、肩部取出较大弹片32块,微小的难以细数。最大的一块打在左眼眉上方,右眼曾一度失明,后来恢复到O.3左右,给我留下了头痛的后遗症。我75岁那年在解放军总医院体检时,从面部CT片上还能清晰地看到几十处弹片阴影。顿庄血战,我们凭着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坚定信念,在全连120人打得只剩下12名战斗员的情况下顽强战斗,毙敌700余人,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辉煌战绩。如果说人生需要信念,无疑,这是信念的胜利。 宜宾剿匪的三百个日日夜夜,我担任便衣队长,带领队员们在深山密林中与匪特斗智斗勇。奇袭连天山,恶战佛尔崖,遭遇蟠龙场,血战青峰寺,激战万里箐,三打无名洞……在激烈的战斗中,13名队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便衣队人人立功,我两次负伤、两次立大功。在垂死挣扎的顽敌面前,人民战士所展现的,是一往无前的智勇,无坚不摧的果敢。如果说人生需要智谋,无疑,这是智谋的胜利。 向文化大进军中,我带领全连担当“先锋连”,怀着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的强烈责任感,像在战场上消灭敌人一样攻坚破难。经过勤奋刻苦的努力,取得优异成绩,被评为“工学代表”和“一等学习模范”。《华北解放军报》以《文化战线上的优秀指挥员——李来柱同志》为题,报道了我带领全连学习文化的事迹,所在连队被授予“向文化大进军先锋连”称号。在我的军旅生涯中,曾四次入校深造,广泛涉猎,笔耕不辍,被军事科学学会聘为特邀高级研究员。学习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我知识丰富,头脑充实,心胸豁达,思路开阔,不断进步。如果说人生需要学习,无疑,这是学习的胜利。 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当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我身边停下脚步,说我是“标准的军人”,尤其是问过我的名字后连声说:“好,好,继往开来,中流砥柱,这个名字起得好”时,我的胸中升腾起由衷的兴奋和自豪。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只有无产阶级的领袖才与人民的距离这么近。备受鼓舞的,是工地上成千上万的劳动大军,是投身于革命事业的每一个人。50多天高强度的劳动,使我的体重下降了12.5公斤。在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情况下,数十万劳动大军顶尘沙、战酷暑、冒风雨,夜以继日,连续奋战,顽强拼搏,攻坚破难,水库大坝终于提前落成。如果说人生需要拼搏,无疑,这是拼搏的胜利。 1963年冀西抗洪中,我果断预判,提前应对,带领部队模范践行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传统,连续奋战两天一夜,将9个村庄的1万多名群众、2万多头牲畜和几百吨物资转移上山。全营11人立一等功,36人立二等功,6名同志作为英模代表参加国庆观礼。炮兵连战士谢臣在抢救人民生命财产中英勇献身,被国防部授予“爱民模范”荣誉称号,谢臣所在5班被国防部命名为“谢臣班”。我曾着力培养宣传的“爱民模范”谢臣身上,集中体现了“看人民高于自己,爱人民胜过自己,学人民改造自己,为人民舍得自己”的崇高精神。谢臣精神与狼牙山共存,与易水河同在!如果说人生需要责任,无疑,这是责任的胜利。 在保卫祖国北疆的战斗岁月中,我随部队北上,在人无房、马无棚、食无菜、喝无水、坚守无工事的情况下,组织部队积极开展战场训练和阵地建设,找水、种菜、建房、构筑坚固防御工事。按照积极防御、重点设防、重点守备的思想和长期坚守、独立作战的要求,经过六年的连续苦战,在大山腹地筑起了坚固的防御阵地,如同雄踞于祖国北疆的地下钢铁长城。着眼实战要求,组织部队进行“三定四熟悉”训练、耐寒生存训练、“三打五防”训练,积极探索寒区坚守防御作战的规律。远离内地的繁华,远离和平的安逸,指战员们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生命无悔的赞歌。如果说人生需要奉献,无疑,这是奉献的胜利。 从1978年至1985年,我和年轻的陆军学校经历了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奋斗,经历了改革创新、大胆突破的探索,经历了科学管理、开放办学的实践。课堂上.灯光下,训练场,处处都留下了教职员工开拓进取的足迹。办学的思想观念由禁锢到解放,视角由狭窄到宽阔,治校理念实现了全新的跨越。经过八年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基层指挥院校在太行山东麓崛起,并以全面过硬的教学质量和气势恢宏的建筑布局,跨入全军名牌院校的行列。在华北军事大演习、建国35周年阅兵、赴滇参战见习等重大活动中,展现了军校学员良好的军事素质和精神风貌。如果说人生需要超越,无疑,这是超越的胜利。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在北京军区领导岗位上工作了13年,与三位司令员、五位政委搭班子共事。从第一任司令员聂荣臻元帅算起,我是北京军区第十任司令员,深知责任的重大、使命的光荣和任务的艰巨。履职中,着眼内卫首都、外镇北疆、维护华北稳定和跨区机动作战的重大历史使命,积极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瞄准现代高技术战争,打破常规,大胆改革,探索了战区战役演习的新路子;在北京政治风波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组织部队圆满完成了维护首都稳定的任务;潜心研究新时期带兵问题,撰写出版了一些带兵理论著述,推动了部队的带兵实践。在任军区司令员期间,与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履职尽责,运筹谋划,践新砺要,军区部队全面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如果说人生需要创新,无疑,这是创新的胜利。 从战争到和平,从士兵到将军,从穷苦的农家子弟到全国人大常委,我的一生,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与建设强大的国防息息相关。回望身后,留下了一串串清晰的脚印。人生需要回顾,经验值得总结,教训必须汲取。当这本书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我想告诉大家的,就是通过人生的历程,解答看似简单却又深奥的道理: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怎样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之处往往只有几步。走好人生路,必须迈好关键步。把这些关键的迈步作为重点章节,在本书中作了着墨较多的铺叙,它一方面使本书言之有物,同时也期望给读者带来一些启迪。在记录历史的时候启示未来,在回忆过去的时候思考今天,在总结工作的时候回归理性,在叙述故事的时候感悟人生。如此,则不枉寒来暑往,列案排笔;夜萦晨怀,苦苦构思;走访追寻,温故践新;研讨论争,滔滔嘁嘁。 成书过程中,本着向人民述职、请人民鉴定的态度,虽几经努力,但因时间跨度长、资料有限和保密的限制,不足与遗憾在所难免。一生回顾,挂一漏万,书稿既成,付梓出版,谨望得到批评指正。 李来柱 二○○八年元旦 于北京 后记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央军委决定编撰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我是军委2004年确定人选《中共党史人物传》的高级将领之一。这是促使我写这本回忆录的主要缘由。结合撰写高级将领传,对一生进行了回顾和反思。 在党和军队发展史中,个人有限的经历谈不上丰富,所起的作用也微不足道,但我愿以此来缅怀先烈,赞颂人民,讴歌伟大的党和人民军队;愿以此与读者朋友敞开心扉,畅谈人生,交流思想。倘若大家能从中悟出一点有益的东西,更加珍爱和平、保卫和平,为富国强兵而不懈奋斗,我将甚感欣慰。 本书所依据的历史资料,主要来自中共中央两个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北京军区史、北京军区回忆史料、第二野战军战史、第10军战史、步兵第28师师史、石家庄陆军学院简史和有关档案文献资料。 本书撰写始于2006年,历经两年时间。成书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军区机关和所属部队、院校、分部、档案馆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李来柱 二○○八年元旦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