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宁静却可以致远,茶人淡泪却可以明志。在时与空的转移变换之中,那散发着的和品饮着的是中国吉老的文化。
这本新的《中国茶经》吸纳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茶文化研究成果,内容丰厚,可读性、欣赏性、实用性强,是一部很好的普及茶文化的百科全书,也是茶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的一本工具书。全书题材新颖、文笔流畅、内容全面,充分反映了中国当前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新面貌。所有这些,都在告诉人们此书不仅具有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文化魅力,也必将成为茶文化著作中的又一精品。此书的出版对弘扬中国茶文化、推动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本书由于观亭主编。
《中国茶经》每章别出心裁地以陆羽的《茶经》引文开篇,分为《茶源篇》《茶类篇》《名茶篇》《茶具篇》《茶艺篇》《茶饮篇》和《茶风篇》七章,高度概括了中国茶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几千年的发展史。
这本新的《中国茶经》吸纳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茶文化研究成果,内容丰厚,可读性、欣赏性、实用性强,是一部很好的普及茶文化的百科全书,也是茶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的一本工具书。全书题材新颖、文笔流畅、内容全面,充分反映了中国当前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新面貌。所有这些,都在告诉人们此书不仅具有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文化魅力,也必将成为茶文化著作中的又一精品。此书的出版对弘扬中国茶文化、推动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本书由于观亭主编。
比屋之饮说的是唐朝时期饮茶已经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唐都长安几乎走进家家户户的意思。唐朝时期的经济发展日趋繁盛,文化昌明,社会处处生机,充满活力,这些有利条件为包括茶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茶圣陆羽就是生于这样一个繁荣的朝代,正如《茶经》中所说的“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
特别是唐朝中期以后,饮茶之风已经开始从皇宫、贵族、文人雅士阶层逐渐普及到社会中下阶层,特别是得到了普通百姓的欢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社会上茶道兴盛,饮茶之风大兴,有“穷日竞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等记载。史料记载,文成公主人藏时(641)就曾把茶叶及茶籽随身带入吐蕃,饮茶使得以肉食为主的藏民获益良多。很快,饮茶习俗在西藏地区逐渐形成,发展到今日“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程度。
【文成公主与茶】
唐朝时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促进了汉藏两个民族之间的友好和经济文化交流。由于文成公主爱饮茶,嫁妆里自然也少不了茶叶,茶文化也随之传人西藏,并在当时的贵族间盛行,因此开始了两地的茶马交易。
相传,藏区人民最爱喝的酥油茶也是文成公主创制的。当时,文成公主刚嫁到吐蕃,适应不了高原干冷的气候环境,对每餐肉多乳多的饮食也不习惯,常常感到油腻,消化不好。于是便想到把清爽的茶加进奶中饮用,果然好了很多,这便是奶茶的由来。她还尝试在煮茶时,加入酥油、盐、松子等,发展成了现在的酥油茶。文成公主还经常把茶赐予臣民,使得越来越多的藏民感受到茶水清幽的口感和醒脑提神的功效,对西藏茶叶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茶制】
唐朝时期茶叶生产得到大发展,从事茶叶买卖的商人均可以迅速致富。但唐中期以后国家却出现了财政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唐王朝开始制定关于茶叶的经济法规,以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法规包括税茶、贡茶、榷茶、茶马互市等,大多被历代沿袭下去并成为定制。
税茶: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户部侍郎赵赞提出朝廷对茶征收10%的税。贞元九年(793),张滂据此创立了税茶法。
榷茶:榷的本义为独木桥,引申为专卖或垄断。唐武宗时期,茶叶开始“禁民私卖”,榷茶制度正式确立。
贡茶:贡茶不是商品,而是专供朝廷使用的茶叶。由于其制作精致讲究,大大推进了种茶和制茶技术的进步。但同时贡茶也加重了茶农的负担,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茶叶贸易的发展。
【煎茶法】
煎茶法主要是指陆羽在其编写的《茶经》中所记载的一种饮茶方法。煎茶法通常用饼茶,主要程序有备茶、备水、生火煮水、调盐、投茶、育华、分茶、饮茶、洁器等九个步骤。煎茶法一出现就受到士大夫阶层、文人雅士和品茗爱好者的喜爱,特别是到了唐朝中后期,逐渐成熟并且流行起来。
由于茶圣陆羽正是煎茶法的创始人,因此煎饮法又被称为“陆氏煎茶法”。煎茶之道可以说是中国茶道形式的雏形,兴盛于唐朝、五代和两宋,历时约500年。
【茶禅一味】
有句俗话说“吃茶是和尚家风”,僧倡与品茶之风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旧时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也有说法称茶由野生茶树到人工培植也是始于僧人。
佛教的禅宗认为,参禅时需要有一颗平常心,无妄无欲。茶性平和,香气淡雅含蓄,细品慢啜,回味持久,让人内心宁静,归于平和,这些特性与参禅悟道所秉持的心态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同古人讲“禅让僧人有一颗平常心,而茶给茶人以一颗平常心”。日常生活中最平凡不过的“茶”,与佛教中最重要的精神“悟”结合起来,作为禅宗的“悟道”方式,升华出“茶禅一味”的至高无上境界。
佛中有茶,茶中有佛,佛离不了茶,茶因佛而兴,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嗜茶成癖,并留下“吃茶去”的茶文化典故,成为禅林法语。
【与文人结缘】
饮茶能怡神醒脑,有助文思,因此格外得到文人喜爱,两者结下不解之缘,成为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唐朝兴起并得到较大发展的茶文化同时也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丰富、高雅、含蓄的特点。
唐朝以来流传下来的茶文、茶诗、茶画、茶歌等,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从形式还是内容,都大大超过了唐以前的任何朝代。饮茶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调节和修养的过程,就是灵魂的净化过程。
茶文化为中华民族异彩纷呈、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形式和新的内涵,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饮茶、赋诗、会友,根植于民间百姓的社会生活,为广大人民所普遍接受,逐渐积淀、固定下来,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态,这是茶文化得以顺利发展,且盛行、繁荣至今的坚实基础。P16-18
茶,这个古老的经济作物,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由“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必需品发展成为“琴棋书画歌舞茶”的独特文化。在今天,茶不但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对发展农业经济、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高级工程师、中国著名茶叶专家于观亭主编的《中国茶经》,是继公元780年唐代陆羽的《茶经》和1992年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经》之后,出版的又一部“茶经”。此书是在中国茶文化研究空前繁荣、茶产业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出版的一部新“茶经”。此书吸纳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茶文化研究成果,内容丰厚,可读性、欣赏性、实用性强,是一部很好的普及茶文化的百科全书,也是茶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的一本工具书。
《中国茶经》每章别出心裁地以陆羽的《茶经》引文开篇,分为《茶源篇》《茶类篇》《名茶篇》《茶具篇》《茶艺篇》《茶饮篇》和《茶风篇》七章,高度概括了中国茶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几千年的发展史。
这本新的《中国茶经》题材新颖、文笔流畅、内容全面,充分反映了中国当前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新面貌。所有这些,都在告诉人们此书不仅具有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文化魅力,也必将成为茶文化著作中的又一精品。此书的出版对弘扬中国茶文化、推动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