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到,胡雪岩当初立基创业,凭靠的是他换帖拜把老哥王有龄。胡某人背后操盘献策,让王有龄连夺浙江省湖州府知府、乌程县知县、海运局坐办三面帅旗,同时身兼三大职务,真称得上是少年得意。然而,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失意往往在最得意时,一个人往往在大走顺路,得意非常之际,为自己种下祸根,埋下日后衰败的种子。
官场也好,商界也罢,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因果报应屡试不爽。个中关键,就在于当事人欠缺眼光,仅凭小聪小慧过日子,眼光不够远、心思不够宽。
王有龄在4月下旬接到任官派令,身边左右人等无不劝他,速速赶在5月1日接任视事。之所以会有这等建议,理由很简单:尽早上任,尽早搂到端午节“节敬”。
清代,吏制昏暗,红包回扣、孝敬贿赂乃是公然为之,蔚然成风。风气所至,冬天有“炭敬”,夏天有“冰敬”,一年三节另外还有额外收入,称为“节敬”。浙江省本来就是江南膏腴之地,而湖州府更是膏腴中的膏腴,各种孝敬自然不在少数,王有龄4月下旬获派为湖州知府,左右手下各路聪明才智之士无不劝他赶快上路,赶在5月1日交接。如此一来,刚上任就能大搂“节敬”。
王有龄是好样的,他没擅拿主意,就此询问老弟胡雪岩,胡某人才是正牌智者,他说了:“银钱有用完的一天,朋友交情却是得罪了就没得救!”他劝他老哥,等到端午节之后,再走马上任。
这话怎么说?王有龄不是湖州第一任知府,在他之前还有前任,别人在湖州府知府衙门混了那么久,就指望着端午节敬,王有龄名正言顺可以抢在头里接事,抢前任的节敬,端的是也有道理。可是,这么一来,无形中就和前任结下梁子,眼前当然没事,但保不准什么时候就会发作。要是将来在要命关键时刻发作,墙倒众人推,落井下猛石,那可就划不来了。
胡雪岩真是高瞻远瞩,他深明大义之人,江湖上有云:“你做初一,我做十五;你吃肉来我喝汤。”这意思是说,好处不能占绝,干事情不能吃干抹净,一点后路都不留给别人。胡雪岩就不是这种人。总会给别人留有余地。人家前任知府已经被扫地出门,下台一鞠躬,倒霉到家,你新官上任之际,总得替人家想想,送对方一顿“节敬”,自己没损失什么,却颇能让别人见情,何乐而不为呢?
这道理讲起来也没什么,但包括王有龄在内,都没法子看清楚,还要胡雪岩点出来,王老哥才恍然大悟,从善如流。撺掇王有龄早早去抢“节敬”的那批左右人等,没哪个是蠢货,他们全是聪明人,只不过聪明过了头,目光只在眼前一亩三分地打转,有了今天没有明天,根本没替别人想想。
再说王有龄身兼三大职务:既顾得了湖州府,又顾得了乌程县,可就顾不了杭州城里的海运局,这个时候正好胡雪岩走捐官路子,在王有龄的推荐下,胡雪岩出任海运局委员,等于王有龄在海运局的代理人。
对此,胡雪岩还是感到很奇怪。胡雪岩就对王有龄说,海运局里有个周委员,资格老、辈分高,人家苦等久候,拉长了脖子等升官,原地踏步多少年,怎么不考虑周委员,而选择我胡雪岩当代理?
王有龄就不好说了,反正周委员已经被我收服,如果由周某当代理也行,凡事还是与胡雪岩商量,等于还是胡雪岩幕后代理。既然如此,就应该把代理职位赏给周委员。
俗话说:“花花轿子人抬人”,轿夫有如韩信点兵,当然是多多益善。照胡雪岩的做法,王有龄等于有胡、周两个人在海运局替他抬轿子,要是直接委托胡雪岩代理职务,那么,别人是怎样看待的,可是,胡雪岩聪明过人,知道出入其间,相差极大,任何人都能看清楚这些道理,可惜的是,多数的“聪明人”都是小聪明,没法子像胡雪岩看得那么远。P10-11
这部书撰写已是数年寒冬的往事记忆了。忆起了清朝末年还出现一位流芳千古的胡雪岩,对于现实社会来说,具有借鉴意义。“经商要学胡雪岩”这句口头禅,依旧风靡神州。今天重温胡雪岩的商道传奇轨迹;虽然不能面面俱到,但总觉得不少地方令人思量羡慕与向往。凭着这一兴趣,数年如一日费神着墨重刻再现胡雪岩商道现象,奉献给在市场经济打拼中的人士品赏与借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该书在此说明:在写作风格上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语言笨拙,既有评述又有小说语言风格出现,这样做是考虑读者读时不乏味、不枯躁,读起来轻松有趣。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写作也进入多元化的空间,不必呆在传统遗下的一种风格上,故此,该书内容的表达手法成了两种文风。在此更奉上一句:作者写这部书不拘于学术性,只仅于饭茶后的消闲而已。当然,书中的错误有所难免,敬请诸位专家和读者理解与原谅!
专此布意!
作者
于2009年8月谨识
在清朝末年间广泛流传至今:“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不负众望,江南药王”。这些妇孺皆知的广告语反映了当时杭州胡庆余堂国药声名之隆,或许诸君有所不知,它只不过是创办人胡雪岩在当年宏大事业中极小的一部分的至名标志。
胡雪岩作为19世纪70~80年代中国商界名人,享有“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誉,他有着充满传奇色彩的命运:在太平天国兴起时,他适逢乱世风云,通过夤缘权贵显要,纳粟助赈,为朝廷效犬马之劳。他资助王有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赌而赌之,结果王有龄成为他实现梦想的阶梯;洋务运动展开,他延洋匠、引设备,睁眼看世界,颇有功绩;左宗棠出关西征,平定新疆叛乱,他筹洋款、供粮械、克济军需,功匠前敌。结果是朝中有人好做事,左宗棠使他的事业如日中天。胡雪岩倚靠官方这棵大树,开设钱庄、当铺,广揽财富。他周旋于政府势力、漕帮首领、外商买办之间,可谓八面玲珑,手腕奇高,他慧眼识人,用人之术,商道韬略,可谓空前绝后,博大精深。他以突破自身的非凡造诣营造了一生不朽的勋业。从一介贫民一跃成为富可敌国、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此后他斡旋于红顶子、洋买办、生意场之间,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网。以博爱为宗旨开设了国药号“庆余堂”,广施丹药接济世人,乃至军旅,得获“仁义商神”美誉。最后,他外受洋商联合排挤、内遭权贵投阱下石,终至落拓。为了胡氏子孙能东山再起,在商海立于不败之地,胡雪岩涉洋过海,隐居日本,回首他一生的事业成败,写下了《胡氏商典》,被日本学者水谷先生无意中得到,视为奇书,方才得以传世。水谷先生取胡氏之长,汲取精华,结合现代推销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极富操作性的整理,使其极具现实价值,作为实用推销教材和培训学校的专用教材,风靡整个日本。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历史角度看,胡雪岩终究不失为近代有代表性的一个商人。在国外,特别是在日本,他的声誉流传甚广。在二战后,数十年间,日本不仅迅速地医治了因战争而留下的创伤,而且在经济上还获得超人意料的腾达,一跃而成为国际舞台上经济和文化的强国,其中的原因与经验,的确很值得我们回味思考。
诚然,胡雪岩身上存在着传统式商人常有的巴结权贵、骄矜浮躁、奢靡享乐等致命弱点,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将他打入冷宫。相反,鉴其兴衰沉浮,察其长短优劣,正可使当代商家引以为戒。
有感于此,笔者才积已揭文献,采众家所长,阐述胡雪岩纵横商道韬略。在商潮汹涌的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时期,借鉴胡雪岩商道做法,可引导企业向前发展趋势。本书提供给人们的不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更是一种实用的方略和工具。
宋树理
2006年于北大燕北园
该书撰写胡雪岩在商道事业中曲折离奇的一生,有喜有悲、有起有落的传奇故事。就同时代的陈代卿评价“游刃于官与商之间,追逐于时与势之中,品够了盛衰荣辱之味,尝尽了生死情义之道”。
这部传奇故事主要是反映了近代封建社会没落的中国商人经商意识。阐述他甘当儒商的一个典型代表;并从他的背景中学到如何做人、做事、处世的真实本领。同时让世人知道一个道理:从商不仅仅是商场如战场,你与我点点滴滴的算计,更重要的是激活了人间世道沧桑,富能济贫,走人间施舍的慈善之道。本书中从他不凡的童年跑堂那段历史说起直到甘当儒商结束。
整书分为七章来撰写。主要突出他商贾神奇的一面,语言表达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读起来有趣有味,不妨作为一部历史商贾的教科书来阅读。
胡雪岩身上存在着传统式商人常有的巴结权贵、骄矜浮躁、奢靡享乐等致命弱点,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将他打入冷宫。相反,鉴其兴衰沉浮,察其长短优劣,正可使当代商家引以为戒。
有感于此,笔者才积已揭文献,采众家所长,阐述胡雪岩纵横商道韬略。在商潮汹涌的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时期,借鉴胡雪岩商道做法,可引导企业向前发展趋势。本书提供给人们的不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更是一种实用的方略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