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岳生始终对生活充满了激情,他真诚地热爱生活,满怀热忱地投入生活,任何时候都不对生活悲观、不对生活麻木。这部随笔集分为十篇,每一篇大致围绕生活的某一个侧面来写,涵括了当今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感悟平凡人生”,是写作者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人生体验。“沐浴温暖春晖”,写亲情(特别是父母之爱)和孝心。“情系良师益友”,写师生情和同学谊。“书寄校园小女”,写父爱、父教。“也说围城内外”,写婚姻、家庭。第六篇“徜徉远近山水”,写游览山水和风景名胜。“泛槎无边学海”,写读书治学。“凝眸喧嚣窗外”,写官场世相。“细诉真爱心语”,写家庭教育。“陶然闲情逸致”,写作为读书人休闲的高雅情趣。
这部随笔集分为10篇,每一篇大致围绕生活的某一个侧面来写。第一篇“感悟平凡人生”,写作者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人生体验。第二篇“沐浴温暖春晖”,写亲情(特别是父母之爱)和孝心。第三篇“情系良师益友”,写师生情和同学谊。第四篇“书寄校园小女”,写父爱、父教。第五篇“也说围城内外”,写婚姻、家庭。第六篇“徜徉远近山水”,写游览山水和风景名胜。第七篇“泛槎无边学海”,写读书治学。第八篇“凝眸喧嚣窗外”,写为官之道。第九篇“细诉真爱心语”,写家庭教育。第十篇“陶然闲情逸致”,写作为读书人休闲的高雅情趣。
日前,一位朋友问我:女人要养,男人该怎样?我当时脱口而出的回答是:男人要累!后来细想,也不无道理。
男人不累,没有作为。男人拥有的一切都是打出来、干出来、累出来的。儒家亚圣孟子曾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大器,必须经过艰苦的锻炼。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他的这段话,已经成为千古名言,一直激励着后来的有志之士,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利益,包括自身价值的实现,而刻苦自励,奋发有为。记得读二月河的清代三大皇帝大传时,最欣赏的一个字眼就是“历练”。马背上得天下的爱新觉罗家族惟恐后代锦衣玉食、颓废衰败,总是要将皇子皇孙外派办差,予以艰苦磨炼。据说,其皇子降生不久即要脱离生母怀抱。现在有人认为这是没有人情,不讲人道,当时恐怕也是为了避免生母的娇生惯养。试想,这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如果没有对后代这么严厉的教育和磨砺,恐怕也会像秦王朝一样,二世而亡,侥幸能苟延时日,最多只会如元代帝国,难过百岁。所以,任何想不劳而获、吃软饭、伴大树的男人都是不可能铸成大器、成就事业、受到人们尊重的。
男人不累,老来痛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说过一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他临终时,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男人在年轻时无所作为,贪图享乐,就不能给人生留下美好的回忆,甚至不能给自己将来留下难忘的故事和动人的话题,年纪大了,只会有无穷的悔恨和哀伤!
男人不累,容易出轨。按行为科学的理论,人天生就是爱劳作的动物,不干正事,就要干坏事。古人云:“饱暖思淫欲。”俗话说:无事生非。据我观察,大多思想或行为出轨的男人,都是生活安逸,空虚无聊的男人。他们或者是不思进取!无所事事;或者是功成名就,无须奋斗;也可能是过于安逸,精神空虚。他们之所以花天酒地、抱红拥绿,一是很空闲、不忙;二是很安逸、不累;三是很无聊、不快。包括那些喜欢搬弄是非的小人,大抵也是没有正事可做造就的。
所以,男人要累!
男人要累,首先是身子要累。西方的人生理念是人生下来是赎罪的、受苦的,死后进天堂;我们的文化是人生下来是享福的,死后进地狱。所以,西方人多吃苦耐劳,以苦为荣,我们则多好吃懒做。我以为,要成就一个有血性的男人,必须多让他吃苦。有人说,我的工作本来就是这么轻松悠闲,有什么办法?我想即使你的工作不够忙和累,那么,搞一些体育锻炼也是一种很好的“劳其筋骨”的办法,并且受益无穷。试想,如果毛泽东在年轻时不是那么热爱锻炼,邓小平在大决战的空隙不是坚持冬天洗冷水浴,恐怕一生也成就不了那么伟大的事业,更谈不上活到那么长的寿命!
男人要累,其次是脑子要累。人类是有思想、有头脑的高级生物,不开动脑筋生活和工作,无异于动物式的生存。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大脑思索的结果。只累肢体,不累大脑是不可能有所建树或创新的。著名作家萧伯纳说过:“难得有人一年会思考二三次以上,我则因一星期思考一二次而驰名国际文坛”。
男人要累,再次是心要累。任何有作为的男人都要经受得住痛苦的煎熬与寂寞的折磨。在这个转型期的社会,耐不住寂寞、经不住心累的男人,就不免浮躁浅薄,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
赵鑫珊在人到中年反思自己人生得失时曾经说过:你若问我,这21年(从19岁到40岁)我取得的最大成绩是什么?我也许会说:学会了孤独自守!
他说:“人活在世上有两种能力,同别人相处的能力,即社交能力,它属于人际关系的性质;另一种则是自守孤独的能力。”
“没有社交能力的人,失去的仅仅是同一群人的社会关系,而不会孤独自守的人,失去的往往是一个世界。”
“只有处在孤独中的灵魂才能荡胸生层云,才能仰视到绝顶上的一道风景线。”
“孤独既是一种处世哲学,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同自己灵魂对话、交谈的艺术。”
“健康的人需要合群,也需要孤独。”
“耐不得孤独的人,不免浅薄,也是一种病。孤独是一根拐杖,它引导你深入精神世界的广大腹地,获得精神财富。整天一头扎在或泡在人群中是得不到这些奇妙的精神财富的。”
“害怕、逃避孤独的人不可能成为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P8-9
热爱生活思考人生——序
余三定
几年前,我在去北京的列车上偶然认识了潘岳生,那次我们聊得自然而开心。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长期在机关工作的行政干部特别儒雅、有书卷气,没有沾染一点官场习气。此后,我们不时有些联系,知道他有篆刻的雅兴,而且功力深厚。他先后给我刻过别具一格的多枚印章,包括藏书印、赠书印等等。尽管有了上述的了解,但这次读到他这部《分享美好》随笔书稿的清样,仍然感到有些吃惊,没有想到他文章写得如此之好,没有想到他拥有如此的妙笔和文心。阅读《分享美好》这部书稿,我觉得我是有幸提前分享了作者的美好和快乐。
潘岳生始终对生活充满了激情,他真诚地热爱生活,满怀热忱地投入生活,任何时候都不对生活悲观、不对生活麻木。这部随笔集分为十篇,每一篇大致围绕生活的某一个侧面来写。第一篇“感悟平凡人生”,是写作者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人生体验。第二篇“沐浴温暖春晖”,写亲情(特别是父母之爱)和孝心。第三篇“情系良师益友”,写师生情和同学谊。第四篇“书寄校园小女”,写父爱、父教。第五篇“也说围城内外”,写婚姻、家庭。第六篇“徜徉远近山水”,写游览山水和风景名胜。第七篇“泛槎无边学海”,写读书治学。第八篇“凝眸喧嚣窗外”,写官场世相。第九篇“细诉真爱心语”,写家庭教育。第十篇“陶然闲情逸致”,写作为读书人休闲的高雅情趣。从其丰富多样的选材可以看出,《分享美好》涵括了当今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是写作的有心人,更是生活的有心人,他首先是一个生活的热忱投入者、生活的真诚拥抱者。正因为他对生活充满热爱,所以始终持有对生活的诚挚和兴趣。他一直记得外婆教的民谚俗语,并作为生活的指南(见第二篇);在发达的现代通讯条件下,许多人已不再(也无心)用传统的写信方式进行交流(有的青少年甚至不会写信)的时候,他却在女儿上大学期间先后写了十多封长信,与女儿平等、真诚地交流思想(见第四篇);在别人都对“江南第一村”张谷英民俗村热游的时候,他却选择了与张谷英村相邻的、毫无名气的师堂村索隐探幽,而且兴趣盎然。
如果说,热爱生活、热忱地投入和体验生活,是《分享美好》让我们深受感染和感动之外的话;那么,感悟生活、思考人生,则是《分享美好》引起我们回味、思索,获得启迪和思想升华的原因所在。潘岳生同时是善于思考的作者,他能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常处,他能从个案中归纳出具有共同性的社会世相,他能从具体事件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书中第一篇“感悟平凡人生”包括二十多篇随笔,可以说每一篇都渗透了作者认真而有创造性的思考,每一篇都能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发。《影响我一生的两句格言》一文所记的两句格言分别是:“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不为无益之事,难遣有涯之生”。作者这样阐述第一句格言:要“立志不随流俗转”,首先不能被环境同化,不能随大流。因为在这个虚华浮躁的社会如果不能特立独行,就将一事无成。其次,要有“咬定青松不放松”的韧劲,在选择钻研学问时要立定心态。因为在这个转型、多变的社会,什么东西都可能仅仅“各领风骚三五年”。这样的论述有理有据,既着眼于当下,又考虑长远,特别给人以警醒。《女人要多方面营养》从“女人是花,要养”这句人们常说的话出发,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述,首先充分论述女人要养的理由,接着具体论述女人要养的内容。作者指出,女人要养,要多方面营养,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女人需要“爱”的营养;女人需要“钱”的营养;女人需要“书”的营养;女人需要“自我”营养。这样的论述,既涉及到观念变革,又涉及到具体操作途径;既抽象,又具体,特别能启发人。《女人,仅仅优秀是不够的》可以看作是一篇高水平的女性学论文。《少谈些威信,多讲点诚信》、《处变不能不惊》等文的标题即是警策之言(警句)。其他如《男人要累》、《人当有所畏惧》、《把最美好的东西拿出来与人分享》、《人生任劳容易任怨难》等都有类似的特质和特点。
从纯写作的角度看,《分享美好》的精彩之笔随处可见。《知道顺天应人是成熟的标志》从对伟人的引述开篇,不同凡响;《冷水浇头是福气》举出切身体验的事例,说服力强;《党校函研记》将学友的名字巧妙地嵌入文中,生动而有趣;《深闺初识师堂村》写瀑布,十分传神;等等;都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潘岳生约我写序,我欣然应允。于是,在这个炎热的暑假里,我阅(悦)读了他这部给我带来许多清凉和爽心的书稿,并写下了上面的读后文字。
2008年8月25日于岳阳市南湖畔毕
(序作者系湖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几年前,在朋友的鼓动下,我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在网络上撰写随笔文稿。当时,一方面是借助网络,包括后来开辟的博客,把自己的零星感悟或一时行迹记录下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调剂长期沉湎于做官样文章的生活。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要写这些毫无政治色彩和时事意义的文章?”我回答说:纯属好玩!这是实话,写这些东西时既没有人给我交任务、限时间,也没有人给我定调子、限主题,更没有想到要出版。所以,这些东西写得很恬淡、很轻松、很从容、很率性。后来,朋友说,正因为这样,所以,读这些文章也令人感到很轻松、很快活,没有半点沉重和痛苦的感觉。甚至有朋友说,这些文章是一个富矿,读了这些文章,可于不知不觉中获得很多收益。于是,经不住一些朋友的纵容和鼓动,便有了今天这个不成样子的集子。
写这些东西,就形式而言,是玩网络和博客玩出来的。但因性格使然,写这些文稿的态度却是十分认真、负责的。就内容而言,文章中的很多主题是针对自己或朋友们读大学的儿女,包括后来自己调入高职院校,针对学生们的一些疑惑而确立的,或者是自己读闲书,看到了一个好的观点,然后,结合青年大学生存在的问题而拉扯成篇的。我经常对年轻人讲,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给你们侃这些做人、做事和读书的点滴体会,是因为我自己在你们这样年轻的时候,没有人向我传授这些人生经验,以至于自己走了很多弯路、办了很多错事。给大家说这些,不敢说能提供多少帮助和启迪,至少希望能引发大家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能有这本集子问世,首先要感谢快速发展的科技和网络。我过去也曾写过不少类似的短文,但由于没有电脑和网络,基本上随写随丢,早已不知去向。书中有几则没有标明写作时间的文章,就是这类文稿中被幸运地保留下来的代表。现在好了,有了博客就等于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书中的绝大多数文章都曾经以“云梦乡人”的网名在网络发表。网络朋友的肯定、跟贴或转贴,包括“红袖添香”网站论坛的获奖或将许多文章评定为精华贴,都对我是莫大的鼓励和鞭策。其次,要感谢那些我读过的美妙书籍。参加工作几十年,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变换了很多次,但我自认为书生的本性一直没有改变。我喜爱读书,特别是喜欢阅读最新出版的新书。一本好的书籍总是给我很多启迪和教益,也消除了我很多困惑和烦恼。当我读到书中最令我感动或最能引发我深思的观点与警语时,我总是想,应该让更多的人与我一同分享这份美好和快乐。于是,我便时常在我自己文章中,结合自己的感悟将这些观点展开来阐述。这或许是有些朋友说的,读我的文章还可以节省很多读书时间的原因。这里我却要衷心地感谢我书中提到的那些我卜分敬仰的作者和学者。再次,要感谢我的那些朋友。是他们的鼓励,成就了这本书的出版,我的有些文章就是我们在一起神侃的结果。是朋友们给我以新的信息、新的观点和经常的思想碰撞,才有了这些文章的诞生。这些朋友是我的老领导,原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张端喜,还有我的同学或同事孙双九、汤敏煌、唐悦锋、晏亚军、杨俊、陈惠君、邓丽辉、白锁铭、刘勇、张长庚、罗志红、彭新国、许阳春、刘爱玲、胡颖、朱平波、黎建欣、江威、吴丽文等等。
我中学母校的许慎生先生是我十分敬佩的老师。.尽管他过去没有教过我的课,现在又已退休,但他老人家依然在今年炎热的夏季,带着老花眼镜,兴致勃勃地最先帮我审阅了全部草稿,并为我写下了长达数千字的修改意见和睿智建议,给了本书莫大的帮助。
我还要特别感谢湖南理工大学的党委副书记、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余三定先生。是他冒着酷暑、在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阅读了书稿的清样,并为我写下热情洋溢、褒奖有加的序言。在给我写序的过程中,他还帮我纠正了错误词句,并建议我将原来的书名《把最美好的东西拿出来与人分享》精简为《分享美好》。他给我的这些指点和帮助,令我感激不尽!
我也要感谢岳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得主段华先生,以及尚云峰、段淑平两位老师,他们非常耐心细致地阅读了全部书稿,并给予我很多热心鼓励和有益建议。
我还要把特别的谢意献给我的父母、妻子和我可爱的女儿。是父母给了我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智、宽松的氛围、良好的影响和正确的教育。我妻子是我所有文稿的第一位读者,她不仅贤惠温柔,主动承担了繁琐的家务,为我的读书和涂鸦提供了更多的时问和舒心的环境,还经常帮我推敲字句,修正观点。女儿是一位聪明、善良、孝顺、可爱的孩子。书中有一辑给她的书信,从中可以看出,是女儿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我从女儿那里也学到了很多。这个学期,女儿去北方读书,在返校的火车上,女儿还给我发来了希望我注意休息,并祝愿我的新书早日出版的信息,让我感到温馨又幸福!
这部书稿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版,还得益于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包括出版社为编辑本书付出了卓越努力的所有编辑们,他们为此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艰苦的努力,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潘岳生
2008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