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每个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是记者,每个人手上都有一个随时可以记录、传播的设备。传统媒体的优势已经瓦解,我们不需要扛着专业摄像机和照相机,就可以记录画面。人们只要拿起这个轻巧的设备,就可以把看到的人和事迅速地传播出去,被朋友、同事乃至更多的陌生人看到并且进行更广泛的传播。这是全媒体时代的特色。
摆在我们面前的,首先,是媒介形式更新迭代。
几年前,我们要守在电视机前看直播才能与突发事件同步。在北京,申奥成功那天,多少人是看完直播才走上街头,与大家一起庆祝;在广州,每天喝早茶的时候,一张报纸就足以让我们获知最新信息,然后与朋友谈论和分享,与社会取得共鸣。我们依靠着数量众多但有限的传统媒体机构作为信息供给方,看到同一件事的不同版本,看到同一个人的不同画面。
而现在,多少人家里的电视机已经蒙尘,报纸也已经退订。每天早上,拿起手机,打开熟悉的新闻客户端即可知天下大事。更厉害的是,那些我们不感兴趣的、不喜欢或者厌恶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我们有权力、有手段直接屏蔽。信息越来越多,只是有时候,世界却越来越狭窄。
然而,舆论力量却有增无减。过去,我们需要用两三天或者更长时间的酝酿,才可以掀起一场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某一件事的大讨论。但是现在,我们只需要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当然,过去一场讨论,我们可以说上半个月;而现在,天大的事儿,两三天后就会被新的热点事件替换。
其次,新闻采集工作和传播方式被强力扭转。即使是新闻工作者,也面临着巨大挑战。2008年前后,南方一家报纸的深度部门负责人说过,以前百分之三十的新闻线索来自网络,但是现在已经涨到了百分之七八十不止。以前,一篇新闻稿件的优劣评价,我们要靠经验判断,现在通过点击率、评论数量,这些数据便可分分钟一目了然,以至于很多人在抱怨,社会上出现了一个不招人喜欢的团体:“标题党”。也许他们以前就存在,但全媒体时代无疑强化和放大了抓取眼球这一技能的作用。
有了微博后,记者们又多了一项新的工作:蹲守微博,关注名人。从前,只有少数人会有和媒体打交道的机会。他们往往是新闻事件中的重要人物或者自己本身就是新闻人物,走到哪里都被众星捧月一般。但是现在,他们中的很多人每天都要不断地更新微博,吸引粉丝。哪天要是出了事儿,连发布会都不用开,直接140个字外加一条长微博就搞定。
全媒体时代,带来更多的曝光机会,同时也赋予了每个人公开发言的权利。
普通人受到关注的概率大大增加。十年前的芙蓉姐姐、小胖儿都被叫作网络红人。而现在,想在网络上走红比过去难上十倍甚至百倍,然而,不经意间出名的可能性却大大增加。2015年,一名--成都女司机被打,结果剧情反转,被打的女司机连开房记录都被人肉出来。一位著名主持人,在私人聚餐时表演的一段唱腔,也竟然被朋友私录并传播出去,导致主持人被雪藏。
2016年年初,34岁的孕妇杨女士在北医三院抢救无效离世。家属方面指责院方抢救不及时,而院方则称家属有打砸行为。就在这起医疗纠纷引发广泛关注的同时,也有网友转而关注死者及家属一方。“有网友对张自强和杨女士开的‘北京湃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出了质疑,怀疑这是一家套取国家科研经费的皮包公司。更有人质疑,这家公司与杨女士生前所在单位中科院理化所有关联。”’全媒体时代,与热点事件沾边,意味着舆论场中的每个人都有可能受到关注。而这种极具压力的关注,不再是社会名流的“特权”。
全媒体时代,不只是媒介形式的日益丰富,还意味着媒介的全方位、全角度、全阶层覆盖。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镜头包围之中,唯一不确定的是什么时候成为主角。如何能在镜头前和版面上塑造良好形象,是每一个人都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媒介竞争的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逐渐式微,新媒体异军突起,媒体融合成为大趋势,就连门户网站都逐渐被归类为传统媒体。媒介话语权从大型媒体机构转移出来,分散至个人和灵活的小机构。有了移动终端的帮助,“草根记者”崛起,信息的采集以及传播成为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情。
这种对采集、编辑和传播等传统权力的瓦解,造就了一个崭新的全媒体时代——信息愈加丰富,采编愈加个性化,传播愈加扁平化。P2-4
离开媒体圈已经3年时间。当时阴差阳错就赶上了21世纪以来最大一波媒体人转型的热潮。离开的原因很多,但随着时间推移,我开始将“离开”解读为自己为保存残存理想主义的最后努力。
20l1年,微博开始成为强有力的舆论阵地,连带记者采写的方式和流程、稿件评价和体系都在迅速发生改变。舆论那时很喧嚣,但环境说不上好。做了七年深度调查记者,纠结良久后,突然觉得,到地儿了,到底儿了,再不离开就老了。
“我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从真记者变成了‘假记者’。”曾经开玩笑地跟别人概括这所谓的转型。别害怕,也不要报警,我说的假记者,是转型之后在课堂上的新角色。
在一位前辈的指导和建议下,我到了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是我的本科班主任,董关鹏老师。在那里,我成为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培训课程中的一名模拟记者。我们有个模拟演练的课堂。在模拟演播室里,我是模拟主持人,在模拟情景下,进行模拟采访。看似所有都是模拟的,但课堂上的互动,学员们现场的即时反应都是真实的。言语间暗藏机锋,谈笑间险象环生,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精彩非常。你会惊讶于一些人出色的表达,也惊讶于在新闻发布背后他们内心积攒的委屈和无奈;有时候也惊讶于一些人的官气十足、套话连篇;更多的,是惊讶于他们对媒体、媒体对他们——彼此之间的深深误解和看似的破解无望。
在所谓的全媒体时代,我们每个人、每个机构包括媒体本身,都需要构建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在此情况下,做再多的准备、做再坏的打算都不为过。
更多的人,包括我所在的机构,将这种能力和素质统称为媒介素养。我更倾向于“媒商”——与智商、情商、职商并列。又一个人造词汇,是的,但我坚持认为,这很重要。
于是,就有了这本小书。既然是媒商,对媒体、对记者的了解是必需的知识储备。
我会划开一个小小的切口,说一部分记者的生活——没有高大上的嘉宾对话,没有黑市悬赏买人头,没有遭到过殴打。和老百姓的生活没什么两样,挣钱养家。
记者本就是一份职业。因为这份职业在历史上曾经拥有一个偌大的无冕之王光环,于是引得多少人怀揣理想飞奔过去。但这只是光环而已,更长久的应该是职业精神。如果社会和媒体不去除这个光环,双方都会为之所累。当不了解时,人们只能按照他们听说的信息去做判断。当人们要求以样板式的记者形象去进行具体采访时,还在纠结本月够不够分的新闻民工们势必不能如其所愿。误解、矛盾早已隐藏其中,时时爆发。
我还会说说在课堂上的事儿,说说那些头一次面对电视镜头的政府官员、医生、律师、警察、企业家。我们的政府新闻发布,一些人、一些团队已经远远走在前面。大部队已经启动,但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当他们用传统的甚至陈旧的视角去看待全媒体时代的媒体与记者,又会受到怎样的冲击?很多人有很多委屈,平时不愿说,等到事件爆发了,却不知道已经没人愿意再听。
我和朋友说,自己的转型是从信息传播链条的一端到了另一端,从信息的接收、采集者换到了信息发布方。信息的一体两面,我都了解,但都说不上精通,只能谦卑地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一一记录,供诸君一议。
感谢这三年来家人对我无私的支持,感谢多位师长给出的宝贵建议。谢谢我的两位朋友于璇和于海婷,她们帮助我搜集和整理了丰富的资料。
李颖曾经是我的学生,后来是我的同事,现在是我的励志榜样。因为我觉得,会写的人都是能人,写的东西引发更多有益思考的人,那就更是难得的能人,当然就是榜样。我尤其想为这本书作序的原因是,李颖的这本书让我感到兴奋,因为她将唤醒很多还在沉睡的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者。
2013年,李颖刚刚离开媒体一线的时政新闻报道工作,到我在传媒大学的办公室寻求建议。我说,来我这里吧,教书育人,还可以放飞思想、著书立说。三年后,看到这本大作的出版,作为她的师友,我深感惊喜、荣幸、欣慰。正像她自己所说,从媒体到新闻发布,她本人的角色是从信息的接收端到了发布端。也恰恰因此,换位思考的独特视角让她在对政府和企业领导者媒体关系管理的理解和实践中,加入了媒体人特有的思维。让本书“唤醒”的使命,得以更好地实现。
我一向提倡官员与媒体、企业家与媒体都要真诚而实时的沟通,而不是庸俗而保守的“多做少说、只做不说、先做后说、不逼不说……”沟通的前提是彼此放下成见的倾听,要听到对方的内心,让事实与理性贯穿官媒互动、企媒交流。李颖的加入,以她犀利的媒体人视角而贡献我们这个全国最大的媒介素养研究与培训团队,让我们推动公开、透明、对话的行动不再孤独,甚至比预期更早地出现了很多阶段性的进展。
全媒体时代,信息海量增长、光速传播。被唤醒的领导者们就会知道,和媒体沟通,不再是某一部分人、某一部分机构的事,每个人都有在镜头前曝光的机会。而如何面对,就成了我们都应该思考的事情。正如这本书所说,每个人都应当有“媒商”。三年前就和李颖在讨论这个词,我们认为对于政府官员、企业负责人,这个“媒商”在某些紧急关头的重要性已经远超“智商”和“情商”。
2016年是很特殊的一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要求建立、健全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和回应机制,加强重大政务舆情回应督办工作。8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前者提出,主要负责人要当好“第一新闻发言人”;后者提出,重大突发事件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面对媒体,不再是怎么躲、躲到哪儿的问题,躲是躲不过啦!而是第一时间说什么、怎么说以及之后连续还说什么的问题。过去几年中,有太多非常成功和非常失败的案例需要各方去研究、去总结。这本书的出现,可谓及时。
同样都是媒体出身,清华和北大两个校园的培养,我和李颖找到了彼此太多共同的交叉点,我们都是“临床型”“实战类”专家,我们深知与媒体打交道是一门关于实践的学问,需要多方努力,需要多重理论支撑,更加需要紧密地贴合实际。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在这本书中都有体现,在案例和场景应用中,不同理论组合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一种“跨界”的方式。所以李颖告诉我们,建立在智商与情商基础上的媒商,实际上是更加专业和稀缺的素养,堪称领导者生存与成功必备。
我希望本书可以引发更多有趣的思考,给读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并支持李颖和包括我在内的同仁们的共同意见,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要有媒商。如果你已经被唤醒,请从今天开始提升你的媒商,并因此而取胜。
董关鹏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
全媒体时代,曝光在聚光灯下不再是公众人物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挑战。与媒体高效沟通,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智商、情商之外,必须有媒商!李颖著的《媒商(全媒体时代沟通实战手册)》有丰富的案例、逼真的场景模拟,时而手把手帮你梳理信息,时而稳准狠指出对话陷阱。本书浅显易懂,讲求实用。防火防盗防记者对吗?看到镜头紧张怎么办?发言人能解决一切吗?以上问题你都能找到答案。那些对媒体有兴趣、有想法的人们会发现,本书是一本足够有趣的实用手册。
李颖著的《媒商(全媒体时代沟通实战手册)》最大的特点是浅显易懂,讲求实用。记者是不是都很可怕?防火防盗防记者是对的吗?遇到媒体就紧张怎么办?记者不听我解释怎么办?一出事就把发言人推出来对吗?以上问题你都能在本书中快速找到答案。那些对媒体有兴趣、有想法的政府和企业人们,本书将是一本有趣实用的工具手册。对那些曾经在和媒体沟通时吃过亏、受过苦的人们,本书会告诉为什么以及事实的另一面。对那些可能会在未来和媒体打交道的人,本书会是一位精准的预言家和忠实的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