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再生的老子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麦小舟
出版社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再生的老子》展示了老子研究的新成果和新突破。它深刻揭示了《道德经》的丰富内涵及老子文化的普世价值。

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老子思想讲坛》共十二讲,以专题的形式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第二部分是《〈道德经〉译解》,它的任务是帮助读者读懂《道德经》的原文。

内容推荐

麦小舟的第二部著作《再生的老子》。展示了老子研究的新成果和新突破。它深刻揭示了《道德经》的丰富内涵及老子文化的普世价值。胡孚琛会长说:“《再生的老子》是我所见到的国内同类著作中最为确切、最为平实、最为通俗易懂的一本书。有了它,《道德经》走进校园、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世界便有了条件与可能。”他希望:“《再生的老子》这本书成为我国各级党校的教材,成为全国干部群众学习老子道学文化的普及读物。”

有学者认为,《诗词三部曲》和《再生的老子》是我国国学中的两朵奇葩。

目录

前言

麦小舟先生 南国之奇人也

新成果新突破

不争之作成功之作

老子思想讲坛

第一讲 伟人生平

第二讲 西游欧洲

第三讲 道与天道

第四讲 欲取姑予

第五讲 清静无为

第六讲 大爱无疆

第七讲 不争之德

第八讲 知足是福

第九讲 孤家寡人

第十讲 大国情怀

第十一讲 源流文化

第十二讲 走向世界

《道德经》译解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美国《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苏联学者里谢维奇认为:“老子是属于全世界的。”

美国学者蒲克明预言:“《道德经》是未来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还有的西方学者称,《道德经》是万经之王。

西方对老子、对他的《道德经》的评价为何如此之高?老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道德经》又是怎样的一部书呢?

这一讲,我们就来讨论老子的生平,认识老子的人生,并对《道德经》作简要的介绍。

老子生活的年代,距离今天已有2 500多年。由于年代久远,有关老子的史料能留到今天的已经不多。如此一来,我们今天为老子说生平就不得不借助传说,甚至需采用推理和推算的方法。

汉朝的司马迁是最早为老子作传的史官。他说:“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那么,老子这个与众不同的名字,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故事和说法呢?

传说,老子生下来的时候,相貌就不同于常人。他的耳朵长得很长、很大,耳垂也很厚;而且是异乎常人地长,异乎常人地大,也异乎常人地厚。老子的家乡当时有一种说法,说这是有福有寿的象征。于是,老子的父亲便给儿子起名为耳,起字为聃。这个“聃”字是什么意思呢?“聃”者,耳朵长大之意也。也就是说,老子的名和字,都与他的大耳有关。

老子所处的年代,人们对当时的一些大学问家均尊称为“子”,如孔丘,叫孔子;孟轲,叫孟子;庄周,叫庄子。那么,李耳为何不叫李子而叫老子呢?这是很多读者都会提出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历来有多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与老子的生命状态有关。老子的生命状态有些什么特征呢?其一,说他命很长,有说他活了160多岁的,也有说他活了200多岁的。其二,说他生下来时,头发是全白的,真可谓白发童颜,皓首童身。因为这两种生命特征都沾着一个“老”字,所以世人便称他为老子。第二种说法,是与世人对老子的情感表达有关。说称李耳为老子,是表示世人对这位大学问家的敬仰,是对他的一种尊称。第三种说法,是与对老子姓名的认定有关。有人认为,老子根本不姓李而姓老,聃是他的名。老子就叫老聃。

究竟哪种说法对,哪种说法不对?现在已无法考证。因此,我们只好相信汉朝史官司马迁的说法: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那么,老子生于何年?又死于何时呢?

对老子的出生时间,以往多是这样表述的:“老子生于我国春秋时代的末期。”

春秋时代,指的是我国哪一段历史呢?春秋这个名称又是如何得来的呢?原来,我国有一部史书叫《春秋》。它记载了我国从公元前72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一时期的历史。后来,史学家便把我国这200多年的历史称之为春秋时代。200多年中的后10年,甚至50年都可称为它的末期,因此,有关老子出生时间的这一表述,实在过于笼统。

不过,对老子的出生时间,近百年出现了新的说法。说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

老子这一出生时间是怎样得来的呢?是推算出来的。那么,是怎样推算的呢?

据有关史书记载,孔子一生曾多次拜见老子,就不同的问题向老子请教。

孔子第一次拜见老子是在公元前534.年,当时他只有17岁,拜见地点在周,即周王朝的都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有关学者认为,以上的记载起码表明:(1)老子与孔子生活在同一个时代。(2)老子应年长于孔子,因为17岁的孔子,不可能干里迢迢去向一个年纪比他小的人请教。(3)当时的老子已经是一位声名远播的名人。于是梁启超认为,老子比孔子约年长20岁到30岁。而更多的学者,则倾向认定老子比孔子大20岁。因为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所以老子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

老子生于何月何日呢?因为老子的出生地河南省鹿邑县以及中国道教,都是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为老子庆祝诞辰的,所以说,老子生于农历二月十五日。

那么,老子究竟活了多少岁呢?据陕西省周至县的地方志记载;老子死于公元前412年。也就是说,老子享年159岁。

那么,老子生于何处呢?

司马迁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楚,指的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苦县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还有一种说法,说老子是陈国人。其实,这两种说法是一致的。苦县原属陈国,公元前479年,陈国被楚国所灭,苦县便归属楚国。

老子死于何处呢?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答案。郦道元是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在《水经注》卷十九中记载:“今陕西周至县东南有一‘大陵’,世称之老子陵。”当时,周至县属秦国,所以说,老子是死于当时的秦国。

接下来我们该来说说老子的家庭出身了。老子究竟出生于一个怎样的家庭呢?

遗憾的是,司马迁也没有告诉我们。不过,我们可以从当时周王朝对史官的任用制度进行推定。周王朝对史官实行的是一种叫“师官合一,世传其学”的制度。所谓“师官合一”,是说只有史学专家才能担任史官;也就是说,史官是专家型、学者型的官。所谓“世传其学”,是指这些史官的专业知识是从他们的父辈或祖辈那里学来的,是祖传的。老子曾出任周王朝的史官,由此,我们可以推定,老子应是出身于一个有深厚文化修养和史学修养的史官世家。

老子这样的家庭背景,为他日后出任史官提供了条件和机会。不过,老子能否子承父业,还要看他个人的努力。

李耳自小就很聪明,很爱动脑筋。有一次,他的小同伴为一棵树的名字发生争吵。有的看见树的一面写着一个“槐”字,就说它是槐树;有的看见树的另一面写着一个“楝”字,就认定它是楝树。大家争得脸红耳赤,互不服输。这时候,李耳登场了,只见他看了看树两面的字,又细看了这棵树的结构,然后说,这是一棵合欢树,是槐树与楝树共生的合欢树。

李耳十分好学。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如饥似渴地读书,吸收各种各样的知识。到了20多岁,他已成为一位精通周礼的学者,并当上了周王室的史官。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道:“老子者,周守藏室之史也。”守藏室之史是一个怎样的官职呢?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档案馆的馆长,负有保存、维护、管理国家的图书、文献、档案的职责;又相当于国家历史编纂委员会的主任,负有记述编写国家历史的责任。至于守藏室之史在周王朝中的地位,苏东天说:“名列九卿。”九卿相当于今天的省部级。

那么,老子在为官的道路上,走得是否顺畅呢?老子曾有二度被罢官的经历。

公元前535年,老子37岁。这一年,他被周甘简公免了职,并被流放到鲁国。免职的原因,史书没有记载,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与老子这个大隐者的政治态度和行事风格有关。

司马迁说:“老子是个隐君子。”这个隐君子指的是隐士。最近,我看到一部书,书的作者说,老子是个隐士,是出世的。这位作家把隐士与出世划上了等号。其实,老子虽为隐士,却不是出世的。为什么这样说呢?P2-5

序言

本书第一篇序言的作者是胡孚琛教授。胡教授是全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会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他在《易经》、《道德经》和宗教方面的研究均很有成就。

胡教授是2008年11月中旬收到我的书稿的。12月7日,他给我发了三条短信,把他的家庭电话、手机号告诉了我,希望我能跟他联系。8日上午,我打通了他的电话。

他说:“收到《长寿老子》书稿后,起初并没有太在意,以为是一般化的作品。近日,我把书稿读完了,才发现它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书,也是我要寻找的一部书。有了它,《道德经》走进校园、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世界便有了条件和可能。”他又说:“你把老子研究到这种程度,实属不易,也绝非一日之功。”胡教授的欣喜之情,我在几千里外的这头也感受得到。

胡教授要求我对书稿进行修改。他鼓励说:“打个比方,走十步路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你已经走了九步,再作点修改,再往前走一步,书就会变得更加完善、就能成为传世之作。”他还告诉我,他已给我的邮箱发了几篇文章、供我修改书稿时参考。

胡教授还提议把《长寿老子》的书名改为《再生的老子》。

2008年12月10日晚,我依约到广州与胡教授会面。为了落实这次见面,他在一天的时间里给我打了7次电话。我们就《长寿老子》如何修改进行了讨论。他告诉我需要改动的地方、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共同议定,加写一讲即第十二讲:《走向世界》。这次讨论共进行了两个小时。

他回到北京之后,还不时给我电话,继续给我提供资料和观点,甚至用手机把数百字的资料发给我。

胡教授对我的书稿为何如此重视,如此热忱,如此用心?他说:“为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承传和发扬。”胡教授的言和行,使人能强烈感受到他那份关爱传统文化的炽热情怀。

胡教授带给我的书和发给我的文章约有80万字。他特别嘱咐我,为了文章的完整性,在我引用他的话时,不必说明那是他说的。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我们不难从中感知到胡教授的高尚情操。

胡教授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的学者。他视野开阔,思想深邃。他的书和文章,对我修改好书稿确实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更需说明的是,后来增加的第十二讲,基本上是按胡教授提供的观点以及运用他提供的资料写成的。他还对这一讲的文字作了审定。

胡教授对老子的研究比我深得多、广得多。他这方面的著述,如果以文字量计,数倍甚至十数倍于我。他不把自己的著作而把我写的这本小册子推荐为教材,一个正直文化人的高风亮节不言自昭。

胡孚琛教授提出了创立新道学文化是中华民族21世纪的文化战略这一命题和课题,作为课题已得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重点课题。我觉得提出这一文化战略实在是一项高瞻远瞩之举。我也愿意继续为新道学做点添砖加瓦的工作。

老子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文化,从古至今、国内国外,还没有哪一本书能超过《道德经》,也没有哪一家学说能超过道家学说。老子是哲学的巨人、道德的高峰、政治的先知,老子文化具有普世价值。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指出:“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德国犹太思想家马丁·布伯说:“在中国的儒道释三大传统中,具有世界意义的是道家思想。”德国哲学家汤因比则指出,将来在文化上统一世界的是中国。

那么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品牌文化去统一世界呢?只有老子的道学文化,也只能是老子的道学文化。正因如此,鲁迅指出:“不读《道德经》就等于不懂中国文化。”  正是老子文化的这种力量支撑了我,使我得以写成《再生的老子》这部作品。

《再生的老子》,面向的是广大社会大众,是为他们而写的。所以特别着重在通俗上下功夫。这本书内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老子思想讲坛》共十二讲,以专题的形式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第二部分是《(道德经)译解》,它的任务是帮助读者读懂《道德经》的原文。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努力让它具有以下的特色:一是语言通俗,让有初中文化的读者都能读懂。二是文字短少,以保证读者抽得出时间把它读完。三是有故事味,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我希望《再生的老子》能对读者有所帮助,也真诚地欢迎专家、读者对它多提批评意见。

2008年12月于珠海

后记

2008年11月之前,对于胡教授,我未闻其名,未识其面,也未见其书。一位身居首都北京的大学者,与我这个住在南海之滨、名不见经传的业余文化人怎会发生联系的呢?其中因由,可以用机缘巧合来形容。

我与胡教授的邂逅,有一位中间人、牵线人,他是老子故乡河南省鹿邑县现任县长刘政。2008年10月,刘政县长被派到珠海市斗门区挂职。鹿邑是一个与老子紧密相连的名字,刘县长与斗门区的区长梁元东见面时,很自然地谈起老子。刘县长被告知:我写了一部叫《长寿老子》的书稿,是《百家讲坛》约的稿。他于是提出与我见面,梁区长即时作了安排。那几天,胡孚琛教授恰好来到了珠海。他是为筹建珠海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而来的。刘县长把我的情况向胡教授作了介绍,胡教授遂决定与我见面。

如果没有刘县长到珠海挂职的事,如果没有胡教授来珠海筹建老子研究会的事,如果没有我写出《长寿老子》书稿的事,我与胡教授今生今世也许不会有相遇的一天。一句话,是因为老子,使我们得以相见、相识、相知。

也许有人会说,才见上一两面就说是“相知”,这用语是否用得太随便、太牵强、太夸张?也大有高攀之嫌。然而对我而言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受。认定老子道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面旗帜,这是一种全新的观点、全新的提法、全新的认知。在世人只知有孔子而不知有老子的今天,想觅一知音谈何容易。这一思想,我从他发给我的文章中看到了。“老子第一、孔子第二”,这观点多么鲜明,这声音多么响亮。我真有一种千里遇知音,天下“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实际上,胡教授也是把我视为知音的。后来,他来珠海讲课,特意到我家看望我,还为我写了条幅。条幅的内容是:“以道学觅知音,以丹法度有缘。”

在广州时,胡教授强调说,应感谢《百家讲坛》张佳彬先生,若不是他那封信,《长寿老子》这部书也许不会诞生。

这是怎么回事呢?20世纪90年代初,我辞政经商从文。从1995年至2004年,我耗费10年时间,写成并出版了《诗词三部曲》,这是一部集诗词鉴赏、诗词理论、诗词创作于一体的著作。2005年,我花了大半年时间研究《道德经》并写出了《浅读(道德经)》的书稿。2006年6月,我把这一书一稿寄给了《百家讲坛》,不久我便收到该讲坛的来信。张佳彬主编在信的最后表示,希望我能成为该讲坛的合作者。

本来,我是打算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诗词理论的。因为我写的简明诗词理论已经出版,且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好评,添上一些故事把它改写成讲稿,做起来比较容易,可谓现炒现卖。至于《浅读(道德经)》,尽管书稿已经写成,但我觉得自己对《道德经》只能说是半知半解,把这样的东西抛出去,对读者是不负责任的,对老子也是不尊重的;而且,我已经没有了把《道德经》读懂弄通的信心和勇气,因此已决定放弃。但《百家讲坛》认为诗词理论太难讲,担心影响收视率,因而没有同意。

为中华文化做点工作是我的心愿,同时也不想辜负张佳彬先生的期待,我于是改变了初衷,决定重新研究《道德经》。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把压力化为动力。没有想到的是,压力竞压出了灵感采,从2007年3月到2008年3月,我用了一年时间终于完成了《长寿老子》的写作。

是的,如果没有张佳彬先生那封信的鼓励,《再生的老子》是不会诞生的。我已去信对他表示谢意。我想,喜欢这部书的读者也会感谢他的。

在我研究写作《再生的老子》这本书的过程中,还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广西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会长宿富连教授用了15天时间帮助校对、修改并写了一篇序言,中山大学陈福雄教授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帮助校对、修改并写了一篇序言,中山大学林锦峰教授也参与了校对和修改。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先生,湖南省委党校教授徐新民先生,斗门区教师进修学校原校长刘佑祥先生,老子故里河南鹿邑的官员、学者、企业家为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斗门区实验小学杨永聪老师辅导我熟习普通话,使我的普通话水平得到提高。珠海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黄晓东、斗门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区广播电视局也给了不少具体的帮助与支持。谨借此后记对胡教授及以上各方表示衷心的谢意。

2008年12月于珠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0: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