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阴阳树
分类
作者 格日勒图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格日勒图编著的《阴阳树》的男主人公那尔苏贝勒,是一位英姿飒爽的蒙古族好汉,宅心仁厚,有着身为中国人和成吉思汗后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街头肆意欺凌同胞的洋人,麻木不仁或胆小怕事的国人“看客”,如同一正一反两股狂潮激荡着这位英雄的心房,他挺身而出,狠狠教训不可一世的洋人……这一幕将那尔苏英勇无畏的阳刚气质和磊落潇洒的任侠风范展露无意,可谓点睛之笔。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位地位尊贵的英雄好汉,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却无处施展才华抱负,含恨离世。那尔苏的落拓际遇,不能不发人深思。与那尔苏形成对比、映射的,是高高在上的女性统治者:慈禧太后。作者在书中表现了她玩弄权术、阴险残忍的一面,更多的是表现了她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柔软、多情的一面……本书获孛儿只斤蒙古文学奖。

内容推荐

格日勒图编著的《阴阳树》是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力作。《阴阳树》以动荡不安的晚清为时代背景,以西太后与朝廷贝勒那尔苏之间的复杂、微妙、特殊的暧昧关系为主线,描绘了晚清宫廷内部,社会各个阶层的许多生活场景与生活方式,揭示了晚晴的宫廷内部、社会状态和社会生活,塑造了西太后、李连英、那尔苏贝勒、伯彦纳漠枯亲王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试读章节

此乃深宫秘史——开卷之第一章。诚如“文章铺陈珠宝隐,道出原委金石开”,笔者虽无妙笔生花之功力,但愿意抛砖引玉,述说来龙去脉。

现今的辽宁省康平县境内有一座小村庄,人称添寿庄。居住在这里的百姓来自五荒八地,五王八旗;这里土地肥沃,牧场辽阔,清末隶属博多勒噶台和硕亲王旗的领地。庄后有座山叫华山,华山的山阳长有一棵粗壮的古榆树。因四周除了些灌木和草丛,没有任何乔木遮挡,所以,古榆的树冠向四外任意伸展,宛如一把撑开的巨伞,遮天蔽日,郁郁苍苍,从远处望去,仿佛一团黑云悬浮在空中。这棵古榆树何时生何时长,庄上的人谁也说不清道不明。自古存留在这里的这棵古榆,久经风吹雨淋,饱受霜打雪压,练就了不畏酷暑、不惧严寒的坚强品格。凭借上天的阳光雨露,依托四季的地利天时,生生不息,经久不衰,时至今日,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神奇的是,每逢春天,这棵古榆半面枝头挂满串串榆钱,而另一面却空空如也,从未结过半片。正因如此,这里的人们称这棵古榆为“阴阳树”或“日月树”。伴随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这棵古榆年年华发,岁岁凋零。当地百姓虽没将它当成保佑山水的神灵,拿着牲品去祭奠、供奉,却也从未有人胆敢去斧砍刀伐,肆意损毁它的枝丫。每当傍晚,有人骑马或坐车路过此处,都要下马下车,徒步行走,否则就会发生马惊车翻的惊险之事。由此有人这样猜测说:“不止草木,这世界上的万物,都和人一样有感知和灵性。如杨太真沉香亭上的莲花,端正楼上的相思树,昭君墓上的常青草,都说是上天赐予了灵性。依我看呐,这棵树或许也得到了苍天的什么灵性也未可知。”

更加神奇的是,每当天上没有半点风丝,地上一派安谧静默之时,这棵古榆便独自在那里悠悠晃动,发出轻轻的啸音。啸音犹如窃窃私语,低低呻吟,嘤嘤抽泣,仿佛在倾诉着某一个年代,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某一个神秘事件。

说起来还真有几分神秘。在这棵古榆下面存有一座古墓,古墓的主人还真有些来头。他就是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得到过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皇帝的恩宠,效忠满清,被视为“烈马的套索,驯马的缰绳”的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之孙那尔苏贝勒。那尔苏贝勒在光绪十六年(1890)不幸去世,离开了他眷恋的家庭和亲人。在那时,这里山清水秀,富饶美丽,自然环境丝毫没有遭到破坏,就像是一个闺中处女,纯洁、健康、秀美,毫无瑕疵,分外妖娆。

据传,正当在生活上春风得意,事业上如日中天的时候,号称人杰的那尔苏贝勒,为了维护家族的完整,保护妻儿的平安,跟随父亲伯彦讷谟祜亲王,眼含泪水,心情沉重地从遥远的京城出发,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一路奔波,像一只离群的孤雁,朝着北方不停地飞。最后,飞落到这里,了却了一生,于是就把他安葬在这里。那尔苏贝勒去世后,当朝垂帘听政的西太后悲痛无比,特派专使前来吊唁。还专门从国库拨出大量黄金白银,大兴土木,修建陵园,以亲王的规格.重新进行了安葬。由此,当地人将那陵园称为“孝节陵”或“孝子陵”,蒙古语称“高勒其雅莫”,即孝节陵之意。

单说孝节陵当时的情景。整个陵园坐落在苍松翠柏之中,方圆一千五百多亩,三面环岗,南向开阔,一眼看去,就是个风水宝地。陵园正门,雄伟壮观,陵门两侧摆放着两尊巨大石狮,给陵园平添了几分威严,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走进陵园,迎面是三间正殿。正殿两侧,各六间偏殿。所有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从正殿走去,便是三间祭殿。祭殿后面是半环状土台,台前就是陵墓。墓前矗立着一座雪白的汉白玉墓碑,上书“诚慎亲王那尔苏之墓”。陵园围墙全部由青砖砌成,白灰抹面,涂赭红色;墙头由三角形莲花纹瓦滴水,圆状兽面瓦覆盖。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有四姓八户人家专职看守陵园,并且每年举行三次大祭,每月两次小祭。每到祭日,僧侣云集,诵经作法,求安祈福。现如今,王陵往昔的壮观早已灰飞烟灭,消失殆尽,除了这棵古榆依然孤零零地挺立在那里,其余皆成残砖碎瓦,一片狼藉。

那么,作为国母太后,为什么将一个名不见经传、对朝廷没有多大贡献的普通贝勒,以亲王的规格厚葬呢?故事也正是从这里说起。看客要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了解慈禧太后与那尔苏贝勒珠联璧合、情同手足的情感渊源,那你就不必惜时浅尝辄止,要耐心地读下去。此书虽然对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毫无用处,但可以拨动你的心弦,愉悦你的耳目。只要能让你由此及彼地联想一些事,笔者也就算没有枉费心机、徒劳身心了。P1-3

序言

《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创作工程》和《优秀蒙古文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工程》的初始成果开始和读者见面了。这是值得加以庆贺的事情。因为,这一工程不仅是对文学创作的内蒙古担当,更是对文学内容建设的草原奉献!

在那远古荒蛮的曾经年代里,不知如何称呼的一群群人在中国北方的大地山林间穿梭奔跑,维持着生命的存延。慢慢地,他们繁衍起来并开始有专属各自的族称,然后被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所驱使着,一个接一个地走出山林过起了迁徙游牧的生活。于是,茫茫的草原就变成了这些民族人群书写盛衰成败的出发地。挥舞着战刀和马鞭,匈奴人第一个出发了,紧接着鲜卑人,然后是突厥人,再后是契丹人、女真人,之后是蒙古人,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踏着前人的足迹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如今,回首望去,他们奔腾而去的背影犹如一队队雁阵,穿过历史的天空渐渐远去……

雁阵飞去,为的是回到温暖舒适的过冬地。而北方民族依次相续地奔腾前去,为的却是要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潮流融汇对接。这是一个壮观的迁徙,时间从已知的公元前直到当今年代。虽然形式不同,内容也有所变化,但这种迁徙依然不停地进行着。岁月的尘埃一层又一层,迁徙的脚印一串又一串。于是,经历过沧桑的草原充满了关于他们的记忆。在草原的这个记忆中,有他们从蛮荒走向开化的跋涉经历;有他们从部落成长为民族的自豪情怀;有他们建立政权、制定制度、践行管理的丰富经历;有他们敬畏自然、顺应规律,按照草原大地显示给他们的生存方式游牧而生的悠悠牧歌;有他们按着游牧生活的存在形态创制而出的大步行走、高声歌唱、饮酒狂欢,豁达乐观而不失细腻典雅的风俗习惯;有他们担当使命,不畏牺牲,奋力完成中国版图的大统一和各民族人群生存需求间的无障碍对接的铿锵足迹;更有他们随着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迭和生存内容的一次次转型与中原民族相识、相知,共同推进民族融合、一体认知,携手同步的历史体验;还有他们带着千古草原的生存经验,与古老祖国的各族兄弟同甘苦、共命运,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灿烂篇章的不朽奉献……

承载着这些厚重而鲜活的记忆,草原唱着歌,跳着舞,夏天开着花,冬天飘着雪,一年又一年地走进了人类历史的二十一世纪。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节奏,草原和草原上的一切激情澎湃地日新月异的时候,我们在它从容的脚步下发现了如土厚重的这些记忆。于是,我们如开采珍贵的矿藏,轻轻掀去它上面的碎石杂草,拿起心灵的放大镜、显微镜以及各种分析仪,研究它积累千年的内容和意义。经过细心的研究,我们终于发现它就是草原文化,就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它向世界昭示的核心理念是: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还有它留给往时岁月的悲壮忧伤的英雄主义遗风!这样,当世人以文化为各自形象,与世界握手相见时,内蒙古人也有了自己特有的形象符号——草原文化!

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是内容,而文学就是为这一需求提供产品的心灵劳作。因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世界才会光彩夺目。文学也是应该这样。所以,我们大力倡导内蒙古的作家们创作出“具有草原文化内涵、草原文化特点、草原文化气派”的优秀作品,以飨天下读者,并将其作为自治区重大的文学工程加以推动。如今,这一工程开始结果了,并将陆续结出新的果实落向读者大众之手。

在此,真诚地祝福这项工程的作品带着草的芬芳、奶的香甜、风的清爽和鸟的吟唱,向大地八方越走越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6:4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