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往往就是这样。只有当他们生命熄灭,在身后留下巨大的黑暗、迷茫和无可弥补的损失,留下令人哽咽、伤及记忆的疑问时,我们才认识到他们的价值。”
马耳他渔夫重新又朝向深处摇动船桨,形影渐渐模糊,混为一体。他继续机械地划动着,然后让小船自动朝向太阳的方向滑动。黑暗一点一点地撤退,太阳在做最后的挣扎,努力要从黑暗中跳出来,在后面留下一个金色的光轮,最底下的部分在水面上滑过。
“我们往北偏一点,稍稍远离那些要进入港口的轮船的航线。这样我们至少处于安全之中。”
“运送迪皮什大主教的船只将在下午到达。我敢肯定今天迪皮什大主教是最幸福的人,尽管他是在棺椁中。他的骨灰将被抛洒在这一片水域,完全是一个纯洁的所在。在人世,他感到无处容身,便走了出来,再不回首,担心死得不利落。他的骸骨最终将在他喜欢的这片土地上找到大自然的庇护之所。深受那些贪婪者的压力,他从俗世出走,对出走的那种迫切饥渴的感觉难以描述。”
渔夫极为平静地重新摇动双桨,将小船隐匿到太阳光线留在后头的茫茫白色之深处,那是太阳从环绕城市的大山后面出来时照射的第一缕阳光。那过于耀眼的光芒,深陷于白雾之中。开始升起于大海的雾气缠绕着小船。光线像瀑布湍流一样渗出来,令让·莫贝挥洒的骨灰特别耀眼。他挥洒着骨灰,犹如在向广阔的天空抛洒珍珠。
“这片土地,主教踩过的地方,也是他最后安睡的地方,是他喜爱的地方,也是他最后卑微地结束的地方。他这样嘱咐我,要我将他的骨灰像种植谷物一样种在广阔的天空,将来有一天生长出美好与良善。”
马耳他渔夫没有搭腔,在奶白色的雾霭中,他继续奔向大海深处。每当他的小船往前一些,雾霭就变得越加浓密。除了海鸥的叫声,没有任何动静,也没有波浪。数量庞大的海鸥开始布满各个地方,让他们俩感觉海鸥就在自己头上。每当让·莫贝洒出一把骨灰,海鸥就使劲地聚集到那里,然后将细长的喙从海面潜入,发出温柔却强劲的声音。
让·莫贝再次弯下腰,碰了碰温暖的海水。海水从他的手指中漏出来,就像闪光的珍珠,显得无比清纯。他拿起第一个花圈,静静地放在海平面上,小心翼翼的,仿佛担心它会消散一样。某个瞬间,让·莫贝看到大海像新娘子一样,迎接着婚礼的花环,极力掩饰着巨大的幸福,那幸福就印刻在其稍显失意的双眼。
让感到后背有点疼痛,再一次从他坐的地方起身,试图弄清楚这种在旧船里滚动的靛蓝。他感到有一种香味使劲飘进他的鼻子,就像香水一样,让他产生一种想要深呼吸的欲望。
他又抓起一把骨灰,挥向远处,融化在白色的雾霭之中,然后传来一下又一下飘落在海面的细微声音,宛如春天的雨滴,当地的居民说那是沙来迈一纳迈。
P4-5
译后记
《埃米尔之书》是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持的中阿互译项目。该书是阿尔及利亚当代著名作家沃希尼·爱阿拉吉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这是一本以阿尔及利亚反抗法国殖民主义历史为题材的皇皇巨著,原作长达514页,涉及阿尔及利亚、阿拉伯和法国的历史人物众多,背景复杂,还夹杂较多的法文原文,翻译难度较大。
自从2013年下半年接受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翻译任务后,本人即组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徐娴、石虹、李丹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邹兰芳,新华社林庆春,北京大学顾巧巧、阎鼓润、王婧、杜艳爱和张佳倩等多位译者共同参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成了书稿的翻译。
译文中的上帝、真主、安拉在原文中均为阿拉伯文的矗l(Allah),为了尊重国内穆斯林读者和基督徒读者的感情,译文在处理这一词汇时使用了不同的译法,大体上在法国人物形象的话语中译成“上帝”,而在阿拉伯人物形象的语境中则使用“真主”或偶尔音译为“安拉”,而在两者对话的某些语境中则译为“主”。这种处理方法不尽如人意,但也是译者的一种尝试,希望得到读者的理解。
本人除了组织并参与部分翻译工作以外,还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译文难,错误之处在所难免,但责任主要在我,欢迎批评指正。
阎鼓润、王婧、杜艳爱和张佳倩还帮助进行了译稿的后期整理工作,邹兰芳教授协助校对了2节译文,中联部李娜和北京大学法语系的董强教授为译稿中的部分法文提供了支持,人民出版社法律事务部(对外合作部)副主任李冰先生在总局和译者之间做了大量的联络、沟通工作,特此致谢。
具体分工如下:
林丰民前言、第一章第一节 杜艳爱第一章第二节
张佳倩第一章第三节
王婧第一章第四节
阎鼓润第一章第五节
顾巧巧第二章第一节1—4小节
李丹娜第二章第一节5—7小节
石虹第二章第二节l—4小节
徐娴第二章第二节5—6小节
林庆春第二章第三节、第四节
邹兰芳第三章
林丰民
2014年3月
译者前言
《埃米尔》是阿尔及利亚当代著名作家沃希尼·艾阿拉吉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曾于2008午获得阿联酋扎耶德总统(文学类)图书奖。后来有关部门还计划将其改编拍摄成电影。
这是一部历史小说。作品中的主人公是拿破仑时代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英雄,领导抗击法国殖民者的行动。主人公的原型阿卜杜·卡迪尔,是阿尔及利亚的一个埃米尔。作家呈现了阿尔及利亚在被法国人入侵之前的壮阔场景和美丽景象,描绘了奥斯曼土耳其入统治不善所遗留的各种问题,各个部落的种种乱象,以及埃米尔为了重建美丽家园的宏伟蓝图和巨大努力。
主人公的生活随着他所领导的抵抗运动而不断发生变化。法国殖民者摧毁了一个又一个阿尔及利亚的城镇,抵抗力量不断退守,主人公为了保住国家的存在,带着帐篷在全国各地辗转。作家通过小说情节表现了埃米尔想要建立的国家蓝图,他同摩洛哥素丹(国王)的紧张关系,他想收服的各个部落常年处于劫掠与侵略的状态之中。最终,埃米尔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被迫与殖民者妥协,签订了协议,并信守承诺,被流放到法国。
作家不是在撰写历史,但是他研究了历史,参考了历史资料,叙历史之所不能诉,写历史之所不能言,展现了殖民时期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悲伤与痛苦。书中通过主人公与另外一个人物形象阿尔及利亚大主教迪皮什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作家对于不同文化如何和谐相处的思考。两人之间的对话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对话,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对话。后来戴布仕大主教还为了埃米尔的自由而奔走呼号,展示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亲密关系的一面。这对于当前世界格局中的文化对话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作家非常艺术地处理人物关系和事件的发展,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叙写情节的进展,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复调的。在描述埃米尔的那些战友时,既叙述他们的英勇牺牲,也不掩饰他们有时任意杀戮的行为;在描述埃米尔本人时,既肯定他英雄的一面,也流露出作家对主人公的强烈同情;既表现主人公同法国殖民者的政治斗争,也描述他同法国人的妥协、谈判。
小说作者运用非常优雅的阿拉伯语正规语,语言优美。作家娴熟的写作技巧和诗意的语言增添了作品的美感,深受阿拉伯读者的喜欢,也受到法语世界读者的喜爱。
《埃米尔之书——铁门之途》是阿尔及利亚当代著名作家沃希尼·爱阿拉吉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曾于2008午获得阿联酋扎耶德总统(文学类)图书奖。后来有关部门还计划将其改编拍摄成电影。
《埃米尔之书——铁门之途》是一部历史小说。作品中的主人公是拿破仑时代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英雄,领导抗击法国殖民者的行动。主人公的原型阿卜杜·卡迪尔,是阿尔及利亚的一个埃米尔。作家呈现了阿尔及利亚在被法国人入侵之前的壮阔场景和美丽景象,描绘了奥斯曼土耳其入统治不善所遗留的各种问题,各个部落的种种乱象,以及埃米尔为了重建美丽家园的宏伟蓝图和巨大努力。
《埃米尔之书——铁门之途》由阿尔及利亚当代著名作家沃希尼·爱阿拉吉著,主人公的生活随着他所领导的抵抗运动而不断发生变化。法国殖民者摧毁了一个又一个阿尔及利亚的城镇,抵抗力量不断退守,主人公为了保住国家的存在,带着帐篷在全国各地辗转。作家通过小说情节表现了埃米尔想要建立的国家蓝图,他同摩洛哥素丹(国王)的紧张关系,他想收服的各个部落常年处于劫掠与侵略的状态之中。最终,埃米尔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被迫与殖民者妥协,签订了协议,并信守承诺,被流放到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