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明清易代(5遍地狼烟)(精)/历史小说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吕向辉
出版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波澜壮阔的明末农民起义,起义者是英雄还是土匪?一场恢弘的明清易代历史长卷,交织出一段极具中国特色的历史故事。

吕向辉所著的《明清易代(5遍地狼烟)》以明清两代的兴衰交替为背景,展现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等清朝开国君臣创下赫赫武功的戎马生涯。

内容推荐

《明清易代(5遍地狼烟)》讲述:腹地的流寇剿不胜剿,由陕西、山西、河南而湖广、四川,中原几无一片宁土;清军数次越长城入关,肆虐于京师、北直隶、山东一带,所到之处抢掠一空。中原大地狼烟遍地,兵部尚书杨嗣昌为避免两线作战,试图以“十面张网”之计剿灭流寇,与清议和以缓和北面局势。可惜的是流寇易剿,议和难成。剿寇之军仓皇北调,已困于死地的张献忠、李自成部死灰复燃,杨嗣昌受命于危难之间担任督师剿寇。张献忠设计逼死杨嗣昌,李自成陷洛阳杀福王,流寇之势终不可制。南剿贼北平虏,已非江河日下的大明王朝所能胜任,思宗有与清议和之心而无担当之意,“流寇与建虏相因亡明”已成定局。

《明清易代(5遍地狼烟)》由吕向辉所著。

目录

第一章 司马妙策

第二章 首建奇功

第三章 将帅不和

第四章 留任北方

第五章 督师之死

第六章 义州屯田

第七章 车轮战法

第八章 松锦之战

第九章 再作冯妇

第十章 松锦陷落

第十一章 一线生机

第十二章 中原糜烂

试读章节

兵部尚书的古称是大司马。在思宗十七年间任用的所有兵部尚书中,最为能干的便是杨嗣昌。此时的朝廷,内忧是流寇,外患是建虏。两者皆为兵事,都是杨嗣昌必须要着手解决的问题。

杨嗣昌才干优长,抱定“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所定策略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使流寇不能“流”,便是制住其死穴。

杨嗣昌所建之策的确是高妙,但前提条件是必须确保东部即建虏一面数年无事。明军绝不能两线作战,否则按下葫芦起来瓢,将会一事无成。

东线无事,其前提必须是议和。但朝野上下,对议和讳莫如深。谁主议和,顿成千夫所指的“汉奸”。

所以议和必须隐秘。一旦议和一事泄露,在舆论之下,人为齑粉,事成画饼。但议和兹事体大,有何秘密可守?

不能保守秘密,则议和必不成;议和不成,则东线必定有事;东线有事,必定累及腹地。杨嗣昌注定是顶缸做戏,吃力不讨好。

策是好策,可惜用非其时,用非其人。清末李鸿章平捻,靠的是曾国藩既定之规;而曾国藩所用,正是杨嗣昌的溃策。

东江镇自毛文龙开府以来,历任总兵“一蟹不如一蟹”。现任总兵沈世魁是靠裙带关系升上来的,他的女儿是毛文龙的小妾。估计他这个女儿必定极为标致,历任岛帅都离不开她。毛文龙之后,归陈继盛;陈继盛被刘兴治斩杀,则归刘兴治;刘兴治被杀,则归黄龙。此女直到金军攻陷旅顺后才随黄龙归西。由此,沈世魁在皮岛中的宠势不衰,人称“沈太爷”。

尽管与崇祯四年的首次进攻皮岛相比,清军的兵力强大了很多,其中还有皮岛旧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在尚可喜投降的崇祯七年,他就曾提出进攻皮岛,称其地“不过依水为险,又无山城,止用三板船一百号,兵马一两千,易于攻取”。现在看来,尚可喜属于报仇心切,谎报军情。

现在的皮岛兵员有一万七千多人,属于沈世魁的有一万三千人,其余的皆为援兵,最高阶的军官是总兵金日观。而战船也不是一百号的三板船,据清军战后统计,俘获大船七十二艘,其毁于战火的又有若干;俘获的红夷大炮计有十门,其余火炮六七十门。沈世魁等人据险而守,水军也不弱,使得清军难以登陆。

岛上的军民很清楚,与金国抗衡十数年,已结下深仇,何况其中“逃人”很多,被占领后很难活命。“逃人”为金国乃至入关以后,特指被俘获后逃出的汉人。从努尔哈赤开始对金人待“逃人”就极为严厉,定都燕京之后,更是颁布“逃人法”加以遏制,与剃发、圈地同为清初的“三大弊政”。主将无能,但军民有必死之心,“哀兵”不见得必胜,但会苦战。

三顺王熟知皮岛形势,这是清军进攻的优势。但其部下多为皮岛旧部,与现在驻守在岛上的明军大多为旧相识,不肯下死力攻打恐怕也是原因之一。从皇太极日后所说可以看出,当时的皮岛之战,满洲效死力战,“尔汉人泛同宾客,坐视不顾”。

皇太极预料的不差,皮岛“不易攻”而不是尚可喜所说的“易于攻取”。皇太极接到报告之后,于三月八日派阿济格率兵千人前去支援。阿济格发动进攻是在一个月之后的四月八日,除去路途中的十来天,阿济格做战争准备至少有二十余日。  阿济格兵分三路进攻,东面为正面,由三顺王乘朝鲜巨舰,使敌人视为主攻方向;北面是石廷柱。两路进攻会使明军全力以赴地对付,阿济格的进攻重心放在西北一角。三顺王与石廷柱先期发动进攻之后,明军果然被吸引和牵制住,阿济格的第三路人马火速出师偷袭。当时天下大雾,即使明军发现,时机必已错过。阿济格让三顺王的部队作为佯攻,可能已经看出尽管三顺王有效死之心,但其部下却怀怜悯之意。

皮岛之役是鳌拜的成名战。

P2-5

序言

明思宗的用人之道

明思宗的用人之道,最令人诟病的便是一朝五十相。不仅阁臣如此,作为枢臣的兵部尚书,明思宗更是弃之如敝屣,封疆大吏者总督巡抚也概莫能外。

崇祯一朝被诛戮的宰相有两个,一个是薛国观,另一个则是周延儒;自有大学士以来,有明一代被诛戮者仅嘉靖朝夏言一人而已。崇祯一朝十七年,斩杀两个;明朝以前诸帝二百余年,唯有一人。

兵部尚书死于法者是王洽。因为崇祯二年皇太极兵逼京师,思宗怒其侦探不明,对其施以重典。总督被杀的是七人;巡抚被戮的是十一人。

思宗如此果于杀戮,一个诱因便是他的性格极为多疑。魏忠贤当权,作为信王的思宗唯恐被其陷害,极尽韬光养晦之能事。据说他熟读《大明会典》,牢记作为一个亲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同林黛玉初人贾府,绝不多行一步路,绝不多说一句话。林黛玉担心被他人耻笑,思宗则害怕被阉党借机寻隙。

朝野诸臣亦久不读《会典》矣。《会典》所记为一朝的典章制度,至关重要。既然不读,许多官员不知自己职掌的为何物,政务废弛、人浮于事便是自然的现象了。

一次,思宗患病,宫中派出御医诊视。看病可以,思宗绝不吃药。当然话说得很冠冕堂皇,“服药千剂,莫如独宿”,这是养身之道。这种谨言慎行一直延续到他人宫等待即位的前夜,当天,思宗怀揣着信王妃亲自监厨所造的炊饼,借口观赏而解下太监的宝剑,以怜惜为名犒赏巡夜的卫士。凡此种种,都是疑心病在作怪。

当时的内阁辅臣,俱是熹宗遗留下来的,或者说是魏忠贤把持朝政的班底。思宗在铲除阉党之后,要廷推阁臣。由于他很欣赏周延儒,常常单独召见,称为“独对”;但他发现由吏部主持拟定的廷推名单中,竟无周延儒,他便怀疑群臣结党。温体仁、周延儒趁机发难,更使思宗坚定信心,群臣结党,孤忠者唯温体仁、周延儒两人而已。

温体仁、周延儒双双名列《明史·奸臣传》。明朝二百六十余年,《奸臣传》只有六人。其中的“前辈”胡惟庸是真宰相,并非是大学士而有相权者;最后一位马士英是京师陷落之后的南都首辅。掐头去尾,称为奸臣者唯陈瑛、严嵩、温体仁、周延儒四人而已,崇祯朝占到一半。

而两人的任期更是占到崇祯朝一半以上的时间。周延儒两次为相,初相是崇祯二年十一月,次年首辅韩爌、次辅李标、成基命相继致仕,周延儒成为首辅大学士;罢相是在崇祯六年六月。周延儒的罢相完全是由于温体仁的陷害。温体仁唆使给事中陈赞化弹劾周延儒,最令思宗生气的是其中的四个大字,周延儒称皇帝为“羲皇上人”。 “羲皇上人”者,说好听点儿是“垂拱而治”;难听点儿是形同木偶。这在孜孜求治的思宗看来,无异于诽谤君王。

温体仁是周延儒担任大学士后,延揽其人阁的。温体仁人阁之初便想取而代之,而周延儒尚懵懵懂懂,被温体仁的谨慎、谄媚所迷惑。一旦祸发,周延儒尚不自知,还希望温体仁能够对自己施以援手。

温体仁人阁是在崇祯三年六月,周延儒去后便晋位为首辅,罢相是在崇祯十年六月。在内阁的时间达到七年之久。

崇祯十年之前,完全是周温的秉国时代。

周延儒复相的时间为崇祯十四年二月,九月从老家抵达京师人阁。第二次罢相是在崇祯十六年五月。当年,清兵再人中原,周延儒请督师清剿。思宗大喜,以出将人相相期许。

可惜,周延儒辜负了思宗的厚爱,走到通州就不敢走了。不能献一策,不敢发一兵,在饮酒娱乐之余,便是下功夫编造大捷奏章。等清兵撤出,锦衣卫和太监揭了盖子,尽管思宗勃然大怒,称其“蒙蔽推诿,事多不忍言”;但周延儒席藁待罪之后,思宗又称其“报国尽忱,终始勿替”。周延儒落职还家,思宗还赐给他路费一百两。

最后,周延儒还是身陷党争之中,被思宗勒令自尽。也是一直到温体仁罢相之前,思宗才领悟到“体仁有党”。尽管如此,温体仁也得以放归田园。次年身死,思宗深为痛惜,赐太傅,谥文忠。

时人即谓皇帝“遭瘟”,思宗可谓至死不悟。温体仁深得帝心,是完全明白思宗是“自圣”,自诩己才。他最为知名的言论,便是在思宗每问以军国大政,他便说道,“臣夙以文章待罪禁林,上不知其驽下,擢至此位。盗贼日益重,诚万死不足塞责。顾臣愚无知,但票拟勿欺耳。兵食之事,惟圣明裁决。”

另一个就死的大学士薛国观也是自缢,为崇祯十四年七月。薛国观拜相是在崇祯十年八月,此时周温时代刚刚结束;到第二年,排在他前面的大学士纷纷罢相,刘宇亮外出督师,薛国观成为事实上的首辅;第三年,刘宇亮师出无功被革职,薛国观方名正言顺。第四年也就是崇祯十三年六月薛国观被劾落职。

薛国观“阴鸷溪刻,不学少文”,温体仁“外曲谨而中猛鸷,机深刺骨”,两人属同类。温体仁推荐薛国观可大用,实际是想借其为打手,攻击异己。

温体仁之后,有张至发、孔贞运、刘宇亮三位首辅,但不为思宗所喜,在位时间都不长。薛国观继承温体仁的衣钵,但才智和操守差温体仁甚远。

薛国观栽在钱上。皇帝说朝臣贪婪,薛国观答道,如果厂卫得人,必不至此。一旁伺候的东厂太监王德化吓得汗流浃背。皇帝说国用不足,薛国观献策借助,而且请皇帝自己拿外戚开刀。薛国观得罪了太监和外戚,这些人便每日里探访他的“阴事”。

薛国观本身就是一个贪婪成性的人,而且不知忌讳,他的毛病太好找了。在落职回家的时候,数十车的财物招摇过市。一年之后,薛国观以受贿罪被逮至京师,自缢而亡。薛国观的尸体在房梁上悬挂了两日之久,才有旨可以收殓。这必是太监做的手脚,不仅杀其人还要辱其尸。

内阁五十相中,思宗最为信任的有三个人,即周延儒、温体仁、杨嗣昌。对于周延儒、温体仁,思宗还有些疑心,但唯独对杨嗣昌,始终是恩遇不衰。

杨嗣昌任三边总督时,思宗便“异其才”。其父杨鹤招抚流寇不成反被其玩弄于股掌之上,思宗不杀杨鹤,便是为要重用其子。崇祯九年,兵部尚书张凤翼死后,思宗亲自下诏点用丁忧在家的杨嗣昌。

杨嗣昌“工笔札,有口辩”,思宗与之交谈,“大信爱之”;杨嗣昌到任之后,锐意振刷,思宗“益以为能”;召对移时,思宗言道,“恨用卿晚”。思宗终于为自己找到了一位合适的兵部尚书。

思宗于天启七年八月即位,到崇祯九年十月杨嗣昌到任,十年的时问里,兵部尚书换了八任。其中就有死于法的王洽。

思宗起用王洽完全是以貌取人。皇帝召见群臣,“奇洽状貌”,便将王洽由工部侍郎擢升为兵部尚书。王洽“仪表颀伟”,任知县时端坐堂上问案,百姓望之如神明。王洽的官声很好,但亦如袁应泰一般,所用非所长,王洽做一个“循吏”有余,而应变则为其所短。

思宗看他像尊“门神”,当时都中便对王洽有不祥的预感,门神一年一换,王洽的位子必定坐不长远。果不其然,崇祯二年,皇太极逼京师。朝臣将罪过都安在了王洽身上。

可以说王洽是思宗点任的第一任兵部尚书,此前的崔呈秀、阎鸣泰、王在晋都是天启旧臣。对于职任非常重要的兵部尚书,任之以形貌,戮之以人言。接任的申用懋一月而罢,代之以梁廷栋。当时皇太极还在京外骚扰,兵部尚书如此轻于取舍,无异于为兵家大忌的临阵换将。臣子进言令皇帝满意,可连升数级;偶然失言,或者丢官弃职。如此轻率,岂能得天下之才而用之。

梁廷栋的任期也不长,大致有一年半的时间;继任的熊明遇不足一年。张凤翼时间很长,达四年之久。可惜的是他的命运也不济,崇祯九年清军再次人关,张凤翼无奈之下自请督师。出京亦不敢战,每日服食大黄期望不留痕迹地以死免责。他的命比王洽要好,同样是兵临京师,张凤翼的责任竟然因其死于军中而不予追究。当时人即愤愤不平于两人的际遇。

杨嗣昌接的便是张凤翼留下的空缺。杨嗣昌在兵部的时间并不长,也就是一年有余。但他并不是左迁,而是升任内阁大学士,仍旧管理兵部事务。一直到崇祯十二年九月,杨嗣昌到湖广督师剿流寇,共四年的时间,军机大事皆决于杨嗣昌。

杨嗣昌为张献忠所乘,偷袭襄阳,不食而死。朝臣纷纷弹劾,思宗传谕议罪,但话说得很明白,杨嗣昌即使有罪,也是“功已掩过”。群臣议罪之后,思宗又亲自为其昭雪,赐祭归葬。群臣追论不已,思宗“终念之”,甚至大发其火,如果你们在他的位置上,还不如他。

杨嗣昌在任期内,真是多事之秋。流寇肆虐,建虏人关,光是亲王便死了三位,思宗仍“宠遇杨嗣昌不衰”。张献忠恨极杨嗣昌,在攻破杨嗣昌的老家湖广武陵之后,挖坟掘墓,将杨嗣昌的尸体砍断。敌人所恨如此,可见杨嗣昌剿除流寇是有一定功业的。

《明史·杨嗣昌传》也极称其才,但何以无功,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是“功罪淆于爱憎”,二是“机宜失于遥制”。傅宗龙、孙传庭、卢象升俱是军事长才,奈何都与杨嗣昌不和,杨嗣昌便处处受到掣肘,甚而一陷于狱,再陷于死。杨嗣昌无论是在兵部、内阁还是军前,统军将帅必须禀命而行。军情瞬息万变,明军因此屡屡坐失机会。

杨嗣昌之后,兵部尚书之中,可称道者唯一陈新甲。陈新甲是举人出身而非进士,这是从明朝弘治年间算起,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绝无仅有的。当时诸臣视兵部尚书为险要的职务,纷纷躲避,陈新甲才能够就任。

陈新甲被人称为“小杨嗣昌”,其才具自有所长,但所短亦与杨嗣昌相类。但另一短处却是杨嗣昌所无,那就是贪财。

陈新甲与杨嗣昌同样的战略,与流寇、建虏不能两面开战,试图与皇太极议和。可惜事机不密,思宗杀陈新甲以卸责。

朝臣之中,寥寥数人为思宗所信任。其余诸臣,思宗视之蔑如也。在李自成攻进京师前夜,思宗称臣子皆“亡国之臣”,而不认自己为“亡国之君”。用“亡国之臣”者是谁,不外乎就是“亡国之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9: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