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就是承认了当时属于开辟时代的辛亥革命党人,不仅在客观上找不到共和制的社会基础,而且他们自身的素质和行为方式,也难以摆脱传统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就难以找到社会改造的动员对象和适应其时的动员方式。
由于是中围社会的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革命者,辛亥革命党人是没有现代变革经验的革命者,他们误以为革命不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而只需要进行简单的社会动员即可和平有序地完成。因此孙中山制定的民生主义,是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实施国家政策,努力推动国家的工业化建设。而对当时中国社会至为重要的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则认识不足,只是试图通过税收政策的调节,抑制地主阶级的力量,为国家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而不是直接调节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因此孙中山的革命纲领主要是政治动员,而没有利益动员。革命对谁有利?革命又能使谁得到真正的实际利益?革命又会引起什么样的包括经济结构在内的社会变动?都只有一些粗糙的理论性的假设,而没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帝制被推翻,但革命并没有给最底层的劳苦人民带来任何利益和好处,除了知道皇帝被推翻之外,基层民众的生活没有任何改观,民众在极为失望之余,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自然也就更为漠不关心。
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者,他的伟大在于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革命者,2000多年的帝制在他手中终结。但孙中山实际上也是主张改良的。例如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执政时,他就希望同盟会——国民党去从事社会改良的活动。护国运动结束后,同样如此。也就是说,他只主张政治体制的革命,而不主张经济体制的革命,因此也可以说他是半个革命者。而且他每次改良的行动,都遭到腐败政治的阻挠,迫使他不得不再次走向革命,这是他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在这一点上,充分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改革者身上浓重的书生气,说明他们对中国社会关系的认识还很浅薄,只是单纯的理论推理,因此也就不可能提出成熟的、真正可行的变革方案。他们不了解革命和变革都需要协调复杂的社会关系,要有社会力量的支持,而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一纸命令和少数人的努力,那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同时也说明,以孙巾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党人还没有意识到改造当时现有的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性,更谈不到上决心改造当时的社会秩序。
当时的中国社会,资产阶级虽然在政治上、经济上已有所表现,从和平的立宪运动到一度附和革命,但他们的领袖同样是从过去的士大夫阶层脱胎而来,是以士大夫的传统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从事经济运动的儒商。他们致力于呵护新经济还有力不从心之感,根本不会有什么力量去支持革命。到1913年底,全国的工矿企业也不过区区706家,投资额11775万元,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40亿元,不过是现在一个不算很大项目的投资额。这样的经济力量,根本就不可能意识到关系全国绝大多数人的土地问题对于革命的重要性,何况他们自己也有传统的土地利益和社会关系。而且从人数上说,这时的资产阶级简直算不上是一支阶级力量。加上这时的革命党人同样是刚刚从科举制度的束缚下解脱出来,仍然生活在传统经济环境之中,同土地的关系十分密切,前一个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现代意识还很有限,后一个特点决定了他们很难去牺牲包括自己利益在内的传统利益,这两个特点结合在一起,决定了革命党人不可能意识到当时的中国经济体制存在的严重问题,对于土地关系现代化的方案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可能以土地改革作为当时社会动员的手段,即以经济利益的动员来做政治动员的基础,这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局限。P10-12
本书是一本以介绍中国共产党诸领袖和人民军队众将帅在中国革命战争期间军政活动为主的历史传记性书籍。
本书的写作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开国领袖和将帅军政活动的描述,努力介绍开国领袖和将帅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经历、性格、作风、贡献,从而能够让今天的读者们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创业的艰辛,进而为今天的领导干部们树立一个为人、为官、为政的楷模,并衷心希望他们能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引以为范,树立起科学、正确的执政理念,真正达到胡锦涛主席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28年后,就取得统一中国大陆的辉煌胜利及中国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彻底失败,一直是国内外史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但让人非常遗憾的是,由于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失误,不仅开国领袖和将帅的历史功绩正在被人遗忘,甚至就连他们的名字也正在被人遗忘。这是一种绝不应该出现的社会现象,因为一个健忘的民族是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对于一个执政党的干部队伍来说,健忘更是不能令人容忍的。
从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诸领袖和人民军队的众将帅是一个一心为国为民、不怕流血牺牲、不计个人私利、团结一致的智慧群体,这样的一个群体是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能够在1949年10月取得统一中国大陆的辉煌胜利的根本原因所在。
以今天的标准看来,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权的干部队伍应该算一支称得上是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队伍,这个干部队伍的绝大多数都是在世纪交替之际留洋学成归国的学者、国内著名学校(院)培养出来的学人和科班出身的军界将领。但就是这样的一支干部队伍,在并非一无是处的蒋介石领导下,竞在短短的3年解放战争中败退台湾,落得一个大陆尽失的惨痛结局,个中原因,发人深醒。
国民党由成立时的一个进步党,发展到后来与人民为敌,并不断腐化、老化、分化,以致失去民心,逃退台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对人民的要求和利益视而不见,其政权最终被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推翻。这个历史教训值得我们再三反思。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毛泽东把学习历史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提并论。毛泽东从青少年起就广泛涉猎各种历史文化典籍,并且是爱好终生,至老不衰。毛泽东曾自喻:“我相信我是读通了中国历史的人”。在毛泽东的著作里,随时可见他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典故、成语、人物、诗词等来说明哲学原理和军事策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著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认为,毛泽东对中国现状和历史的了解,是他战胜所有对手的一张最重要王牌。
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要“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
江泽民同志把历史知识看成是领导干部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学习中国历史,高级干部尤其要带头这样做。领导干部应该读一读中国通史。”他还特别强调,如果一个领导干部“不读点历史,不了解中国历史和外国历史,不知道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不掌握中外历史卜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怎么治理社会啊?治理国家啊?”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领导干部在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现实问题的同时,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既是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的现实要求,也是培养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通过学习中外历史,不断提高自觉运用三个规律的能力,增强推进改革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
在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文明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仅用三年多一点的时间就战胜蒋记国民党政府是其中最为辉煌的一页,重温这段历史对于我们搞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944年3月,郭沫若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此文深刻剖析了明朝封建专制政权的腐败导致明朝灭亡的社会原因,总结了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后,因胜利贪图享乐腐化而导致异族入侵并取而代之的惨痛的“亡国”教训。毛泽东推荐此文,并把它列为整风的重要学习文件,告诫全党“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得民心者得天下,不反腐败,就可能亡党。
唯有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希望本书对中国共产党开国领袖和将帅的有关描述,能够有益于读者们对中国共产党人艰难创业历史的了解。
武更斌
2009年6月25日
第一章 以土地革命动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中共领袖——毛泽东 1
第二章 中国第一军事家——毛泽东 51
第三章 白区工作的典范——刘少奇 159
第四章 为中华之崛起奋斗一生的世之完人——周恩来 235
第五章 与毛泽东浑然一体相称的人——朱德 343
第六章 中国人民的骆驼——任弼时 419
第七章 从商务印书馆学徒到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陈云477
第八章 举重若轻——邓小平 537
第九章 一代儒将——叶剑英 619
第十章 横刀立马大将军——彭德怀 695
第十一章 独眼战神——刘伯承 769
第十二章 在低潮时参加革命——贺龙 843
第十三章 学识渊博胸怀宽广——陈毅 927
第十四章 唯一的政治元帅——罗荣桓 1005
第十五章 最大一支红军部队的指挥员——徐向前 1057
第十六章 一生只做了两件事——聂荣臻 1149
第十七章 人民军队的第一个总司令——叶挺 1215
第十八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大将——粟裕 1287
第十九章 有大功于中国革命的将军——徐海东 1355
第二十章 一生敢讲真话——黄克诚 1403
第二十一章 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将军——陈赓 1457
第二十二章 山西新军创建人和领导人——薄一波 1523
第二十三章 政治地位与军事地位反差强烈——左权 1573
第二十四章 人民英雄——刘志丹 1619
第二十五章 军政双全——彭雪枫 1667
第二十六章 与彭德怀齐名的奴隶将军——罗炳辉 1717
第二十七章 中共的大特务——李克农 1763
第二十八章 作家出身的情报和统战大师——潘汉年 1831
后 记 1903
主要参考书目 1906
特别鸣谢 1907
1921年7月23日,由毛泽东等13名代表参加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正式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党员干部树立和保持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曾经使我们党赢得了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胜利。只要我们党的领导十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够继续发扬和保持开国领袖和将帅的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党就一定会完成历史赋予我们党的新的历史使命。
衷心希望本书能对领导干部们有一定的启示!
武更斌
《胜因(毛泽东靠什么统一大陆上中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之所以能统一大陆,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和所依靠的干部队伍是一个信仰坚定、不怕流血牺牲、不计个人私利、一心为国为民、纪律严明、团结一致的智慧群体,从而使他们建立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是依靠亿万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才能够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人民军队一举推翻几千年的旧秩序。他们那种彻底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的最根本的魅力所在。
《胜因(毛泽东靠什么统一大陆上中下)》的作者是武更斌。
《胜因(毛泽东靠什么统一大陆上中下)》(作者武更斌)是一部最全面、最客观、最宏大的军政类图书。它用纪传体讲述了共产党的历史。它回答了共产党为什么能统一大陆,人民为什么能当家作主的历史问题。全书二百余万字,条分缕析的结构,深入浅出的文字,配以千余幅稀见的高清历史老照片。它不仅仅适合对共产党史感兴趣的读者,而且从中能品读出管理学、成功学的道理。同时也因为此书持论公允,也是一套不错的、区别于以往一边的史观的学生课外书籍,党史毕竟是中国人成长过程中必知必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