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夫子是一个有内涵有智慧的孩子。他永远也不会为写作文发愁。“小夫子品文学识百科”丛书是我少儿国学推广作品中的一个小分枝,这套丛书比较特别,它在解读经典文学作品,但又不是传统的古典的解读,而是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去品味作品,使文学品味又有新风吹进。而且,这套丛书还依据儿童的好奇和喜欢刨根问底的性格特点,对作品中提出的相关百科知识进行了讲解,使“古味”十足的作品一下子立体起来。
本书为其中一册《探探成语的底细--成语中的百科》,由贾月珍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探探成语的底细--成语中的百科/小夫子品文学识百科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贾月珍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小夫子是一个有内涵有智慧的孩子。他永远也不会为写作文发愁。“小夫子品文学识百科”丛书是我少儿国学推广作品中的一个小分枝,这套丛书比较特别,它在解读经典文学作品,但又不是传统的古典的解读,而是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去品味作品,使文学品味又有新风吹进。而且,这套丛书还依据儿童的好奇和喜欢刨根问底的性格特点,对作品中提出的相关百科知识进行了讲解,使“古味”十足的作品一下子立体起来。 本书为其中一册《探探成语的底细--成语中的百科》,由贾月珍编著。 内容推荐 这些成语很有趣,很有用,很奇怪。也许平时我们也用过,但可能一知半解或压根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现在让我们明明白白地认识认识它,让《探探成语的底细--成语中的百科》帮你了解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探探成语的底细--成语中的百科》由贾月珍编著。 目录 1.拔苗助长 8 2.凿壁偷光 9 3.圆木警枕 10 4.鸿鹄之志 11 5.完璧归赵 12 6.世外桃源 14 7.黔驴技穷 16 8.舌战群儒 18 9.鹦鹉学舌 20 10.卧薪尝胆 21 11.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22 12.鹤立鸡群 24 13.下笔成章 25 14.此地无银三百两 27 15.望梅止渴 28 16.刀光剑影 30 17.破釜沉舟 32 18.宽打窄用 34 19.买椟还珠 36 20.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37 21.抓耳挠腮 40 22.一鸣惊人 42 2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43 2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47 25.云消雾散 48 26.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50 27.如虎添翼 51 28.衣锦还乡 53 29.落井下石 56 30.暗箭伤人 58 31.雨后送伞 59 32.一叶知秋 61 33.守株待兔 63 34.玉液琼浆 64 35.以蚓投鱼 67 36.画蛇添足 69 37.道听途说 70 38.杯弓蛇影 71 39.狼狈为奸 73 40.老马识途 74 41.拾金不昧 76 42.杞人忧天 77 43.高山流水 79 44.掩耳盗铃 80 45.亡羊补牢 82 46.如鱼得水 83 47.一网打尽 85 48.一潭死水 87 参考文献 跋 写给“珍珠”的话 试读章节 凿壁偷光 故事 古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很喜欢读书,可是由于家里穷,买不起书,他只好借书来读。为了帮家里的生计,他白天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休息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会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很长时间才能读完。眼看着还书的时间到了,匡衡很着急。他想利用晚上的时间读书,可是家里没有钱买油灯,每天都是天一黑全家人就钻进被窝里睡觉了。 这天晚上,匡衡正在床上回忆白天看过的书。突然看到旁边的墙壁上有亮光。他急忙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仔细一看,原来是隔壁邻居家的灯光,穿过墙缝透了过来。看到这微弱的一丝灯光,匡衡想到了一个看书的办法:他用凿子把墙孔凿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就更大了,他就借着这墙壁透进来的灯光,认真地读起书来。 通过刻苦地学习,匡衡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决心,勤奋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知识品说 有光才会看得见 “真没想到,读书还这么难。一点点光嘛,有那么难吗?” 面包达感到不可思议,因为他从一出生就在灯火通明的城市长大。天还不太黑,街上的灯就亮了,回到家里,客厅里是攒珠灯,卧室里有爱眼灯,不算太黑的卫生间有彩灯,厨房也有灯,睡觉时,还会点亮小壁灯。家里无处不是灯,光亮无处不在,似乎这光亮是自然而然就有的,没想到,有人读书竟然被光困住了。 “那当然了,那个时候没有电灯,直到1879年,爱迪生才发明电灯,匡衡生活的时代比爱迪生早好几百年呢。那时候人们用棉花捻成绳做灯芯,放在一个小盘子里,倒上煤油,才有光亮。但煤油在那个时候也很稀缺,穷人家根本买不起。” “哦,怪不得,看《西游记》时,什么如来佛祖的灯芯成精作怪,变成两大美女,紫霞青霞,她们跑到取经路上捣乱。我就奇怪呢,那么无所不能的如来佛祖竟然没有电灯,也用油灯。”面包达恍然大悟的样子。 “瞎联系。如来佛的灯是用来计时间的。”小夫子做出熟读四大名著的表情。 “小夫子,我还有件事一直想不通,孙悟空能上天入地,地下那么黑,他能看见吗?”面包达的问题可真多啊,小夫子几乎发疯了,自己读了那么多遍四大名著,也没发现这么多事儿。他有时真想把面包达的大脑像掀车盖那样掀开看看,是什么构造。 “他不是神仙吗?再说他有火眼金睛,有没有光都能看见。但凡人就不行了,凡人没有光就成盲人了。人要看见东西需要两个条件:首先是眼睛。在人类的眼睛上,有两种采光细胞,这两种细胞分工不同,它们分别在白天和黑夜采集光的信号。负责明亮环境和负责昏暗环境采光的细胞都对自己喜欢的光敏感,也就是说,要是有负责白天采光细胞喜欢的光波进入人眼,人就能看到东西了。如果黑夜采光细胞喜欢的光波进入人眼,人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如果你点着灯,灯就发出白天采光细胞喜欢的光,人还是照样能看到东西呢。另外一个条件,就是东西本身要有足够的光,能够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我就说嘛,《西游记》整个就是超级想象。”面包达还沉浸在文学批判里呢。P4-6 序言 小夫子是一个有内涵有智慧的孩子。他永远也不会为写作文发愁。 经常有小读者来信,说为写作文苦恼,希望我告诉他们一些写作窍门。我说,多读多看多练。可是,小读者更迷茫了:多读,读什么?我平时也读很多书啊,一本二百页左右的小说,三天就看完了,可到了写作文的时候还是不会啊;多看,看什么呢?我走在路上也到处看,可不知道大街上的人、车,还有广告牌有什么特别,跟作文也没什么关系呀;多练,练什么呢?我每天都写日记,可是还不见作文水平提高到哪里去。 多读。读书当然要有所选择,如何在短时间内让自己积累大量的素材,充实自己的写作资料库?只读一些小说是远远不够的,可以考虑选择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可是,许多人都觉得经典文学作品太晦涩,缺乏趣味性,更不知道里面的东西对于写作文有什么用处。 所以嘛,读的同时还要多看。多看也可以说是多观察多思考。如果用小夫子的方法,饶有兴趣地读晦涩的经典文学作品,然后,通过思考找出其中的哲理和知识点,让这些东西不知不觉储存在自己的大脑中。打个比方,如果你能从一篇古诗里找到科学知识,还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那么,就说明你的思考是有效的。 多练。多练就是指多写多用。看到什么写什么,把你从小夫子那里得到的知识点用到生活中。当这些知识融入了你的生活,你能够不由自由地就想到去应用,那么,再把这些事记在作文里,不就言之有物了吗? 这就像我们平时吃东西,吃完肉不是立刻就长出肉来,因为这肉里含有铁、脂肪等多种营养。吃进去后,在胃里被磨碎,送到肠道,肠壁选择对身体成长有用的物质吸收,进入血液中,渗入细胞中。这些营养促使我们的身体生长。吃肉,是积累的过程,消化,是吸收的过程,变成营养使我们身体强壮,这是应用的过程。 那么,我今天给大家呈上了一顿丰盛的写作大餐。大家可以全部拿去作为食物积累,然后,慢慢消化,让这些“营养”融于身体中,再试一试: 当你要描述一件事时是不是还说不清? 当你要处理一件麻烦的事情时是不是还慌手慌脚,会不会平静地理清头绪? 当你在考场上面对作文题目时,会不会还是大脑空空? 积累是你在收集智慧,吸收是你在储存智慧,应用是你在展示智慧。总之,希望你能通过读这套书成为像小夫子一样有内涵有智慧的人。 后记 我爷爷和比他出生更早的人,小时候连书都很难见到。家里条件好的可以上私塾读几天书,学学写字。在那个时候能写自己名字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了。要是会背几首古诗,会被街坊邻居竖大拇指称赞的。他们接受的文化知识全是从街头卖艺、说书唱戏的人那里得到的,是七零八碎的。要是听得糊涂点,杜甫和杜迁是兄弟的笑话也常常出现。而读书多的人大多能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那个时候,孩子一上学,就必须要把《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背下来,这些书就是那时候的儿童启蒙书。 到了我爸爸那会儿,私塾渐渐消失了,国家建了好多学校,穷人的孩子也能坐在课堂里读书了。这时候孩子的课本里除了古诗词,大多是现在名家写的文章。孩子一入学,先学汉语拼音,然后是汉字的笔画、写法,学校还增加了数学、科学等科目。孩子们再也不用摇头晃脑地天天背课文了,可是,接触古代文化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了。他们获取古代文化的来源有听评书、看戏和极少极少的课外书,主要是四大名著、《三侠五义》、《聊斋志异》这些。而专门讲古代文化,比如礼仪、诗词的书则很少见了。 在我小的时候,这些古典著作都不太流行了,大家都抢着看言情小说、武侠小说、青春杂志,更多的是考试辅导书。虽然学校有文学社,可也多是为了提高作文水平而设的,几乎等同于“作文提高班”,内容也多是练习日记、作文的写法等。古典文学被认为是对作文毫无用处的悠闲品,只有那些酷爱古诗词的同学才会看。 离开了国学著作,对古代人的了解也就越来越少了。特别是现在,我们生活在数字创造的社会里,每天沉浸在动画、枪战、都市搞笑、戏说历史这一类的文化氛围中,对古典文学知道的连冰山一角都算不上,更别说从中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礼仪和生活习惯了。尤其是现在的孩子,身边玩具一大堆,不是游戏就是怪兽,大话这个大话那个,传统文化作品被改得面目全非。这种创意并不是坏事,它们的目的在于娱乐,可是,要真正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最好的途径还是国学。 如果一千年以后的人有幸得到你的日记本,他们从你的日记中知道的不仅仅是你叙述的那件事,而是事情以外的更多东西——我们现在的生活状况、我们的穿着、我们的发泄方式等。同样,一首古诗,我们除了欣赏古人的行文方式,还会得到诗以外的东西,比如《木兰诗》,它讲了一个女孩替父从军的故事,此外,我们还至少获得四个信息:古代没有女兵,那个时候发生过战争,古代女人的发型有一种叫做“倭堕髻”,古人的布是用织布机织出来的。 越来越多的人对历史剧不感兴趣了,因为里面许多细节他们看不懂,比如送客前为什么要端茶,来了客人为什么女孩子要“藏”起来,为什么古人不肯剪发? 中国国学,捧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学果实,还有文字里藏着的那无法想象的深远的文化内涵。也许在学习的时候并没觉得有什么,可是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这些深藏着的营养,却一点一点地影响着我们。在中国国学的海洋里,全是看不见的营养元素。 “小夫子品文学识百科”丛书是我少儿国学推广作品中的一个小分枝,这套丛书比较特别,它在解读经典文学作品,但又不是传统的古典的解读,而是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去品味作品,使文学品味又有新风吹进。而且,这套丛书还依据儿童的好奇和喜欢刨根问底的性格特点,对作品中提出的相关百科知识进行了讲解,使“古味”十足的作品一下子立体起来。其中: 成语、童话、寓言、神话四册,因为改写后语言比较通俗易懂,每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原故事,第二部分是知识品说。包含主人公小夫子和面包达对于作品的理解、阅读收获和相关知识解答。在童话和寓言分册中除了有经典作品,还特意选取了一部分当代作家创作的新童话和新寓言。读完经典读新作,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创作的方法和窍门。而且,会觉得“原来童话和寓言就在我们生活中,离我们一点儿也不遥远啊”,让那“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与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变成了“就在我身边”、“就是现在”啦。 古诗词、古文两册涉及原文,而古文对于很多人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两册中,除了根据原作者创作作品背景设计了小故事外,还以小夫子的视角进行了有趣生动的赏析,并附有百科知识链接。 总之,尽我所能呈给读者们一本文学咀嚼盛宴吧!有味道不合口的地方尽请提出,或者觉得很可口、营养、很实用都可以将意见发送到fxcf009@163.com。在下次的修订或后续系列创作中,我会及时更换“食材”,调整“烹饪手法及方法”! 书评(媒体评论) 儿子作文一直是弱项,平时也不爱看书,这套书帮了我一个大忙!那么多的写作素材,而且特别有意思!孩子爱看,现在写作文拈手就来,真是及时雨! ——作者的一位好友 我和爸爸都是文学爱好者,可惜孩子没有遗传我们。让他看点儿文学作品,培养点文学素养太难了!这套书有个好处,就是用故事吸引孩子,然后把知识潜移默化地就传递给了孩子,理解起来并不难。 ——一位10岁孩子的妈妈董琴 现在看孩子学习,觉得就那点儿知识,真不明白为什么掌握起来那么费劲。后来仔细一琢磨,我自己小时候不也是老不开窍吗?一个成语、一篇古诗什么的背来背去也记不住。现在好了,有小夫子带着孩子一起学,孩子学得高兴,学得也快,我自己也解脱了!真是太棒了! ——一位13岁孩子的妈妈顾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