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的结》是“宗璞散文全编”系列之一种,收录的是宗璞各个阶段写的一些零散文字,既有围绕作者父亲冯友兰其人其事其思想的一些说明、书信、发言稿,也有作者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总结,在各类研讨会、座谈会上的发言稿,还有为自己书稿以及亲友书稿所作的序、后记。这些文字大多简明扼要、朴实自然,真实地记录了宗璞的人生轨迹、文学探索和精神追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未解的结(精)/宗璞散文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宗璞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未解的结》是“宗璞散文全编”系列之一种,收录的是宗璞各个阶段写的一些零散文字,既有围绕作者父亲冯友兰其人其事其思想的一些说明、书信、发言稿,也有作者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总结,在各类研讨会、座谈会上的发言稿,还有为自己书稿以及亲友书稿所作的序、后记。这些文字大多简明扼要、朴实自然,真实地记录了宗璞的人生轨迹、文学探索和精神追求。 内容推荐 《未解的结》收录的是矛盾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奖、散文(集)奖获得者宗璞的散文经典,共计五十八篇,包括《他的“迹”和“所以迹”》、《给克强、振刚同志的信》、《衔一粒沙再衔一粒沙》、《乘着歌声的翅膀》、《真情·洞见·美言》等。 目录 对《梁漱溟问答录》中一段记述的订正 致丁果先生信 致人民出版社信 他的“迹”和“所以迹” 给古人少许公平 漫记西南联大和冯友兰先生 人和器 《新理学》七十岁 在冯友兰先生诞辰一百一十五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广收博采,推陈出新 浅谈雅俗共赏 独创性作家的魅力 说节制 说虚构 《红豆》忆谈 也是成年人的知己 给克强、振刚同志的信 小说和我 冷暖自知 关于《西湖漫笔》之漫笔 致彭世强书 写给《作家》 致金梅书 衔一粒沙再衔一粒沙 在复旦大学宗璞长篇小说研讨会上的发言 宗璞文学创作六十年座谈会答谢词 吴宗蕙《中南海之恋》序 序钱晓云《飘忽的云》 《先燕云散文集》跋 真情·洞见·美言 《永远的清华园》序二 乘着歌声的翅膀 《晚年随笔》序 《冯友兰集》序 《我这九十年》序 《冯友兰先生年谱长编》后记 《任芝铭存稿》序 《寸草心:清华名师夫人卷》序 《走近冯友兰》后记 《中国哲学史》跋 《宗璞小说散文选》后记 《风庐童话》后记 未解的结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宗璞》后记 致法国读者 找回你自己 《铁箫人语》题记 《风庐故事》自序 《宗璞文集》后记 过去的瞬间 《宗璞儿童文学作品精选》自序 岁暮感怀 《风庐短篇小说集》自序 《野葫芦须》后记 《南渡记》后记 《东藏记》后记 《西征记》后记 答问:为什么写作 试读章节 人和器——第八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旧邦新命:冯友兰与西南联大”书面发言 云南师范大学成立七十周年,是十分值得庆祝和纪念的。西南联合大学已经离开昆明七十年了,可是它留下的种子在云南师大这里埋藏着、生长着。先贤们的精神从来没有中断他们的影响。 冯友兰先生自留学归来,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便一直在大学的讲台上,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没有一天转向。尤其在国家民族的危亡时刻,他和同仁们一起坚持西南联大的工作,为民族传递着文化血脉,为国家培养了精英人才,成为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冯先生的哲学成就,往往掩盖了他对教育事业的贡献,而在他的一生中,教育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他关于教育的著作不多,但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思想。那是带有根本性的,很有意义。写于一九四八年六月的《论大学教育》一文,较完整地传达了他的看法。 冯先生的教育思想最根本的一点是关于大学目的的阐述。大学要培养什么?他的回答是:“大学要培养的是人,不是器。”当然,来上大学的都是人,不是桌椅板凳。这里所说的人不是生物意义上的人,而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他说:“‘人’是什么?如何成为一个‘人’?所谓‘人’,就是对于世界社会有他自己的认识、看法,对以往及现在所有有价值的东西——文学、美术、音乐等都能欣赏,具备这些条件者就是一个‘人’。所以大学教育除了给人一专知识外,还养成清楚的脑子、热烈的心,这样他对社会才可以了解、判断,对以往、现在所有的有价值的东西才可以欣赏。有了清楚的脑、热烈的心以后,他对于人生、社会的看法如何,那是他自己的事,他不能只接受已有的结论。”他还说,如果一个学校只要求学生接受结论,那就成了宣传。训练出来的人也就成了器。 根据冯先生的看法,大学的任务不只在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心智,培养独立人格。人人具有清楚的脑和热烈的心,社会必定是文明的,和谐的,不断进步的。 冯先生用“继往开来”描述大学的工作。大学要传授已有的知识,并要研究将来的知识。如果只能传授已有的知识,那就是职业学校。大学必须求新知识,特别是那些冷僻的看似无用的知识。不必问它们能不能直接解决穿衣吃饭的问题,因人类不只是穿衣吃饭就够了。 照这样的想法,大学教师应不只教书,而且著书。冯先生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清华时期,写出了《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时期,写出了“贞元六书”。八十年代,在北大时期,写出了《中国哲学史新编》。三史六书形成了一个个学术高峰。 特别是“贞元六书”,写在国家危亡之际,写在民族大灾难的时刻,写在地处边陲的昆明,在一盏油灯下,一字一句建立了他的哲学体系。他在《新世训》序中说:“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故,乌能已于言哉?”并说,他希望他的书,能成为建国的一砖一石。又在《新原人》序中说,哲学家“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太平,我亿兆安心立命之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日能之,愿学焉”。 如果不读“贞元六书”,只读“六书”的六篇短序,也可以感到他的哲学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他希望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这也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共同愿望。 他还说,大学是一个专家集团,这个专家集团是自行继续的,只有他们能决定他们自己的事,所以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特色。他几次提出,不能把大学当做教育部的一个司,这在《西南联大教授会为不同意统一教材致教育部函》中剖析甚明。 现在看来,西南联大之所以能成为西南联大,正因为它是一个高水平的知识群体。在不断的斗争中,在相当程度上,这个群体能够实践他们的想法,能够照他们所想的方法教书育人。他们是成功的,对得起中华民族抗日战争那一段历史。 冯先生晚年,因客观形势一度不能讲课,曾十分感叹,说自己是“家藏万贯,膝下无儿”。他希望有更多的人研究他、理解他。当然,那只是一段时间。他的学生很多,好学生也很多,研究他、理解他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举行的“旧邦新命:冯友兰与西南联大”研讨会正是这样做的。我想,这样的学术道路会日益宽阔。 我因身体欠佳,不能来参加会议。想到在我少年时代居住的昆明的蓝天下,有识之士正在纪念冯友兰先生,心中有无限的感动和感谢。 我崇敬我的父亲那一代人,不必列举他们的名字,他们的精神和祖国的江山同在。 2008年10目10日 P39-42 序言 一九四四年夏天,我在西南联大附中高中一年级学习。学校安排我们到滇池中间的海埂上露营,夜间有站岗、偷营等活动,得以亲近夜色。我非常喜爱月光下茫茫的湖水,很想站在水波上,让水波带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我把这种感受写了一篇小文,寄给昆明的某个杂志。文章发表了,是在一种很粗糙的土纸上。那是我的第一篇散文。我没有好好保存它,现在已经找不到了。而那闪着银光的茫茫湖水却永远在我的记忆里。 一九五九年春天,我写了一篇散文《山溪》,是访问小五台山林区所得,发表于一九五九年第十六期《新观察》杂志。(我曾经误记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五一年,在此更正并致歉。)从一九五九年到现在,有五十五年了。这些年中,经历了很多事情,发生了很多变化,有很多感受、很多想法,我断断续续写了不少散文;前后出版了二十余种散文集,内容多有重复。现在把五十五年的散文收集在一起,按内容编成五卷,可以视为我的散文全编了。“选集”受到篇幅的约束,往往有所偏重;“全编”似乎庞杂,思考或有深浅,着墨或有浓淡,但都是我生命的痕迹,读来也许会有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能够出版这套散文全编,端赖我的老战友、好战友杨柳女士,她也是一位资深的编辑。为了编这套书,她做了近三年的准备,反复阅读,校正错字,精心思考怎么样编得更好。没有她的苦心,是不会有这套书的。也要感谢浙江文艺出版社,他们把社会效益放在首要地位,出版了这套书。这种重视文化传播的理念,无疑是很可贵的。 宗璞 2014年12月12日 时为冬至前十日 书评(媒体评论) 宗璞有丰厚的古典文学修养,自己又是个小说家、诗人,因此她能把中西古典文学的含义尽化为诗,从而以之入文,加之她的敏慧,这是我辈凡人所不能企及的。她的文章看来平平淡淡,但其中跌宕迂回又不是粗心的人所能把握的,只有在读者的细心体会中豁然开朗,而捕捉戮她命意之所在。 ——冯亦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