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嘱托(精)/宗璞散文》是宗璞散文系列之一,宗璞散文文字优美,记录了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变化的是作者笔下日新月异的祖国,不变的是作者温婉恬淡的文字与对美的热爱。同时,宗璞散文虽从生活细微之处出发,却不乏大气磅礴之势,恬淡之外更添了几分气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的嘱托(精)/宗璞散文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宗璞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心的嘱托(精)/宗璞散文》是宗璞散文系列之一,宗璞散文文字优美,记录了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变化的是作者笔下日新月异的祖国,不变的是作者温婉恬淡的文字与对美的热爱。同时,宗璞散文虽从生活细微之处出发,却不乏大气磅礴之势,恬淡之外更添了几分气势。 内容推荐 《心的嘱托(精)/宗璞散文》是宗璞散文系列之一,收录了她写人物的一组散文,笔触细腻,感情充沛,行文流畅又有韵味。收录宗璞散文36篇,约10万字。本稿分为两辑,精选了宗璞几十年创作中最精彩,最能反映其生活及创作印迹的作品。其中最为感人的是其充满感情地回忆叙述其父——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其母、其弟(著名飞机强度专家)以及北大燕南园一些著名人物,如朱光潜等许多人物的生活和交往,还有与闻一多的交往,反映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感人至深。 宗璞的散文,明朗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调节。每一句的组织,无文法的流略,每一段的组织,无浪费或蔓枝。可以说字字锤炼,句句经营。宗璞散文的语言,出自作品的内容,出自生活。吸收了外国语言的一些长处,但绝不显得生硬,而且很自然。也不标新立异,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目录 柳信 哭小弟 安波依十日 九十华诞会 一九八二年九月十日 道具 心的嘱托 三松堂断忆 三松堂岁暮二三事 花朝节的纪念 今日三松堂 一九九三年岁末五日记 梦回蒙自 向历史诉说 三松堂依旧 蜡炬成灰泪始干 怎得长相依聚 水仙辞 霞落燕园 忆旧添新 三幅画 悼张跃 《丛竹问燕园的家书》读后 送黎遄 久病延年 人老燕园 刚毅木讷近仁 悼念陈岱孙先生 烟斗上小人儿的话 仙踪何处 在曹禺墓前 大哉韦君宜 向前行走 忆朱伯岜 祭李子云 握手 试读章节 我面前摆着一张名片,是小弟前年出国考察时用的。名片依旧,小弟却再也不能用它了。 小弟去了。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摩不透的地方,是各种宗教企图描绘的地方,也是每个人都会去、而且不能回来的地方。但是现在怎么能轮得到小弟!他刚五十岁,正是精力充沛,积累了丰富的学识经验,大有作为的时候,有多少事等他去做啊!医院发现他的肿瘤已相当大,需要立即手术,他还想去参加一个技术讨论会,问能不能开完会再来。他在手术后休养期间,仍在看研究所里的科研论文,还做些小翻译。直到卧床不起,他手边还留着几份国际航空材料,说是“想再看看”。他也并不全想的是工作。已是滴水不进时,他忽然说想吃虾,要对虾。他想活,他想活下去啊! 可是他去了,过早地去了。这一年多,从他生病到去世,真像是个梦,是个永远不能令人相信的梦。我总觉得他还会回来,从我们那冬夏一律显得十分荒凉的后院走到我窗下,叫一声“小姊——” 可是他去了,过早地永远地去了。 我长小弟三岁。从我有比较完整的记忆起,生活里便有我的弟弟,一个胖胖的、可爱的小弟弟,跟在我身后。他虽然小,可是在玩耍时,他常常当老师,照顾着小朋友,让大家坐好,他站着上课,那神色真是庄严。他虽然小,在昆明的冬天里,孩子们都生冻疮,都怕用冷水洗脸,他却一点不怕。他站在山泉边,捧着一个大盆的样子,至今还十分清晰地在我眼前。 “小姊,你看,我先洗!”他高兴地叫道。 在泉水缓缓的流淌中,我们从小学、中学至大学,大部分时间都在一个学校,毕业后就各奔前程了。不知不觉间,听到人家称小弟为强度专家;不知不觉间,他担任了总工程师的职务。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很难想象一个人的将来。这几年,父亲和我倒是常谈到,只要环境许可,小弟是会为国家做出点实际的事的。却不料,本是最年幼的他,竟先我们而离去了。 去年夏天,得知他患病后无法得到更好的治疗,我于八月二十日到西安。记得有一辆坐满了人的车来接我,我当时奇怪何以如此兴师动众,原来他们都是去看小弟。到医院后,有人进病房握手,有人只在房门口默默地站一站,他们怕打扰病人,但他们一定得来看一眼。 手术时,有航空科学研究院、六二三所、六二一所的代表,弟妹、侄女和我在手术室外,还有辆轿车在医院门口。车里有许多人等着,他们一定要等着,准备随时献血。小弟如果需要把全身的血都换过,他的同志们也会给他。但是一切都没有用。肿瘤取出来了,有一个半成人的拳头大,一面已经坏死。我忽然觉得一阵胸闷,几乎透不过气来——这是在穷乡僻壤为祖国贡献着才华、血汗和生命的人啊,怎么能让这致命的东西在他身体里长到这样大! 我知道在这黄土高原上生活的艰苦,也知道住在这黄土高原上的人工作劳累,还可以想象每一点工作的进展都要经过十分恼人的迂回曲折。但我没有想到,小弟不但生活在这里,战斗在这里,而且把f生命交付在这里了。他手术后回京在家休养,不到半年,就复发了。 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写,也不能写。每一念及,便泪下如绠,纸上一片模糊。记得每次看病,候诊室里都像公共汽车上一样拥挤。等啊等啊,盼啊盼啊,我们知道病情不可逆转,只希望能延长时间,也许会有新的办法。航空界从莫文祥同志起,还有空军领导同志都极关心他,各个方面包括医务界的朋友们也曾热情相助,我还往海外求医。然而错过了治疗时机,药物再难奏效。曾有个别的医生不耐烦地当面对小弟说,治不好了,要他“回陕西去”。小弟说起这话时仍然面带笑容,毫不介意。他始终没有失去信心,他始终没有丧失生的愿望,他还没有累够。 小弟生于北京,一九五二年从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他填志愿到西南,后来分配在东北,以后又调到成都、调到陕西。虽然他的血没有流在祖国的土地上,但他的汗水洒遍全国,他的精力的一点一滴都献给祖国的航空事业了。个人的功绩总是有限的,也许燃尽了自己,也不能给人一点光亮,可总是为以后的绚烂的光辉做了一点积累吧。我不大明白各种工业的复杂性,但我明白,任何事业也不是只坐在北京就能够建树的。 我曾经非常希望小弟调回北京,分担我侍奉老父的重担。他是儿子,三十年在外奔波,他不该尽些家庭的责任吗?多年来,家里有什么事,大家都会这样说:“等小弟回来。”“问小弟。”有时只要想到有他可问,也就安心了。 P6-9 序言 一九四四年夏天,我在西南联大附中高中一年级学习。学校安排我们到滇池中间的海埂上露营,夜间有站岗、偷营等活动,得以亲近夜色。我非常喜爱月光下茫茫的湖水,很想站在水波上,让水波带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我把这种感受写了一篇小文,寄给昆明的某个杂志。文章发表了,是在一种很粗糙的土纸上。那是我的第一篇散文。我没有好好保存它,现在已经找不到了。而那闪着银光的茫茫湖水却永远在我的记忆里。 一九五九年春天,我写了一篇散文《山溪》,是访问小五台山林区所得,发表于一九五九年第十六期《新观察》杂志。(我曾经误记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五一年,在此更正并致歉。)从一九五九年到现在,有五十五年了。这些年中,经历了很多事情,发生了很多变化,有很多感受、很多想法,我断断续续写了不少散文;前后出版了二十余种散文集,内容多有重复。现在把五十五年的散文收集在一起,按内容编成五卷,可以视为我的散文全编了。“选集”受到篇幅的约束,往往有所偏重;“全编”似乎庞杂,思考或有深浅,着墨或有浓淡,但都是我生命的痕迹,读来也许会有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能够出版这套散文全编,端赖我的老战友、好战友杨柳女士,她也是一位资深的编辑。为了编这套书,她做了近三年的准备,反复阅读,校正错字,精心思考怎么样编得更好。没有她的苦心,是不会有这套书的。也要感谢浙江文艺出版社,他们把社会效益放在首要地位,出版了这套书。这种重视文化传播的理念,无疑是很可贵的。 书评(媒体评论) 宗璞有丰厚的古典文学修养,自己又是个小说家、诗人,因此她能把中西古典文学的含义尽化为诗,从而以之入文,加之她的敏慧,这是我辈凡人所不能企及的。她的文章看来平平淡淡,但其中跌宕迂回又不是粗心的人所能把握的,只有在读者的细心体会中豁然开朗,而捕捉到她命意之所在。 ——冯亦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