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认为,哲学思索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学思索。他创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态迥异的奇特哲学,展示自己的想和学思想。他的哲学无须推理论证,没有体系框架,根本不是什么理论体系,是他对人生痛苦与欢乐的直接感悟。
《读尼采——品味快乐生活》这本书由白山编著。该书通过六章:生活中的“善与恶”、道德命题、人生戒律、哲学感悟、理性思考和快乐哲学,结合现实案例,解读了尼采对生活的哲学思考。阅读本书,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生活和自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读尼采--品味快乐生活/哲林漫步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白山 |
出版社 | 中国致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尼采认为,哲学思索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学思索。他创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态迥异的奇特哲学,展示自己的想和学思想。他的哲学无须推理论证,没有体系框架,根本不是什么理论体系,是他对人生痛苦与欢乐的直接感悟。 《读尼采——品味快乐生活》这本书由白山编著。该书通过六章:生活中的“善与恶”、道德命题、人生戒律、哲学感悟、理性思考和快乐哲学,结合现实案例,解读了尼采对生活的哲学思考。阅读本书,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生活和自己。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白山编著的《读尼采——品味快乐生活》。《读尼采——品味快乐生活》一书的内容提要如下: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著名哲学家。他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是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反应,直到下一个世纪——20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尼采认为,哲学思索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学思索。他创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态迥异的奇特哲学,展示自己的哲学恩想。他的哲学无须推理论证,没有体系框架,根本不是什么理论体系,是他对人生痛苦与欢乐的赢接感悟。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居的诞生》中,就已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现代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使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照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 以探索人生意义为使命的尼采哲学,对于人性问题当然也不能不做出自己的回答。事实上,“人怎样生活才有意义”这个问题,与“人是什么”的问题有着最内在的联系。一个哲学家对于人生意义的选择必定以他对人性的某种理解为依据,同时他对人性的理解也必定体现出他关于人生意义的价值观念。 目录 第一章 生活中的“善与恶” 真正的善恶没有统一的标准 世间没有永恒的“善与恶” “好”来自于“好人”自己 对美德的渴求也是一种善 人是否应该具有“同情心” 人人都有不懈追求的本能 永葆贞洁可以创造奇迹 第二章 生活中的道德命题 真正的救助还是自助 谦卑的道德与安逸调和 道德可以因妒忌而死亡 慧眼中藏着美好的天堂 不可与其他人共享的道德 道德从热情里诞生 舍弃本身利益的人懂得奉献 要有正视自己天性的勇气 具备追求道德反面的意志 第三章 生活中的人生戒律 不要对你的美德有丝毫懈怠 不要因小人的针刺而受伤 与人交往就像参加一场宴席 谎言出于求生存的目的 从报复的欲望中解脱出来 超越自我的人将超越一切 失去自制的人什么都不是 提防被“同情”的魔鬼镇住 无谓的痛苦根本不存在 在梦想的创造中救济过去 远离荒唐而危险的放纵 看清追求一切财富的实质 第四章 生活中的哲学感悟 不要把自身智慧想得太高 把生命看作自然的一部分 要有“悲伤至死”的准备 一种全然不同的“死亡” 知识并非先天注定的 贪婪成性的人就像老母鸡 自我伪装的“捉迷藏的鬼” 赢得意识是一个人的成就 在考验中领教什么叫“害怕” 反省日间所做所想的事 “肉体蔑视者”服务于自己 第五章 生活中的理性思考 人的权利和义务成比例 因苦难而得以成全的伟大 人格缺点所带来的后遗症 浸透了宽容和同情的油膏 你该如何适应自己的生活 自己承担责任的人得自由 用经验描绘一张新的图画 让将来成为你今日的动机 意志使人从坟茔中找到出路 爱我们所爱的每一样事物 孤独中生长着“人类的兽性” 当你面对没有神性的上帝时 第六章 生活中的快乐哲学 人们都倾向于懒散和胆小 做不了知识圣哲就做战士 肉体乃是灵魂的先决条件 在欢乐之海的澎湃波涛中 发掘现有条件是最佳的行动 唯有淳朴知足的人乐在其中 关于存在者的唯一的命题 唯有具备理性者才有快乐 如果我们跌倒,一切都完了 所有情欲都必须单独去考虑 坚实地把握住生活的全幅画面 凝聚将来所需要的一切力量 试读章节 “好”来自于“好人”自己 “好”的判断不是来源于那些得益于“善行”的人,其实它是起源于那些“好人”自己,也就是说那些高贵的、有力的、上层的、高尚的人们判定他们自己和他们的行为是好的,意即他们感觉并且确定他们自己和他们的行为是上等的,用以对立于所有低下的、卑贱的、平庸的和粗俗的。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好与坏》 “好”的判断来自于“好人”自己,尼采关于“好与坏”的观点一语中的。尽管他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仍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说“任何事物本身都包含好与坏两个方面。”在这里,我们以“金钱”、“才能”与“美貌”为例详细说明一下。 自古以来,在古今中外的书籍中,“金钱”往往被描述成“万恶之源”,认为“金钱”是使人堕落和腐朽的罪恶来源。其实,这些都是肤浅的认识。 在古代,“金钱”主要以“黄金”和“白银”作为代表,这是由于“黄金”和“白银”本身具有实际价值。所以,古代的“金钱”既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也是商品交换的等价物;在现代,“金钱”主要以“纸币”为主。 “。纸币”本身只具有普通的收藏价值。所以,“纸币”只能算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既然“金钱”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那么“金钱”本身就不具有好坏之分,“金钱”的好坏实际上是由人们来决定的。 古语有云:“君子好财,取之有道”。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人由正当的途径去获取“金钱”;最终,再把得来的“金钱”用于好的方面,那么,这人手里的“金钱”就具有好的属性。反之,如果人由偏邪的途径去获取“金钱”;最终,再把得来的“金钱”用于坏的方面,那么,这人手里的“金钱”就具有坏的属性。 现实社会中,“金钱”是人们获取资源的间接途径。如果人们缺乏“金钱”,势必就很难在现实社会中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只有当人们的手里具有充足的“金钱”,也即为“财富”时,才能过上好的生活。这也是现实社会中,为什么某些人会不择手段谋取“金钱”的根源所在。 至于“才能”和“美貌”。古语也有云:“壮士短寿,红颜薄命。”其含义就是:“才能”和“美貌”带给人的往往不是幸福,而是灾难。 关于“才能”会带给人灾难)中国古代有一则非常著名的故事:庞涓和孙膑原来都是“鬼谷子”的徒弟。后来,庞涓因妒忌孙膑的才能,设下毒计,削去孙膑的膝盖。虽然,后来孙膑终于成功用智谋除去庞涓,报了“挖骨”之仇,但终成残疾之人。 至于“美貌”会带给人灾难,在日本也有一则非常有名的故事:在日本历史上的江户时期,有一女子生具绝色美貌。她生活中历经苦难,最终看破红尘,欲出家,皈依佛门。但遍寻日本全国,却无一高僧敢收她为徒。原因很简单:只因她生得太美了,这些高僧怕受不了美色的诱惑,而犯色戒,一生美誉尽毁。最终,她只有在“苦瓜”高僧的指引下,自毁容貌,才得以拜入“苦瓜”高僧门下。 其实,“金钱”也好,“才能”和“美貌”也好,它们究竟带给人们的是灾难还是幸福?道理其实很简单:第一个因素是取决于用它的人;第二个因素是取决于用它的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 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穷有根,富有种,驼背的儿子背会躬。”简单地说,这就叫环境决定命运的关键。一般的自然规则来说,两个同样智商的人,如果他们的环境不一样,就决定了他们所走的路不一样,也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不同。 人站在什么样的角度,说什么样的话,如果你比别人多一份成功卓越,也许只能说明你比别人幸运,你所处的环境比别人有利。每个人都走着不同的路,适应着不同的环境,没有必要去在乎别人说什么,做什么,只要我们自己觉得开心就好。 环境困扰着许多人,许多人也因环境而改变,因环境而苦恼,那只能说明他们很脆弱,真正的强者,是不怕环境好坏的。强者是在创造机会,是在失败中不停地创造机会,让自己成功,只有弱者,才是等机会,如果机会不来,自己只有永远失败。生活中,我们要做强者,不要像弱者一样受条件与环境限制,我们要不断努力给自己机会,让自己找到出口,见到曙光,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可以说,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好坏之分。好坏只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评价。当然,我们可以把坏的认为是好的,也可以把好的当作坏的,因为是我们决定了好与坏,就像茶,并没有好茶与坏茶之分,只是人们爱喝哪种茶而已。 P9-11 序言 尼采,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人:他是一个大学教授,一个诗人,一个哲学家,一个孤独的漂泊者。他杀死了上帝,但他不是传说中的那个恶魔。他是一个真实的人,曾有人说不了解尼采,就不可能了解我们这个世纪的西方哲学思潮、文艺思潮和社会思潮。就让我们从他的生平来窥探这一个在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有争议而又在20世纪初掀起了政坛轩然大波的尼采吧。 尼采1844生,1900年去世。活了56岁,但实际在他生命最后的十几年他疯了,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4岁以前他是上学,学的是古典语言学,他的专业并不是哲学。 从24岁开始到34岁,他在瑞士的巴塞尔大学担任古典语言学教授。 从34岁到44岁又是10年,他从巴塞尔大学辞职。一个原因是他身体不好,另外一个原因他认为这样按部就班地去教所谓的学问对他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个10年他基本是在欧洲的各个地方漂泊。 到44岁的时候,他就得了精神病,疯了。 以前,我们对尼采的主要误解是把他当作一个政治狂人,一个政治哲学家。其实,尼采全部哲学的核心就是关注人生的意义问题。 尼采认为,哲学思索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学思索。他创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态迥异的奇特哲学,展示自己的想和学思想。他的哲学无须推理论证,没有体系框架,根本不是什么理论体系,是他对人生痛苦与欢乐的直接感悟。 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已经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使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就是生命本能的萎缩。 尼采指出,要医治现代疾病,必须恢复人的生命本能,并赋予它一个新的灵魂,对人生意义做出新的解释。他从叔本华那里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 “人怎样生活才有意义”这个问题,与“人是什么”的问题有着最内在的联系,尼采对于人生的选择必定以他对人性的某种理解为依据,同时他对人性的理解也必定体现出他关于人生意义的价值观念。 编 者 2010.8.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