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人的自然之路》以老子的“自然之道”为主旨,按《老子》第51章的“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的说法,以道、儒、法、兵四大家思想精髓对本书作精辟阐述,共分四大部分。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希望能够使经理人更加容易掌握企业管理方法,并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具体实践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经理人自然之路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马骏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经理人的自然之路》以老子的“自然之道”为主旨,按《老子》第51章的“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的说法,以道、儒、法、兵四大家思想精髓对本书作精辟阐述,共分四大部分。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希望能够使经理人更加容易掌握企业管理方法,并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具体实践中。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四部分,依次是“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全部采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有理有据,从而使经理人更加容易掌握企业管理方法,并运用到企业管理的具体实践中。 希望现代企业中的经理人能从中悟出一些管理之道,并从道、德、物、势的自然规律中总结一些经验,对自己如何从容自若、顺其自然地经营事业、规划人生有所借鉴。 目录 第一章 道生之 第一节 天道自然 第二节 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三节 信奉变易 第四节 以柔克刚 第五节 虚心知足 第六节 养生之道 第二章 德蓄之 第一节 仁者爱人 第二节 以和为贵 第三节 中庸为美 第四节 克己复礼 第五节 诚信无欺 第三章 物形之 第一节 制度 第二节 鉴才 第三节 审名 第四节 环境 第四章 势成之 第一节 度势 第二节 造势 第三节 乘势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治大国若烹小鲜 ——经理人要顺应天时,与时俱进,遵循客观规律,谙通自然之道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第60章 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就像煮小鱼一样,只能将调味、火候放得适中,文火烹煮、不急不躁,这样煮出来的东西,色鲜味美;假如火候不对,调味不对,心烦躁,下锅后又急于翻动,东一下、西一下,最后煮出来的东西的色、香、味什么都没有了,肉也碎了。统治者治理国家,企业经理人管理企业,道理跟烹煮小鱼一样,大同小异,千万不可常常翻弄。所以说,只要企业制度稳定,员工心情自然稳定,也就会专心于工作并做出有效成果。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无为”思想的进一步具体表述;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思想的展开。而这个展开的思想,并没有脱离它的根源,即“道”。企业经理人必须抓住这个“道”来管理企业,其方法和道理就是要像烹小鱼那样,以“无为”的方式来治理企业。 就企业而言,企业规章制度中的大原则不能变,只能因时间推移,市场演变和大小、软硬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小调整”和“小改变”。经理人一旦抓住了大的原则,制定了大的基本的规章制度,使企业有了一个正确的、基本的运行轨道,在通常情况下,就应当坚持“以不变应万变”,只要基本的东西是正确的、基本完善的,就不要轻易去“翻弄”它。 在具体的企业管理中,经理人不能反复无常,不能时时处处设卡置规,而应运用老子的清静无为之道进行管理,要像烹调小鱼一样,让企业组织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尽量少些无用的折腾,多些有序的建设,只有这样,企业组织才会固若金汤,才不致于成为一个接近散架的烂摊子。如果经理人处处自以为是,不顾客观规律,一味地按自己的主观意愿,兴之所至,朝令夕改,其结果不仅是劳民伤财,而且最终将自毁前程。另外,经理人也不可动辄就处罚自己的下属,处处都用制度卡人,其实,一味地整人是整不出凝聚力和忠诚来的,更谈不上企业的长远发展。对待下属,经理人一定要宽容、关爱,只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才能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实现企业的最终管理目标。 现代企业经理人必须掌握管理的秘诀:对于企业规章制度不得朝令夕改,对于企业员工不得层层设障。只要一切都按照事物的正常发展规律来办,一定会水到渠成的。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经理人在没有管理好自己之前,请不要去管理其他的事情 老子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第33章 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而能管理好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它体现了老子的“人治”思想。所以说,经理人在尚未管理好自己之前,是没有能力去管理其他的事情的。一般来说,经理人的失败往往都是由于其自身的不良习性和自我管理意识的缺失所造成的。当然,经理人能否成功有效地实施管理,主要还在于经理人是否有管理之道,而其“道行”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理人自身管理水平的高低。 在道家的眼里,成功的领导是静寂恬淡的,正所谓“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们善于以静制动,以不争而取天下。经理人只有为人忠诚,胸怀坦白,朴实无华,才能引导员工纯朴、诚实,不狡诈,不虚伪。倘若经理人私心太重,下属就会变本加厉地追求名利;如果经理人自身奸诈诡谲,下属必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加虚伪而圆滑,管理起来将更加困难。因此,经理人应正心诚意,静心寡欲,见素抱朴,不玩权术,不施计谋,下属才会以诚相报,管理才会顺顺当当。 老子在《老子》中提出了“七善论”,这是一个成功经理人的试金石。现代社会里的经理人一定要对照这七种品质不断地完善自我。一切都从加强自身管理人手,才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也才能对其下属进行有效管理,为此,经理人必须做到: (1)“居善地”,经理人首先要摆正自身领导者的位置,不过分迷信发号施令,相反,应当诚心诚意地尊重部下的人格和创造力。 (2)“心善渊”,经理人的思想应像深渊一样深沉,而不浅薄,不浮夸。深沉而安静,博大而透明。 (3)“与善仁”,经理人对待下属一定要仁慈,只有付出了爱心,才会得到下属的忠诚和爱戴。 (4)“言善信”,经理人一定要言行一致,树立其榜样作用,才能增强自身的领导力和号召力。 (5)“正善治”,经理人一定要明白“正人先正己”,只有先把自己领导好了,才能领导好下属。 (6)“事善能”,经理人要善于利用有才能的人,自身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事事都与下属争高低,不干该下属做的事;要礼贤下士,尊重下属的自主权与创造性,要明白只有人人负责、人人创造,才能形成推动事业蓬勃发展的不竭的源泉。 (7)“动善时”,经理人做事要抓住时机,应时而动。经理人一定要善于发现、抓住并利用瞬息即逝的机遇,一定要善于顺应天时,创造条件,促使形势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变。 传说中有两个卖鞋的人到一个荒岛上去推销鞋子,一到岛上,他们发现当地的人们根本不穿鞋子,都是光着脚的。一个人失望地叹息:“没有人穿鞋子,卖给谁呀?白跑一趟了。”而另外一个人却喜出望外:“他们都还光着脚,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市场呀!”其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说,成功者都是幸运儿,可他的好运并非是上帝偏袒他的,而是他能“动善时”,正所谓大自然之所以生生不息,乃是因为它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机,所以,每时每地都有所成就。 诚然,经理人必须把这七种品质当作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领导作风,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P3-6 序言 2008年3月30日收到马骏同志给我的书稿《经理人的自然之路》,要我教正并写序。我一看书稿的名称是“经理人”,马上就觉得我不行,因为我没有经过商,没有管过企业,对“经理人”完全是外行,虽然当过两届哲学系主任,那管的是事业,与企业完全不同。我只好抱着学习的态度,好好拜读,也许从中可以受到一点启发。 这是马骏同志计划写的三部书中的第二部,第一部《寿险人的卓越之路》已经出版。第三部将要写的是《草根人的成长之路》。 《经理人的自然之路》以老子的“自然之道”为主旨,按《老子》第51章的“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的说法,以道、儒、法、兵四大家思想精髓对本书作精辟阐述,共分四大部分。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希望能够使经理人更加容易掌握企业管理方法,并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具体实践中。 《老子》中的思想“蕴涵着精妙的管理智慧”,第一章《道生之》就是阐述老子的思想,“力图有效帮助经理人把握企业管理的一般规律,使经理人的领导艺术符合自然之道,从而有效激发员工热情,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实现最终的企业管理目标”。这里,将领导看成是一种艺术,而这个艺术就包含在“自然之道”中。有这个艺术,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实现管理目标。这既是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思想,也是总结了自己的管理经验。这是非常可贵的。应该说,这里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至于如何使领导艺术化,那还是需要研究的内容,需要再创造的功夫。《老子》的智慧“像一口深潭”,更像一个无底洞,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第二章《德蓄之》,主要根据孔子的仁爱、和为贵、中庸、诚信等思想精华,与管理经验相结合,阐述六个方面的问题。“力图有效加强经理人的自身修养,通过‘以德服人’来提升经理人的领导魅力,树立经理人的领导权威,从而顺利地开展工作,有助于实现最终的管理目标。”儒家强调领导者的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作下属的榜样。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做政治工作,就是要自身正。你带头做正确的事情,谁敢不正?孔子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出处同上)自身正,管理就不难了。如果自身不正,怎么能正别人呢?那么想管理就非常难了。经理人应该做员工的榜样,“子欲善而民善矣。”(出处同上)“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自身做好了,“近者说,远者来”,要做什么,都会很容易成功的。如果远方的人不愿意来,怎么办呢?财富吸引,高薪聘请,都是当下许多人所采取的办法。有的领导在招商引资时,用盛宴招待客人,却把客人吓跑了,因为客人不敢在有这种风气的地方投资,害怕自己投下的资本被这些官员吃掉了。孔子说“君子怀德”(《论语·里仁》),“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修文德,首先是修身,修身必须先正心、诚意。自己思想解决了,觉悟提高了,道德高尚了,就有魅力,就能吸引远方的人们来投奔。经理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而不是靠自己向别人宣传说教。领导者重视自己的修养,这是中国传统的突出优点。 第三章《物形之》,以法家韩非的思想来阐述制度、鉴才、审名、环境四个方面的问题,吸纳了中国古代法家思想,也吸纳了现代西方的法制观念,将之运用于企业管理,总结出一套适合现代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对古代的优秀传统不能简单否定,对外国的成功经验不宜盲目排斥。以古为镜,能够古为今用;他山之石,可以洋为中用。这样才可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也才能走在世界的前列。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有合理性,秦能削平六国、统一天下,就是成功的明证。但他有“一断于法”,是偏颇的,秦朝速亡,又是另一证明。后代统治者都要吸取法家的法治合理性,同时又要摒弃其唯法主义的片面性,因此,后代再也没有出现过秦朝那样的极端法治主义的情况,总是以儒法互补为指导原则。圣人不能无法以治国.也不能专法以治国。不讲道德,什么法都会被权势者所利用,所谓“贪赃枉法”、“以权谋私”,都是说明这种情况。还是孟子说得好:“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政治不能唯善,也不能唯法。这种说法包含辩证法思想。 第四章《势成之》,以兵家《孙子兵法》的度势、造势、乘势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强调审时度势、把握主动权,实现自己的目标。早在两千年前,司马迁就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介绍过白圭的经商思想。司马迁说白圭“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白圭说:“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商场如战场,一个人如果没有计谋,不能灵活,不能吃苦(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不能决断(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勇不足以决断),不辨义利(仁不能以取予),没有道德底线(强不能有所守),是做不好商业的,不能成大功的,虽然想学经营之道,白圭不肯教他,教也白教,没有用。因此,经理人必须有较高的素质,没有素质,学了理论也不会用,用不好就不能成功,更不能成大功。个人素质与两方面因素有关系:一是个人先天的悟性,二是周围接触的人相与共勉,相互激励,其中包括父母兄弟、老师同学、朋友同事等。名师教导、同学切磋,是学习理论的重要条件。学习理论是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而理论思维能力则是个人素质的最重要因素。理论思维能力与个人的苦难经历也有不可忽视的关系。孟子对此很有体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才可能成才。“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在河北民间听到这话,我觉得既通俗又相当深刻。 读书还需要注意的是,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只讲原则性,大方向不错,有时却因不灵活,导致失败。不讲原则,仅凭感情用事,危险性更大。例如《诚信无欺》一节提到“言必信,行必果”,这里强调信用的重要性,这是对的。儒家五常中也有信这一条。但是,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孟子也讲:“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孟子·离娄下》)两人都强调灵活性、合理性。特别是《淮南子·汜论篇》载:“直躬,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尾生与妇人期而死之。直而证父,信而溺死,虽有直信,孰能贵之。”批评只讲信不讲灵活的人是“凝信”,是对信的僵化理解,是一种古代的教条主义。以守信的尾生作为“凝信”的典型、反面教材。这种守“信”是不可贵的,不合理的。在经商中,可以花钱买信,可以守信而赔钱。而在义与信的关系中,则要守义,不能凝信。因此,这个关系应该是义高于信,信高于利。 又如在《虚心知足》一节提到“少私寡欲”。这个问题在道理上没有什么可讲的,也是只讲道理不容易解决的。那是修养的问题。许多人都会讲要少私,要寡欲,但就是做不到。这是需要经过长期修养,达到一定境界后,才会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深意。《老子》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道这句话的人,很多却因为贪污受贿而遭灾惹祸。说明知道与能行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清心寡欲是养生的重要内容,而许多想养生的人,心不清,欲不寡,却想吃什么补药,练什么气功,来延年益寿。不能清心寡欲,什么补药也不管用,什么气功也不见效。 实事求是,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从实际出发的人,就不会真正准确地运用理论。学习理论都要联系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这样的,学习中国传统的儒家理论或道家理论,也是这样的。学习古代典籍,也要与现代的实际相结合,否则就是钻故纸堆的书呆子,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没有现实意义。 本书对古代经典的解释,在一般情况下,都还比较准确,有的地方不够全面,那是很自然的。因为是个人的体会,不像学者那样作为学术问题来研究。这些体会都是很有启发性的,切实可行的。许多理论的运用,需要个人的素质。素质不行,什么理论都会被曲解,被误用。司马迁认为,好学深思是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有志于学习传统文化的经理人,坚持认真地读这本书,会有好处的。 周桂钿 2008年4月2日撰于北京师范大学三枣红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