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品中国文人(4)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小川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l

古人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我们来看看这位中唐鬼才。

中唐指安史之乱后,唐帝国走下坡路的一段相对漫长的时光。朝廷控制地方的力量减弱,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又加剧,这一减一加,使国运更趋衰微。文学艺术却由于单纯的叠加效应而保持繁荣,流派纷呈,奇才辈出。诗人们面目各异,李贺尤为突出。

李贺的外表也特殊,“细瘦,通眉,长爪,能疾书苦吟。”李商隐是这么描绘的,杜牧、欧阳修也这么说。通眉指浓眉。两道眉毛太浓,连成了一条醒目的粗黑线,配着细瘦身躯、细长指头和长而弯曲的指甲。

李贺是河南昌谷县(今属宜阳县)人,昌谷距洛阳一百五十多里,是个交通要冲,“西往秦晋,南连吴楚。”昌谷境内山水纵横,旷野遥接天边。李贺骑毛驴转悠,从一个村落到另一个村落,日行百十里。有时候他在原地打转,从日出转到日落,驴蹄画个三五里地的大圈而已。旷野像一座巨大的精神迷宫,杂花,野草,山峦,溪流,乱坟,神庙,奔蹿的野物,惊飞的怪鸟,夕阳射向大地的支支金箭,山风突然卷来的一阵鬼雨……毛驴驮着少年诗人,诗人编织着文字迷宫。或者说,文字迷宫编织着诗人。

昌谷的野地令李贺百般着迷,“我有迷魂招不得。”他一般早出暮归,沐晨曦,披星月。出门神清气爽,归家满脸迷色,神态举止不类常人。野地究竟有多野,也许只有李贺这样的人才知道。内心的狂放和野地的交响仿佛天然合拍。

李贺少年多病,病身识字又早,导致他高度敏感。方圆几百里,没人像他这么年复一年地飘荡,远看像是移动在地平线上的孤魂野鬼。躬耕的农民由于离泥土太近,生存的重压迫使精神图景限制在实用的水平上。而李贺不愁吃穿,家里至少有两个奴仆,他也不承担家务,可能因病,受到母亲的格外垂怜。老父亲做着九品小官,长年在外宦游,远走巴蜀,官身如飘蓬,在小李贺的眼中形同虚幻。

李贺字长吉,长吉二字的背后,隐藏着父母的担心。南宋辛弃疾字幼安,也是童年多病,名与字倾向于吉祥安康。辛弃疾二十几岁白了一半头,李贺生白发更早。估计他懒得理发,任它通眉之上白发萧萧。

少年病体的敏感,笔者缺少体验。但1970年代,我所居住的眉山城尚有几段悠长的古城墙,城墙内外,河边道旁,不乏荆棘丛生杂花怒放的大片野地、湿地,草盛莺飞。野地里走啊走,仿佛朝着天尽头,春夏秋冬景象各异,那感觉爽极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拒绝分类的那种爽。单说风吧,草风,水风,树风,云风,熏风,麦田风,洼地起旋风,“平畴交远风”……人在旷野的风中,不沉醉亦难。旷野真好。人造的都市广场是不能与之同日而语的。人造广场大抵单调,不能惹发许多情绪。

看来空旷这类词,即将在城市消失。雨,雪,雾,越来越脏……

李贺漫游昌谷,或有几百回之多。

史料称,李贺除了大醉及吊丧日都要骑驴出去,一个叫巴童的小奴仆默默跟着他。他背一个古破锦囊,望天冥思苦想,得了句子就写下来,反手塞进锦囊中。

高高的女几山上有座神殿,供奉着有风流传说的杜兰香女神。李贺登山入殿,凝望典雅而又艳冶的女神,直欲与她肌肤相亲。女神殿外的那堵红墙,他往往一倚半天,站够了就蹲下,抱紧一双长臂,歪着脑袋痴想……斑驳红墙有绮梦,女神遗山作案几。杜兰香临崖升天的故事让李贺再三着迷。

无边无际的原野在女几山下,梦幻般铺开。绿水如裙带,连昌河交汇洛河。昌谷县东面的福昌宫,他也频频去造访。

这片土地,留下过武则天、杜甫、高适等人的足迹。

李长吉是个梦游人,分不清实境、幻境。他行走,转悠,几年乐此不疲,是因为梦幻、野地和词语的交互作用。瘦男人走在昌谷,也是走在自己漂浮的魂魄中,走在病体的怪异感受中,走在汉语诗歌蕴涵的能量中。

“昌谷五月稻,细青满平水。遥峦相压叠,颓绿愁坠地。光洁无秋思,凉旷吹浮媚。竹香满凄寂,粉节涂生翠。草发垂恨鬓,光露泣幽泪……”

李贺的《昌谷诗》近千字,情绪强烈,直逼昌谷五月风物,颓、愁、恨、泣一类字眼再三跳跃。句子紧凑,意象绵密,挑战读者的耐心。

李贺写诗是不管读者的,他也不问忠诚的巴童懂不懂。

主仆二人,隔三差五醉酒肆。巴童抓肉吃,用斑竹筒饮酒,三分醉就趴下了,打几个呼噜又抬起头来。李贺醉眼瞅黄昏,摸摸古锦囊。这可是祖上传下来的宝物,与皇家有牵连。

李贺自述,他是李唐皇室诸王孙的后代。别人也信他,加以转述。李白自称出自陇西(今甘肃陇西县)李氏,属皇族。而杜甫的外祖母李氏也是皇亲。杜甫晚年为李贺的父亲李晋肃写过诗,亲切地呼为“二十九弟”。

没落贵族愁绪多。李贺少年多病,苦吟,令人联想杜甫。杜甫不无自豪地讲过:“诗是吾家事。”

昌谷的李氏家道中落,但文化的优越感反而会上升。文化通常是没落家族的一根救亡稻草。

李贺多次提到杜甫、李白。他的视野中还横亘着一位巨人:写《离骚》的屈原。屈原行吟楚国大地,披头散发,状如野人,诗人之身乃是天、地、人、神、巫的合体。

李贺的昌谷类似屈子的楚地,魅惑无穷,一湾水,一棵树,一座坟,一抹幽光,均可入诗。病身,诗身,没落身,契合于野地和神庙。

昌谷的几年漫游,奠定了李贺浑身疯长的诗性。

驴背驮诗人,诗人驮着汉语艺术。且看他描绘腻香肉感的兰香女神:“密发虚鬟飞,腻颊凝花匀。团鬓分珠窠,浓眉笼小唇。弄蝶和轻妍.风光怯腰身。”珠窠指酒窝。P3-5

书评(媒体评论)

“品中国文人”不自刘小川始,刘的独创性在于现代性眼光与平民情怀,心理透视与笔墨才气之融会。

——著名评论家雷达

刘小川的风格兼有余秋雨和于丹两位老师的长处,以娓娓道来的笔触探究历史的奥秘,为我们写下了一部中国文人的心灵史。

——著名评论家、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小川的文字,融诗情、史识、哲思于一炉,表现出对古人文化风度的追怀与向慕,执着地追问与人格尊严密切相关的问题,是近年值得关注的文学收获。

——著名评论家、文学博士李建军

诗性是一个民族的核心隐秘,它不仅体现了人类追求完美的一种本能,还包含了更多的不可思议的能量。

刘小川从古人身上看到的是时间之奥秘,是逼人的生命光辉,是无法言说的天地奇迹。且看作者议论和记叙的竟是这样一些人物:旷达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关的杜甫、丰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旖旎的李煜……他们在天幕上永远闪烁,可是伸手指点这清澈这晖光的,却要是有心志有情怀的人。

——著名作家张炜

后记

《品中国文人》这套书是2006年秋动的笔,次年起陆续在《小说界》杂志专栏连载。总共四卷,写了从战国到民国的四十来个标志性文人,涉及数百个。1、2卷于2008年5月出版,初版印数不小,几年来反响不错,获了若干文学奖。2012年又加印了两次,并且列入全国的农家书屋。

这个品文人系列,以平均两三万字的篇幅写透那些永载史册的人物,不用说,对我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岂敢奢望篇篇好?如意者过半就知足了。记得动笔之初,魏心宏先生在电话里就说过这层意思。

我不是科班出身,自幼嗜好古典,从三国、水浒开的头,白日梦里还傻乎乎做过赵云林冲。后来一头扎进先秦诸子、唐诗宋词,发不尽思古之幽情。现当代文学和西方文学又弥补了现实感。也许应该补上一句:童年时代的活蹦乱跳,让事物得以扑面而来,打下了赢得现实感的比较坚实的基础。

二十岁,我在眉山印刷厂的单问宿舍捧上了厚厚的《萨特研究》,真可谓目射纸上,心怦怦跳焉。此后三十年,哲思以黑洞般的魔力吸牢我,看来今生是逃不掉了。那就不逃了,那就迎上去吧。老实讲,哲学书真不好读,文字密度大,概念环环相扣,哲人们的运思有时候像神仙在云彩中舞蹈。

我隐约感到,提取人物的生命精华,描绘人物的命运曲线,哲思很可能是决定性的。我这人像钟摆,若干年来摇摆于文学与哲学之间,兼读杂书,驱动力的源头亦当在胡思乱想的童年。哦,反观童年的难度简直不亚于读哲学……

杰出的哲学家们进人思想的幽深地带,思人类之未所思,注定要生造许多令人头疼的哲学概念。没办法,知难而进吧。

爱智慧是人类天性,读哲学无非是学着认识大事物,宏观的把握不废微观的进入。

写作会延伸思考,强化感觉。书房里也能活蹦乱跳,天风海雨逼人。有时上个厕所好句子就丢了,半天找不回来,这情形,倒是佐证了人在状态中,思在气流中。时至今日,我实在看不出世间还有啥活比写作还值得一干。情绪和大脑同时活跃,持续兴奋蹦蹦跳跳,又不大消耗能源,也没有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屈指二十余年,没有一天不干活。

哦,一杯茶几支烟的无限惬意……

追问中国历史是品读历代文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包括老子、庄子在内的文人都要朝着仕途,这个现象恐怕全球独有。汉语的凝聚力与大一统的格局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笔者所能做的,仅仅是抛出命题。也许不算伪命题。

追问的过程中可能发现了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例如中国文人的“二律背反”:走向仕途又背向官场,秉性不改却置身异化,于是产生了艺术的强对流张力区。依我看,没有人事扭曲,就没有丘山自然。二者有如阴电阳电相互碰撞,碰出的火花正是艺术家的灵感。

中国的文化先贤对自然取审美姿态,对生活取质朴态度,抑制自私与贪婪,而这些,恰恰是近现代以来的西方国家所缺失的。华夏几千年文明,蕴涵着正能量充足的普世价值。

文明的碰撞正趋于白热化,未来几十年或可见分晓。自私与贪婪所挟裹的一切风暴,将亮出它的边界。大地不等人了,她的承受力绝不是无穷无尽。大地的命运将是所有人的命运。

想想那些人真可爱,阮步兵啊,李太白啊,陆放翁啊……他们面目各异,生存饱满。好像生命中的每一秒钟都是晶莹剔透。这里边有原因。什么原因呢?概言之:活得投入,事事较真,养气养到老;世界充满了魅惑,现实不会向瘾头收缩。

生活之意蕴层的层层包裹,生活的完整性的温柔覆盖,使生命的强度有别于它的长度,十年堪比百年。

是时候了,我们必须重新追问: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日常感觉的丰富性?

从屈原到鲁迅,众多波澜壮阔的文学大师,生活大师,热血智者,以后较长的时期内是不大可能出现了。回望大师有了紧迫感。是的,紧迫感。尽笔者之所能,尝试着逼近先贤们的本来面目,并且把他们活生生带到当下。而带到当下的前提是辨认当下。

不知今,焉知古?

回思古代也是为了获得一段助跑,以跃入今天,朝着明天。

对我来说,写作和生活常常是一回事:在思索中进行着。几天不思,生命就有陈旧感。陈旧感是点点滴滴悄然而至的,这种讨厌的东西为何讨厌?因为它的亮相,意味着生活的遮蔽、生存的板结,它的孪生兄弟或日情绪形态就叫无聊。

环视周遭,无聊的大面积生发与强势挺进,正消耗着它自身的能量。形形色色的生存之板结,连同促成板结的贪欲之喧嚣,预设了相反的可能性。质朴的、低沸点的生命之欣悦,远未退出历史的进程。

我时常在想,胡塞尔为什么要创建“生活世界现象学”以平衡技术世界的贫乏?那么多西方现当代人文大师,对西方式的疯狂扩张展开了批判……

写这套书的过程中,有些现象是我始料未及的,甚至感到吃惊。比如写陶潜、王维的宁静,忽然意识到宁静源自喧哗,宁静有着喧哗所提供的“根据”。王维人佛境、禅境之深,恰好取决于他的世俗牵挂之重:“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我在书中写道:空门由来消不尽,晨钟暮鼓亦伤情。在空门与尘世的接点上生发了宁静这种情绪,王维把它带人诗歌与山水画卷,为宁静赋形。“炽热的冰点与喧哗的静谧”最难捕捉,王维的这一捕捉,和陶渊明首创田园审美符号一样具有开端性,惠及从古到今的艺术家。

宁静之所以感染人,端赖其能量保持。宁静者稍不留神,这种稀缺的情绪就会从它自身脱落,滑向了昏昏欲睡。而昏昏欲睡的后面又潜伏着乌贼般的瘾头。瘾头乃是吸空灵魂的瘾头。

我多年来苦苦揣摩现象学,每每嗟叹自己悟性差,不长进,但上述例子似乎表明:长进还是有的,只不过长进来得无声无息。登山者可能永远不知道山有多高,可是回望那条弯曲的上山小路,却有实实在在的感觉。不进入中国历代文人海洋般的生存实事,思之“弹跳”就缺了一大基点。我的弹跳散落在四十篇文字当中,也许不无思的气息吧。

“面向思想的实事”,并且要始终如一。慢慢读,不着急。时间还早呢。断然拒绝生存的板结,仔细清理生活的遮蔽,并把这种拒绝与清理奉献给读者。这叫“思之虔诚”。

1975年,马丁’海德格尔86岁了,依然思维开阔,敏捷如常……

古代文人写得精彩是由于他们活得精彩,针对活得精彩,我希望自己的表达不至于乏味。是的,眼下乏味的人物传记和空洞的学术文章太多,妨碍了精神价值的重新流布。这一层就带过吧。

写李白杜甫苏东坡,我能进入他们的血液吗?类似的问题一次次凌空掷下。始终面对这个单纯的问题,尝试着逼近灵魂,洞察生存,乃是这个系列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其它的皆为次要,有点像众星拱月。不断地掌握知识是为了越过这些知识,步人林中路,朝着思之虔诚。

“语言是存在的语言,正如云是天上的云。”

每天千余字,从未勉强多写半句。牢记大师的话,“少一些文学,多一些文字的保养。”在这个铺天盖地嚷嚷~陕”的年代,我们来较量慢功夫。

哦,走来走去的真好,角落里阳台边也仿佛安装了思绪的弹射装置。干不完的活,一桩又一桩。当年印刷厂的工人师傅讲过:活路(活儿)比命长。

就此打住吧。妈妈生前,年逾花甲也从不唠叨……

衷心感谢并且铭记:上海文艺出版社,魏心宏先生,眉山的朋友们和亲人们。

目录

李贺(中唐790-816)

李商隐(晚唐812-869)

黄庭坚(北宋1045-1105)

晏几道(北宋1030-1106)

晏殊(北宋991-1055)

宋徽宗(北宋1082-1135)

蔡京(北宋1047-1126)

唐伯虎(明代1470-1524)

柳如是(清代1618-16647)

蒲松龄(清代1640-1715)

纳兰容若(清代1655-1685)

郑板桥(清代1693-1765)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内容推荐

中国历史漫长而丰富。中国很早就有记载自己民族历史的优秀传统。

《品中国文人》尝试着从中国历代大文人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文化的脉动,以这些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联的单个生命的演进,还原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真况。所有文章融文史哲于一炉,同时也注入了作者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人的见解和情感。

《品中国文人》的作者(刘小川)原为小说家,在对这些文人和历史的讲述中也融入了文学的笔法,展现出作家雄厚的笔力、丰富的艺术再现力和广博的人生阅历。

编辑推荐

刘小川编著的《品中国文人》选择了从战国时代以来2300年当中历朝历代的十八位大文人的生命历程和文学功绩,再现他们当年生存的真实和局限,评点他们的文化创造带给中华民族的贡献和缺失。作家选择的十八位大文人是,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嵇康、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煜、苏东坡、柳永、欧阳修、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李清照、曹雪芹、鲁迅。从这些大文人的名单中我们就可以窥见作者的用意。作者试图在梳理这些文人生命的历程中帮助读者看清楚,中国作为文化和历史悠久的大国,其历史、文明是怎样积淀起来的,成为民族情感、性情的一种基本表达形式。著名作家张炜认为,诗性是一个民族的核心隐秘,它不仅体现了人类追求完美的一种本能,还包含了更多的不可思议的能量。刘小川从古人身上看到的是时间之奥秘,是逼人的生命光辉,是无法言说的天地奇迹。且看作者议论和记叙的竟是这样一些人物:旷达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美的杜甫、丰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旖旎的李煜……他们在天幕上永远闪烁,可是伸手指点这清澈这晖光的,却要是有心志有情怀的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1:5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