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独立思考的执守、对人生百味的达观,浸透纸背;寥寥数语蕴蓄深厚,多少云烟往事,多少喜乐悲欢,令人体味不尽。
思念杨绛先生,不妨打开书“扫一扫”,亲耳倾听她的声音。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创作的一部充满哲思与意趣的散文集。杨先生通过对命运、人生、生与死、灵与肉等根本问题的思考,指出人生的价值在于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完善自身。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绛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对独立思考的执守、对人生百味的达观,浸透纸背;寥寥数语蕴蓄深厚,多少云烟往事,多少喜乐悲欢,令人体味不尽。 思念杨绛先生,不妨打开书“扫一扫”,亲耳倾听她的声音。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创作的一部充满哲思与意趣的散文集。杨先生通过对命运、人生、生与死、灵与肉等根本问题的思考,指出人生的价值在于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完善自身。 内容推荐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创作的一部充满哲思与意趣的散文集。杨先生通过对命运、人生、生与死、灵与肉等根本问题的思考,指出人生的价值在于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完善自身。她以深刻独到的体验,秉笔直书的勇气和生动饱满的笔触,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因信仰缺失而茫然无助的人们指点迷津。正文后巧置多篇大手笔的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语言本色无华、感人至深。本版增补长篇访谈“百岁答问”、原声录音和多幅近照。 目录 211 自序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前言 一神和鬼的问题 二有关人的问题 (一)人有灵魂 (二)人有个性 (三)人有本性 1.本性的意义 2.什么是人的本性? 3.每个人都具有双重本性 三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 (一)灵与肉既有矛盾,必有斗争;经过斗争,必有统一 1.斗争的双方 2.灵与肉怎样斗 (二)灵与肉的统一 1.灵性良心占上风 2.灵性良心被弃置不顾 3.灵与肉的妥协 (三)灵与肉的斗争中,谁做主? 四命与天命 (一)人生有命 (二)命理 (三)人能做主吗? (四)命由天定,故称天命 五万物之灵 六人类的文明 (一)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二)天地生人的目的 七人生实苦 八人需要锻炼 九修身之道 十受锻炼的是灵魂 (一)人受锻炼 (二)在肉体和灵魂之间,“我”在哪一边? (三)锻炼的成绩 十一人生的价值 结束语 注释 一阿菊闯祸 二温德先生爬树 三劳神父 四记比邻双鹊 五三叔叔的恋爱 六孔夫子的夫人 七《论语》趣 八镜中人 九他是否知道自己骗人? 十穷苦人三则 (一)路有冻死骨 (二)吃施粥 (三)“瞎子饿煞哉!” 十一胡思乱想 (一)胡思乱想之一 (二)胡思乱想之二 十二她的自述 十三韩平原的命 十四良心 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 试读章节 大自然的神明,或神明的大自然,按我国熟悉的称呼,就称“天”,老百姓称“老天爷”或“天老爷”,文雅些称“上天”、“天公”、“上苍”,名称不同,所指的实体都是相同的。 例如孑L子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十七》)“吾谁欺,欺天乎?”(《子罕第九》)“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十四》)“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第三》)“天生德于予……”(《述而第七》)以上只是略举几个《论语》里的“天”,不就是指神明的大自然或大自然的神明吗? 有人因为《论语》樊迟问知,子日:“敬鬼神而远之。”(《雍也第六》)就以为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但孔子对鬼神并不敬而远之。《中庸》第十六章,子思转述孑L子的话:“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日:‘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又,《中庸》第一章:“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所记的话,我按注解解释如下。第十六章说:“祭祀的时候,鬼神虽然看不见,听不见,万物都体现了神灵的存在;祭祀的时候,神灵就在你头顶上,就在你左右。”接着引用《诗经·大雅·抑》之篇:“神来了呀,神是什么模样都无从想象,我们哪敢怠慢呀。”这几句诗,表达了对神的敬畏。 《中庸》第一章里说:“最隐蔽的地方,最微小的事,最使你本相毕露;你以为独自一人的时候没人看见,就想放肆啦?小心呀!君子在独自一人的时候特别谨慎。” 读《论语》,可以看到孔子对每个门弟子都给予适当的答复。问同样的问题,从没有同样的回答。这是孔子因人施教。樊迟是个并不高明的弟子。他曾问孑L子怎样种田,怎样种菜。孑L子说他不如老农,不如老圃。接下说:“小人哉,樊须也!”(《子路十三》)一次,樊迟问知(智)(《颜渊十二》),子日:“知人。”樊迟不懂,问这话什么意思?孔子解释了一通。他还是不懂,私下又把夫子的解释问子夏。他大概还是没懂,又一次问知,孔子El:“敬鬼神而远之。”这回他算是懂了吧,没再问。可是《论语》和《中庸》里所称的tt鬼神”,肯定所指不同。《中庸》里的“鬼神”,能“敬而远之’’吗?《中庸》和《论语》讲“鬼神”的话,显然是矛盾的。那么,我们相信哪一说呢? 孔子十九岁成家,二十岁生鲤,字伯鱼。伯鱼生仅,字子思。伯鱼先孑L子死。据《史记’孑L子世家》,伯鱼享年五十。那么,孑L子已经七十岁了.。而颜渊还死在他死以后,子路又死在颜渊之后,孑L子享年七十三。他七十岁以后经历了那么多丧亡吗?而伯鱼几岁得子,没有记载。孑L子去世时子思几岁,无从考证。反正孔子暮年丧伯鱼之后,子思是他唯一的孙儿。孔子能不教他吗?孔子想必爱重这个孙儿。他如果年岁已长,当然会跟着祖父学习。当时孑L子的门弟子已有两位相当于助教的有若和曾参,称有子、曾子。子思师事曾参。如果他当时已有十五六岁,他是后辈,师事助教是理所当然。如果他还幼小,孑L子一定把他托付给最信赖的弟子。 曾参显然是他最贴心的弟子。试看他们俩的谈话。孔子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日:“唯。”孑L享走了,门人问曾子,夫子什么意思?曾子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第四》)哪个门弟子能这么了解孔子呢?子思可能直接听到过祖父的教诲,也可能由曾参传授。 《论语》子贡EI:“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第五》)这不过说明,孔子对有些重要的问题,不轻易和门弟子谈论。子思作《中庸》,第一章开宗明义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是孔子的大道理,也是他的心里话,如果不是贴心的弟子,是听不到的。子思怕祖父的心里话久而失传,所以作《中庸》。这是多么郑重的事,子思能违反祖父的心意而随意乱说吗? “鬼神”二字,往往并称。但《中庸》所谓“鬼神”,从全篇文字和引用的诗,说的全是“神”。“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就是《论语》“祭神如神在”的情景。所谓神,也就是《论语》里的天,也就是我所谓大自然的神明。加上子思在《中庸》里所说的话,就点染得更鲜明了。神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见,无所不知的。能“敬而远之”吗?神就在你身边,决计是躲不开的。P24-27 序言 二○○五年一月六日,我由医院出院,回三里河寓所。我是从医院前门出来的。如果由后门太平间出来,我就是“回家”了。 躺在医院病床上,我直在思索一个题目:《走到人生边上》。一回家,我立即动笔为这篇文章开了一个头。从此我好像着了魔,给这个题目缠住了,想不通又甩不开。我寻寻觅觅找书看,从曾经读过的中外文书籍——例如《四书》、《圣经》,到从未读过的,手边有的,或请人借的——例如美国白璧德(IⅣing Babbitt.1865—1933)的作品,法国布尔热(Paul Bot~rgel:,1852—1935)的《死亡的意义》。读书可以帮我思索,可是我这里想通了,那里又堵死了。 年纪不饶人。我又老又病又忙。我应该是最清闲的人,既不管家事,又没人需我照顾。可是老人小辈多,小辈又生小辈,好朋友的儿女又都成了小一辈的朋友。承他们经常关心,近在北京、远在国外的,过年过节,总来看望我。我虽然闭门谢客,亲近的戚友和许许多多小辈们,随时可以冲进门来。他们来,我当然高兴,但是我的清闲就保不住了。 至于病,与老年相关的就有多种,经常的是失眠、高血压、右手腱鞘炎不能写字等等。不能写字可以用脑筋,可是血压高了,失眠加剧,头晕晕的,就不能用脑筋,也不敢用脑筋,怕中风,再加外来的干扰,都得对付,还得劳心。 《走到人生边上》这个题目,偏又缠住人不放。二o o五年我出医院后擅自加重降压的药,效果不佳,经良医为我调整,渐渐平稳。但是我如果这天精神好,想动笔写文章,亲友忽来问好,这半天就荒废了。睡不足,勉强工作,往往写半个字,另一半就忘了,查字典吧,我普通话口音不准,往往查不到,还得动脑筋拐着弯儿找。字越写越坏。老人的字爱结成一团,字不成字,我也快有打结子的倾向了。 思路不通得换一条路再想,我如能睡个好觉,头脑清楚,我就呆呆地坐着转念头。吃也忘了,睡也忘了,一坐就是半天,往往能想通一些问题。真没想到我这一辈子,脑袋里全是想不通的问题。这篇短短的小文章,竞费了我整整两年半的时光。废稿写了一大叠,才写成了四万多字的《自问自答》。 在思索的过程中,发现几个可写散文的题目。我写下了本文的草稿,就把这几篇散文写成《注释》,因为都是注释本文的。费心的是本文,是我和自己的老、病、忙斗争中挣扎着写成的。 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121—180)的《自省录》是他和邻邦交战中写成的。我的《自问自答》是我和自己的老、病、忙斗争中写成的。在斗争中挣扎着写,也不容易。拉一位古代的大皇帝作陪,聊以自豪吧! 九十六岁的杨绛 书评(媒体评论) 杨绛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所讨论的是人生zui根本的问题,同时是她自己面临的zui紧迫的问题。她是在为一件zui重大的事情做准备。走到人生边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这便是本书的两大主题: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 ——周国平《人生边上的智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