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梦想,无论是员工还是企业,都在为取得成功而设计着宏伟的蓝图。然而,世界上从来没有生而完美的东西,有些企业往往会事与愿违地收获失败。面对失败,很多企业领头人常将责任归咎于员工执行不到位;常将责任推诿于一些中层领导监督不到位。
在《三分制度七分执行大全集》(作者赵连钢)中,我们力求强调企业制度建设,这是一个长远的战略问题。但是,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人去执行或者更贴切地说没有很好地去执行,那么,也不过是一纸空文。鉴于此,编者编成本书。
本书紧扣制度和执行的密切关系,重点阐述制度与执行中的一些富有建设性的问题。并很好地扣住制度和执行两大利害关系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将创新理论、经典案例以及全新的理念展现给读者朋友们。
在企业管理工作当中,健全的制度和严格有效的执行是企业健康、稳定运营和发展的保障。
《三分制度七分执行大全集》重点阐述制度与执行这两个重要环节的一些富有建设性问题,用创新的理论、经典的案例以及全新的视角告诉读者如何处理制度与执行之间的关系。
《三分制度七分执行大全集》的作者是赵连钢。
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确,每个人在思想上都有缺陷和错误。但我们可以用健全完善的制度去约束人们错误的思想,弥补少数人的失误、大意带来的恶果,避免个人的错误造成全盘皆输的结果。
如果一个企业重视制度的建立和修正,并且同样重视制度的落实和监督的话,相信该企业一定是个成功的企业。要把企业做大、做精、做好,就要建立实际、可行的制度。并且,要有非常顺畅的监督体系和灵活的制度变更流程。人都是有弱点的,总有出现私念或目光短浅的时候。成功企业的员工们未必个个对企业绝对忠诚,也未必都持有主人翁意识。但制度可以弥补这些人性格的弱点,缩短员工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制度的落实需要不折不扣,监督体系需要刚正不阿、透明直接,绝对不能“留白”。制度的制定必须科学、合理,然后再去大力执行。管理者出台管理制度一定要严谨,要经过认真地论证。一个不严谨的制度朝令夕改,会让员工无所适从,最后导致真正好的制度、规定出台时也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当然,良好的制度不是一朝建立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有生命力的制度必定是在不断变化的,必定是在渐进趋向企业发展需要的。
制度的制定还必须依据公司的具体情况。经常看到有些公司把所谓的先进管理制度全盘照搬,生搬硬套,结果导致了水土不服。什么是最好的制度?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所有的制度和规定都是为了帮助员工更好地工作的。如果制度对于员工来说是一种负担,那必然会受到员工某种程度的抵制,最后影响到公司的执行力。
在制度落实上切忌只喊口号不做事。再好的制度也须在落实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否则就是一堆废话。事实证明,制度制定以后关键是落实,再好的制度,没有人去落实是没有用的。有的公司制度制定得比较完善,并且还把制度编制成册,可是在落实过程中往往就变了样。制度制定后并不等于达到了管理的目的,关键是通过制度实现有序管理,使管理有法可依,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制度本身不折不扣地被执行,是公司正常运作的前提。制度是规范、约束员工的工具,只有有效的制度才能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行。 三国时期,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杀人的权力在他手上,当然,他可以选择不斩。但是马谡还是被斩了,因为诸葛亮认识到:马谡被斩虽然让蜀国失去一员干将,但是军法一旦被视同儿戏,所造成的后果将更严重。公司的制度如同诸葛亮的军法,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一旦不被重视,很可能会一步步走向失控的边缘,执行力也会日渐衰微。公司制度能否被不折不扣地执行是公司执行力强弱的表现,公司的执行力越强公司的制度就越能被贯彻落实。
“水桶理论”已是老生常谈,任何一个环节太薄弱都可能导致整个企业经济效益的滑坡。因此,联系到我们自身来说就是要做到接手的事必须按时、按标准完成,不能完成不要找任何借口;已做完的事情自己检查,认定完全没有错误再上报,不要等检查出了破绽或漏洞再辩解。把小事做细了,工作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现实中常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是各种新的制度不断出台,另一方面是新制度出台后往往是热闹一阵就归于沉寂。当然,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从一落实就打折扣,再健全再完善的制度也只会是墙上画虎,成为摆设。
相对而言,我们不缺乏制度建设与创新的能力,但缺乏贯彻与落实制度的力度。从现实看,一些制度之所以得不到有效执行,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利益的驱使,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推三阻四,在执行制度上搞实用主义;二是那些上不得台面的“潜规则”,常使违反制度者得益,执行制度者受损,造成人们对制度产生信任危机;三是制度本身不够科学,不够具体明确,缺乏可操作性;等等。
的确,制度是一个标准而并不是一张网,仅凭制度创造不出效益,一个不能生发制度文化的制度不可能衍生尽责意识。如何将强制性的制度升华到文化层面,使员工普遍认知、认可、接受,以达到自觉自发自动按照制度要求规范其行为,完成他律到自律的转化,是构建制度文化的真正内涵。“知行合一”,“知”乃“行”的前提,应该以利益为导向激发员工的自律意识。
当然,一个持续变化的企业组织,必然要求其组织规则跟着变。因此,企业的规章制度必须不断改变,即不断地修订、补充、完善。通过制度不断地建立和健全,企业才能持续适应变化着的客观环境。否则,企业组织就有可能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环境,很快被淘汰。P4-5
成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梦想,无论是员工还是企业,都在为取得成功而设计着宏伟的蓝图。然而,世界上从来没有生而完美的东西,有些企业往往会事与愿违地收获失败。面对失败,很多企业领头人常将责任归咎于员工执行不到位;常将责任推诿于一些中层领导监督不到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企业失败的呢?原因是:没有合理的制度,不会用制度进行管理;制度制定出来却没有严格地执行与落实。
合理的制度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用制度进行管理则是企业成长壮大的持续推动力。
众所周知,所有的管理问题都只有人和事两个因素。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集团,或者是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小企业,只要把人管好,把事理顺,管理中的那些让人棘手的大大小小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成功的组织在对人和事的管理上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制度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是推进管理流程的基本工具,是规范有效管理的前提。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是一条潜流于整个组织运行体系中隐形的河,左右着整个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决定着其实力的强弱。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或者没有坚持按制度办事的原则,就会出现好事没人做、坏事人人争先的局面。“制度最为重要”“制度高于一切”“制度高于技术”“制度更是第一生产力”,这已成为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的共识。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怎样在众多组织中脱颖而出?一句话,不断完善制度的同时,要不折不扣地执行。
事实上,执行对于企业有着更为关键的作用,执行不到位,对于任何一家企业,带来的都有可能是致命的打击。
任何企业或组织,只要能将制度落实,就一定会取得成效。而对于落实不到位的企业,制度自然会变成一纸空文,决策也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有一一家大型企业,因为经营不善而面临破产,后来这家企业被美国的一个大财团收购。企业的工作人员都在翘首以盼美国人能带来什么先进的管理理念,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只派了几个人来。除了财务、管理、技术等重要部门的管理人员换成了美国人外,其他的根本没动。制度没有改变,员工没有改变,机器设备也没有更换。但美方有一个要求:把先前所制订的方针、政策和制度坚定不移并且严格地执行下去。
结果不到一年,企业就改变了局面,实现了扭亏为盈的目标。
为什么美国人来治理这个企业就能够取得成功呢?原因就是执行,将一切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因为落实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沃尔玛之所以能成为全球零售业的龙头,联想之所以能跻身世界500强企业之列,原因就在于它们具有不折不扣地去执行落实的工作原则和工作作风。
从某种意义上说,落实计划或执行工作任务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要想彻底落实工作,必须应对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排除落实过程中的干扰因素。落实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想解决从未遇到过的问题,需要找出应对问题的方法,而落实可以提高企业人员的创造力。
当然,一个持续变化的企业组织,必然要求其组织规则跟着变。因此,企业的规章制度必须不断改变,即不断地修订、补充、完善。通过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健全,企业才能持续适应变化着的客观环境。否则企业组织就有可能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环境,很快被淘汰。
总而言之,执行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促进企业腾飞的助力器。只有落实工作,才能把口头上讲的理论、纸上写的计划付诸于实践,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落实工作,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本书中,我们力求强调企业制度建设,这是一个长远的战略问题。但是,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人去执行或者更贴切地说没有很好地去执行,那么,也不过是一纸空文。鉴于此,我们编成本书。
本书紧扣制度和执行的密切关系,重点阐述制度与执行中的一些富有建设性的问题。并很好地扣住制度和执行两大利害关系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将创新理论、经典案例以及全新的理念展现给读者朋友们。
在本书中,我们参考了各地权威的管理培训大师的第一手资料和专家学者们宝贵的文献资料。在此,我们表示由衷的谢意和诚挚的敬意。
本书编者
2012年11月
没有完善的制度,只有发展的制度。
——亚当·斯密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到反面。
——邓小平
在中国信息化的过程中,制度和文化因素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技术的作用。
——吴敬琏
三流的点子加一流的执行力,永远比一流的点子加三流的执行力更好。
——日本软银公司董事长孙正义
微软在未来10年内,所面临的挑战就是执行力。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