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用八千万美元做了一笔最优秀的投资——在中国北京建立微软中国研究院。一群充满想象力的“疯狂天才”聚集在李开复周围,酣畅淋漓地干自己想干的事。本书主要描述了这一百多位中国人的命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追随智慧(中国人在微软)/凌志军文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凌志军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用八千万美元做了一笔最优秀的投资——在中国北京建立微软中国研究院。一群充满想象力的“疯狂天才”聚集在李开复周围,酣畅淋漓地干自己想干的事。本书主要描述了这一百多位中国人的命运。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关于智慧的故事,但又不仅于此。 本书主要描述了微软公司里一百多位中国人的命运,这些中国人组成了微软中国研究院。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用八千万美元做了一笔最优秀的投资——在中国北京建立微软中国研究院。一群充满想象力的“疯狂天才”聚集在李开复周围,酣畅淋漓地干自己想干的事。瞭望世界巅峰的遮眼罩不复存在,创新激情被点燃,智慧发挥到了极致。如果不是植根干微软独一无二的土壤,这一切会不会荡然无存? 于是,人,人的智慧的弘扬,人的智慧的弘扬所依赖的环境,就成为本书所要叙述的这个故事的主旨。 目录 代序 你是不是侵略者?——与比尔·盖茨对话/001 前言 关于智慧的故事/001 序幕 “狼”来了!/00l
第一章 追寻天才 希格玛大厦第五层/014 在太平洋上跑个来回,比走到隔壁房间还快/018 点子最值钱,架子最不值钱/022 摆脱“完美主义”的迷人陷阱/027 比尔·盖茨与李开复/032 “我更喜欢自由平等的环境”/036 英特尔和苹果扑了空/040 优秀的中国人不会留在中国吗?/044 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047 最初的追随者/051 他们再也不用为父辈的悲剧操心感怀/055
第二章 天外有天 李开复的精英哲学和比尔·盖茨的“未来小屋”/056 未来的希望在今日中国的大学院墙里/060 越是优秀的人,越往外跑吗?/066 最优秀的人永远不会恳求你/067 招聘规则:N-1/070 聪明人的“磁场”/076 张亚勤——属于全世界的财富/080 女儿找工作竟是这样的局面/085 人生最简单也最难实现的两个理想/090 令竞争者色变的“豪华阵容”/096 士为知己者死/099 李开复在掀起一场“人才大战”吗?/103 微软递出橄榄枝/105
第三章 脑力激荡 白板文化:自由平等地表达思想/110 中国化的美国人和美国化的中国人/114 我不赞成你,但我支持你/117 不是要你做什么,而是你要做什么/121 基础研究:发明现在不可能的事/125 科研方向:把机器当做人,不是把人当做机器/130 如此“会议”如此人/134 放手让自己信任的人去干/136 有时候一个概念就是全部/140 1999年夏季:抵制美国货,计算机除外/144 分享思想的火花/152
第四章 那是我“儿子” 微软多次上演后发先至的喜剧,这一次能再现吗?/159 打开门,世界前沿原来就在眼前/163 后来者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165 一次突发奇想的双重效果/168 工业时代的奥秘是“分工”,信息时代的奥秘是“融合”/172 给孩子一个自信,比给他一大堆知识都重要/175 没有一个公司能青春万岁/179 美国式的“主人翁”:忠诚是双向的/182 吴士宏的“本地化”:断翅的蝴蝶/188 如果没有限制,人的智慧是无止境的/199 向比尔·盖茨汇报/205 最开心的是和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在一起/208
第五章 “死亡线” “我们这帮人就像一群狼”/212 中国面孔后面的美国文化/213 允许犯错误,不允许停步不前/218 姜昆的十三种“经典之笑”/222 副研究员的懊恼/225 压力之下,几多兴奋几多愁/230 如何捞到海洋里的一根针/235 新办法原来就是“脑筋急转弯”/239 把精彩的思想变成现实/240 “我要死过去啦”/242 有什么事情比和学生见面更重要?/245 “只要他真是我们需要的人,要什么给什么”/247 “臭虫档案”/250 “足够好”并不足够好/254
第六章 今天你要去哪里? 信守你的创新之权/259 不是历史与他为难,而是现实与他为难/262 最坏的消息接踵而来/265 “视窗”:造福人类还是危害人类?/268 华尔街最黑暗的一天/272 斯蒂夫·鲍尔默怎样力挽狂澜/276 “金手铐”/280 自由软件与自由创新/284 比尔闭门数月,营造“Microsoft.NET”/290 中国人未来的希望/294
结束语 微软精神能成长起来吗?/299
附录 与图灵奖获得者罗杰·瑞迪的对话/304 与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瑞曼德·比克赫尔茨的对话/308 与微软副总裁里克·雷斯特的对话/311 与微软美国研究院院长凌大任的对话/316
2004年繁体字版补记 寻找你的家 燃烧智慧的狂欢节/320 新院长张亚勤/323 “我已经拼了全力,你呢?”/326 “五五规则”/328 我们为未来工作/330 一切都是“数字的”/332 “你们创造了历史”/335 “孵化器”/339 “疯狂鸟”——许峰雄/343 五周年/348
人名中英文对照/350
致谢/353 试读章节 比尔·盖茨与李开复 大多数人在见到李开复的时候,都会仔细端详,在脑袋里面想象他和比尔·盖茨之间有什么瓜葛。其实他在1998年7月9日接受微软公司的职务前,还从来没有和比尔面对面地坐在一起呢。那时候,他是SGI公司的副总裁,名声远远不及比尔,但他的成就在多年以前就吸引了比尔的注意。“他有关语音识别的博士论文很了不起。”比尔有一次这样谈论李开复。他说,开复对语音识别的想法和他‘不谋而合”,还说他对开复在苹果公司的工作“留下了深刻印象”。不过,比尔是地道的美国人,开复却是华裔,有着一副地道的中国面孔,你怎么也想象不出他和比尔会有共同之处。两人那些共同的地方乃是凝于无形之中。全都绝顶聪明,全都少年得志,全都是工作狂,全都戴一副纤细金属框架椭圆镜片的眼镜,除非在正式场合,全都不系衬衣领口上的纽扣。不过,比尔属于更加外露的那一种人,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开心的时候总会咧开大嘴情不自禁地欢呼,见到不能令他满意的人和事,就会粗鲁地骂起来。当然比尔有时也会做出一些笑容可掬的样子,就像他出版的所有书的封面照片一样,但那是做给别人看的,很难说是真正的比尔。实际上这个时候的比尔更像开复。开复有东方人的含蓄,无论喜怒哀怨,来到脸上的时候全都会打折扣,头发一丝不苟,不像比尔那样乱七八糟。中等身材,举止文雅,面容白净而少棱角,说话声音委婉平和,内容不卑不亢,逻辑严谨,常在紧要关头节外生枝,插科打诨,脸上露出一种诱人的笑容。眼镜后面的目光中,总有几分傲慢,但绝没有比尔眼睛里的那种肆无忌惮。当他的嘴角微微向上翘起却又转瞬即逝的时候,便有一分紧张和缺少自信显现出来。他已习惯于处在中心的位置,但有时候也会在内心里估量旁人对他的印象,每当这时候,他的目光就会忽然离开他所关注的对象飘忽左右。他的内敛和宽容远远超过了他的大多数同龄人,比如他在苹果公司做副总裁的时候,有一次召集会议,一个美国人用粗鲁的脏话冲他大骂,在场者全都愕然,他却淡然处之,不动声色。这种“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本色,乃是中国文化的典型表现,在美国文化中极为罕有,在锋芒毕露的比尔身上更是从未出现。 李开复的名字第一次与比尔·盖茨联系起来,乃是出于一种偶然的机缘。 1998年春的一天,他只身一人,从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来到华盛顿州的雷德蒙,见到他的好友黄学东。黄本人就是微软研究院里主持语音项目的高级研究员。两个朋友不期而遇,分外惊喜。黄学东问李开复来雷德蒙做什么,李开复老实地说,他正在为出卖他的公司做最后一次努力。他摇头叹息道:“我在出卖自己的心血,而且知道卖不出好价钱。” 李开复那时是硅谷SGI公司的副总裁,并且直接领导着SGI下属的一个多媒体公司。SGI以大型和中型的计算机工作站服务器为主要产品,在全世界都挺有名气。在美国,计算机的世界里真是此起彼伏,各领风骚三五年。70年代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80年代是苹果公司,SGI的无限风光是在90年代初期,那时公司里的工程师们,大都是硅谷最优秀的。至于微软公司的空前盛况,还要等到三年以后。 李开复进入SGI是在1996年春天,那时候这家公司还有一层耀眼的光芒,有一批最优秀的工程师,做的是世界上最快、最酷的机器。色泽鲜艳,光彩夺目,内装多媒体软件也都是最快最好的。不过,明眼人已经看出危机的征兆:机器价格昂贵,非一般人所能承受,软件只有专业人员才会有兴趣。计算机企业的瞬息万变和表里不一,甚至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如今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已明晰,可在那个时候,聪明者如李开复,也不能完全洞悉公司隐情。 SGI公司对待李开复的办法非常特殊,首席执行官艾德·迈克拉肯和总裁汤姆·杰姆拉克,双双亲自出动,把公司副总裁的权力交给他,显然也把公司振兴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李开复少年得志,自以为智慧过人,又有超常的勤奋,必能无往不利。 表面看来,起步挺顺利。李开复一边卖公司原来的产品——服务器,一边想象着开创一个新的软件平台,可以在互联网上跨平台使用。艾德·迈克拉肯看来对互联网有特别的兴趣,很慷慨地花费时间来听李开复的游说,然后便竭尽全力地支持他的计划。公司有一段时间情况不好,艾德·迈克拉肯把口袋里最后一笔钱掏出来,交给他的诸位高级经理,咬咬牙说:“李开复小组需要多少钱,就用多少,剩下的你们其他人分。” 然而李开复需要的不仅是钱,还有时间。艾德·迈克拉肯可以倾囊相助,却没有时间等待他的成功。公司的财务已经无法继续维持,人心离散。眼看着李开复的新产品出现一点眉目,可现在谁都等不及了。在他身后,有才华的人一个又一个悄无声息地离开。他觉得苹果公司的阴影跟在他的身后来到了SGI。 不过,他还是义无返顾地投身在自己的研究中。直到有一天,一个电话让他从梦幻中醒来。那是高级副总裁瑞伯·布吉斯打来的。瑞伯是个商业天才,曾在加拿大开过一家软件公司,SGI看到人家的公司不错,就掏钱连人带公司一起买了来。瑞伯进入SGI负责公司的软件研制,也是李开复的顶头上司。当初为了说服李开复加入SGI,他费了不少心血,但现在,他在电话的那一头说:“我要走了。” 李开复大惊:“我是冲着你来的呀!你怎么可以……” 硅谷的情形就是这样。这里有大约七千家计算机企业,有好几万软件工程师和管理者,每年却有大约百分之三十的人离开自己的企业。几乎所有的人都是来去匆匆,能在一个地方待上两年,就已经是老员工了。李开复回天无力,只有感叹。直到多年以后,他谈起那情景还很伤感:“越是优秀的人走得越快。可惜我没有很多时间和他们在一起。” 公司的情况更加糟糕,走的人也更多了。到了这一步,总裁不得不仿效美国大多数公司陷入这种局面时的办法,一边裁员,一边改组,一边把最后的赌注压在李开复身上。“我们打算做一个专门的软件。要你来做。”他对李开复这样说。 P32-34 序言 收在这里的文字,叙述了1978年至今我们国家的变化和冲突,牵涉到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巨细交织,贵贱混杂,都是真人真事,没有虚构。我虽掺杂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但也是眼见耳闻,有感而发。原是九个单行本,陆续印行,现在依原版集中重排,共九卷,没有增删,只是顺序稍有更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交锋》和《呼喊》这两本,是和我的同事马立诚合著。他设计了《交锋》全书的构架,并且撰写了其中第一、第二部分,因此他是这本书的第一作者。他也是《呼喊》卷三和卷四的撰写者。这两本书当时影响很大,争议也很大,这都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如果没有马立诚,就不会有这两本书。 很多人问我最喜欢自己的哪本书,这问题不好回答。每一次写作都是牵肠挂肚。作品好比儿女,手心手背都是肉。当然这是夹杂了个人情感,倘若平心而论,哪能没有高下呢!单说技巧,我想最为洒脱开放、也能代表我的写作追求的,应当是《变化》。在这之前,《沉浮》属于典型的时政文字,《交锋》和《呼喊》也是。我对塞满主流报刊上的、人云亦云、套话连篇、完全没有独立精神的文章,不能接受,想要另辟新途,所以这些文字的品格与流行的时政文章截然不同。在这之后的《追随智慧》、《联想风云》、《成长》、《中国的新革命》,是在试图开拓当代中国商业史的写作空间,从政治和文化的立场来叙述经济技术,又以大历史的眼光来衡量瞬间。可是要说在写作方面更进一步,自《变化》之后,便觉得非常困难。 《历史不再徘徊》有些特别。有人认为它是我的“巅峰之作”,其实说它是我的“处女作”更接近事实。这是我写的第一本书。我现在仍很怀念二十年前写这本书的情形,尽管精神上备觉沉重,可是心境特别纯粹,因之能够淋漓挥洒,话也说得痛快。我为这本书耗时七年,终于完成的那个下午,我离开都市的喧嚣,来到城郊一处荒野的山坡,盘腿坐在一棵老松树下,品味着摆脱压抑的喜悦,心里有某种激情沸腾起来。那一天天空特别清澈,阳光渐渐柔和,从背后照过来,经过我面前的草地伸向远方。我能够看到天地之间的那条线,一条金色的地平线,发出迷人的光彩。我感觉到未来之路清晰可见,伸出手去可以触摸。我对自己说:“你知道该怎样度过自己的后半生了。”那时候我已年过四十,觉悟得太晚了。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庆幸当时的选择。对我来说,《历史不再徘徊》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把我引向一片新大陆。 这些年公开的舆论总说我是作家,但我更愿意别人当我是记者。不是因为记者比作家好,而是因为记者只不过是一个职业,进了这圈子的人,不论贤愚优劣,都叫记者。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这是事实,无关好恶。 我从1978年开始做记者,迄今三十年。这一过程刚好和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历程重合在一起。当初立志于斯,满腔热血,信奉秉笔直书,言无不尽。好像新闻学的教科书也是这样教我的。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左冲右突,像个没头苍蝇一样,既奋勇,又盲目。后来经历种种希望和失望、欢乐与悲伤,这才知道,这个圈子里充满了名利的诱惑,也有绵绵不绝的压力、磨难和寂寞。想要守住自己崇奉的信念和品格,不可稍有更动,实在不易。我对那些冠冕堂皇的褒贬并不介意,但是来自民间的喜怒哀乐却能激起我的写作冲动。我想告诉读者中国正在发生什么。我相信历史上一切民族的重大进步都有一个共同处,就是这些国家的人民能够认真了解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我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写下来。我一页一页地写,一本一本地出版。我想用自己的写作证明,记者是可以不拘一格的,记者是可以拥有独立精神的,记者是可以不用追随权贵的,记者是可以说真话的,记者是对公众负有责任负有同情心的,记者这个行当是可以受人尊重的。记者不仅是瞬间的记录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现在我可以说,我做了我想做的事,我做了我应做的事。我在写作中感受着无穷的激情、智慧和快乐,也因为尽了力而稍觉心安。 然则回想多年的写作体验,并不能让我满足。它给我留下太多的遗憾。我有太多的故事留在腹中,不能吐出;有太多的话已经吐出来,又不得不咽回去。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我甚至不知道自己今生是否还能拿起笔来。有时候我设想,如果有来世,我是不是还会做记者?回答是:会!我祈祷,到那时候,能够弥补今生的遗憾! 我要感谢湖北人民出版社愿意把这些文字汇集起来再行出版。我要感谢在过去岁月里为印行我的书而殚精竭虑、甚至遭遇巨大压力的所有编者、出版社和经销商。我要感谢我在人民日报社的同事们,我和他们在一起度过了我职业生涯中最富有激情和灵感的一段时光。我要感谢那些对我持有强烈批判立场的人,他们让我学会了倾听、理解和宽容。我要感谢我的妻子赵晓东,她始终都是我的作品的第一读者和不留姓名的编校者。在我深陷压力之日,是她让我坚强;在我面对赞美之时,是她让我从容。我要感谢所有那些支持我、喜欢我、接受我和批评我的读者们。在过去这些年里,因为有了他们,我的生命才变得更精彩、向上、充满阳光。他们是我能够坚持到今天的力量源泉。现在我怀着感恩的心情向读者送上我的真诚和我的书,诚惶诚恐地等待读者的评判。对我来说,我的上帝不是任何一个有权有钱有势力的人。我的上帝是读者。永远都是! 书评(媒体评论) 在中国做记者和财经写作者,要找研究型的榜样,首选肆凌怎军。对上世纪90年代的细微观察、和评论,我没有看到比他更好的人了。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凌志军作为中国政论写作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已经成为不是谦辞可以推却的事实。 ——《人物》杂志 凌志军先生以诚实的态度让政论诚实地走进公众,影响着那些必将影响中国未来的年轻人。我们相信,他业已“尽可能地向读者说了心里想要说的话”,最大限度地保持着诚实的大勇之气。 ——《南风窗》杂志1993年“年度人物奖”颁奖词 凌志军的选材多带有前沿性,他是属于使命感和责任感很强的新闻工作者。 ——《凤凰周刊》 凌志军是中国当代报告文学界有独特价值的一个作家。凌志军的最大的价值在他的思考。在这个意义上,凌志军的著作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历史价值。 ——杨浪(财讯传媒集团<seec>副总裁) 《追随智慧》不是有人估计的那样,是一本关于电脑产业的报告文学,不,这是一场肯定要来的革命的预言和充满着责任感的叙述和刻画。 ——《经济日报》 这部带有很丰富科学内容和现代精神观念的著作,正是在对很现实很具体的人和事的记述中展开和表现的。这部饱含了丰富技术信息、知识内容的书,同时也是融合了许多新的思想精神的书,在技术和思想精神两方面对人都有帮助和启示。 ——《羊城晚报》 此书表现出我们尚不熟悉的一种新兴的文体风格,不以形象的血肉和生动的故事诉诸读者,而以科学的含量和理性的思考、以思想的线条和知性的光亮达到启人心智刷新观念的目的。读这种书会感到传统的大脑跟不上作者思维运行的速度,可一旦跟上了,又有豁然开朗之妙。 ——雷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