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解曾国藩兵法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作者 李凤飞//张大生
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曾国藩注重修身养性、磨砺意志、厚积薄发。这使他具备了较高的个人素质,从而促使他抓住了机会大展宏图,运筹帷幄而不惊慌,面临重敌而不畏惧。他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成为活跃在时代风头浪尖上的人物,他的成功秘诀尽在书中展现。本书透过曾国藩的王道霸术,悟为官智慧,处事方略,勘破世态人性,点拨成败之机。通过深度剖析曾国藩的文韬武略,他的为人处世与生活态度,他的困厄与成功,他的得宠与失宠,领略曾国藩制胜的兵法,治军行政的方针,以及他独特的人生观、处世哲学。

内容推荐

任何一个有所成就的人,在为人处事方面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任何一个攀登事业高峰的人,都会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遇到坎坷与挫折。

曾国藩在京师十年七迁、连升十级,主要是因为他有着高人一筹的为官处事兵法。

他的这套惊人智慧,究竟妙在何处呢?

这本书将详细解读曾国藩的立身之本、奋起之术、藏身之道、求和之法及效忠之礼,他的智慧之光将在这本书中大放异彩。

目录

第一章 《曾国藩兵法》与为官之道新解

 第一节 “勤”是治军的第一要义

 第二节 “俭”为养廉的前提

 第三节 谨慎谦虚乃持身之本

 第四节 不可走人机巧一路

 第五节 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

 第六节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二章 《曾国藩兵法》与权力运用新解

 第一节 不要轻易陷入高层的斗争

 第二节 权力面前要学会敬畏

 第三节 “退”也是一种智慧

 第四节 面对诱惑要懂得自制

第三章 《曾国藩兵法》与领导对上沟通新解

 第一节 给上级留下深刻的正面印象

 第二节 容易犯忌的问题要学会避嫌

 第三节 不唯上,但要争取理解

 第四节 不妨学一学“缓”的艺术

 第五节 宜仗自己之本领,莫仗上司之恩典

第四章 《曾国藩兵法》与领导下属新解

 第一节 运用好情感的艺术

 第二节 名和利要与众人分享

 第三节 驭下之道要宽严相济

 第四节 给优秀的下属以独立发展的舞台

 第五节 处理好授权与控制的关系

第五章 《曾国藩兵法》与团队和谐新解

 第一节 大度者才能成大器

 第二节 从两败俱伤的冲突中退出来

 第三节 学会以斗争求团结

 第四节 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

 第五节 不要轻易扩大和激化矛盾

 第六节 给对手以犯错误的机会

 第七节 争取上级的理解与支持

第六章 《曾国藩兵法》与执行力建设新解

 第一节 用高尚的人格感化人

 第二节 用共同的追求凝聚人

 第三节 用合理的制度规范人

 第四节 要有一副平和宽容之心

 第五节 不以私怨而害公事

第七章 《曾国藩兵法》与领导用人新解

 第一节 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

 第二节 用人先要有知人之明

 第三节 从细微之处考察人才

 第四节 将人才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第五节 让人才感觉到升迁之望

 第六节 选人不可以眼光太高

 第七节 人才以忠义血性为本

 第八节 德才之间要取得平衡

 第九节 求才之道,须不得不休

 第十节 人才由陶冶而成

 第十一节 使人才循循于规矩之中

第八章 《曾国藩兵法》与谋略运用新解

 第一节 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

 第二节 要把握住战略的关节点

 第三节 不贪功之速成,但求事之稳适

 第四节 先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节 保持策略的灵活性

 第六节 要清楚对手与自己的长短

第九章 《曾国藩兵法》与修身养性新解

 第一节 人生应有积极进取的心态

 第二节 懦弱无刚是人生大耻

 第三节 成功取决于意志的力量

 第四节 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

 第五节 学会畏忌是成熟的表现

 第六节 克服身上的不良习惯

 第七节 挫折可以磨砺人的个性

白话《曾胡治兵语录》

 梁序

 蔡序

 第一章 将材

 第二章 用人

 第三章 尚志

 第四章 诚实

 第五章 勇毅

 第六章 严明

 第七章 公明

 第八章 仁爱

 第九章 勤劳

 第十章 和辑

 第十一章 兵机

 第十二章 战守

 第十三章 治心(略)

试读章节

林则徐是曾国藩十分佩服的人。在给弟弟的信中,曾国藩有这样一段话:“听说林文忠公(即林则徐)三个儿子分家的时候,各人只得六千串钱;林公为总督巡抚二十年,而其家底清寒如此,高风亮节,实不可及。我们这些人做官,就应该效法这样的作风。”

实际上,从年轻之时起,曾国藩即发誓做官不为发财:

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子不食言。此时侍奉高堂,每年仅寄些许,以为甘旨之佐。族戚中之穷者,亦即每年各分少许,以尽吾区区之意。盖即多寄家中,而堂上所食所衣亦不能因而加丰,与其独肥一家,使戚族因怨我而并恨堂上,何如分润戚族,使戚族戴我堂上之。德而更加一番钦敬乎?将来若作外官,禄人较丰,自誓除廉俸之外不用一钱。廉俸若日多,则周济亲戚族党者日广,断不蓄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若禄人较丰,除堂上苦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之素志也。

他出外带兵,对将领的要求是“勤恕廉明”四个字,认为只有廉洁才能服众。在劝诫营官四条中,他叮嘱将领说:

兵勇心目之中,专从银钱上着意。如营官于银钱不苟,则兵勇畏而且服;若银钱苟且,则兵勇心中不服,口中讥议。……欲服军心,必先尚廉介;欲求廉介,必先崇俭朴;不妄花一钱,则一身廉;不私用一人,则一营廉;不独兵勇畏服,亦且鬼神钦服矣。

他对下属的要求,也是“勤”、“廉”二字,认为这是做官的根本:

“勤”、“廉”这两个字,看起来似乎很平淡、浅显,实际上获得上司的赏识在此,获得朋友的信任在此,获得民众的信服在此。不具备这两种品质,即使偶然为上司所赏,也不可持久;要想得到同僚的敬重、百姓的爱戴,即使是想偶然得之,也是不可能的。想做到廉,必须从俭字上下功夫。役使的人要少,官气要轻,常常像教官衙门一样的规模。既然所出的少了,所人的自然也就可以不用来自不正当之途了。

“想做到廉,必须从俭字上下功夫。”这句话,是很值得再三体会的。

以“俭”、“廉”二字自持的曾国藩,虽然为官一生,官至极品,但宦囊始终不丰,没有多少积蓄。他的女儿祟德老人曾纪芬曾经回忆说,曾国藩家中用品十分简单,夫人甚至“无珍玩之饰”。曾国藩30岁的时候,曾添制青缎马褂一件,非年节庆典不舍得穿一次,一直穿了30年,还像新的一样。有一次李鸿章请曾夫人和小姐们吃饭,两个小姐只有一件绸裤,结果两个人都想穿,争持不下,急得哭了起来。曾国藩连忙安慰道:“明年如果能继续当总督,一定给你们再添制一条绸裤。”当时曾纪芬年幼,一听这句话,顿时破涕而笑。

曾国藩每餐的饮食也十分简单,他的心腹幕僚赵烈文在日记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

有一次,曾国藩和赵烈文在闲聊,这时候下人拿了一张纸给曾国藩看,曾国藩点了点头,转过脸来问赵烈文:“你猜猜这是什么东西?”赵烈文猜不出来。曾国藩说:“这是我的食单。每顿饭一个大碗,一个小碗,三样菜,共五份,不要丰盛,但一定要提前一天定下来。”赵烈文说:“我在您这里已经很长时间了,发现您吃的菜中连鸡鸭之类都没有,好像也没有火腿。”曾国藩笑着说:“往年人家送过,我从来不收,现在已经成了风气,很久没有人送了。就是绍兴酒也是一斤一斤地零买。”赵烈文感慨地说:“大清二百年,没有这样的总督衙门。”曾国藩说:“以后你替我写墓志铭,这些都是作料。”说罢,两个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时候,一次巡视扬州一带。总督来到,扬州盐商自然不敢怠慢,特地摆了一桌非常丰盛的宴席,山珍海味,罗列了满满一桌子。然而曾国藩从头到尾,仅仅稍微吃了一点面前的几道菜,事后他对人说:“一食千金,我不忍心吃,而且也不忍心看。”

曾国藩出身农家,做官之后,不免要给老家寄钱,以接济家人的生活。但他给老家寄钱,也仅够日常开支而已。一次他在向弟弟曾国葆解释为什么不能多寄银钱回家的时候说:“盖凡带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囊,余不能禁人之不苟取,但求我身不苟取,以此风示僚属,即以此仰答圣主。”在写给丹阁十叔的信中也说:“故年来不敢多寄银回家,且不敢分润宗族乡党者,一则目击军士穷窘异常,不忍彼苦而我独甘。一则上念高曾以来屡代寒素,国藩虽食旧德,不欲享受太过。”他在给另一位弟弟曾国潢的一封信中也说,尽管他们的老父亲“在家受尽窘迫,百计经营”,他感到十分痛心,但自己早已立下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之誓,“又于发州县信中,以‘不要钱不怕死’自明”,因而“不欲自欺其志”。在给曾国潢、曾国葆的信中,他一再要求家中要尽量节约开支。他说:“去年我在家中,嫌用度太广,今年我既出,务求澄弟减省用之。若难于裁减,则我与澄弟共食而分用,或者可以略少。我在军中,绝不肯多寄银回家,改向来之样子。一则因父母在时我未多寄,二则因百姓穷困异常,我不忍独丰也。”

除了不肯做官发财外,曾国藩还有一条誓言,就是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他解释这条誓言说:

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矣。

在给两个儿子的信中,他告诫纪泽、纪鸿:

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

曾国藩是一个“阅历数十年,于人世之穷通得失思之烂熟”的智者。他认为“祸咎之来,本难逆料,然唯不贪财、不取巧、不沽名、不骄盈四者,究可弥缝一二”。所以,他告诫儿子说:“大约世家子弟,钱不可多,衣不可多,事虽至小,关系颇大。”因为“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钱多则易骄,则易奢,则易淫逸,则易放荡,最后必然导致家败名裂。

终其一生,曾国藩都严格坚持不给子女留余财的原则。他曾经明确规定,嫁女儿的嫁妆,不能超过二百两白银。咸丰十一年,大女儿新婚之后回娘家,曾国藩只给了250两银子,以二百两“办奁具”,以50两“为程仪”,并嘱家中“切不可另筹银钱,过于奢侈”。同治六年第四个女儿出嫁时,欧阳夫人仍然按照这个规矩来办。曾国荃听说此事,不敢相信,说:“怎么会有这种事呢?”打开箱子一看,果然如此。于是“再三磋叹,以为实难敷用”,便又赠送了四百两。

曾国藩说:“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伏神钦,到处人皆敬重。”他的一生行事,确实也是如此的,这也确实是他赢得时人敬重的重要原因之一。P8-1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1: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