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再别康桥--徐志摩诗文精选(典藏本)/中国经典文学名著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徐志摩
出版社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再别康桥——徐志摩诗文精选(典藏本)》内容:徐志摩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一位唯美主义诗人。他可以把一些瞬间的感受描写得那么美好准确,引起不同时空的读者的共鸣,如那篇《沙扬娜拉十八首》之一: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内容推荐

《再别康桥——徐志摩诗文精选(典藏本)》主要内容:说到底,人类那诗意的本质不会泯灭,人类的灵魂也永远期求着升华。也只有这时候,无论是徐志摩的诗歌之美,还是他笔下康桥的草地、河流和人文之美,才会向我们显露出它们的真正的意义:那是一些最浪漫的追梦者的声音;那是人性中最圣洁的精神追求。它们将维系着人类最美的自然、人文和精神,向一切绝望的人发出真诚和亲切的呼唤。这样的诗歌,不就是那关心着人类生活中的各种幸福与苦难,并且“借助于正确和健全的理智思考来加以改进”(培根语)的“无限伟大的东西”吗?不就是徐志摩所期望的,那是我们最后的“精神依恋之乡”、我们的“生命的源泉”吗?

《再别康桥——徐志摩诗文精选(典藏本)》适合青少年阅读。

目录

诗歌选

 志摩的诗

雪花的快乐

月下待杜鹃不来

月下雷峰影片

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

沪杭车中

去罢

沙扬娜拉一首

毒药

为要寻一个明星

朝雾里的小草花

我有一个恋爱

在那山道旁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

婴儿

石虎胡同七号

残诗

天国的消息

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

她是睡着了

 翡冷翠的一夜

翡冷翠的一夜

呻吟语

苏苏

“起造一座墙”

在哀克刹脱(Exeter)教堂前

海韵

“这年头活着不易”

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

再不见雷峰

丁当——清新

客中

偶然

半夜深巷琵琶

珊瑚

变与不变

天神似的英雄

 猛虎集

阔的海

残春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生活

再别康桥

我等候你

拜献

在不知名的道旁(印度)

黄鹂

残破

 云游集

云游

火车擒住轨

最后的那一天

 集外

情死

私语

散文选

印度洋上的秋思

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

泰山日出

我的祖母之死

一封信(给抱怨生活干燥的朋友)

泰戈尔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

契诃夫的墓园

翡冷翠山居闲话

我的彼得

巴黎的鳞爪

“迎上前去”

我所知道的康桥

吸烟与文化

自剖

想飞

海滩上种花

天目山中笔记

《猛虎集》序

试读章节

印度洋上的秋思

昨夜中秋。黄昏时西天挂下一大帘的云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将海天一体化成暗蓝色,寂静得如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祷。过于一刻,即听得船梢布篷上悉悉索索啜泣起来,低压的云夹着迷蒙的雨色,将海线逼得像湖一般窄,沿边的黑影,也辨认不出是山是云,但涕泪的痕迹,却满布在空中水上。

又是一番秋意!那雨声在急骤之中,有零落萧疏的况味,连着阴沈的气氲,只是在我灵魂的耳畔私语道:“秋”!我原来无欢的心境,抵御不住那样温婉的浸润,也就开放了春夏间所积受的秋思,和此时外来的怨艾构合,产出—个弱的婴儿——“愁”。

天色早已沉黑,雨也已休止。但方才啜泣的云,还疏松地幕在天空,只露着些惨白的微光,预告明月已经装束齐整,专等开幕。同时船烟正在莽莽苍苍的吞吐,筑成一座蟒鳞的长桥,直联及西天尽处,和轮船泛出的一流翠波白沫,上下对照,留恋西来的踪迹。

北天云幕豁处,一颗鲜翠的明星,喜孜孜地先来问探消息,像新嫁媳的侍婢,也穿扮得遍体光艳。但新娘依然姗姗未出。

我小的时候,每于中秋夜,呆坐在楼窗外等看“月华”。若然天上有云雾缭绕,我就替“亮晶晶的月亮”担忧。若然见了鱼鳞似的云彩,我的小心就欣欣怡悦,默祷着月儿快些开花,因为我常听人说只要有“瓦楞”云,就有月华;但在月光放彩以前,我母亲早已逼我去上床,所以月华只是我脑筋里一个不曾实现的想像,直到如今。

现在天上砌满了瓦楞云彩,霎时间引起了我早年许多有趣的记忆——但我的纯洁的童心,如今哪里去了!

月光有一种神秘的引力。她能使海波咆哮,她能使悲绪生潮。月下的喟息可以结聚成山,月下的情泪可以培畴百亩的畹兰,千茎的紫琳耿。我疑悲哀是人类先天的遗传,否则,何以我们儿年不知悲感的时期,有时对着一泻的清辉,也往往凄心滴泪呢?

但我今夜却不曾流泪。不是无泪可滴,也不是文明教育将我最纯洁的本能锄净,却为是感觉了神圣的悲哀,将我理解的好奇心激动,想学契古特白登来解剖这神秘的“眸冷骨累”。冷的智永远是热的情的死仇。他们不能相容的。

但在这样浪漫的月夜,要来练习冷酷的分析,似乎不近人情!所以我的心机一转,重复将锋快的智刃剧起,让沉醉的情泪自然流转,听他产生什么音乐,让绻缱的诗魂漫自低回,看他寻出什么梦境。

明月正在云岩中间,周围有一圈黄色的彩晕,一阵阵的轻霭,在她面前扯过。海上几百道起伏的银沟,一齐在微叱凄清的音节,此外不受清辉的波域,在暗中愤愤涨落,不知是怨是慕。

我一面将自己一部分的情感,看人自然界的现象,一面拿着纸笔,痴望着月彩,想从她明洁的辉光里,看出今夜地面上秋思的痕迹,希冀她们在我心里,凝成高洁情绪的菁华。因为她光明的捷足,今夜遍走天涯,人间的恩怨,哪一件不经过她的慧眼呢?

印度的Ganges(埂奇)河边有一座小村落,村外一个榕绒密绣的湖边,坐着一对情醉的男女,他们中间草地上放着一尊古铜香炉,烧着上品的水息。那温柔婉恋的烟篆,沉馥香浓的热气,便是他们爱感的象征。月光从云端里轻俯下来,在那女子脑前的珠串上,水息的烟尾上,印下一个慈吻,微哂,重复登上她的云艇,上前驶去。

一家别院的楼上,窗帘不曾放下,几枝肥满的桐叶正在玻璃上摇曳斗趣,月光窥见了窗内一张小蚊床上紫纱帐里,安眠着一个安琪儿似的小孩。她轻轻挨进身去,在他温软的眼睫上,嫩桃似的腮上,抚摩了一会。又将她银色的纤指,理齐了他脐圆的额发,蔼然微哂着,又回她的云海去了。

P105-107

序言

1922年7月的一个雨夜,正在伦敦游学的诗人徐志摩,与英国女作家曼斯菲尔德(即徐志摩的诗和散文里的“曼殊斐儿”)有了一次短短的、只有二十分钟的晤见,诗人称它是“二十分不死的时间”。

离这次晤见后仅仅一年多一点的时间,曼斯菲尔德便因长期的肺痨吐血而逝。她的遗体安葬在枫丹白露阿翁村公墓。那个地方从此也成了诗人徐志摩梦牵魂萦的去处。曼斯菲尔德去世之后,徐志摩写有一诗一文,表示了自己极大的悲痛和惋惜。诗中有如下两节:

我昨夜梦入幽谷,

听子规在百合丛中泣血:

我昨夜梦登高峰,

见一颗光明泪自天坠落。

我与你虽仅一度相见——

但那二十分不死的时间!

谁能信你那仙姿灵态,

竞已朝露似的永别人间?

诗作题为《哀曼殊斐儿》,情意绵绵,“浓得化不开”。写完此诗,诗人意犹未尽,趁着哀思尚在,又写下了洋洋洒洒的散文《曼殊斐儿》一文。这是一篇细腻和秾丽的散文,细致地描述了他去拜访女作家前前后后的经过以及自己内心的感受,堪称志摩散文的一篇代表作。

在这篇散文里,徐志摩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以前在十六世纪,有一个意大利的牧师学者到英国乡间去,看见了一大片盛开的苜蓿,在阳光的照耀下有如一湖欢舞的黄金。牧师当时惊喜得手足无措,扑通一声跪在那里,仰天祷告,感谢上帝的恩典,使他得见这样的美,这样的神景。他说这个故事,意在说明他初见曼斯菲尔德的那一瞬间,也如同那位牧师一样,被一种美的神景(或曰神妙的美),彻底地征服了,以至于“恐怕也有些那牧师狂喜的疯态”。

但是不久,噩耗传来。这位女作家在人世间仅生活了三十五个年头。“三十年小住,只似昙花之偶现,泪花里我想见你笑归仙宫。”此时是诗人在哭曼斯菲尔德。然而他怎能想到,仅仅九年之后,他自己竟也以三十四岁之英年,而夭折于生命的中途。莫非其中是有一种因果存在么?

徐志摩(1897—1931)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才华的诗人之一,也是著名的散文家,是“新月派”诗人中的领袖人物。1915年,徐志摩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他赴美国留学,1920年又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1922年入剑桥大学学习。在英国的两年间,徐志摩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提起徐志摩,一般读者首先想到的,就是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徐志摩曾经说过,他这一辈子,只有1922年在剑桥大学所度过的那一个春天,“算是不曾虚度”,由此可见他对剑桥的倾心。

剑桥,即他诗文中一再写到的“康桥”。我们这一代人中的大多数人,对于剑桥的印象,也许最先都是通过徐志摩的诗句所留下的。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徐志摩的剑桥诗文里,洋溢着浓郁的草绿花香。他在长篇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里,也着力描绘了这所举世闻名的大学城上的自然之美:小桥流水、晨曦夕照、垂柳芳草、浓荫清潭……

在浪漫诗人徐志摩看来,“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他“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与宁静,调谐在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而又不期然地淹入了诗人的性灵。康桥,在浪漫诗人的心中,更多地是在唤醒他那无边的乡愁。

在康桥的这段生活,对徐志摩一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可以说是他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当他在“蜜甜的闲暇”中体味“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时,他几乎忘记了别的一切,忘情地沉迷在大自然之中。因为他看到过的现实社会总是那么丑陋和悲哀,生活总是那么痛苦,只有眼前这美好的大自然,才是纯洁、光明和美好的。因此,他认为,要救治这个社会和悲哀的人们,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归自然的单纯。他坚信,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复人类童真的天性,社会的病象也才有缓和与疗治的希望。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留在徐志摩心中的康桥之美,永远如同那天上的虹影,揉碎在浮藻与青荇之间,闪烁着春天与生命柔软的光芒。这正好呈现了诗人的那种彻底的自然崇拜的情怀。

当然,徐志摩的诗文之美,绝不仅仅体现在一首《再别康桥》里。他早期的诗歌《雪花的快乐》,笔调柔和而轻灵,用单纯的意象呈现了雪花的纯洁和优美,诗的风格轻快而清新。此外如《“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为要寻一个明星》、《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我有一个恋爱》、《婴儿》等等,也与《雪花的快乐》一样,都以真挚热切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心中真善美的理想胜境的幻想和追求。

徐志摩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一位唯美主义诗人。他可以把一些瞬间的感受描写得那么美好准确,引起不同时空的读者的共鸣,如那篇《沙扬娜拉十八首》之一: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自然,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与中国的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距离。他所苦苦追求的爱情的梦想,最终也没有得到实现。这使他的许多诗歌也蒙上了忧郁和暗淡的色彩,流淌着悲观、伤感甚至消极的情绪,如《一星弱火》、《问谁》等等。

说到底,人类那诗意的本质不会泯灭,人类的灵魂也永远期求着升华。也只有这时候,无论是徐志摩的诗歌之美,还是他笔下康桥的草地、河流和人文之美,才会向我们显露出它们的真正的意义:那是一些最浪漫的追梦者的声音;那是人性中最圣洁的精神追求。它们将维系着人类最美的自然、人文和精神,向一切绝望的人发出真诚和亲切的呼唤。这样的诗歌,不就是那关心着人类生活中的各种幸福与苦难,并且“借助于正确和健全的理智思考来加以改进”(培根语)的“无限伟大的东西”吗?不就是徐志摩所期望的,那是我们最后的“精神依恋之乡”、我们的“生命的源泉”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5:5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