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时候穷时候》的著作者姜淑梅七十六岁了,而她学会写字已经是六十的时候。如果只计算识字和写字的时间,十六年,正好是一个刚刚准备进入社会的涉世不深的大学毕业生吧。姜淑梅靠这十六年的学习,却获得了写一本书的动力,希望更多的读者能阅读到这本真正处女作中的诸多闪光处,这光泽都来自于日久弥长、悲苦绚丽的生活本身。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乱时候穷时候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姜淑梅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乱时候穷时候》的著作者姜淑梅七十六岁了,而她学会写字已经是六十的时候。如果只计算识字和写字的时间,十六年,正好是一个刚刚准备进入社会的涉世不深的大学毕业生吧。姜淑梅靠这十六年的学习,却获得了写一本书的动力,希望更多的读者能阅读到这本真正处女作中的诸多闪光处,这光泽都来自于日久弥长、悲苦绚丽的生活本身。 内容推荐 《乱时候穷时候》是六十岁才开始识字、摆脱文盲身份,七十岁开始学习写作的传奇老奶奶姜淑梅,历经一生写就的传奇之作,是一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平民史,是第一部草根小民、老百姓亲笔书写的乱穷中国史!文本的不可再生性,使本书注定会引起强烈关注。 《乱时候穷时候》全书分为《乱时候》《穷时候》《家里人》三部分,讲述了近百年来作者亲身与闻的民国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乱穷时代”。全书语言通俗凝练,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十分好读,篇篇精彩传神,篇篇惊心动魄! 目录 序 讲故事的人出现了/王小妮 我的学生姜淑梅/艾苓 六十学写字,七十来写书/姜淑梅 乱时候 胡子攻打百时屯 点天灯 刘克七的人 扫荡 拉锯 女共党 捡弹皮 逃难 难民所里的人和事 济南城的枪炮声 庞家父子 金孩家的事 过蚂蚱 黄狗 裹脚 包脚布 最后的辫子 哑巴媳妇 露天地里的母女 守寡 改嫁 小指使妮儿 小金盆儿 小媳妇 二尾子 大个子驴 老广德 穷时候 登记 挨饿那两年 参加“大跃进” 偷青 购票证 出疹子 大宿舍 合住的“窝” 五十年前的家常话 坐月子 闹黄皮子 卖碱 傻 家属工 批斗 地主成分 山沟里的后方基地 看见野兽 冬天进山 山沟里的孩子 家里人 俺娘 俺爹 二哥 俺舅 发家 婆家的家史 二姨的家事 本家大娘 王氏大妗子 二嫂的弟媳 试读章节 胡子攻打百时屯 民国八年(1919),百时屯前街有家姓庞的,开铁匠炉。有个胡子叫刘二恶鬼,常去铁匠炉修枪,他说:“把枪修好,办你们百时屯的事。” 他去一次说一次。老百姓听得难受,都说:“早晚得吃刘二恶鬼的亏,不如早点儿杀了他。” 这天,刘二恶鬼又去修枪,他说:“修好了家伙,就收拾百时屯。” 庞三说:“刘大当家的,铁匠炉是俺庞三一家人开的,是咱两家打交道。俺有对不住你的地方,你对俺来,不用连累百时屯。你要是在百时屯做出那种事来,百时屯的人都得说俺把你们引来的。” 庞三买来好酒好菜好烟,请刘二恶鬼吃饭,又找来六个能说会道的陪他,好话给他说了很多。刘二恶鬼说:“你百时屯有钱的户太多了,俺一定要花你百时屯的钱。” 边说边吃边喝酒,他们几个都喝多了。看见床上躺着刘二恶鬼,庞三越想越生气,他举起打铁的大铁锤,对准刘二恶鬼的脑袋砸下去,这一锤把刘二恶鬼砸得死死的。 这天,百时屯是集,赶集的人很多。用高粱秆织成的席山东人叫“薄”。他们用薄把刘二恶鬼卷上,四个人抬出去,大白天埋了。百时屯的人都很高兴,有钱的户说:“庞三做了大好事,刘二恶鬼一死,百时屯就太平了。” 一个月后,胡子联胡子来了四五百人,要打百时屯。 胡子在外面叫号:“打开百时屯,小小子把小鸡巴割了,小闺女绑上脚手套上石头磙子轧死,大闺女小媳妇玩够了再杀,大男人把头割下来拉一车,拉到刘大当家的坟上,给刘大当家的报仇!要杀光烧光抢光,一人不留!” 百时屯有围墙,俺小时候都叫海子墙,海子墙底座三米多宽,两米半高,上接半米宽、一米半高的围墙,从外面看,海子墙四米高。墙下有两米多宽的道,道下边就是海子壕,墙里边有四个炮楼。 胡子有很多土枪、土炮,老百姓也拿着土枪,抬着土炮上了海子墙。胡子从下往上打,老百姓从上往下打,他们看得见胡子,胡子看不清他们。仗打了七天七夜,大雨下了七天七夜,那些天,海子墙上有很多白老鼠,树上有很多猫头鹰,它们不怕人,也不怕枪响。 传说,有个老头倒骑着驴路过此地,胡子问:“你打哪儿来?” 老头说:“从贾楼来。” 胡子问:“到哪儿里去?” 老头说:“给百时屯送枪药去。” 胡子开枪就打,枪走火了,把他自己打死了。 海子墙倒了很多,眼看着胡子就要打进百时屯,俺二爷爷冒着生死危险出了百时屯,跑到龙固集请正牌军。当时驻在龙固集的正牌军,大家叫“马一营”,他们有真枪真炮,把胡子打得死的死逃的逃。 马一营的兵进屯子了,老百姓以为胡子进来了,大闺女、小媳妇有上吊的,也有跳井的。 俺娘听见外面有人喊:“不好了!胡子进来了!”俺娘正跟二大娘在一起,俺娘说:“二嫂,胡子进来了,咱到场院去死吧。” 二大娘吓得不会动了,说:“他婶子,你拉俺起来。” 俺娘把二大娘拉起来,一步没走,她又坐下了,再拉起来,又堆在那里了。二大娘说:“俺起不来了,你走吧。” 那时候,俺娘生完第一个孩子十六天,走到场院就坐到石磙子上等死去了。有个人从对面来,娘想:是来杀俺的吧? 这个人说:“大嫂,你给烧锅开水。” 俺娘一看,这胡子不杀人呀。二大娘在家里哆嗦着,娘说:“二嫂不用怕,这胡子不杀人。” 把水烧开了,俺家长工来提水,说:“这不是胡子,是马一营的正牌军,把胡子打跑了。” 雨不下了,白老鼠、猫头鹰一个也不见了,太平了,俺娘说:“这个月子过得心提溜着,今天可得好好吃点儿饭。” 做好了饭才想吃,二大爷拿着一个血淋淋的东西回来了,二大爷说:“这个胡子活着,俺给他一刀,用脚一踹,心就出来了。这才是活人心,俺吃了它!” 这顿饭,俺娘一口都没吃。 点天灯 民国十六年(1927),巨野出了两个人命案,杀人的都被点天灯了,俺娘住在巨野县里,那两次她都去看热闹了。 一家儿子在山西挣回很多钱,爹娘都高兴。 爹说:“儿子都二十四了,俺找媒婆去,得给儿子说个好媳妇。” 娘说:“儿子的事不用你管。” 家里有个女儿没嫁人,十八岁,老婆子想把女儿嫁给儿子。 从前的女孩不念书,多数女孩都听娘的。到了天黑,老婆子就叫女儿钻到她哥的被窝里,哥俩成了夫妻,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儿。 老头看出来了,劝两个孩子:“你找你的媳妇,你找你的婆家,咱中国没这样的,你们这样太丢人了。” 两个孩子不听爹的,就听娘的,爹就骂他们牲口,骂老婆子不是人。老头总骂,把他们骂烦了,赶上连阴天,他们把老头灌醉,整死了。 …… P3-7 序言 讲故事的人出现了 王小妮 一本新奇的书 先睹为快的害处,是只能读到《乱时候,穷时候》的电子版,真的很影响阅读感受,读者有福,能看到实体书。 《乱时候,穷时候》的著作者姜淑梅七十六岁了,而她学会写字已经是六十的时候。如果只计算识字和写字的时间,十六年,正好是一个刚刚准备进入社会的涉世不深的大学毕业生吧。姜淑梅靠这十六年的学习,却获得了写一本书的动力,希望更多的读者能阅读到这本真正处女作中的诸多闪光处,这光泽都来自于日久弥长、悲苦绚丽的生活本身。 民间记录的意义 民间的记录在中国始终缺乏。从历史学者到普通百姓,多习惯信任“正史”而轻视“野史”,似乎正史必字字确凿,野史定荒诞无据。因为有那一贯逾越千年的正统思维的掌管规范,它当然也就先天地掌控了一切旧时旧事的独一的、权威的发布权,而它记录的都是皇族更迭的荣耀、你夺城我拔寨的大事件,平凡的芸芸众人如细沙入水,被恢宏巨制的大历史过滤得干干净净,书本上的历史和真实的民众完全无关,前者一副铁面,少有温度,后者蝼蚁般各自鲜活生动的记忆,似乎都可以忽略。 萨特在他的长篇随笔《占领下的巴黎》中说到“肉眼的视野更广阔”,他举一张照片的例子: 一个膀圆腰粗的德国军官在塞纳河畔旧书摊上搜寻,摊主是个留胡子的法国小老头,正用冷漠而忧伤的眼光看那德国人,而德国人显得得意洋洋,他的身体都快把法国小老头挤到取景框外面去了,照片的文字说明是:“德国人亵渎了从前属于诗人和梦想家的塞纳河岸。” 萨特说他没认为这照片是假的,可这不过是一张照片而已,转而他强调“肉眼的视野更广阔”。如果调整取景框,可能传达出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任何取景框都不能替代和规定人的真切的感受。作为产生了《史记》这样著作的族群,过去了两千年,人们才意识到这种长久的被扭曲的缺失。近些年才多了有意识的民间记录者,这个觉醒才开始把真实生活的各个细微部分注入大历史,使它丰富充盈生动起来。 现在我们终于获得了姜淑梅老人的肉眼和耳朵,得以分享她亲历的年代里人世间的最末梢了。 认字写书就是生活本身 六十岁才开始学写字,七十多岁才开始出书,这足够传奇的。而我更看重的是这种纯粹的民间书写传达出来的文字、知识、文化原本的意义。 中国人喜欢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些足够“励志”的诗词楹联,横跨多少时代通行无阻,表面看我们真是崇尚文化,而这个崇尚的真正前提,看重的恰恰是悬梁刺股苦读诗书之后的目的,它直统统全无掩饰地通向最实际的用途,求升官、图生存的必然阶梯。读了书而不去求功名的,古人封他隐士,暗自期待这无用的人有一天会醒悟出山,而不是“浪费”掉一肚子的诗词歌赋道德文章。 在二〇一三年,我们正像遇到一个偶然现身的隐士一样,碰到了也许会被写它的人彻底深藏,永不为人所知的一本书。 讲故事的人出现了 过去常听很多人回忆家中的老人,说某某很会讲故事,某某肚子里装的奇人怪事可多了。现在人们开始意识到“口述历史”的重要,才给这个真正存留在民间的口头的源流一个称呼。类似的视频已经有了,而《乱时候,穷时候》是我见到的第一本纯正的“听老人讲故事”的出版物。可以想象,类似的讲故事的人将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存在的乡土已经面目全非,他们也许成了最后的讲故事的人。 现在让我们安静下来,翻开书页,听听姜淑梅老人的故事。 二〇一三年六月六日,深圳 书评(媒体评论) 在二〇一三年,我们正像遇到一个偶然现身的隐士一样,碰到了也许会被写它的人彻底深藏,永不为人所知的一本书。 《乱时候,穷时候》是我见到的第一本纯正的“听老人讲故事”的书。可以想象,类似的讲故事的人将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存在的乡土已经面目全非,他们也许成了最后的讲故事的人。现在让我们安静下来,翻开书页,听听姜淑梅老人的故事。 ——王小妮 姜淑梅的文字面世后,好评如潮,为她赢得了很多“姜丝”,一些外地读者甚至慕名登门拜访。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也与她联系,拍摄制作了一个时长约十五分钟的专题片。 阅读姜淑梅的作品,除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与场景,我印象深刻的,是她身上的精气神。如今,她又将这股劲儿用在创作上,不到一年,竟然累积了十余万字,让我汗颜。 《读库》之外,她的文字在《北方文学》《新青年》等刊物上陆续发表,个人作品集《乱时候,穷时候》也新鲜上市—一颗“新星”冉冉升起。忽然想起老家俗语:“不怕起点迟,只要起点高。”这已不仅仅是老有所为的故事了,更是一个励志的传奇。 ——马国兴(作家,《读库》特约审校) 【新浪微博网友】故作冰天跃马行:姜淑梅的作品“摆事实不讲道理”,平铺直叙,清似流水,文字浅白,如话家常,却读得我泪水直在眼眶里打转。好文字,好故事。 【新浪微博网友】Summerlovers:出差的末尾,总感觉累得要死要活。上了高铁也睡不着觉,看了姜淑梅的作品,看得我眼泪哗哗往下掉。文章最后说:人啥时候最有劲?人穷的时候最有劲。不累了。明天醒来,继续奋斗。 【新浪微博网友】石头Avatar:看第一遍时,我不明白,为何一个普通农家的女子,可以有这种胸怀。再看后,才明白,娘对女子的影响是如此之大,娘传授的经验帮助女子度过了一个个坎坷,娘赋予的智慧与态度,让女子一次次从困难中走出。母亲的伟大,超出了想象。 【新浪微博网友】依然fantasy2012:从姜淑梅的作品,看到一个勤劳、坚忍且不乏智慧的中国传统劳动妇女的形象。《挨饿那两年》看得人心疼,《卖碱》看得可有劲儿。从《挨饿那两年》到《卖碱》,看到人不甘命运,心存希望的挣扎与奋斗。突然想认识一下这位老阿姨呢,也听听她讲别的时候。 【新浪微博网友】不是徒有虚名的事儿妈:《闹黄皮子》看得心惊肉跳的,难不成真有这回事儿啊?! 【新浪微博网友】看风景的猫:我很讨厌老师整天让小学生抄写背诵的那些所谓的“好词好句”,姜淑梅的作品正好可以作范文,让四年级的儿子明白:好文章可以一个成语都没有! 【新浪微博网友】孟强Face-Demon:前天晚上看的时候就在想,作者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吗?还是作者在以第一人称写着别人的故事?语言平实,就像母亲在述说她的陈年旧事一样,着实让人感动。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着他的伟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