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宏编著的《国际乐坛上的巾帼风采(100位享誉世界的女性表演艺术家)》收入的100位音乐艺术家分为声乐、指挥和器乐三大部分:声乐中包括女高音、女中音和女低音;而器乐中庶几涵盖了现代交响乐团的各个演奏乐器种类。
本书100位音乐家每人一篇,通过其生平传略、艺术个性与生活点滴去描绘勾勒她们各自的靓丽风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国际乐坛上的巾帼风采(100位享誉世界的女性表演艺术家)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夏宏编著的《国际乐坛上的巾帼风采(100位享誉世界的女性表演艺术家)》收入的100位音乐艺术家分为声乐、指挥和器乐三大部分:声乐中包括女高音、女中音和女低音;而器乐中庶几涵盖了现代交响乐团的各个演奏乐器种类。 本书100位音乐家每人一篇,通过其生平传略、艺术个性与生活点滴去描绘勾勒她们各自的靓丽风采。 内容推荐 《国际乐坛上的巾帼风采(100位享誉世界的女性表演艺术家)》是《国际乐坛上的名门望族》的作者夏宏的另一介绍国际乐坛优秀演奏家的力作,选取了100位知名女性音乐家,对其生平、演出生涯和艺术特点进行了介绍和评述,领域涉及声乐艺术、指挥、钢琴演奏、管乐、弦乐以及打击乐等表演类别。本书不仅是一本资料性的音乐普及书籍,更是全球女性音乐家中顶尖精英层的一次全景式集体亮相。 目录 序言 女高音歌唱家 声乐艺术家篇 为艺术还是为爱情/沈次农 01 世界上最可爱的声音/内莉·梅尔芭 02 尽情吟唱、歌声销魂的夜莺/阿梅丽塔·加利一库契 03 声乐王国里的舒曼/伊丽莎白·舒曼 04 绝对纯粹的花腔女高音/莉莉·庞斯 05 巴尔干半岛上空的一抹亮色/津卡·米拉诺夫 06 20世纪的艺术歌曲女神/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 07 瓦格纳歌剧女皇/比尔吉特·尼尔森 08 “天使之声”/蕾娜塔·苔巴尔蒂 09 成功的天使/维克托莉娅·德·洛斯·安赫勒斯 10 歌剧的女神艺术的化身/玛丽娅·卡拉斯 11 感动世界的俄罗斯女高音/加琳娜·维谢涅夫斯卡娅 12 声如洪钟的全能花腔女高音/琼·萨瑟兰 13 冲破种族樊篱的天才/莱昂婷·普莱斯 14 燧石之声/安娜·莫芙 15 女高音中的“小资范儿”/艾莉·阿梅林 16 八十高龄兀自站在舞台上引吭高歌/蒙塞拉特·卡伐耶 17 从丑小鸭到世上最好的“咪咪”/米蕾拉·弗雷尼 18 女高音中的“小清新”/卢契娅·波普 19 她为毛利人争得了世界声誉/基丽·狄·卡纳瓦 20 黑人全能歌唱通才/杰西·诺曼 21 “新卡拉斯”/卡蒂娅·里恰雷利 22 非凡的埃蒂塔/埃蒂塔·格鲁贝洛娃 23 歌坛上的“圣斗士”/凯瑟琳·芭托 24 早期音乐歌后古乐运动先锋/艾玛·柯克比 25 美国的优美之声/芮妮·弗莱明 26 法国的歌唱之莺/娜塔丽·德塞 27 风华绝代妙声天籁/安琪拉·乔治乌 28 歌坛上的奥黛丽·赫本/安娜·奈瑞贝科 女中音歌唱家 29 全天候之声/珍妮特·贝克 30 把歌剧的黄金时代重新带回美国/玛丽琳·霍恩 31 一位划时代的女中音歌唱家/特蕾莎·贝尔冈扎 32 歌唱家中的“贵族”/安妮·索菲·冯·奥特 33 二百年前的传奇美声再世/切契莉娅·巴托利 34 捷克声乐艺术经典的布道者/玛格达莱娜·科泽纳 女低音歌唱家 35 为黑人争取歌唱权利鼓与呼/玛丽安·安德森 36 “她的歌声如另一星球投射来的光辉,照亮了我们的地球”/凯瑟琳·费里尔 指挥艺术家篇 37 从琴弓到指挥棒的飞跃/依奥娜·布朗 38 撼动乐坛指挥界男性垄断的斗士/玛琳·艾尔索普 39 史上第一位录制《尼伯龙根的指环》全剧的女指挥家/西蒙妮·扬 器乐艺术家篇 钢琴演奏家 40 巴洛克美人/艾曼纽埃尔·艾姆 41 法国钢琴之母/玛格丽特·朗 42 她的独奏生涯绽放于65岁之后/罗西娜·列文涅 43 炮火空袭无法摧毁和中断的琴声/梅拉·赫斯 44 完美的克拉拉/克拉拉·哈斯基尔 45 来自潘帕斯草原的女性帕德列夫斯基/奎奥玛尔·诺瓦埃斯 46 音乐的仆人钢琴的巨人/玛丽娅·尤金纳 47 度尽劫难后的琴声和心声/莉莉·克劳什 48 洋溢着阳刚气质的女钢琴家/吉娜·巴考尔 49 琴键上的福尔特文格勒/安妮·菲舍尔 50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历史上的第一位波兰女状元/哈丽娜·车尔尼一斯苔方斯卡 51 女性中的霍洛维茨/艾莉西娅·德·拉罗查 52 她倒在了一生倾情的钢琴作品上/塔吉亚娜·尼古拉耶娃 53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英格丽德·海布勒 54 钢琴界的女大祭司/玛尔塔·阿格里希 55 喜欢变化,富于东方哲思的钢琴家/玛丽娅·若奥·皮雷斯 56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百卷中唯一的东方面孔/内田光子 57 来自加拿大的巴赫女王/安吉拉·休伊特 58 “与狼共舞”的当代钢琴女/埃莱娜·格里莫 大键琴演奏家 59当代大键琴演奏女先驱/万达·兰多芙斯卡 管风琴演奏家 60乐器之王的首席女祭司/玛丽一克莱尔·阿兰 小提琴演奏家 61“美丽如画中人”的提琴奇女子/杰莉·达兰伊 62 令海菲兹甘愿屈尊讨教的女小提琴家/埃里卡·莫里尼 63 才艺双绝的琴坛女伶/吉内特·内弗 64 被迷雾笼罩的神奇女性/乔安娜·马尔奇 65 女子当自强/卡米拉·维克斯 66 她被西贝柳斯赞誉为自己协奏曲最佳的诠释者/艾达·亨德尔 67 威震琴坛的东洋第一花/郑京和 68 来自俄罗斯的冷艳丽人/维克多莉娅·穆洛娃 69 提琴巾帼中的“女武神”/安妮一索菲·穆特 70 为巴洛克音乐注入新的生命/瑞切尔·波吉 71 她曾使大指挥家伯恩斯坦为她的演奏屈膝下跪/米多莉 72 琴坛上的可爱芭比/希拉里·哈恩 73 冰与火/张莎拉 中提琴演奏家 74 她缔造了家族中的三代弦乐三重奏/莉莲·福克斯 75 中提琴领域的“半边天”/今井信子 大提琴演奏家 76 火一般激情的女大提琴家/奎尔赫米娜·苏吉亚 77 大提琴是她生命全部的意义和目的/贝娅特丽丝·哈里森 78 落英终有缤纷时/萨拉·内尔索娃 79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俄罗斯名家/娜塔莉娅·古特曼 80 天赋神授的的大提琴女杰/杰奎琳·杜·普雷 81 琴坛难得此佳丽/奥芙拉·哈诺伊 82 从缤纷T台到宁静致远的音乐世界/尼娜·科托娃 83 一手执琴一手挥棒的韩国“80后”/张汉娜 长笛演奏家 84 长笛女王/伊莱娜·沙弗 85 名如其人乐如其人/苏珊·米兰 86 上帝送给长笛的礼物/莎朗·贝扎利 87 东方的长笛魔女/塞菲卡·库特鲁尔 双簧管演奏家 88 莫扎特双簧管协奏曲的20世纪首演者/埃芙琳·巴比罗利 单簧管演奏家 89 德国的管乐女王/萨宾娜·梅耶 90 在舞台上翩然起舞的单簧管演奏家/艾玛·约翰森 91 她的演奏使乐句的持续音和延长音仍张力十足/莎朗·坎姆 竖笛演奏家 92竖笛奇葩/米凯拉·佩特瑞 大管演奏家 93苏格兰玫瑰/卡伦·盖根 小号演奏家 94从全国高校女王到世界小号女王 卡萝尔·多恩·莱因哈特 95美女小号新生代/艾丽森·巴尔松 圆号演奏家 96圆号世界里的偶像/朱莉·兰德斯曼 竖琴演奏家 97 20世纪第一位走进交响乐团的女性/莉莉·拉斯金 98西班牙的竖琴天使/玛丽莎·罗芙莱斯 吉他演奏家 99“古典吉他领域的莫奈”/莎朗·依斯宾 定音鼓演奏家 100将打击乐器搬到舞台中央演奏的“赤足仙子”/埃芙琳·格兰尼 后记/夏宏 试读章节 1.世界上最可爱的声音 ——内莉·梅尔芭(Nellie Melf)a) 1896年2月1日,由托斯卡尼尼指挥的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在意大利都灵的皇家歌剧院首演了。尽管托斯卡尼尼在1896年首演《波西米亚人》时挑选饰演咪咪的是意大利女高音赛西拉·费拉尼,其后他在意大利全国的一系列演出中使用的仍是意大利的女高音,然而历史上第一位具有典范意义的咪咪饰演者却并非是意大利人,而是来自歌剧贫瘠、文化相对落后的地球南半部澳大利亚的内莉·梅尔芭。现代歌剧史写到女高音歌唱家时往往把梅尔芭放在首位,这种情形有些类似指挥家中的托斯卡尼尼和小提琴家中的约阿希姆,其在声乐领域内的标杆、楷模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梅尔芭的本名是海伦·内莉·波特·米切尔,她1861年5月19日出生于墨尔本近郊的里奇蒙。她的父亲大卫·米切尔是移居澳洲的苏格兰人,是一位成功的建筑承包商,同时也是一位颇有些才艺的业余小提琴家。大卫共有7个孩子。作为家中的老大,内莉从小就被父亲逼迫着先后学过小提琴、钢琴,可她自己内心很清楚她喜欢的其实是唱歌。6岁那年她就曾在公众面前初展歌喉,显示出了她在声乐方面的天赋。由于家境殷实,内莉一直接受的是贵族式的教育,上的是女子学校。及长,她随当地的一位意大利教师学习声乐,同时也在教堂里演奏管风琴。尽管父亲对她的音乐学习持鼓励态度,然而说到底他信奉的还是世俗传统的那一套,即女子其最终的归宿仍是结婚嫁人,成为家庭里相夫教子的贤惠淑媛。 内莉并没有摆脱父母为她安排的这一切,在1882年21岁时就披上了嫁衣。她的丈夫查尔斯·阿姆斯特朗是爱尔兰著名政治家安德鲁-阿姆斯特朗的儿子,其本人是一位音乐学家。然而这桩看似门当户对的婚姻并未给内莉带来幸福。他们生了一个儿子,但查尔斯却被曝经常对自己的妻子施以拳脚。正是对婚姻的失望以及潜藏于心头对歌唱的向往,于是内莉决定离开这个冷冰冰的家庭以及才刚满1岁的儿子,回到了娘家重拾少女时的梦想。起先她在墨尔本举行了演唱的处女秀,得到了听众的好评。获得了初步的认可后内莉有了更大胆的想法:她要到声乐艺术最发达的欧洲去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演唱艺术。 内莉之所以能成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除了具有高超的演唱天赋外,其个性中坚忍不屈、百折不挠的意志是成就她一生传奇的关键。在她所处的19世纪80年代,一个已经年届25岁、从未受过系统正规训练的女子要想在欧洲的歌剧舞台上立足谈何容易!事实上,在内莉刚到伦敦的头两年里,她想找一位老师学唱也都历经波折。1886年,她曾在王子大厅参与清唱剧《弥赛亚》的演出,根本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她也遍访英国最知名的歌剧演出公司谋求和他们签约,然而这些演出公司的大门却在她的身后一次次被重重地关上了。眼看在伦敦全无指望,毫不气馁的内莉又到了巴黎。在巴黎,她迎来了人生之路上的第一个转机——她终于找到了一直苦苦寻觅的良师,她就是法国第一流的声乐教师玛蒂尔德·马尔凯西。马尔凯西的确与伦敦的那些目光短浅、才资平庸的教师们不同,她以其慧眼断言:“我最终将会拥有一位歌剧界的明星!”在马尔凯西的悉心调教下,内莉从最基本的发音、练声学起,凭着自己的刻苦好学以及天赋的不断被激发,她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就已练就了堪以登台表演的演唱技能。在一次老师的家庭聚会上,当着作曲家托玛的面,内莉以充分的自信表演了托玛歌剧《哈姆雷特》里奥菲莉娅的“发疯场景”,她的演唱引得托玛和马尔凯西的频频点头赞许。 因着这次带有沙龙性质的私人演出的成功,很快内莉就等来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份演出合约,那是比利时布鲁塞尔莫奈剧院送来的待遇相当优裕的合同。于是,在1887年10月12日,由内莉饰演剧中女主角吉尔达的歌剧《弄臣》在莫奈剧院如期上演了。她的这次舞台首秀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评论家赫尔曼·克莱恩描述她饰演的吉尔达“在初展歌喉的瞬间即以一种最耀眼的光芒征服了在场的听众……随后,在该剧院她饰演的《茶花女》中的薇奥列塔也是同样的不同凡响”。于是,几乎是在人们还茫然无所知的情形下,这位已为人母的“歌剧新星”冉冉升起了。或许她的老师马尔凯西早已预见到了她的一鸣惊人,在正式开演之前就建议内莉采用“梅尔芭”这个艺名。内莉欣然采纳了老师的建议,因为这个姓氏来源于她家乡的城市墨尔本(Melbourrle)。 尽管梅尔芭在法语世界(巴黎和布鲁塞尔)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然而作为英联邦的属民,她还是非常希冀在其母语国家获得首肯。于是她又转战伦敦,于1888年5月在柯文特皇家歌剧院首次登台,饰演《拉美莫尔的露契娅》里的露契娅。她得到了英国人礼仪上的友善和“矜持的认可”,其受欢迎程度远低于信心满满的预期。这使得个性刚烈的梅尔芭拂袖而去,并发誓绝不再回柯文特开唱。第二年她还是在巴黎上演《哈姆雷特》,照样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喝彩和欢呼。当此之际,连伦敦的《泰晤士报》也不得不承认她的演唱“有一种非常具有灵活性的音色……她的表演是富于表现力并令人震惊的”。既然法国人喜欢她,梅尔芭便在法国的舞台上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歌剧角色:露契娅、吉尔达、奥菲莉娅,当然也少不了法国歌剧经典《浮士德》里的玛格丽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朱丽叶。当然,在演唱法国歌剧时她的咬字吐音不那么纯正是显而易见的,但宽容的法国人却对此不以为意。著名作曲家——歌剧《拉克美》的作者德里勃就坦言他不会在意梅尔芭是用哪种语言演唱,反正只要她站在舞台上他都由衷地喜爱她的演唱;而意大利作曲家列昂卡瓦罗在观赏了由梅尔芭主演自己歌剧《丑角》中的女主角奈达后公开宣称:在她之前自己还从未见到过舞台上比她演得更出色的那个妖冶、放荡的奈达。 眼见梅尔芭在邻国大红大紫,当初颇有些轻慢她的柯文特皇家歌剧院不得不收敛起自己的傲慢,向梅尔芭发出了真诚的邀请,请她再次登临柯文特的舞台。1889年,梅尔芭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归柯文特。梅尔芭虽然正式学习声乐起步较晚,而且“速成班”式的教育也使她来不及系统地学习每一个角色的舞台表演,然而她天赋神授的嗓音及其高大美貌的形象却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她在方法、技术上的那些短板。她的音质纯净明亮,清晰而又特别柔润,音域宽,乐感好,使她的演唱具有水银倾泻般的迷人魅力,被誉为“世界上最可爱的声音”。自此,梅尔芭俨然成了柯文特的票房招牌,凡有她登台的戏码均被冠以“梅尔芭之夜”,吸引着众多皇亲贵胄和社会名流慕名而至。这时的英国评论界已直接将她誉为“世界上最高标准美声唱法的奇女子”。 伦敦之后是纽约。1893年12月,梅尔芭在大洋彼岸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完成了她的美国首秀。未曾几时,她即以饰演朱丽叶一角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取代了此前在大都会独占鳌头的西班牙女高音阿德琳娜·帕蒂(Adelina Patti,1843—1919),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首席女高音歌唱家。P1-3 序言 自从乐坛声望最高的柏林爱乐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先后打破男性演奏员一统天下的百余年“传统”,开始接纳女性演奏员,国际社会大概终于松了一口气。乐坛有关女性演奏员的演奏“会”影响乐队声音的话题从此逐渐减弱。在今天,一个音乐家在艺术上能否受到尊重已经与性别完全无关。对于一个个冒出来的优秀女演奏家,人们更关注的是她们的演奏风格与艺术品位,不会因为她们的性别而降低评判标准。 现在看起来这属于非常落伍的现象:在“男女平等”和“女权”概念早已在国际社会各界被普遍接受而成为举世公认的现代文明标志时,恰恰是这两大超级乐团曾对此不屑一顾。在成百上千交响乐团早已习惯接纳女性演奏员的同时,他们却公然对女性说“不”!以致人们在对他们的艺术满怀欣赏的同时,也怀有一丝不安。“守旧”“顽固”的议论时隐时现。 两大超级乐团对女性的一致排斥,究竟是女性在音乐演奏上真不及她们的男性同行,还是出于性别歧视?如是前者,则遍布全球的交响乐团都有女性参与其中,而我们对此只知乐队水准有高低,却没听说有因男女比例不当而引起的差评;如是后者,在20世纪末,欧洲早已处于全球现代文明领先地位,以两大乐团在国际乐坛的巅峰形象,其“智商”“情商”原本就技压群芳,更不至愚钝至此,而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排斥女性,不让进入乐团担任演奏员,这是为什么?或者他们确实想要保持一种纯男性声音的乐队传统,就像男声合唱团那样,但怎么来证实呢?柏林爱乐乐团的声音风格,在卡拉扬时代与阿巴多、拉特尔时代确实有所不同,但能说这是性别造成的吗?谁又说过?事实上,自从向女性演奏员开禁以来,柏林爱乐乐团音乐会票价一涨再涨。虽然这两者未必有因果关系,但至少说明柏林爱乐在艺术上没有因女性的进入而明显趋弱。 因此当面对杜.普雷、阿格里希、内弗这样的女性音乐天才时,我们对她们的尊崇丝毫不逊于海菲兹与霍洛维茨。音乐是面向大众的艺术,大众的认可才是对艺术家的最高褒奖。在音乐面前,人们甚至会因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感的表现力而相信她们更适合演奏音乐。 傅聪曾说过“钢琴家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他这是在谈到钢琴家的工作状态时说的。钢琴家不仅每日需要保持必不可少的练习,还要上下飞机,进出宾馆,上台下台,远离亲友。因为台上只需要一个人(独奏),所以出行常态也多半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钢琴家的名望越高,收入越多,收到的邀请越多,孤独也愈甚。他说的虽是钢琴家,其实适用于所有独奏家。男性尚且如此心怀怨怼,女性相信更难承受。 于是,当得知夏宏先生编撰这本《国际乐坛上的巾帼风采——100位享誉世界的女性表演艺术家》并要我为之作序时,我也心有同感,便欣然允诺。 全书100篇,介绍了100位女性音乐家。虽然丝毫没有提到她们与男性音乐家之间在艺术上的区别,但却有一系列的数据让人感到震撼。在这100人里,未婚者多达28人(有些是终身未婚,如与卡拉斯齐名的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苔巴尔蒂便是一例);有过离婚经历的29人;能保持家庭完整的仅41人;有过生育的仅三分之一。这份统计基本上已经能看出这些音乐精英为了艺术而在自己生活上付出多大的牺牲。再如已婚者中玛格丽特·朗、兰多芙斯卡都是在40岁上丧偶而未再婚,而这个年龄正是钢琴家一生最重要的上升期,人们不得不认为很可能是艺术事业影响了她们的生活;玛丽安·安德森在46岁才结婚。我们也认为很可能是对音乐的执着错过了她年轻时代的婚姻可能;最明显的例子要数阿格里希:这位5岁起登台表演的阿根廷女钢琴家,至今年逾七十,还依然活跃在琴坛。而在她一生中,却曾经有过为了结婚生子而中断舞台表演长达三年之久的事实。可见对于女演奏家,这实在是一道时时困扰于心的绕不开的人生路障。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女性音乐家在面对艺术与生活的眷顾同时,能做到两全的占比很小。而这百位音乐家又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最优秀的女性音乐家。我们不难想象在这百强以外,一定有人因为对生活的更多热爱而放弃对艺术的追求或者至少因此在“跻身”百强之列时受到影响。我们也明白在走向乐坛巅峰的音乐家中,女性音乐家往往比男性要面对更多的障碍和更为艰难的挑战。总之,男性音乐家的艺术路上是没有这样一道屏障的。 我在主编新民晚报音乐版的时候,夏宏经常为我写乐评,是我的作者。我和他是先识文字,再识人。见面后,我才知道原来他和我是同行,是上海电视台的高级编辑。但是我早已从文章中判断出他是一位文风严谨的人。他写的文章,基本上不用改。不仅是文章,更是资料来源,都已经过他的细细考察。对于报纸编辑来说,众多作者中这是一份难得的稀缺资源。再后来我又知道,原来他大学专业是历史系图书馆专业古籍文献整理,这个专业更需要这样的严谨风格,不仅是写作,还包括对外文资料的翻译以及来龙去脉的取舍。专业的熏陶养成了夏宏这样的风格,从为文到为人。而他对于音乐的爱好和执着则~以贯之,除了大量的阅读和聆听,还曾得到过我国音乐学两位学界大家钱仁康先生和谭冰若先生的亲炙面命,由此提升了自己的艺术学养,已撰写出版了10种音乐类书籍。 我们这一代爱乐人,早年既没有CD,更没有网络可以搜索下载,书店里也只有几本薄薄的音乐家介绍书籍,音乐资源堪称罕有,音乐会更不成规模。在那样的环境下,一张被转动得泛着白光的黑胶唱片,半本抄家剩下的破乐谱,一幅贝多芬的头像剪影,都是我们视为珍宝的心头之爱。我和夏宏几乎有完全同样的经历和感受。因此我很理解夏宏编这本书的目的:虽然现在书店架上的音乐类书籍铺天盖地,却没有一本专为女性音乐家写照的著述。 关键还在于,这本我称之为“全球女性音乐家百强”中提到的每一位音乐家,都有唱片录音存世可资与表述文字相参照;因此夏宏完成的不仅是一本资料性的音乐普及书籍,更是全球女性音乐家中顶尖精英层的一次全景式集体亮相。 后记 《国际乐坛上的巾帼风采——100位享誉世界的女性表演艺术家》即将出版问世了。该书动笔于2013年底,2015年三八妇女节那天恰告杀青。对于一本篇幅50余万字的写作而言,一年半的时间算不上很长;然而,对此所作的酝酿和积累则为时长远得多。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的春风普降大地,国外优秀的音乐文化恰似破壁而出的五色美玉呈现在久受思想禁锢之苦的国人面前,使人感受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的亲切和温暖。与之相应的各类音乐普及类书籍以及报刊文章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扑面而来。记得最早大约是1981年报刊上就有诸如《世界十大歌唱家》、《世界十大钢琴家》和《世界十大小提琴家》的文章出现。我注意到此类文章落笔的重点基本在男性上,女性除了《世界十大女高音》外似乎在其他的“十大”中大多是作为男性的陪衬和点缀,很少有成系列、具规模地介绍她们在音乐艺术上成就的。当时代的车轮迈入21世纪,这种情形也依然未有丝毫改变,还是只有那篇《世界十大女高音》在为音乐女性扛旗呐喊;而其实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已在中国的舞台上亲眼目睹了阿梅林、卡伐耶、卡纳瓦、郑京和、西崎崇子和佩特瑞等国际著名声乐、器乐女性大师们的艺术风采。有感于此,我开始有意识地留意收集关于女性表演艺术家的相关资料,不经意间我搜索到国外有一个“音乐中的女性”(Beauty Music)的专题网站,里面分门别类地列出了各表演门类、行当众多知名女性音乐家的内容,这引起了我的莫大兴趣。时常浏览之余,也证实了我之前的判断,那就是在音乐表演领域实在有太多国人所不了解、不熟悉的杰出女性。因之,一个促使我着手整理、发掘除十大女高音之外的广阔领域的想法油然而生。 2004年起,我率先在《现代音响技术》杂志上撰写了一组《女大提琴列传》(共八篇)算是投石问路,反应不错;2005年我又为广播电台分别撰写了《当今世界著名女歌唱家》和《当代女钢琴家剪影》两个系列的稿件,制作播出后也得到了听众的认可。然而,真正下决心要搞一本完全由女性担当主角的音乐普及类书籍还是在本人完成了上一本书《国际乐坛上的名门望族——30位享誉世界的音乐家与他们的音乐家族》之后。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夏楠女士力促我完成此事。夏楠不仅是我前一本书的责任编辑,也是我10年前为之撰稿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音乐部主任。她认为无论是作为《国际乐坛上的名门望族》的姐妹篇还是我历年来有志于对女性表演艺术家资料的搜集和积累,现在这本书的写作和出版都是适宜的。为此她还特意为我申请了一笔项目基金,这下我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毋庸讳言,音乐表演艺术领域的各门类因其形成、发展、应用以及普及等诸方面的因素,在普通听众中各自的权重和影响力是无法等量齐观的。比如女高音较之女中音、女低音;小提琴较之中提琴、大提琴;钢琴、弦乐器较之管乐器、打击乐器自然在听众的认知上有着无可否认的优势。不过,既然本书名为《国际乐坛上的巾帼风采》就不能按照以往的思路和做法,只为“强者”立传;而是立足于全方位地展示女性在整体音乐表演领域的艺术成就。基于这个考虑,就必得权衡表演艺术领域里的每个门类,力求做到每行每业尽管“人数有多少”但“皆堪称佼佼”。本书收入的100位音乐艺术家分为声乐、指挥和器乐三大部分:声乐中包括女高音、女中音和女低音;而器乐中庶几涵盖了现代交响乐团的各个演奏乐器种类。而本书内有关管乐器、古乐器、竖琴、吉他以及打击乐器演奏家的内容,或许本人孤陋寡闻、坐井观天,然这部分人物的资料白认尚属目前国内同类书中所鲜见者,这姑且算是本书一个与众不同的鲜明特征吧。 本书100位音乐家每人一篇,通过其生平传略、艺术个性与生活点滴去描绘勾勒她们各自的靓丽风采。在文字表述上力求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既不拔高夸大,也不刻意避讳,行文中尽可能引用她们自身的言谈、同行的感受或媒体的评价去揭示出其鲜明的艺术特征。相较于男子,女性在人生中显然对生活与情感有着更高的期许和追求,舒曼就曾创作过著名的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因而在表现女性音乐家的精彩人生时除表现她们过人的艺术才华外,展示她们的情感生活和兴趣爱好也本是应有之义,这也构成了本书不同于那些纯资料类相关书籍的又一重要特征。 古往今来,女性成才不易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随着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的勃兴,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在各个领域展现其话语权的诉求更是有增无已。而自19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更是将“女性与音乐”作为音乐理论研究、音乐学和音乐人类学等学科加以考察和关注的重要课题。曾编辑出版了门德尔松姐弟书信集,并撰有《克拉拉·舒曼:艺术家与女性》的女学者南茜·莱克(Nancy B.Reich)在考察了19、20世纪众多职业女性音乐家的生存方式、经济地位和婚姻状况后甚至以此作为构筑其论文《作为音乐家的女性:一个阶级问题》的依据,她将职业女性音乐家从通常人们认为的享有优裕生活的中产阶级中剥离出来,作为她称之为“艺术家一音乐家阶级”的特殊人群而加以观照。她指出:“这个阶级的成员都从事艺术生产但经济地位低下;更重要的是她们都依靠自己的工作养活自己!”然而正是如此,反而激发了音乐女性的自立自强、奋发有为。而在实践层面,20世纪确乎是一个音乐女性登堂入室、人才辈出的时代:当莉莉·拉斯金成为交响乐团里的第一位女性演奏员;玛丽安·安德森第一次站在林肯纪念堂前引吭高歌;玛琳·艾尔索普第一次出现在伦敦逍遥音乐节的舞台上以及萨宾娜·梅耶第一次出现在柏林爱乐乐团纯男性演奏员不无敌意的视线面前时,她们所引发的不仅仅是一次国际乐坛的“地震”,更是一场撼动社会生活中向来男性至上习俗的革命。本书中记叙的正是音乐史上女性高光闪耀的这一个个动人的时刻,这一幕幕感人的场景。 作为一本音乐普及类书籍,本书的受众以普通的音乐爱好者居多。作为沪上知名乐评人、《新民晚报》音乐版高级编辑的沈次农先生在不少乐迷心目中有着教父级的地位,在音乐爱好者圈内人气颇高。承蒙沈先生抬爱,在繁忙的日常安排之余欣然命笔,为本书写下了热情洋溢又阐发哲思的序言。诚如他在序言中提到的那样:我是他的同时代人,几乎有着完全相同的经历和感受。然而,无论是作为当年下乡插队的知青,进入传媒行业的编辑,还是涉足音乐写作的爱乐人,他都堪称是比我先行一步、资历更深的兄长。有他的妙笔作序,自然为拙著增色多多。稿子完成后,在编辑、审校的日子里,这本关于女性音乐艺术家的书籍也全然由一个女性的团队予以落实、完成。她们是:本书的策划夏楠女士、责任编辑李绚小姐、封面设计李节小姐、文字排版许淑琴女士,她们各自以女性的感性视角去审视本书,务求作品更显名副其实。在此,一并向以上诸位致以诚挚的感谢。当然,还有一位女性也在我感谢之列,就是我的太太张红。没有她为我免除后顾之忧,我也不可能颇为顺畅地在业余时间完成本书的码字工作。 最后,让我引用书中著名小提琴家艾达·亨德尔在其自传中的一句话作为这篇后记的结语:“我们永远都有一个明天!” 书评(媒体评论) 人类的历史就是女人的历史。——法国古谚 女性是世界之诗人类的历史就是女人的历史。——法国古谚 女性是世界之诗——晶莹,发光,和谐。她们是支配人类命运的尘世之星。——哈尔格累夫 女人,是造物的无上荣光。——歌德 女人是我们生命伟大的支柱和安慰啊! 善良的女性会把生活中的黑暗变成光明。——狄更斯 如果我们不强夺女人的自由,让她们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她们是可以做出更多的表现心灵的伟大和热爱真理的壮举的。这祥的女性人数一定比男人多。——卢梭 切莫低估女人的力量,当她们把沉着坚韧用于一项事业时,有时会取得惊人的成功。——西蒙·波伏瓦晶莹,发光,和谐。 她们是支配人类命运的尘世之星。——哈尔格累夫 女人,是造物的无上荣光。——歌德 女人是我们生命伟大的支柱和安慰啊!善良的女性会把生活中的黑暗变成光明。——狄更斯 如果我们不强夺女人的自由,让她们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她们是可以做出更多的表现心灵的伟大和热爱真理的壮举的。这祥的女性人数一定比男人多。——卢梭 切莫低估女人的力量,当她们把沉着坚韧用于一项事业时,有时会取得惊人的成功。——西蒙·波伏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