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黑鱼精的夜晚/独立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盛文强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黑鱼精的夜晚》是青年作家盛文强的散文集,本书共分“沟汊地带”“他耳后有一把梭”“鱼汤及其他”“守庙人的黄昏”“草木九种”五辑,作者通过将现实和传说结合的亦幻亦虚、虚实结合的独特写作手法,塑造了一个神奇瑰丽、色彩斑斓的故乡。本书收录的文稿较能代表盛文强的创作特点和创作风貌,具有很强的可阅读性。

内容推荐

《黑鱼精的夜晚》是“独立文丛”之一。

《黑鱼精的夜晚》是作家盛文强的海洋散文集,作者以海洋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广阔的风情图卷,神话般的家族史、传奇的个体经历、黑夜潜行的巨鲸、凌空飞去的海龟、狼狈逃窜的海怪,凡此种种,皆是特定年代语境下的变形与阵痛,古老国度的海洋文明之奇诡绚烂一览无余。

目录

《独立文丛》总序/蒋蓝/1

第一辑 沟汊地带

衣冠冢/3

李状元村/7

蟹族横行的村庄/11

海货市场/14

黑鱼精的夜晚/18

沟汊地带/21

鱿鱼小站/24

巨人的手掌/27

鱼鳞斑驳东山崮/31

凶险的夜路/34

望夫石的三种说法/36

夜泊周岛/39

海风吹彻/42

我被渔村环绕/44

第二辑 他耳后有一把梭

薄暮之雨/49

获鱼之夜/52

星空下的鱼头砂/55

船上那个人/57

和鱼交谈/59

贝粉煤球/63

前街/66

胡同/68

巨鲸潜行/70

他耳后有一把梭/73

海怪的故事/75

船在夜里呜叫/79

鱼虾在我房上/82

大水/85

父亲的爱好/88

泥网坠/90

第三辑 鱼汤及其他

蛤蜊馅饼/95

吃乌贼的人/97

池问路/99

行走的牙签/101

半岛台风/104

干鱼/107

鱼汤及其他/109

晚饭/111

野猫人户/114

自行车和隹鸟/117

正堂/119

照壁/122

父亲的茶/125

第四辑 守庙人的黄昏

相遇/131

鱼骨庙/134

庙会/136

守庙人的黄昏/139

船头一只鸟/142

绳扣记/144

路过网刘村/146

海边雪人/149

看不见的岛屿/152

造船记/155

上岸/158

第五辑 草木九种

仙客来/163

车前草/166

地龙草/169

蟹爪兰/172

石花菜/175

海带/178

赤松/180

垂柳的末日/183

退海之树/186

后记/189

试读章节

蟹族横行的村庄

石榴树已近迟暮之年,它缓缓起身,晃悠着紧走几步,挨着院墙靠住了身子,就不再动弹了。许多年后,它从老宅门楼上探出头来,扔下大片的暗影,墨绿油漆的木门在暗影里陷落着。门侧的阳沟里有污水流出来,一小片青色的影子在水底慢慢移动。那是一只青蟹,它立着双眼,眼珠一下又一下刺破水面,波纹一圈圈荡开去。从那一起一伏的双眼,我感到了丘壑密集的沟底。水向西流去,在一片开阔地里铺展开来,渗进地下。周围开满了简单的花,我的视线到此为止,那只蟹也蓦地不见了,像被一阵风刮跑了一样,它藏到了哪里?或许它也像水一样渗到了地下。那片开阔地里有太多不被我们所知的秘密,大片积水常年淤积,夏天的早晨可见到蒸汽升腾,水面泛着生铁般黑硬的光,这里面不知竖起了多少双密密匝匝的蟹的眼睛,那些细小的目光忽明忽暗,闪烁不定,却足以穿破水面,投放出一道道波纹,水面上掀起密集的旋涡,让人目眩。有人走夜路时看到那片水洼里竖起两根并排的旗杆,他忽然想起,这里平时并没有竖旗杆,想到这里,不敢贸然靠近,抬头望,只见两根旗杆微微摆动着,有时在水中来回游弋,身后拖出两条长长的波纹,天亮后,两根旗杆就沉入水底不见了,老人说那是蟹的两只触角似的眼睛,趁着天黑出来作怪。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并不了解这片积水的洼地,只在路过时顺便看一眼,低声骂几句,然后小心翼翼地绕开。

我在老宅度过了很多年快乐的时光。记得那时的院墙高大,陡峭的四面围墙里鱼虾堆积,游荡着成腥,浓烈的气息也被围墙切成了方形,长年累月地挤压发酵,像要燃烧起来。阳沟里也不断有漂着鱼鳞的污水流出来,那正是蟹族枝繁叶茂的时节,在村子周围,到处都能看到高举着双钳的小蟹,它们通常是八只脚抠住地,整个身子朝上掀起,双钳举过头顶,不住地抖颤,像要迎战一切来犯之敌。它们有的是和鱼一起被网回来的,也有的是自己爬上岸,跑到村子里的。我们走在院子里经常踩碎几只,鞋底下咯吱响,习惯了也并不在意。那年的春末,我搬开水缸,清洗缸底的青苔,一只小青蟹从那片圆形的湿地里蹿出来,赫然站在院子中央,举起了略带苔色的双螯,它躲在缸底已经太久,也早已适应了淡水。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蟹,体型较小,蟹盖不到二指宽,八条半透明的细腿里注满了青色体液,末端生着倒刺,两只螯机械地一开一合,似乎永远不知疲倦,不到生命最后一刻不会停息。或许是因为瘦小,才逃过了捕杀,它们像暴风雨一样掠过了半岛的沟沟汉汊。而那些个大肉肥的梭子蟹、毛蟹们却成为争抢的对象,短短几年下来已几近绝迹。

河网密布的半岛上,经常有鱼虾改水,在淡水的后来到了海水,一场暴雨把河里的鱼冲到海里,有的死掉,有的却活下来,出海时经常能网到淡水鱼虾也就不奇怪了。自从那天在缸底看到改水的青蟹,我到海边又逮来十几只,拿衣服兜着,一口气跑到南山脚下,那里常年有几条溪流从山上淌下来。到了溪边,我拎起小蟹,一只只扔进去。溪水清澈见底,最深的地方过膝盖,水底的白砂反射着太阳的金光。蟹触到水面,并没有像石头一样直挺挺地落下去,它频频拨动细腿,坠落的路线变成了平缓的斜坡,这样过了很久才落到水底的白砂上。它们脚一沾地,立刻来了精神,眼睛直立起来,四下探视,接着吐出细碎的气泡,顺着溪水的流向跑远了。几天后,我在溪水下游看见过两只蟹,它们已经适应了淡水。捞起一只来细看,它的背壳被淡水泡得发白,双螯有气无力地摇摆着,看来改吃淡水不是多么轻松的事情。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它们,漫长的漂泊在我身上开始了。

再次回来是在秋天,石榴树仍然骑在墙头,鲜红的石榴上下跳跃,和当初没什么两样。刚进院子,我看见一道蟹影,倏地从南墙根斜刺里钻进一丛菊花里,金黄的菊花渐次开放,不断有花骨朵爆开,丝丝缕缕,裂成一朵绒球样的黄花。那只蟹躲在菊丛深处,半边身子被枝丫挡住,一只眼探出来,四下探视,我手里的大包小包纷纷落地,掀起的气浪在院子里回响,那只蟹受到惊吓,疾速挪动八条腿,眨眼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偶然的机会,它离开了海滩,在渔家院里住下来,我忽然想到那年被我扔到溪水里的十几只蟹。突如其来的暴戾,它们默默承受了,寡淡的溪水成了它们的家,或许,一场暴雨会使溪水暴涨,把它们冲回老家去——许多年后,我在心里这样安慰自己。一个孩子一时突发奇想,毫不费力地把它们掳走,这超出了蟹的认知范畴。在它们面前,我是难以预知的神秘力量。那么在十八年后,送我远走他乡的又是什么力量呢?

到了夜里,我在床上翻来覆去,眼前总是出现像毒蛇似的疯狂喷着信子的菊花,还有院子里蹿来蹿去的蟹,它们眼神诡秘而又落寞,似乎意味深长的注视,让人不寒而栗,曾经多么熟悉的院子,忽然变得躁动不安,在这样的院子是难以入睡的。几千年前,半岛还是一片蛮荒之地,它们是这里的早期居民,我们都是后来者,平地而起的房舍和道路,于它们而言,和礁石没什么两样,这里是属于它们的,它们是这里恒久的居民,而我们,只是早年间的漂泊者的后裔。

那天晚上我忽然梦到菊和蟹铺天盖地,先是挤开房门,遍地流淌,继而淹没了屋舍,淹没了村庄,菊的花蕊悬浮在半空,一派黄光,凛冽的香气使人沉醉。我不知身在何处,慌乱中顺手抓过一只蟹,这是一只肥硕的蟹,铠甲的接缝处肥得快要爆裂开来,像一只熟透的石榴,足以塞进手指。蟹壳顶端传来一阵阵彻骨的冰凉,出于恐惧,两簇细腿扑棱棱直响,它后背上近乎绝望的抽搐让人心慌。

P11-13

序言

收到高维生发来的10卷《独立文丛》电子版,我躲在峨眉山七里坪连续阅读了三天。三天的白天都是阴雨,三天的夜晚却是星光熠熠。我在山林散步,回想起散文和散文家们的缤纷意象,不是雾,而是山径一般的韵致。

高维生宛如一架扛起白山黑水的虎骨,把那些消匿于历史风尘的往事,用一个翻身绽放出来;杨献平多年置身大漠,他的叙述绵密而奇异,犹如流沙泻地,他还具有一种踏沙无痕的功夫;赵宏兴老到而沉稳,他的散文恰是他生活的底牌;诗人马永波不习惯所谓“大散文”语境,他没有绕开事物直上高台红光满面地发表指示的习惯,他也没有让自己的情感像黄河那样越流越高,让那些“疑似泪水”的物质悬空泛滥,他不像那些高深的学者那样术语遍地、撒豆成兵,他的散文让日益隔膜的事物得以归位,让乍乍呼呼的玄论回到了常识,让散文回到了散文;盛文强是一条在齐鲁半岛上漫步的鱼精,他总是苦思着桑田之前的沧海波浪,并秘密地营造着自己的反叛巢穴……

一度清晰的概念反而变得晦暗,游弋之间,一些念头却像暗生植物一样举起了手,在一个陡峭的转喻地带扶了我一把。伸手一看,手臂上留下了六根指头的印痕……这样,我就记录下阅读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散文性\诗性

伴随着洪水般的无孔不入的现代思朝,一切要求似乎都是合理的,现代世界逐渐地从诗性转变为黑格尔所说的散文性,不再有宏大与辉煌,只有俗人没有英雄,只有艳歌没有诗歌,最终导致生活丧失了意义。

一方面,这种“散文时代”的美学氛围具有一种致命的空虚,它遮蔽了诗性、价值向量、独立精神,散文性的肉身在莱卡的加盟下华丽无垢;另外一方面,这种散文性其实具有一种大地气质。吊诡之处在于,大地总是缺乏诗性,缺乏诗性所需要的飘摇、反转、冲刺、异军突起和历险。也可以说,诗性是人们对大地的一种乌托邦设置;而找不到回家之路的大地,就具有最本真的散文性,看似无心的天地造化,仔细留意,却发现是出于某种安排。黑格尔曾断言:“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史诗,因为他们的观察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这是特指东方民族没有史诗情结,它道明了实质,让思想、情感随大地的颠簸而震荡,该归于大地的归于大地,该赋予羽翅的赋予羽翅,一面飞起来的大地与翅下的世界平行而居,相对而生。

因为从美学角度而言,散文性就是诗性的反面。所以,我不同意为“散文性”注入大剂量的异质元素而彻底改变词性,尽管这一针对词语的目的是希望使之成为散文的律法。这样做不但矮化了“诗性”本身,把诗性降低到诗歌的地域。问一问命名“诗性”为人类智慧斗拱石的维科先生吧,估计他不会同意这种移花接木。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一种散文的外道之言。

诗性是以智慧整合、贯穿人类的文学形态。作为人类文学精神的共同原型,诗性概念属于本体论的范畴。回到诗性即是回到智慧,回到文学精神的本原。作为对感性与理性二元对立的超越努力,诗性是对于文学的本体论思考,“它也是一种超历史、超文化的生命理想境界,任何企图对文学的本性进行终极追问和价值判断的思维路径都不能不在诗性面前接受检验。”(王进《论诗性的本体论意义》,《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期)在此意义上生发的诗性精神是指出自于原初的、抒发情感的元精神。

我认为,在现存汉语写作谱系下,诗性大于诗意,诗性高于诗格。诗性是诗、思、人的三位一体。这同样也是散文的应有之义。

海德格尔诗性本体论对人的基本看法是:人的本源性大于人的主体性,人向诗性本源的回归,就是从自在的主体性出发,对主体狭隘性的断然否弃,就是向自在之“在”的真理敞开,就是从根本上肯定人的神圣性以及在澄明中恢复人的世界与大地的和解。在这样的诗思向量下,近十年来,中国诗坛对“诗为何”和“诗人为何”的反复考问,已被一些评论者悄悄地置换为“写作为何”的命题,即千方百计把写作的价值向量简化为技术层面的问题。这是游离于诗性之外的伪问题。我想,一个连技术层面问题尚未基本理顺的写作人,就不配来谈论诗性的问题。

伽达默尔说过两段话,前者针对诗性的思维方式,后者讲诗性的生存方式——“诗的语言乃是以彻底清除一切熟悉的语词和说话方式为前提的。”“诗并不描述或有意指明一种存在物,而是为我们开辟神性和人类的世界,诗的陈述唯有当其并非描摹一种业已存在的现实性,并非在本质秩序中重现类似的景象,而是在诗意感受的想象中介中表现一个新世界的新景象时,它才是思辨的。”([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下卷第600页—601页。)那么,真正的散文更应有破“论”之体,对生命言说宛如松枝举雪,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真散文不但是以诗性的方式思维,而且是以诗性的方式生存。

互文性

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之间发生的互文关系。散文的互文性指把多个文本材料集用于一个文本,使其互相指涉、互相贡献意义,形成多元共生,使散文的意义在文本的延展过程中不断生成,合力实现一个主旨。

在我看来,互文性暗示了它是一种民主而趋向自由的文体。

互文性概念的提出者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曾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他本文的吸收和转化。”即每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

还有一种互文,是着眼于学科的“互嵌”。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说,历史只“是以叙事散文话语为形式的语言结构”。回溯历史,意义来自哪里?是史料,还是文本自身?还是隐含在史料与文本之中,以及研究者对语言的配置之中?显然,历史学家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只能是后者。只有在后者之中,人们才能找寻到历史的真正意义(李宏图:《历史研究的“语言转向”》)。

一方面是文本本身的修辞互文,另外一方面是历史与文本的“对撞生成”,用此观点比对《独立文丛》里的不少篇章,可以发现散文家的“默化”努力是相当高超的。他们没有绕开文学而厉声叫喊,他们的散文根性是匿于事物当中的,不是那种风景主义的随笔,不是那种历史材料的堆砌,散文的根须将这一切纳入到一个生机勃勃的循环气场之中。建筑术语、历史档案、小说细节、思想随笔、戏剧场景,等等,在高密度的隐喻转化中使这些话语获得了空前的“自治”。这种“自治”并不等于作家文笔的失控或纵情,而是统摄于散文空间当中的。我们仿佛看见各种文体在围绕王座而舞蹈,它们在一种慢速、诡异、陡转、冷意十足的节奏中,既制造了矜持的谜面,又翻出了血肉的谜底。

正如德里达认为的那样,文字的本质就是“延异”,而互文性的文体正是对终极历史意义达成的“拖延”,是一种在不断运动中发散的歧义文体。于是,在杨献平的一些篇章里,意义已经完全由文体差异构成的程度,文本变化中的每个精心设计的语言场景,都可以由另一语言场景的蛛丝马迹来予以标志,内在性受到外在性的影响,谜面受到另一个谜底的影响,建筑格局受到权力者的指令和杀戮的影响,它们既彼此说明,又互设陷阱。因此,包括我对自己的《流沙叙事》《祷杌叙事》的重读,其实是在寻找历史,为未来打开的一条通往无限变化的、不稳定的历险之路。

细节

我注意到这批散文家的近作,他们没有绕道意识形态的讲台朗声发布结论的习惯。有鉴于此种“结论”多为空话、谀语,可以名之为“大词写作”,然而这却是目前流行的散文模式。  已经成为写作领域律令的说法是:回到事物本身,通过语言的细节还原生活。问题在于,事物不是阳光下的花可以任意采摘;更在于摧花辣手太多,事物往往暧昧而使自己的特性匿于披光的轮廓之下;重要的还在于,文字对生活的还原就是最高美学吗?

如果说高维生的一组散文更倾向于对情感细节的呈现,那么赵宏兴的不露声色则更近于对自然的描摹,80后的盛文强似乎兼而有之,吴佳骏显示出对细节刻画的某种痴迷。表面上看,他们不过是对隐秘事物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感注入事物的天头和地脚,这一“灌注术”其实已经悄然改变了自然之物的自然构造,朝向文学的旷场而渐次敞开。就是说,文字对生活施展的不仅仅是还原,而是创造和命名。

说出即是照亮。用细节说话,用细节来反证和彰显事物的特性,使之成为散文获取给养的不二法门——这同样涉及一个细节化合、层垒而上的问题。

我想,国画里的线条和皴法,一如写作者对散文细节的金钩铁划。正因为蕴峭拔于丰满之中,冯其庸在论及陈子庄画作时不禁感慨万千:“我敢说没有一个人可以说得出来石壶山水皴法的名堂,是披麻皴、斧劈皴、荷叶皴还是卷云皴?都不是。因为石壶的山水根本不是从书本上来的,你要想寻行数墨地寻找他的出处,可以说是枉抛心力,因为他的出处不在于此而在于彼,不在书本而在大自然。”不因袭别人的细节,而且不再蹈袭自己曾使用过的细节;不是照搬自然的一景,而是以自然之景化合出别样的情致!事情发展至此,细节的威力就是散文的斗拱。

没有搭建好斗拱而匆忙发布“存在”、“在场”奥义的人,不过是危楼上的演说者。更何况他们的高音喇叭五音不全,只在嘶哑地暴叫。陈子庄所谓的“骨意飘举,惝恍迷离,丰神内涵,此不易之境也”的骨力之说,与之俨然是胶柱鼓瑟也。

高维生、杨献平、朝潮、盛文强等作家显然是被自然之物劝化的作者。明白细节之于散文之力,大致也会明白康德自撰的墓志铭:“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非虚构

在《独立文丛》系列作品中,我注意到有不少篇章涉及“非虚构”向量。比如散文家赵钧海《黑油山旧片》《一九五九年的一些绚丽》以及朱朝敏《清江版图》等文。

在此,尤其需要注意几个概念的挪移与嵌合。我以为“报告文学”是那种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对现实予以二元对立取舍的写作。“纪实文学”是指去掉部分意识形态色彩之后,对非重大历史或事件的文学叙述。“私人写作”则是在消费主义时代背景下,强调个人情欲观的写作——这与是否虚构无关。“非虚构写作”不同于以上这些,它已经逐渐脱离了西语中小说之外文体的泛指,在当下汉语写作中,它暗示了一个向量:具有明确的个人独立价值向量前提下,通过对一段历史、事件的追踪检索考察而实现的个人化散文追求。

如果说“非虚构”变成了焦点,那一定是因为我们感觉到了对切人当下生活的迫切性。

以田野考察为主,以案头历史资料考据为辅的这样一种散文写作,正在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

在“非虚构写作”中,“新历史写作”已经显出端倪。这个概念很重要,这或许涉及历史写作的转型问题:重视历史逻辑而又不拘于史料细节;忠实于文学想象而又不为历史细部所掣肘。在历史地基上修筑的文学空间,它不能扭过身来适应地表的起伏而成为危房。所以想象力不再是拿来浇筑历史模子的填料。

我坚持认为,“人迹”却是其中的关键词。人迹于山,山势葱茏;人迹于水,烟波浩渺;人迹为那些清冷的历史建筑带来“回阳”的血色,爱恨情仇充溢在山河岁月,成就了散文家心目中最靠近真实的历史。

在此,我能够理解海德格尔的用心:“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之上绝无尺规。”这恰与“道法自然”异曲同工。浮荡在大地上的真实,如同清新的夜露擦亮黎明,世界就像一个开了光的器皿,而散文就要在山河与“人迹”中取暖。

异端不属先锋或主流

我读到散文家朝潮《在别人的下午里》中的不少篇章很是感念,比如马永波的《箴言集》,让我回忆起多年前自己住在城郊结合部陷入苦思的那段岁月。

在收获了太多“不相信”之后,我终于相信:我们置身在一个加时赛的过程中,我们必定抵达!我要说的是:你作为具有个人思想的言说者,你开掘的言路就决定了你与主流话语的分离。从表面上看,你仅是一个写作的异端。其实,异端不在先锋与主流之间,而是“异”在以你的人性之尺,度量世界的水深;“异”在以你的思想之刃,击穿这世界的铁幕;“异”在以你的苦难之泪,来使暴力失去信心;“异”在以你的焚膏之光,来烛照自由之神的裙裾!

同时,为夜行者掌灯,然后,熄灭。

这样的人与言,还“异”否?

从对思想史的梳理中我们发现,经典的异端思想一定是背离了时代或超越了时代。正如葛兆光先生所描述的,思想家们的思想可能是天才的超前奇想,不遵守时间的顺序,也不按照思想的轨迹,虽然他们在一般思想与普遍知识中获得常识和启示,但常常溢出思想史的理路之外,他们象征着与常规轨道的脱节,与平均水准的背离,有时甚至是时间轴上无法测定来源与去向的突发现象。因此常常可以看到思想史上的突变和“哲学的突破”。而正是高踞于时代之上而非融于时代之中的异端思想激起了变革和时代精神的转换,异端之思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第一力。

光,注定不能被火熔化。着火的思想就像火刑后变形的铁柱,上面镌刻出的图案和花纹,展开异端惊心动魄的美,正是异端的思想切进现实的刀痕。海德格尔引述过17世纪虔信派的著名口头禅:“去思想即是去供奉。”思想的“林中路”不是抵达烟火尽退的“林中净土”,而是在铁桶合围的现实中,以异端之思打开精神的天幕。

高举“独立”的写作者,更应该是思想者,应永远牢记——异端不是思想的异数,而是思想的常态;异端是一个动词,自由精神才是异端的主语。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预言:我们相信蚁阵的挺阔终将决堤。我们相信纸花无从生发生命的韵律。我们相信马丁·尼莫拉的预言。我们相信散文的声音。真正的散文家还相信,善良如水,那就是最韧性的品质。马拉美曾说:“骰子一掷,永远取消不了偶然。”信仰足以让偶然和必然俏丽枝头。花开过,凋谢,还会盛放。

蒋蓝

2011年10月4日于峨眉山

后记

《黑鱼精的夜晚》是我近年来的散文结集,涉及到半岛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很多朋友误以为这是一本记录地方风物的书,并且进一步总结为“说的都是海上的事儿”。看来我们的阅读习惯还是停留在“看事儿”,这让人想起《动物庄园》经常被归入“儿童文学”的范畴,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如果碰巧有考据癖,可按图索骥,带着这本书来到我的家乡,你会发现,书里提供的故事十有八九是靠不住的,甚至与实际情形截然相反,这应该是文学与应用文体的最大不同。还有很多教育界的朋友在急于概括本书的“中心思想”,我想也将会是徒劳无获的,纯文学里很难有体系完备的宏大教化意义。《黑鱼精的夜晚》或许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文本,难以按照教科书上的范文那样,可以按照既定的套路总结概括,分析提炼,进而进行机械的阅读。

这些散文在杂志分组发表时,大多以“半岛手记”为题目,其中多次提到的“半岛”,原型应当是我的故乡山东半岛。在半岛,长条形的陆地指进大海深处,相对于广袤的腹地,这里是其异形与投影,相对于内地的农耕文明,与海洋毗邻而居的半岛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大海与陆地在这里进行着激烈的争夺,当我离开半岛进入内地,不论是地貌特征还是人民的行事准则,都越来越让我感到这其间的清晰分野。与此同时,海上的生活方式也与所谓的现代生活不经意间形成了一一映射的关系。回望海上的秩序,尤其是渔业生产中的纷繁秩序,无形中教会了我如何应对现代生活的秩序,形成了我自己的世界观。在本书中,父亲频频现身,他在海上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也正是我在离开半岛以后的城市生活中的困境,面对困境,我该怎么做?作为参照,父亲已经为我提供了垂直方向的坐标系,他的介入带来了浓重的家族史气息和经验主义色彩,相似的性格带来的是相似的命运,生命的形态如此趋同,古老的轮回在我们之间毫无悬念地上演。所以,《黑鱼精的夜晚》又可以看做一部“父亲”的心灵史和成长史,或者说是可供“我”在城市生活中时时翻阅的工具书和备忘录,也是认识世界的精神谱系。

一本书的形成,是主体意识的构建与整理,也是在把现实和历史的揭示转化为结合着自我审视的反讽和见证的叙述,它不指向宏大的公共话语,而是着力把时代的悖谬内化为沉恸的个人经验,以个体的轨迹印证时代,长久以来的体制蒙蔽与虚妄在这里轰然塌陷。书中超现实的情节足以令正襟危坐的学院派们一头雾水,甚至拍案而起。神话般的家族史、传奇的个体经历、黑夜潜行的巨鲸、凌空飞去的海龟、抱头鼠窜的海怪,这些都是特定年代语境下的变形与阵痛,八零后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悄然绽开,私密的精神地图已经在桌面上铺平,其间经纬交错,每每又与经典的几何学原理背道而驰,在纷繁的尘世寻找着清醒而又睿智的同类,葳蕤而又芜杂的价值判断,不是那些从流水线下来的整齐划一的刻板头脑所能领会的。很多读者不满于文学的虚构,总认为虚构触犯了道德底线,他们喜欢“看真事儿”,这不能不说是文学教育的尴尬境地。

从写作到现在已经有斗余年了,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在传统价值体系下,不官不商,更是愧对父母和社会的期望。你为什么写作?写作为何?这些来自另一“聪明”群体的诘难似乎难以回答。曾经有好心的聪明人告诉我说:你这样写来写去改变不了世界。其实我这样做,没有改变世界的宏愿,只是不想让世界改变我。

感谢高维生先生,他的热心敦促和积极奔走使这本书得以及早问世,感谢一直在关心我的师长和朋友们。

盛文强

2011年2月25日于枕刍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9:5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