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寂寞中的自我指认/独立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蒋蓝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寂寞中的自我指认》是“独立文丛”之一,是青年作家蒋蓝的散文集。具有极其独特的文本特质与作者关注的近现代人物酌多厄命运,使本书区别于众多抒情性散文。诗性而细致,立足现实、彰显哲思的文本,是本书的特点之一。

内容推荐

《寂寞中的自我指认》是诗人、散文家蒋蓝的一本自编散文集。15万字,写作时间跨度大约10年。此书是这些文章的首次结集。

诗性而细致,立足现实、彰显哲思的文本,是本书的特点之一。而“人与事”一直是蒋蓝关注世界的焦点,《寂寞中的自我指认》具有极其独特的文本特质与作者关注的近现代人物酌多厄命运,使本书区别于众多抒情性散文。

目录

《独立文丛》总序/蒋蓝/1

第一辑 铁锈蚀铁

储满光的血槽/3

寂寞中的自我指认/7

流沙叙事/14

证铁的过程/30

形而上的恐怖/38

第二辑 记录在案

卞和的痛哭仪式以及第三只脚/45

穿过镜头的马群披光而去/59

昨夜的事,昨夜的明灯/73

林徽因的李庄时代/81

伤口的纯光迫使黑暗显形/93

人生如蚌,蚌病得珠/119

在正体字与方程式的迷宫中/135

祷杌叙事/146

火焰叙事/173

试读章节

形而上的恐怖

我有收购旧书的习惯。不是收藏市场上那种面目可疑的雕版书,买书人期望时来运转赚上一把。我指的旧书乃是持有人或读过或装潢门面之后,扔进废品收购站的书。我认识一些“破烂王”,常去他们那儿淘书。

现在的生意人鬼得很。4毛钱一斤收进的书,卖给我一本也要几块钱’。但总比离谱的新书价格低得多,时间一长,也节约了不少银子。

一天黄昏,从大安大高路经过,顺便到一家收购站看看。老板从一大堆纸壳后钻出来,原来里面还有一张床。他拖出一个烂口袋,哗哗哗地倒出一摊书,说只有这些了。我一看就怔住了,这是些什么书呀!尼采的<苏鲁支语录》、全套黑格尔的《美学》《逻辑学》、亚里士多德的《行而上学》、休谟的《人性论》以及《李嘉图选集》等几十种,大都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名著”系列。其中有些书我也买过读过。再翻翻书页,见到很多批注与钢笔勾画的线条。我问老板要多少钱,他举起手,伸出两根粗大的指头,2007“20块!”我给了他30块,他很惊喜。看得出,这是个雏儿。

我把书绑在摩托车后座上,慢慢行驶回家。买这类书而且认真读过的人,是不会卖书的,更不会当废纸卖掉。因为这样做,就等于让剑客交出利刃,作废铁处理。一个真正的剑手,即使要他的命,也不会交出兵刃的;也许,书的主人出国了,已经不需要这些东西了。也许,书的主人亡故,家人觉得这些书太占地方,一并清除了事;读这种书的人一定是个男人,也许他的婆娘是个赌棍,怕“书”,必须避瘟神;也许……

在这个势利的年月,哲学乃至一些形而上的学科,好像走到了各自的尽头。它们就像登山者遗留在高地上的几面旗帜,还在那里忘情地迎风招展,指点攀登者的路途。可事实是,在既没有登山者也没有观众的群峰之间,那些攀缘者曾经留下的心血乃至生命,那些被景仰被欢呼、涤荡着灵魂的身影和足迹,不但被记忆所覆盖,也被时光与风雨冲刷得不露一丝热气和痕迹了!物质的诱惑,像汪洋恣肆的水流,浮载起一切愿意或者拒绝的人们,漂荡而去。发展就是生产力,经济就成为诺亚方舟!

我想,最大可能性,在于书的主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因为一直把形而上与形而下摆错了位置,现在正本清源,放弃这些纸上谈兵的理论,到大市场中去寻找真理。孔夫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现在,器就像生产钞票的机器一样,以至尊的地位,成了太上皇。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读书可以让人明白世事,读书同样可以使人由清醒到糊涂,或者由无知到更无知。与其读书读得傻不唧唧的,不如不读书!

这样一想,买书时高兴的心情就变得沉重起来了。好比你捡到一个皮包,质地优良,做工精致。别人告诉你,皮包是一个艾滋病患者的,死了,就扔了。

我有约五千册藏书,一直勤奋地阅读,拼命地写作。我想过没有,读的书与思考的问题,会不会是一些谬种发芽壮大起来,煽动大脑风暴,让我以偏见来洞察这个世界呢?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很多!以至于不少真诚的奋斗者,在严肃对待命运时,是正打不着、歪打也不着!最后老啦,只好泡在酒缸里,发着既怨天也怨地而唯独不怨自己的牢骚,甚至对因此造成的物质损失捶胸顿足!那些往日殚精竭虑的努力,不过成了眼眸中飞逝而去的惊鸿……

命运是残酷的。在经济汹涌的年月,对一个人最大的考验不是聪明,而是毅力!诗人里尔克说过:“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意味着一切。”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时候,在摸着石头过河而置身于摸不到石头的深水区的时候,也只好念念有词了。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形而上之学是薪火相传的事业。薪尽火传的过程,的确缺乏扬厉生命的喷涨呐喊,缺乏雷电交加的淋漓风暴。它是绵长的、无声的、悲壮的、义无反顾的河流。它延伸的过程是从无数大脑沟回中发育起来的,在血的耻辱和胜利的摇篮里成长的。把自己视作它延续的成分,然后让它把一己的汁水吸收燃尽,一个人成为它蜿蜒前行的肢体。之所以可以坦然交付自己,是在于自由的人却恰恰无条件地愿意相信!这是一条火的河流,就如同哲的教徒穿上了上一代的血衣;就如同释迦牟尼将衣钵授之于伽叶;就如同天父让基督肩负传道使命!心火催燃的火炬,从一双手骨传递到另一双手骨,那些焚膏继晷、前仆后继的精神,以“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大无畏气概,谱写出人类精神生生不息的夜歌。

但更为铁硬的事实是,无论是歇斯底里的鼓吹或者深入骨髓的批判,对意识形态而言,从来就不会因此有丝毫的改变!也因此凸现出一个清晰的流程,即形而上的精神之火在被集权者彻底无视的一贯情形下,仍然让这一流程伸延过自己身体的人,从来就是不惮于无声地消泯自己的。公允地讲,我甚至不如这个卖书人。能够将形而上之书弃之如敝履,这一潇洒的举动中蕴涵着很多悲壮的成分。人在清醒地做着一件被理智视为“不义”的事情时,他就必须具备超越一切压力的至尊信仰,支撑自己在尚未倒地时干完这件顺乎精神资源的事。从事“薪传”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被鲁迅先生称之为的“精神界战士”!在力竭之际心甘情愿放弃自己而让血性负载精神流过,这样的举动,无异于壮士割腕,无异于断臂求悟,无异于舍生取义式的真正解放f放弃者已经没有任何遗憾可言了,因为他圆美了使命。既然如此,说不定在一个无梦醒来的早晨,我一下彻悟了,是否要把我的五千册藏书通通拉进废品站呢?这是一个冷汗与热汗交替而下的时刻!这是我的解脱与流变,这是我的遁词!冷静地回想一番,就必须承认,我的成长跟保有的恒定精神却有着盟血的关系!抢先撕毁盟约的,总是韧性薄脆的人,而不是精神。与其说是我们捍卫着原道,不如承认是精神撑硬了我们的脊柱。但是,堡垒一定是首先从内部攻破的,这一价值判断已经成为铁律。这一大限的时令,像无声的猛兽,注定将逼近我日趋脆薄的理智与更为沉默的光荣吗?

我突然想到了书的主人在书页间用钢笔画出的那些线条。日后,我的目光将像犁铧一样从他的痕迹上犁过去。他为什么要在一个或平淡或偏执的观点上停留或者逃逸?那些辐射万端的歧路淹没了终极意义的去向,他是他自己的终结者?他停伫在大师们的锋刃之上,是彻底剖开了自己,还是从锋刃上展翅飞去?这些思绪,如同某个神秘的交接仪式,使我无声地受孕于一瞬……也许是摩托车发动机的高温吧,我觉得浑身灼热,心情安静而怪异,一种坚硬的东西横亘在胃囊里,拒绝被消化。在晚霞燃尽时分,我进入华灯初上的市区!

P38-41

序言

收到高维生发来的10卷《独立文丛》电子版,我躲在峨眉山七里坪连续阅读了三天。三天的白天都是阴雨,三天的夜晚却是星光熠熠。我在山林散步,回想起散文和散文家们的缤纷意象,不是雾,而是山径一般的韵致。

高维生宛如一架扛起白山黑水的虎骨,把那些消匿于历史风尘的往事,用一个翻身绽放出来;杨献平多年置身大漠,他的叙述绵密而奇异,犹如流沙泻地,他还具有一种踏沙无痕的功夫;赵宏兴老到而沉稳,他的散文恰是他生活的底牌;诗人马永波不习惯所谓“大散文”语境,他没有绕开事物直上高台红光满面地发表指示的习惯,他也没有让自己的情感像黄河那样越流越高,让那些“疑似泪水”的物质悬空泛滥,他不像那些高深的学者那样术语遍地、撒豆成兵,他的散文让日益隔膜的事物得以归位,让乍乍呼呼的玄论回到了常识,让散文回到了散文;盛文强是一条在齐鲁半岛上漫步的鱼精,他总是苦思着桑田之前的沧海波浪,并秘密地营造着自己的反叛巢穴……

一度清晰的概念反而变得晦暗,游弋之间,一些念头却像暗生植物一样举起了手,在一个陡峭的转喻地带扶了我一把。伸手一看,手臂上留下了六根指头的印痕……这样,我就记录下阅读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散文性\诗性

伴随着洪水般的无孔不入的现代思朝,一切要求似乎都是合理的,现代世界逐渐地从诗性转变为黑格尔所说的散文性,不再有宏大与辉煌,只有俗人没有英雄,只有艳歌没有诗歌,最终导致生活丧失了意义。

一方面,这种“散文时代”的美学氛围具有一种致命的空虚,它遮蔽了诗性、价值向量、独立精神,散文性的肉身在莱卡的加盟下华丽无垢;另外一方面,这种散文性其实具有一种大地气质。吊诡之处在于,大地总是缺乏诗性,缺乏诗性所需要的飘摇、反转、冲刺、异军突起和历险。也可以说,诗性是人们对大地的一种乌托邦设置;而找不到回家之路的大地,就具有最本真的散文性,看似无心的天地造化,仔细留意,却发现是出于某种安排。黑格尔曾断言:“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史诗,因为他们的观察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这是特指东方民族没有史诗情结,它道明了实质,让思想、情感随大地的颠簸而震荡,该归于大地的归于大地,该赋予羽翅的赋予羽翅,一面飞起来的大地与翅下的世界平行而居,相对而生。

因为从美学角度而言,散文性就是诗性的反面。所以,我不同意为“散文性”注入大剂量的异质元素而彻底改变词性,尽管这一针对词语的目的是希望使之成为散文的律法。这样做不但矮化了“诗性”本身,把诗性降低到诗歌的地域。问一问命名“诗性”为人类智慧斗拱石的维科先生吧,估计他不会同意这种移花接木。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一种散文的外道之言。

诗性是以智慧整合、贯穿人类的文学形态。作为人类文学精神的共同原型,诗性概念属于本体论的范畴。回到诗性即是回到智慧,回到文学精神的本原。作为对感性与理性二元对立的超越努力,诗性是对于文学的本体论思考,“它也是一种超历史、超文化的生命理想境界,任何企图对文学的本性进行终极追问和价值判断的思维路径都不能不在诗性面前接受检验。”(王进《论诗性的本体论意义》,《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期)在此意义上生发的诗性精神是指出自于原初的、抒发情感的元精神。

我认为,在现存汉语写作谱系下,诗性大于诗意,诗性高于诗格。诗性是诗、思、人的三位一体。这同样也是散文的应有之义。

海德格尔诗性本体论对人的基本看法是:人的本源性大于人的主体性,人向诗性本源的回归,就是从自在的主体性出发,对主体狭隘性的断然否弃,就是向自在之“在”的真理敞开,就是从根本上肯定人的神圣性以及在澄明中恢复人的世界与大地的和解。在这样的诗思向量下,近十年来,中国诗坛对“诗为何”和“诗人为何”的反复考问,已被一些评论者悄悄地置换为“写作为何”的命题,即千方百计把写作的价值向量简化为技术层面的问题。这是游离于诗性之外的伪问题。我想,一个连技术层面问题尚未基本理顺的写作人,就不配来谈论诗性的问题。

伽达默尔说过两段话,前者针对诗性的思维方式,后者讲诗性的生存方式——“诗的语言乃是以彻底清除一切熟悉的语词和说话方式为前提的。”“诗并不描述或有意指明一种存在物,而是为我们开辟神性和人类的世界,诗的陈述唯有当其并非描摹一种业已存在的现实性,并非在本质秩序中重现类似的景象,而是在诗意感受的想象中介中表现一个新世界的新景象时,它才是思辨的。”([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下卷第600页—601页。)那么,真正的散文更应有破“论”之体,对生命言说宛如松枝举雪,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真散文不但是以诗性的方式思维,而且是以诗性的方式生存。

互文性

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之间发生的互文关系。散文的互文性指把多个文本材料集用于一个文本,使其互相指涉、互相贡献意义,形成多元共生,使散文的意义在文本的延展过程中不断生成,合力实现一个主旨。

在我看来,互文性暗示了它是一种民主而趋向自由的文体。

互文性概念的提出者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曾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他本文的吸收和转化。”即每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

还有一种互文,是着眼于学科的“互嵌”。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说,历史只“是以叙事散文话语为形式的语言结构”。回溯历史,意义来自哪里?是史料,还是文本自身?还是隐含在史料与文本之中,以及研究者对语言的配置之中?显然,历史学家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只能是后者。只有在后者之中,人们才能找寻到历史的真正意义(李宏图:《历史研究的“语言转向”》)。

一方面是文本本身的修辞互文,另外一方面是历史与文本的“对撞生成”,用此观点比对《独立文丛》里的不少篇章,可以发现散文家的“默化”努力是相当高超的。他们没有绕开文学而厉声叫喊,他们的散文根性是匿于事物当中的,不是那种风景主义的随笔,不是那种历史材料的堆砌,散文的根须将这一切纳入到一个生机勃勃的循环气场之中。建筑术语、历史档案、小说细节、思想随笔、戏剧场景,等等,在高密度的隐喻转化中使这些话语获得了空前的“自治”。这种“自治”并不等于作家文笔的失控或纵情,而是统摄于散文空间当中的。我们仿佛看见各种文体在围绕王座而舞蹈,它们在一种慢速、诡异、陡转、冷意十足的节奏中,既制造了矜持的谜面,又翻出了血肉的谜底。

正如德里达认为的那样,文字的本质就是“延异”,而互文性的文体正是对终极历史意义达成的“拖延”,是一种在不断运动中发散的歧义文体。于是,在杨献平的一些篇章里,意义已经完全由文体差异构成的程度,文本变化中的每个精心设计的语言场景,都可以由另一语言场景的蛛丝马迹来予以标志,内在性受到外在性的影响,谜面受到另一个谜底的影响,建筑格局受到权力者的指令和杀戮的影响,它们既彼此说明,又互设陷阱。因此,包括我对自己的《流沙叙事》《祷杌叙事》的重读,其实是在寻找历史,为未来打开的一条通往无限变化的、不稳定的历险之路。

细节

我注意到这批散文家的近作,他们没有绕道意识形态的讲台朗声发布结论的习惯。有鉴于此种“结论”多为空话、谀语,可以名之为“大词写作”,然而这却是目前流行的散文模式。  已经成为写作领域律令的说法是:回到事物本身,通过语言的细节还原生活。问题在于,事物不是阳光下的花可以任意采摘;更在于摧花辣手太多,事物往往暧昧而使自己的特性匿于披光的轮廓之下;重要的还在于,文字对生活的还原就是最高美学吗?

如果说高维生的一组散文更倾向于对情感细节的呈现,那么赵宏兴的不露声色则更近于对自然的描摹,80后的盛文强似乎兼而有之,吴佳骏显示出对细节刻画的某种痴迷。表面上看,他们不过是对隐秘事物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感注入事物的天头和地脚,这一“灌注术”其实已经悄然改变了自然之物的自然构造,朝向文学的旷场而渐次敞开。就是说,文字对生活施展的不仅仅是还原,而是创造和命名。

说出即是照亮。用细节说话,用细节来反证和彰显事物的特性,使之成为散文获取给养的不二法门——这同样涉及一个细节化合、层垒而上的问题。

我想,国画里的线条和皴法,一如写作者对散文细节的金钩铁划。正因为蕴峭拔于丰满之中,冯其庸在论及陈子庄画作时不禁感慨万千:“我敢说没有一个人可以说得出来石壶山水皴法的名堂,是披麻皴、斧劈皴、荷叶皴还是卷云皴?都不是。因为石壶的山水根本不是从书本上来的,你要想寻行数墨地寻找他的出处,可以说是枉抛心力,因为他的出处不在于此而在于彼,不在书本而在大自然。”不因袭别人的细节,而且不再蹈袭自己曾使用过的细节;不是照搬自然的一景,而是以自然之景化合出别样的情致!事情发展至此,细节的威力就是散文的斗拱。

没有搭建好斗拱而匆忙发布“存在”、“在场”奥义的人,不过是危楼上的演说者。更何况他们的高音喇叭五音不全,只在嘶哑地暴叫。陈子庄所谓的“骨意飘举,惝恍迷离,丰神内涵,此不易之境也”的骨力之说,与之俨然是胶柱鼓瑟也。

高维生、杨献平、朝潮、盛文强等作家显然是被自然之物劝化的作者。明白细节之于散文之力,大致也会明白康德自撰的墓志铭:“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非虚构

在《独立文丛》系列作品中,我注意到有不少篇章涉及“非虚构”向量。比如散文家赵钧海《黑油山旧片》《一九五九年的一些绚丽》以及朱朝敏《清江版图》等文。

在此,尤其需要注意几个概念的挪移与嵌合。我以为“报告文学”是那种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对现实予以二元对立取舍的写作。“纪实文学”是指去掉部分意识形态色彩之后,对非重大历史或事件的文学叙述。“私人写作”则是在消费主义时代背景下,强调个人情欲观的写作——这与是否虚构无关。“非虚构写作”不同于以上这些,它已经逐渐脱离了西语中小说之外文体的泛指,在当下汉语写作中,它暗示了一个向量:具有明确的个人独立价值向量前提下,通过对一段历史、事件的追踪检索考察而实现的个人化散文追求。

如果说“非虚构”变成了焦点,那一定是因为我们感觉到了对切人当下生活的迫切性。

以田野考察为主,以案头历史资料考据为辅的这样一种散文写作,正在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

在“非虚构写作”中,“新历史写作”已经显出端倪。这个概念很重要,这或许涉及历史写作的转型问题:重视历史逻辑而又不拘于史料细节;忠实于文学想象而又不为历史细部所掣肘。在历史地基上修筑的文学空间,它不能扭过身来适应地表的起伏而成为危房。所以想象力不再是拿来浇筑历史模子的填料。

我坚持认为,“人迹”却是其中的关键词。人迹于山,山势葱茏;人迹于水,烟波浩渺;人迹为那些清冷的历史建筑带来“回阳”的血色,爱恨情仇充溢在山河岁月,成就了散文家心目中最靠近真实的历史。

在此,我能够理解海德格尔的用心:“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之上绝无尺规。”这恰与“道法自然”异曲同工。浮荡在大地上的真实,如同清新的夜露擦亮黎明,世界就像一个开了光的器皿,而散文就要在山河与“人迹”中取暖。

异端不属先锋或主流

我读到散文家朝潮《在别人的下午里》中的不少篇章很是感念,比如马永波的《箴言集》,让我回忆起多年前自己住在城郊结合部陷入苦思的那段岁月。

在收获了太多“不相信”之后,我终于相信:我们置身在一个加时赛的过程中,我们必定抵达!我要说的是:你作为具有个人思想的言说者,你开掘的言路就决定了你与主流话语的分离。从表面上看,你仅是一个写作的异端。其实,异端不在先锋与主流之间,而是“异”在以你的人性之尺,度量世界的水深;“异”在以你的思想之刃,击穿这世界的铁幕;“异”在以你的苦难之泪,来使暴力失去信心;“异”在以你的焚膏之光,来烛照自由之神的裙裾!

同时,为夜行者掌灯,然后,熄灭。

这样的人与言,还“异”否?

从对思想史的梳理中我们发现,经典的异端思想一定是背离了时代或超越了时代。正如葛兆光先生所描述的,思想家们的思想可能是天才的超前奇想,不遵守时间的顺序,也不按照思想的轨迹,虽然他们在一般思想与普遍知识中获得常识和启示,但常常溢出思想史的理路之外,他们象征着与常规轨道的脱节,与平均水准的背离,有时甚至是时间轴上无法测定来源与去向的突发现象。因此常常可以看到思想史上的突变和“哲学的突破”。而正是高踞于时代之上而非融于时代之中的异端思想激起了变革和时代精神的转换,异端之思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第一力。

光,注定不能被火熔化。着火的思想就像火刑后变形的铁柱,上面镌刻出的图案和花纹,展开异端惊心动魄的美,正是异端的思想切进现实的刀痕。海德格尔引述过17世纪虔信派的著名口头禅:“去思想即是去供奉。”思想的“林中路”不是抵达烟火尽退的“林中净土”,而是在铁桶合围的现实中,以异端之思打开精神的天幕。

高举“独立”的写作者,更应该是思想者,应永远牢记——异端不是思想的异数,而是思想的常态;异端是一个动词,自由精神才是异端的主语。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预言:我们相信蚁阵的挺阔终将决堤。我们相信纸花无从生发生命的韵律。我们相信马丁·尼莫拉的预言。我们相信散文的声音。真正的散文家还相信,善良如水,那就是最韧性的品质。马拉美曾说:“骰子一掷,永远取消不了偶然。”信仰足以让偶然和必然俏丽枝头。花开过,凋谢,还会盛放。

蒋蓝

2011年10月4日于峨眉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3: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