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勇编著高惠然编绘的《互联网鲇鱼法则(企业转型如何正确发掘人才)(精)》是讲述传统企业转型过程中如何高效使用专业人才的企业管理书。传统企业都面临转型的困局。很多企业引进互联网企业人才,以带动和激动整个企业实现转型。这种现象,被媒体解读为鲶鱼效应。挪威人利用鲶鱼帮助不好动的沙丁鱼游起来,降低长途旅行中沙丁鱼的死亡率。作者高雄勇从互联网企业跳入传统企业,媒体解读为“鲶鱼”,作者结合案例讲述“鲶鱼效应”的实际应用法则。提供给传统企业用好鲇鱼效应的经验教训,以帮助企业真正实现转型,也道出做鲇鱼的心声。
在传统企业普遍面临转型难题的当下,很多企业共同选择了引进互联网人才这一路径,即借力互联网人才发挥“鲇鱼效应”,以激活企业。遗憾的是,众多企业因此问题碰得头破血流,不少员工被鲇鱼“搅和”得不得安宁,而鲇鱼们往往也是吃力不讨好,没有发挥该有的作用。
所以在这场企业转型大潮中,不论你是谁,制胜的关键是抓好“互联网鲇鱼”这一决定性因素。
高惠然编绘的《互联网鲇鱼法则(企业转型如何正确发掘人才)(精)》作者高雄勇,有着作为一个互联网人在传统企业做鲶鱼的亲身经历,本书以此为背景讲述传统企业在转型中发生的真实故事,有些事虽让人啼笑皆非,却又发人深省,无不映射现在传统企业面对互联网冲击时急于转型而又措手无策的种种窘态,触碰到传统企业转型的难点与痛点。更可贵的是,当过“鲇鱼”的作者还从互联网转型角度,解析出鲇鱼效应的原理、鲇鱼效应的适用法则、充当鲇鱼的能力法则、鲇鱼效应的功效法则等实操经验。在当下转型大潮中,作者为人们了解、应用鲇鱼法则提供了路径。
对于鲇鱼的残忍性,我有亲身的体会。我想起自己在当鲇鱼的时候,自认为很仁慈、友善。有需要决策的事情,我会想办法和大家沟通,尽量多听取大家的意见,我也一直以为大家会在心里把我当“好人”。可是有一次,在一次非常轻松的讨论会上,一个同事评价我说:“高总平常说话非常友善,也非常没有官架子,可是一旦他决定的事情,执行起来非常坚决,不讲情面。我们都被他蒙骗了,所以大家要小心哦。”那一刻我觉得脸烧得发烫。是啊,我一直希望自己做一个“好人”,一位绅士,可是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又是那么坚决,那么不通情理。为了完成每个任务,不知道会伤害到多少人的利益。毕竟革命也好,改良也好,其实都是一种利益的再次分配。那些既得利益者,怎么可能高喊口号欢呼呢?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其实当鲇鱼不是来与人为善的,也不是来宣传和平的,当鲇鱼需要有把一切豁出去的勇气和毅力。
沙丁鱼发现异己分子,也会紧张起来,加速移动,最后活
了下来。
这一条有点不准确,沙丁鱼不仅仅是发现了异己分子,还知道这个异己分子(鲇鱼)会伤害自己,甚至会把自己吃掉,所以才快速游动起来,以避免被鲇鱼吃掉。这是一种求生的本能——让自己游动起来。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温水煮青蛙”。在这里,沙丁鱼在长途旅行中因为很懒,不愿意活动而大面积死掉。可是即使是成群地死掉,也没能激活沙丁鱼改变自己生存状态的欲望。突然来了一条鲇鱼,仅仅是一条鲇鱼,一切就改变了。这次沙丁鱼面对的不是自然死亡,而是被鲇鱼吃掉,于是沙丁鱼害怕了,游起来了。神奇的是,经过长途旅行,最后它们大多数还都活下来了,除了那几条被鲇鱼吃掉的沙丁鱼。
说到这里,对大多数沙丁鱼的“救命恩人”——鲇鱼,我不知道那些沙丁鱼是会感激还是会充满仇恨?我估计是仇恨更多。但不管沙丁鱼是否高兴,也不管鲇鱼是否高兴,结果一定是渔夫高兴:不用自己动手就能名利双收,到哪里去找这样的好事?
这里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沙丁鱼其实是有机会活下来的,甚至可以很简单就活下来,只需要主动游起来。其实传统企业也是,它们有很大的机会活下来,甚至说它们相比小的创业公司,活下来的理由更多,只需要真正感受到危机,真正动起来。可惜大部分企业总是麻木不仁,感觉世界很太平,以为自己还处在曾经那个生存环境,幻想这个世界不会有什么变化。即使变化就在眼前,它们也总是选择tt集体性失明”。我曾经和很多传统企业的领导交流过,对于我说的互联网带来的机会与威胁,他们更多是淡然一笑,。或者不屑一顾,好像他们运筹帷幄,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更可气的是,他们还经常拿出当年那些英雄事迹来“自嗨”,自己麻痹自己,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于是在机会面前总是毫无反应,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
疑问:鲇鱼的结局是怎样的?
故事里没有交代这个问题,因为到岸后鲇鱼对渔夫已经没有意义,大家已经把它忘了。是的,把它忘了!我也是在准备写这本书的时候才想起这个问题——最后鲇鱼怎么样了?鲇鱼没有消失,它也不会消失。我猜想只有两种结果:一种因为鲇鱼没有沙丁鱼味道好,而且也没有其他利用价值,所以被廉价卖掉;另一种是渔夫怜惜鲇鱼的功劳,把它放回大海。第二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是我的幻想,一种浪漫主义的幻想。我们不能指望渔夫有这般怜悯之心,在渔夫眼里鲇鱼只是~条鱼而已,何况它还吃掉了不少沙丁鱼。渔夫也不会把鲇鱼带回去下次再用,鲇鱼多的是,下次运输的时候再抓一条便是,何苦耗费成本再带回去呢?至于沙丁鱼,它们是受益者,也是受害者,它们的命运仅是人类餐桌上一道美味的菜品而已。
P13-15
中国人习惯喊口号,越缺什么越喊什么。政府一提“互联网+”概念,似乎所有的企业都号称自己做的就是“互联网+”。尤其是很多传统企业,连互联网的门朝哪开都没找着,口号却喊得比谁都响亮,似乎“互联网+”是可以喊出来的。
在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的过程中,创新不易,除旧更不易。打破旧体制中的条条框框,虚心向互联网企业中的年轻人学习,也许才是真正的转型。而且转型是一定要“流血”的,那些指望和平过渡的企业,即便你更努力,但是最终的命运只能是被淘汰。
首先申明,我只是一名在消费电子领域混迹多年的产品经理,虽然有些小文艺(有人说产品经理都有些小文艺,也许是吧,反正我是),但我不是文学青年。文学在我眼里是一件很崇高的事情,我与文学最接近的事情应该是中学时追女同学写的那些排在一起还算押韵的“情诗”,另外就是大学期间我在校记者站和校报混了一段时间,也算是折腾了一段时间的文字。主要收获是让我这个理工宅男得到了一些文学女青年的仰慕,而这也已经过去20多年了。所以本书的读者千万不要拿文学的标准来要求我,就当听一个产品经理的“酒后”真言吧!
写这本书其实很偶然,在一次“扯淡会”上,因为本人有幸(其实是不幸)被某著名杂志的记者描述成传统企业的一条鲇鱼,而成为大家的谈资。几个不安分的人开始起哄:大家都说你是一条鲇鱼,发挥了什么鲇鱼效应,你到底干了些啥?你这条“鲇鱼’’有什么获奖感言啊?
对啊,大家似乎都只看到鲇鱼效应给企业带来的作用,却没有人关心鲇鱼自身的心路历程,更不会关心鲇鱼最终的命运是什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引起了我至少一周的思索。想来想去,如果不把这问题好好理清楚,给自己一个交代,这坎儿我似乎过不去。于是开始静下心来回顾自己做鲇鱼的整个过程,内心竟然闹腾得很。如同《超体》里面描述的时间倒流一样,所有场景历历在目,只是我自己既是剧中人又是旁观者,激动之余有了更冷静的思考,或者说人生感悟有了一个小小的升华。所以开始筹划这本书。也可以说这不是一本“严肃”的书,只是我个人的~些随想。大家千万别对号入座,如有“躺枪”,纯属误伤,本人概不负责。
无疑,我们正处在工业革命后期、互联网革命到来的一个关键时刻,这个趋势已经不可阻挡,用一句时髦的话说是“已经起风了”,而且是狂风。作为一个在传统企业混过的互联网人,我有幸在这个变化的时代亲身经历传统企业的转型。我个人经历的机制上的、意识上的,甚至是人性上的种种阻碍,是目前传统企业都面临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恰恰是很多传统企业一直无法完成转型,并最终被时代淘汰的真正原因。
我想起诺基亚被收购时其首席执行官说的一句话:我们什么都没有做错,可是我们失败了!失败的传统企业真的没有做错吗?它们到底错在哪里?其实很多错就在它们自身,就在那些看似不大其实很关键的事情上。我是多么希望这样的凄凉不要降临到中国那些曾经优秀的企业身上啊J尽管这只是我的个人愿望,因为这样的结果~定会在某些传统企业身上发生。但是我希望中国传统企业能真正面对互联网,真正接受和拥抱互联网。即使最终被淘汰,也至少挣扎过。当然我也绝对相信,还是会有一批优秀的传统企业,它们因为勇于接受新生事物,勇于抛掉包袱,最终在这次信息革命面前屹立不倒。那将是我们中国企业的骄傲。所以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我的这些经历和感悟能给它们一些启示,或者是一种提醒,这也算是我对我从事的行业所做的些许贡献吧。
当然,除了关心这个行业,我还有些私心。在传统企业转型过程中,有一大批和我一样的鲇鱼在以各种方式努力奋斗,在大家眼里鲇鱼再厉害也只是一条案板上的鱼,大家最关心的是鱼肉是否新鲜,而不关心它在什么环境下长大,更不关心它的结局。鲇鱼其实也过着艰苦的日子,在全世界都在寻求理解的环境里,我希望它也能得到些许的安慰和同情。所以这本书也算是一条一直奋斗并艰苦着的鲇鱼的正式“吐槽”吧!
这本书写的就是这样一个传统企业里的互联网人的故事,是一个互联网人在传统企业做鲇鱼的亲身经历,讲述传统企业在转型中发生的一个个真实故事。有些啼笑皆非,有些发人深省,但无不映射现今传统企业面对互联网冲击时急于转型而又束手无策的种种窘态。同时从鲇鱼的角度来解析互联网转型,更能清晰地看到企业需要真正面对哪些实际问题。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和儿女,一直陪着我颠沛流离。尤其要感谢我的女儿高惠然,她特别喜欢画画,在她的画作里,世界是那么纯真美好,总是让我心情愉悦。考虑到这本书的话题过于沉重,所以我选了她的一些作品作为插画,希望给读者阅读时穿插一些轻松的色彩,同时也时时激励我们不要放弃心中的纯真与梦想。
柯达倒闭了,诺基亚倒下了,日本电器企业也突然得了瘟病,世界变化太快,互联网正在改变一切,而我们很多传统企业还存在着各种幻想,还想用过去那套成功的办法来麻痹自己,它们甚至不愿意面对自己已经面临淘汰的现实。再过几年,它们回首这个剧烈变革的美好时代,如果我们没能参与进来,没能积极去拥抱互联网,那么最终被时代所抛弃,那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啊。积极加入这个洪流吧,这个美好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写这本书,一开始用了4天时间,就洋洋洒洒写了很多,比写PPT还快,这是我始料未及的。而且还想起很多想写的,有一刻我差点以为自己是个作家!还好,洗把脸就醒了。后来和几个朋友聊起这件事,给他们看了看我的初稿,大家觉得好玩是好玩,不过很多地方有点隔靴搔痒,不够痛快。尤其是中信出版社的编辑,给了我一个警醒:你是要出书,人家花钱买你的书,你得对读者负责哦。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似乎有些太随性了。写书其实也是做一个产品,没有对产品精益求精的态度,一定写不好一本书。何况,你要发行,就要对得起买你书的读者。于是接下来,我开始经历那些天天爬格子的朋友们同样的痛苦磨砺。无数个失眠的夜晚,无数次写完又删除。还好,作为曾经的鲇鱼,坚持已经成为我的职业习惯了,而且乐在其中。
最后,我想说,毕竟我不是专职作家,我能做的就是这里的每个字都是自己一个一个敲出来的,所有的建议也都来源于自己的真实感受。不管文字怎么样,我做到了“真实”两个字。这大概是我最大的安慰吧。
好吧,就到此吧!案头上还有几个PPT要写,还有几个产品问题一直没想通,这才是我的本职工作。我只想申明:我本不是鲇鱼,只是当过鲇鱼而已。然后有些小体会,然后就有了这些文字。随性写来,就当和大家唠唠嗑,至于对大家受不受用,我还真不知道。就这样结束吧,如果读者喜欢,给我点赞,哪天我一激动,也许会写个续集。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呢?借用马云那句话: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传统产业要拥抱互联网有一定困难,但2015年是SOHO拥抱互联网,开启第二次转型的元年。互联网将重建世界新秩序,我们对此还不够了解。所以我们都在学习。《互联网鲇鱼法则》讨论的是如何正确发掘互联网人才的问题,我相信是我需要学习的关键问题。
—— 潘石屹(SOHO中国董事长)
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产品为王的时代。就拿媒体行业来说,编辑、记者需要转变,需要学习,需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产品人。《互联网鲇鱼法则》是从鲇鱼角度写转型,却实实在在是在教沙丁鱼(传统企业人)如何求生。
—— 陈彤(小米科技副总裁,原新浪网总编辑)
爱奇艺是最早为互联网电视提供服务的视频服务商,我们能真切感觉到传统家电企业转型时传统思维模式与互联网思维的激烈碰撞。《互联网鲇鱼法则》的作者是家电行业互联网转型的一个典型实践者,他提到的许多实际问题尖锐而又真实,值得管理者好好思考。
——龚宇(爱奇艺创始人、CEO)
小米的核心竞争力其实就是聚集了一批能人,我的梦想就是跟比我杰出的人一起工作,因为杰出的人在一起的效率是最高的。《互联网鲇鱼法则》揭示传统企业转型的最大难题其实也是人。传统企业那种“只用自己人”的用人法则是行不通的。
—— 王川(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北京多看科技 CEO)
毛利率趋0,是互联网区别于工业时代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未来几十年将步入零边际成本社会。商品和服务近乎免费。随着毛利率逐渐趋零,工商管理的边界到了。《互联网鲇鱼法则》用作者的亲身经历,描述了传统企业转型面临的各种尴尬。难能可贵的是,书中给出了一些实际可行的办法,需要传统企业的管理者抛开成见,真正认识到互联网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李善友(中欧兼任教授、创业与投资中心主任;酷6网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