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期行动纲领,旨在应对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端制造业跨越式发展。吴晓波、朱克力等著的《读懂中国制造(2025)》着眼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现实,围绕政策制定背景、行业发展现状、产业变革趋势和具体应对策略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与解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读懂中国制造(2025)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
作者 | 吴晓波//朱克力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期行动纲领,旨在应对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端制造业跨越式发展。吴晓波、朱克力等著的《读懂中国制造(2025)》着眼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现实,围绕政策制定背景、行业发展现状、产业变革趋势和具体应对策略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与解读。 内容推荐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面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加快谋划布局,我国制造业面临“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 吴晓波、朱克力等著的《读懂中国制造(2025)》分为上下两篇共七章,从背景介绍到未来展望,从困局到救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引领“互联网+”到赶超“工业4.0”,全方位多角度地收录了来自经济学家、权威媒体、工程院院士、各领域专家,以及相关领域高级官员的剖析和解读之作。内容扎实、数据丰富,更具深度和前瞻性;既有宏观之策,也有微观之见,是读懂“中国制造2025”权威和必备之作。 目录 序章 【上篇 背景篇】 第一章 中国制造的困局 “价廉物美”的时代可以结束了 一个从杭州到法国的马桶套 摆脱中国制造浮噪症 中国制造仍处价值链低端 中国制造亟需重整价值 中国的制造业阵痛 第二章 救赎中国制造 “中国梦”仍需商业救赎 制造业的春天并未远离 用精益方法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 提升“中国制造”的关键 中国制造最可怕的对手 中国制造的用工成本思考 第三章 中国制造2025,助圆中国梦 中国制造2025,破题工业强国 数字化智能化,推动“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的转型前景 中国制造2025,拉开三十年磨剑序幕 全球制造业革命下的中国战略追赶 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 【下篇 展望篇】 第四章 智造为锋,寻找中国制造之“心” 中国制造2025:“智”造蜕变 大国崛起,“中国智造”大有可为 从制造到智造,路该怎么走 中国智造的大趋势 中国智造的使命 “智造”化的未来工厂 中国制造2025:“智”造蜕变 大国崛起,“中国智造”大有可为 从制造到智造,路该怎么走 中国智造的大趋势 中国智造的使命 “智造”化的未来工厂 第五章 剑指未来,开启机器人时代 工业机器人夯实“中国智造”基础 机器换人:静悄悄的变革 机器换人是大趋势 机器换人,把人换到何处 迎接“机器人革命”,中国任重道远 “机器换人”浙江样本调查 第六章 网络为翼,引领“互联网+”潮流 互联网+,制造强国的新引擎 互联网+工业,重塑制造业“微笑曲线” “互联网+”战略指引中国制造走向2025 工业互联网推动万物互联 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 “互联网+”助力“中国制造2025” 第七章 中国制造2025,赶超工业4.0 工业4.0对中国制造2025的启示 中国版“工业4.0”意义重大 中国制造应抓住机遇迈向“工业4.0” 工业4.0的两大核心驱动力 “中国制造”须向“德国制造”学什么 中国发展工业4.0大有机会 附录 《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 试读章节 曾经是中国最大的彩电工厂四川长虹的董事长倪润峰更是总结过一个“30%生死线”的竞争规律:在同等功能的前提下,长虹彩电必须比日本和欧洲品牌便宜30%,这是必须守住的“生死线”。 这条“生死线”,我们守了30年。 这条“生死线”还守不守得住?到了今天,我们似乎应该回答这样的问题了:我们还应不应该去守这条“生死线”? 再回头说那只打火机。 就在那位年轻的温州老板豪气万丈地拍桌子的时候,我拿起他的打火机,连打了三次才打出火,而那块薄薄的钢片却差点掉下来。他很坦然地对我解释说:“这是一次性打火机,很多人用几回就丢了,没必要像日本人做得那么结实。” 这个细节里隐含着一个事实,即温州打火机的巨大价格优势,除了来自各项成本的落差之外,其实也来自配件质量和用户体验的刻意下降。此外,作为产业的模仿和后进者,不必在技术迭代上进行投入。 因此,所谓的“价廉物美”,“价廉”是硬邦邦的,“物美”则其实未必。 从2003年前后开始,随着国内原材料和劳动成本的轮番上涨,温州打火机工厂的压力越来越大,行业平均利润率跌到2%的可怜水平,大量工厂倒闭转产,3000多家企业缩水至百余家,且全数苟延残喘,而在这些年里,温州人对打火机产业的技术迭代进步的贡献几乎为零。 小小的打火机,是一个小小的缩影,从中可以读出一代人的野心、付出与局限。 制造业可谓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它的可持续成长取决于量与质的均衡递进。30多年来,我们的制造产能已经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从纽扣、家电到汽车、手机,无一不列全球第一,可是,赖以制胜的成本优势却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了,因此,“价廉物美”的空间其实已经被极端地压扁。 更重要的是,当今中国出现了数以亿计的中产阶层人士,他们开始认真地关注商品的质量与性能,这一族群有四个显著的消费特性。 第一,他们是典型的性能偏好者。即便是去买一双运动鞋,他们也明确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慢跑鞋,还是休闲鞋,或是登山鞋。而拉开他们的衣柜,一打清清爽爽的衬衫,春秋两季各有不同,正式休闲必须分别。细分意味着品位,品位诉求于品质,品质指向品牌。 第二,他们是精明的广告辨识者。粗鄙的、脑白金式的洗脑广告在他们看来是对智商的侮辱,他们迷信体验,更愿意相信来自同一审美水平的口碑传播。他们很难认同一个品牌,不过一旦入得法眼,却会成为持续的消费者和慷慨的分享者。 第三,他们愿意为高品质埋单。他们相信好的商品就应该有相匹配的价格,这既是对商品提供者的尊重与犒劳,也是对自我品位的一次认可。消费行为的必需性让位于审美性,他们愿意为服务埋单,为设计埋单,为技术埋单,为流行元素埋单,商品提供者的每一份用心都值得用更多的金钱予以肯定。 第四,商品的定价与成本无关。而取决于消费者心理的价值认同。一只小坤包是用真皮还是人造革制成的,与它的标价是3万元还是1000元无关,那些订购12万元一只苹果智能手表的尝鲜者,对手表配件的制造成本毫无兴趣。 这些新的消费特性,是物质充沛时代的标志,意味着新的主流消费理念的变革,而它们无一不是对“价廉物美”观念的扬弃。 “价廉物美”的时代可以结束了。让人稍稍感到失望的是,当今国内的绝大多数制造商并没有察觉这一潮流的改变,甚至在新兴的互联网产业里,我们仍然目睹的是陈旧的“价廉物美”战略的延续。 我们看到一些新锐的企业家,穿着乔布斯式的牛仔裤,站在硕大的LED(发光二极管)屏前,非常细致地告诉台下的听众,他们即将面世的衬衫,用了全世界最好的棉线、最好的印染工艺、最好的免烫技术,无论从质量到品相,还是从舒适度到体面,都堪比新光百货所有售价几千元的衬衫,而价格却只需129元。 P6-7 序言 序章 制造强国,梦想如何成真 ——专访工信部部长苗圩 在全球主要大国近年来纷纷高度重视制造业,并用新技术重塑制造业的背景下,2015年5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该纲领将制造业定位成“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提出了建设制造业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015~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2025~2035年,达到制造强国阵营的中等水平;第三步,2035~2049年,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中国制造2025”,就是这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是未来十年指导各级政府相关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宏图大略如何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制造强国的梦想如何才能成真? 本文为《财经》记者对工信部部长苗圩的专访。工信部是《中国制造2025》的牵头起草单位,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也设在工信部,苗圩则是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领导小组组长,是国务院副总理马凯。 创新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核心 记者:2015年以来,中央和国务院连续发布了几个指引改革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文件,3月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5月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7月的《“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在您看来,这些文件中体现出来的理念和思路,跟过去有何不同?这三份文件有何逻辑关系? 苗圩:这些文件的理念和思路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政府新思路、新观念在具体领域的体现。 与过去相比,这些文件的理念和思路更加突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更加突出创新驱动。《若干意见》强调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方面的重要地位;《中国制造2025》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指导意见》提出以融合促创新,最大程度汇聚各类市场要素的创新力量,推动融合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新支柱。 二是更加突出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中国制造2025》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战略支撑和保障,努力破除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层次矛盾,激发市场活力;《指导意见》则充分发挥互联网对资源的逆向重组作用,倒逼相关产业领域加速变革。 三是更加突出人才为本。人才强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人才为先的发展思路;《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要加快培育制造业发展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 从三者的逻辑关系来看,《若干意见》是体制机制层面的保障,是对工业发展制度环境的建设,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是对制造业重点领域和任务的谋划,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指导意见》是对制造业发展方式和途径的指引,是制造业发展的手段。 记者:《若干意见》中提到“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在您看来,就政府而言,制约创新的最大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是什么? 苗圩: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但目前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依然薄弱,许多领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企业尚未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制约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 “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就是要把创新打造成为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核心力量。 要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强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 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力争在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大数据、智能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更加注重“四基”发展,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及产业技术基础方面不断提升发展水平。 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机制,充分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 …… 苗圩:乐观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上,各方对制造强国认识达成了共识。在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制定《中国制造2025》过程中,广泛征求并采纳了有关部门、单位、企业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2015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制造2025》省部级专题研讨班,进行了系统学习,进一步统一了认识。 各地积极性也很高,江苏、福建等地已经制定实施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方案或实施意见等,这将会极大地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有效落实。 二是组织保障上,组织实施机制已经建立。在国家层面,已经建立《中国制造2025》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将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做到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共同协商,统筹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提升决策质量。在中央和地方联合推进方面,正在建立部省联动机制,可更多地发挥好地方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具体工作上,执行的针对性较强。《中国制造2025》是制造业未来十年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要考虑制造业的整体布局,但又不能面面俱到。为此,《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等9项主要任务,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等5项重大工程以及1+X规划体系编制工作,使得推进制造强国拥有具体的工作抓手。 不乐观的因素也有三个:第一,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为追求经济规模和增速,各地区有可能出现一哄而上盲目布局的局面,对有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二,从制造业发展规律看,推进制造业由大变强需要政府在支持手段、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入持续的政策创新,这需要一个不断探索、试错的过程,难以一蹴而就,更不能急于求成。第三,《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涉及多个部门,如何真正实现部门间政策资源的联动,仍需进行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记者:在《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结尾,也提到要“建立《中国制造2025》任务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完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这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实施保障机制,该机制具体如何建立,您能否谈谈您的想法? 苗圩:相关各方能否落实和执行好,是《中国制造2025》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之处。在这方面,基本的工作方法是把战略变成规划,把规划变成计划,把计划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实在效果。 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有几个方面要注意:一要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年度计划。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提出年度工作重点的基础上,明确工作目标、具体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部内也制订了工作计划,明确了具体目标和时间要求,按分工抓好落实。加强对年度工作计划执行的跟踪、督促和检查。我们将建立定期信息报送机制,及时了解重要工作进展情况,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提交领导小组审议。组织战略咨询委的专家们动态发布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绿皮书,经领导小组会议审定后执行,每两年更新一次,在技术层面上做到及时调整和修正。 二要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加强工作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重点工作进展定期向领导小组及国务院领导汇报。及时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实施情况进行执行情况评估,既包括全面的总体评估,也包括专题性、重点领域的评估,结合新的发展形势和评估结果,对《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目标、重点领域发展目标、战略支撑保障等进行及时调整。 三是建立重大产业工程布局工作机制。对各地规划、工程的落实进展统筹协调。选出基础扎实、条件好的地区和企业,承担相关重点任务,为全国做出表率、树立标杆;在一些关键领域我们还要完善机制,实现竞争择优,避免一哄而上,盲目发展。 书评(媒体评论) 不要低估中国制造业持久的比较优势,更不要得出“中国制造没戏了”的轻率结论。在生产率较快提高的前提下,工资上升不但不会丧失市场竞争力,反而可以让国内市场变得越来越厚实,成为培育较高品质中国制造能力的一个规模极其巨大的温床。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 在中国,“工业4.0”概念也非常热,李克强总理将其视为中德技术合作的核心。“工业4.0”代表了这样一种愿景:如果把生产流程中的不同实体联系起来,这些不同的实体会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并且更容易设计出个性化的产品。 ——克里斯托夫·梅内尔德国国家科学工程院院士、工业4.0之父 即使面临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中国制造在全球的优势依旧相当突出,是世界上制造业高、中、低端产业链条相对比较完善的少数国家之一,并且有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雄厚实力做坚强后盾。问题关键在于能否突破自身体制壁垒,在高端制造领域确立地位。 ——知名评论人石述思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