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底朋友说:“人底自由和希望,一到海面就完全失掉了!因为我们太不上算,在这无涯浪中无从显出我们有限的能力和意志。”
我说:“我们浮在这上面,眼前虽不能十分如意,但后来要遇着底,或者超乎我们底能力和意志之外。所以在一个风狂浪骇底海面上,不能准说我们要到什么地方就可以达到什么地方;我们只能把性命先保持住,随着波涛颠来播去便了。”
我们坐在一只不如意的救生船里,眼看着载我们到半海就毁坏底大船渐渐沉下去。
我底朋友说:“你看,那要载我们到目的地底船快要歇息去了!现在在这茫茫的空海中,我们可没有主意啦。
幸而同船底人,心忧得很,没有注意听他底话。我把他底手摇了一下说:“朋友,这是你纵谈底时候么?你不帮着划桨么?”
“划桨么?这是容易的事。但要划到哪里去呢?”
我说:“在一切的海里,遇着这样的光景,谁也没有带着主意下来,谁也脱不了在上面泛来泛去。我们尽管划罢。”
她们还在园里玩,也不理会细雨丝丝穿入她们底罗衣。池边梨花的颜色被雨洗得更白净了,但朵朵都懒懒地垂着。
姊姊说:“你看,花儿都倦得要睡了!”
“待我来摇醒它们。”
姊姊不及发言,妹妹底手早已抓住树枝摇了几下。花瓣和水珠纷纷地落下来,铺得银片满地,煞是好玩。
妹妹说:“好玩啊,花瓣一离开树枝,就活动起来了!”
“活动什么?你看,花儿底泪都滴在我身上哪。”姊姊说这话时,带着几分怒气,推了妹妹一下。她接着说:“我不和你玩了,你自己在这里罢。”
妹妹见姊姊走了,直站在树下出神。停了半晌,老妈子走来,牵着她,一面走着,说:“你看,你底衣服都湿透了,在阴雨天,每日要换几次衣服,教人到哪里找太阳给你晒去呢?”
落下来底花瓣,有些被她们底鞋印入泥中;有些粘在妹妹身上,被她带走;有些浮在池面,被鱼儿衔入水里。那多情的燕子不歇把鞋印上的残瓣和软泥一同衔在口中,到梁间去,构成它们底香巢。
我叫同伴到钓鱼矶去赏荷,他们都不愿意去,剩我自己走着。我走到清佳堂附近,就坐在山前一块石头上歇息。在瞻顾之间,小山后面一阵唧咕的声音夹着蝉声送到我耳边。
谁愿意在优游的天日中故意要找出人家的秘密呢?然而宇宙间的秘密都从无意中得来。所以在那时候,我不离开那里,也不把两耳掩住,任凭那些声浪在耳边荡来荡去。
辟头一声,我便听得:“这实是一个难解决的问题。……”
既说是难解决,自然要把怎样难底理由说出来。这理由无论是局内、局外人都爱听底。以前的话能否钻入我耳里,且不用说,单是这一句,使我不能不注意。
山后底人接下去说: “在这三位中,你说要哪一位才合适?……梅说要等我十年;白说要等到我和别人结婚那一天;区说非嫁我不可,——她要终身等我。”
“那么,你就要区罢。”
“但是梅底景况,我很了解。她底苦衷,我应当原谅。她能为了我牺牲十年底光阴,从她底境遇看来,无论如何,是很可敬底。设使梅居区底地位,她也能说,要终身等我。”
“那么,梅、区都不要,要白如何?”
“白么?也不过是她底环境使她这样达观。设使她处着梅底景况,她也只能等我十年。”P22-24
许地山作为作家,是小说创作和散文写作双栖而且都取得了成就的作家。他写了不少随笔小品,这些是纯粹的文学散文;同时,他又是学者、评论家,这就使他的散文创作有了一定的丰富性、文化味。关于许地山散文的特色与风格,沈从文先生的概括也许是最得个中三昧的:“在中国,以异教特殊民族生活,作为创作基本,以佛经中邃智明辨笔墨,显示散文的美与光,色香中不缺乏诗,落华生为最本质的使散文发展到一个和谐的境界的作者之一……这调和,所指的是把基督教的爱欲,佛教的明慧,近代文明和古旧情绪,糅作一处,毫不牵强的融成一片。”(《论落华生》)
无疑,最能体现许地山散文风格特色的,是他的第一个散文集《空山灵雨》——这也是五四以后最早结集出版的小品散文集之一。这四十余篇随笔小品,主题繁富,意绪驳杂,情调低沉,思想隐晦,有着浓厚的神秘虚无色彩,冠以“空灵”,可谓恰如其分。这些作品篇幅比较小,但却大多有一定的故事性,有些像所谓“微型小说”,体现了许地山散文“小说化”的特点——这在现代散文史上,几乎是独一无二的。本书的第一部分,就收录了《空山灵雨》的全部。
不过,许地山的散文作品并不总是那样隐晦神秘,他也有针对现实、旗帜鲜明的作品。本书第三部分所选,就是这样的篇什。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心国运的爱国情怀,尊崇劳动的人本精神,教导青年的殷切期望……这些作品,今天的我们,也应该读读。
许地山有一组书信体作品,称为《无法投递之邮件》。此外,他还有情书、家书。这些作品主题、风格不同,甚至可以说迥异,但体裁是基本相同的。本书把这一类作品集中为一辑,希望读者诸君不会感到太过唐突。
许地山游踪不算局促,但游记作品似乎不多。本书把他的三篇游记安排在一起,同时把有关地理胜迹的两篇——《燕京大学校址小史》、《香港考古述略》,放在一辑。作者曾分别居住京、港,又曾在燕京大学掌教席,踏勘、游览、研究,这些作品自然要比走马观花之作深入一些。
如前所述,许地山也是学者,他的宗教、民俗以及文艺研究都十分突出,有专著,有散论。尤其是散论,在悉心探讨的基础上谈一得之见,再加上以文学家的生花妙笔来论述,文章就既有知识含量,又颇能引人人胜了。
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主要是记人的文章,有写自己的,有忆亲友的。亲人有祖母、有父亲;或者,读者也可以把前边的《旅印家书》(给夫人的信)拿来一起同读。特别的是,许地山的回忆文(传),并不直叙其人,而是由别的事情引到人物,写来跌宕生姿,不同凡响。最后的一篇《蔡孑民先生底著述》,谈蔡元培先生的著述,可见蔡先生教育家之外另一重身份上所取得的成就。这不仅不应该算乖离主题、编例,或许也可以与这套丛书中的《蔡元培散文》卷“互文见意”吧?
编者
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具有突出的地位,这恐怕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在文体以有韵无韵区分的时代,散文与韵文相对,固然得占大半壁江山;即使是到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学体裁齐备的时代,散文亦是一方重镇。近世以来,其他文学样式尤其是小说等长足发展,但散文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彩,不但有作家钟情此种文体,专事散文随笔的创作而卓成大家,即使以其他体裁创作为主的作家,也或多或少地从事过散文写作;而且由于散文体裁较为广泛的适用性,众多不以作家名世的人也留下了丰富的散文作品。这些散文作品不仅是我们的文学遗产,也是我们的思想文化遗产,其所蕴涵的滋育我们的营养真可谓“无穷无尽”。正是为了较为系统地整理这笔宝藏,挖掘其丰富营养,我们编辑出』扳了这套丛书。 .
这套丛书计划以二十世纪初为起点,以人为单位,从我国历代散文作家中选取名家精品,汇成丛集。入选作者除专门的散文家之外,自然也包括其他作家,甚至不以作家名世的作者;与此相应,不仅选取狭义的纯粹散文作品,也选取那些在历史上曾经影响甚巨但不那么纯粹的大散文作品,从而不仅体现散文的文学价值,更体现散文创作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价值。也可以说,这是这套散文丛书最为突出的特色——不仅是文学的,更是思想文化的;不仅关乎写作技巧,更是关乎素质养成;不仅可供了解作家作品,更可以由此体察历史洪流、社会巨蛮的大风景……
丛书所选各家散文的编排,或按其原集编排,或重新分辑编排,一视作者原作情况而定。选文除作必要的技术处理外,其余一仍其旧,以见作品原貌。为了阅读的方便,对一些于今天的读者不太熟悉的专门术语等作了适当的注释。关于具体的编选情况,以及作者及其作品的情况,每一集后缀以编后语,给以简略的说明。
丛书计划分批相对集中出版,先期推出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名家名作,随后向两个方向延伸,陆续成其规模,期于有所贡献。
愿广大读者襄助之;愿广大作者襄助之。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这本《许地山散文》是“中华散文百家”丛书中一册,收录了许地山的作品。
《许地山散文》收录了《青年节对青年讲话》;《上景山》;《先农坛》;《忆卢沟桥》;《燕京大学校址小史》;《香港考古述略》;《国粹与国学》;《礼俗与民生》;《民国一世》;《创作底三宝和鉴赏底四依》;《怡情文学与养性文学》等作品。
这套“中华散文百家”丛书最为突出的特色——不仅是文学的,更是思想文化的;不仅关乎写作技巧,更是关乎素质养成;不仅可供了解作家作品,更可以由此体察历史洪流、社会巨变的大风景……
这本《许地山散文》是其中一册,收录了许地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