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这是我离开你,第五次度中秋,在这异乡——在这愁人的异乡。
我不忍告诉你,我凄酸独立在枯池旁的心境,我更不忍问你团圆宴上偷咽清泪的情况。
我深深地知道:系念着漂泊天涯的我,只有母亲;然而同时感到凄楚黯然,对月挥泪,梦魂犹唤母亲的,也只有你的女儿!
节前许久未接到你的信,我知道你并未忘记中秋;你不写的缘故,我知道了,只为了规避你心幕底的悲哀。月儿的清光,揭露了的,是我们枕上的泪痕;她不能揭露的,确是我们一丝一缕的离恨!
我本不应将这凄楚的秋心寄给母亲,重伤母亲的心;但是与其这颗心,悬在秋风吹黄的柳梢,沉在败荷残茎的湖心,最好还是寄给母亲。假使我不愿留这墨痕,在归梦的枕上,我将轻轻地读给母亲。假使我怕别人听到,我将折柳枝,蘸湖水,写给月儿,请月儿在母亲的眼里映出这一片秋心。 挹清嫂很早告诉我,她说: “妈妈这些时为了你不在家怕谈中秋,然而你的顽皮小侄女昆林,偏是天天牵着妈妈的衣角,盼到中秋。我正在愁着,当家宴团圆时,我如何安慰妈妈?更怎能安慰千里外凝眸故乡的妹妹?我望着月儿一度一度圆,然而我们的家宴从未曾一次团圆。”
自从读了这封信,我心里就隐隐地种下恐怖,我怕到月圆,和母亲一样了。但是她已慢慢地来临,纵然我不愿撕月份牌,然而月儿已一天一天圆了!
十四的下午,我拿着一个月的薪水,由会计室出来,走到我办公处时,我的泪已滴在那一卷钞票上。母亲!不是为了我整天的工作,工资微少,不是为了债主多,我的钱对付不了,不是为了发的迟,不能买点异乡月饼,献给母亲尝尝,博你一声微笑。只因:为了这一卷钞票我才流落在北京,不能在故乡,在母亲的膝下,大嚼母亲赐给的果品。然而,我不是为了钱离开母亲,我更不是为了钱弃故乡。
你不是曾这样说吗,母亲:
“你是我的女儿,同时你也是上帝的女儿,为了上帝你应该去爱别人,去帮助别人。去吧!潜心探求你所不知道的,勤恳工作你所能尽力的。去吧!离开我,然而你却在上帝的怀里。”
因之,我离开你漂泊到这里。我整天的工作,当夜晚休息时,揭开帐门,看见你慈爱的像片时,我跪在地下,低低告诉你:
“妈妈!我一天又完了。然而我只有忏悔和惭愧!我莫有检得什么,同时我也未曾给人什么!”
有时我胜利的微笑,有时我痛恨的大哭,但是我仍这样工作,这样每天告诉你。
这卷钞票我如今非常爱惜,她曾滴满了我思亲泪!但是我想到母亲的叮咛时,我很不安,我无颜望着这重大的报酬。
因此,我更想着母亲——我更对不起遥远的山城里,常默祝我尽职的母亲!
十五那天早晨很早就醒了,然而我总不愿起来;母亲,你能猜到我为了什么吗?
林家弟妹,都在院里唱月儿圆,在他们欢呼高吭的歌声里,激荡起我潜伏已久的心波,揭现了心幕底沉默的悲哀。我悄悄地咽着泪,揭开帐门走下床来;打开我的头发,我一丝一丝理着,像整理烦乱一团的心丝。母亲!我故意慢慢地迟延,两点钟过去了,我成功了的是很松乱的髻。
小弟弟走进来,给我看他的新衣裳,女仆走进来望着我拜节,我都付之一笑。这笑里映出我小时候的情形,映出我们家里今天的情形;母亲!你们春风沉醉的团圆宴上,怎堪想想寄人篱下的游子!
我想写信,不能执笔;我想看书,不辨字迹;我想织手工,我想抄《心经》;但是都不能。我后来想拿下墙上的洞箫,把我这不宁的心绪吹出;不过既非深宵,又非月夜,哪是吹箫的时节!后来我想最好是翻书箱,一件一件拿出,一本一本放回,这样挨过了半天,到了吃午餐时候。
不晓的怎样,在这里住了一年的旅客,今天特别局促起来,举箸时,我的心颤跳得更利害;不知是否,母亲你正在念着我?一杯红滟滟的葡萄酒,放在我面前,我不能饮下去,我想家里的团圆宴上少了我,这里的团圆宴上却多了我。虽然人生旅途,到处是家,不过为了你,我才绻恋着故乡;母怀是我永久倚凭的柱梁,也是我破碎灵魂,最终归宿的坟墓。
母亲!你原谅我吧!当我情感流露时,允许我说几句我心里要说的话,你不要迷信不吉祥而阻止,或者责怪我。
我吃饭时候,眼角边看见炉香绕成个璀字,我忽然想到你跪在观音面前烧香的样子,你惟一祷告的一定是我在外边“身体康健,一切平安”!母亲!我已看见你龙钟的身体,慈笑的面孔;这时候我连饭带泪一块儿咽下去。干咳了一声,他们都用怜悯的目光望我,我不由地低下头,觉着脸有点烧了。母亲!这是我很少见的羞涩。
林家妹妹,和昆林一样大;她叫我“大姊姊”;今天吃饭时,我屡次偷看她,不晓得为什么因为她,我又想起围绕你膝下,安慰欢愉你的侄女。惭愧!你枉有偌大的女儿;母亲!你枉有偌大的女儿!P1-3
徜徉陶然亭畔,恐怕没有谁会忽略那里的高君宇、石评梅墓,因为那“冰雪友谊”、凄婉爱情,因为他们的人格和才华,甚至会吟出他们那诗一般的文句。
是的,说到石评梅,就不能不提高君宇。虽然石评梅因为初恋创痛的井绳之惧而退回了高送给她的题诗红叶,但在高身后她又始终珍藏这片红叶,并在文字中屡屡回忆他们的交往,倾吐她的满腔情愫,离开高君宇,就无法了解她的许多文章,也无法理解这些文章体现的情韵。同样不能不提及的是庐隐与陆晶清,她们是石评梅女师大的同学、好友,又有深切的文字交流,其中不少文字就是以相互间书信的体式出现的。另外,石评梅乳名心珠,学名汝璧,评梅以及波微、漱雪、林娜、冰华等都是她的笔名,了解这些,也有助于进入她的作品。
石评梅的散文,在她去世后不久,由友人编为《偶然草》和《涛语》两个集子刊行,包括了她的绝大部分散文作品。我们的这个选集,首先就全部收录了这两个集子。第一部分的是《涛语》,文章写作的跨度很长,切入角度也颇为丰富,与作者相关的“人物”均已登场,但较少涉及社会问题。第二部分的是《偶然草》,这个集子原分两个部分,上部讫《墓畔哀歌》,下部起《偶然草》,内容要丰富得多。两个集子之外散见的部分文章,安排为第三辑。
石评梅是女师大事件和“三一八”惨案某种程度上的亲历者,而在事件中牺牲的刘和珍等又是她的好友,因而她对事件的记述和剖析应该是详尽和深刻的。缘此,本集特意专设一辑,不避重复,收录相关的四篇文章,以认识事件的真相,同时也可以为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作个佐证。当然,本集中不止这四篇文章谈及那一事件,此外的《深夜絮语》、《寄海滨故人》等篇,也是有关的篇什。无疑,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已经跳出了个人情感的小圈圈,关注更为广大的事情,也表达了更为深广的情感和思考。
石评梅的大部分作品属于自诉或自剖的性质,主题有限,体式也不多。之外的作品,最多的是书信和游记。她的游记比较集中,有《模糊的余影》和《烟霞余影》两个总名,前者是游学旅行记,并不纯粹记述山水名胜,有点像胡适博士的游记;后者比较纯粹,但只有两题。本集从中选录部分相对纯粹的,这些篇章或许可以更为突出地体现这位才女的“才学”的一面,诸如对古诗词的熟稔,对楹联的喜好,写景的从容,文笔的雅洁……
最后,本集收录了一篇发刊词,一篇读书记,它们都反映了作者的创作观,对理解其作品不无裨益。另外,庐隐、陆晶清的作品多有涉及石评梅者,尤其是庐隐的《石评梅略传》,它们是了解石评梅生平、思想和创作的宝贵资料,也是优秀的散文名篇,值得一读。
编者
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具有突出的地位,这恐怕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在文体以有韵无韵区分的时代,散文与韵文相对,固然得占大半壁江山;即使是到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学体裁齐备的时代,散文亦是一方重镇。近世以来,其他文学样式尤其是小说等长足发展,但散文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彩,不但有作家钟情此种文体,专事散文随笔的创作而卓成大家,即使以其他体裁创作为主的作家,也或多或少地从事过散文写作;而且由于散文体裁较为广泛的适用性,众多不以作家名世的人也留下了丰富的散文作品。这些散文作品不仅是我们的文学遗产,也是我们的思想文化遗产,其所蕴涵的滋育我们的营养真可谓“无穷无尽”。正是为了较为系统地整理这笔宝藏,挖掘其丰富营养,我们编辑出』扳了这套丛书。 .
这套丛书计划以二十世纪初为起点,以人为单位,从我国历代散文作家中选取名家精品,汇成丛集。入选作者除专门的散文家之外,自然也包括其他作家,甚至不以作家名世的作者;与此相应,不仅选取狭义的纯粹散文作品,也选取那些在历史上曾经影响甚巨但不那么纯粹的大散文作品,从而不仅体现散文的文学价值,更体现散文创作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价值。也可以说,这是这套散文丛书最为突出的特色——不仅是文学的,更是思想文化的;不仅关乎写作技巧,更是关乎素质养成;不仅可供了解作家作品,更可以由此体察历史洪流、社会巨蛮的大风景……
丛书所选各家散文的编排,或按其原集编排,或重新分辑编排,一视作者原作情况而定。选文除作必要的技术处理外,其余一仍其旧,以见作品原貌。为了阅读的方便,对一些于今天的读者不太熟悉的专门术语等作了适当的注释。关于具体的编选情况,以及作者及其作品的情况,每一集后缀以编后语,给以简略的说明。
丛书计划分批相对集中出版,先期推出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名家名作,随后向两个方向延伸,陆续成其规模,期于有所贡献。
愿广大读者襄助之;愿广大作者襄助之。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这本《石评梅散文》是“中华散文百家”丛书中一册,收录了石评梅的作品。
《石评梅散文》收录了《花神殿的一夜》;《春之波》;《心之波》;《同是上帝的儿女》;《梅花小鹿》;《灰烬》;《绿屋》;《法沁》;《雪夜》;《爆竹声中的除夕》;《报告停办后的女师大》等作品。
这套“中华散文百家”丛书最为突出的特色——不仅是文学的,更是思想文化的;不仅关乎写作技巧,更是关乎素质养成;不仅可供了解作家作品,更可以由此体察历史洪流、社会巨变的大风景……
这本《石评梅散文》是其中一册,收录了石评梅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