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淡如菊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瑾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瑾,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山西晚报编辑。在她而言,生活的许多乐趣来自于读书、听音乐、看电影和旅行,而所有这些,又都化作了一篇篇的文字。淡定与超然,乃人生的至高境界;宁静与沉思,则是文字的终极意义。这,就是她看待世界的眼光。

张瑾的散文常常有着不同于流行的、时尚的、被称之为“小女人散文”的精彩叙事和生动描绘,她常常能够发现一些被我们忽略的事情。这里也能反映女性作家心灵细腻和敏感的特点。

内容推荐

“所谓人淡如菊,便是要去掉心中的纷扰,以清雅的姿态低调地生活在自,己应该生活的世界里,爱别人,也爱自己”。这是作者给出的人生基调,一种生活的态度。

本书是山西晚报编辑张瑾的散文集。她的散文常常有着不同于流行的、时尚的、被称之为“小女人散文”的精彩叙事和生动描绘,她常常能够发现一些被我们忽略的事情。

目录

一、颜色的思绪

 人淡如菊

 米色

 黑色

 灰色

 快乐

 告别

 幸福

 清洁

 优雅

 恐惧

 理想

 尾声

 最美

 南柯一梦

二、面对花

 安静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秘密

 两件事

 非规定动作

 懒洋洋

 玻璃之城

 幻想,以至成真

 我和我追逐的梦

 好花好天

 向高贵靠拢

 似这般姹紫嫣红开遍

 是哪处曾相见,相看俨然

 人生若只如初见

 北岛:寂寞的诗人

 我爱JOSH EROBAN

 欲望,有时意味着毁灭

 忧伤与平静共舞

 温柔与善良共舞

 董桥先生的散文

三、爱要怎么说

 暗恋

 永恒

 终点

 分离

 关于爱情

 爱到不能爱

 错过的缘分

 跟最爱的人团圆

 婚姻

 如果不够爱

 因为你已绽放在我心里

 醉笑陪君三万场

 做独立的女人

四、生活的呢喃

 带子情结

 天蓝色短裙

 柔软

 晚睡

 梦境

 天热了

 平静人生

 音乐人生

 永恒的羽翼

 沉默男人

 翩若惊鸿

 抽烟的女人

 朋友C

 烧鹅仔的歌声

五、行走的滋味

 瞬间

 海边

 失语

 断桥不断

 石头恋人的情人谷

 和尚

 诗意江南

 云南印象

后记:最好的礼物

试读章节

我一直认为自己生性冷淡,不喜欢和人过分近距离地相处,想要很多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喜欢静静地,甚至是冷冷地呆在某一个角落里,看着有些人如醉如痴地去表演,内心里带着一种淡淡的厌恶。后来我想,其实那种冷淡里带有浓烈的个人色彩。我常常在心里批判某人,以自我的标准。用网友自度的话来说,是有一点“慢”,因为心里有不平等,所以傲慢。谦虚才是真正的有人缘,要跟每一个人结善缘,他们是“前生父母未来佛”。虽然并不是很能参透其中的道理,但却为自己曾经有过的一些想法而汗颜。那些想法是多么的狭隘,我想每一个人在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时,其实都会感到难过。所以从前那种冷淡并不是真正的清淡,而是傲慢。

这个周末一个朋友跑来找我诉说工作中的烦恼,从头到尾,讲得很详细,也讲得很激昂,就差声泪俱下。我但笑不语,沉默倾听。多年以前,我也曾经像她一样,为了工作中的些许小事而烦恼,有时甚至本末倒置,让这些烦恼淹没了生活中的众多快乐泉源。相信那时我与之倾诉的人,一定会以同样惊奇的眼神来看待我:一个人怎么可以以点盖面,把一点小事看得比天大,用一片树叶来代替整个森林?人生总是有这样的时候,别人认为是芝麻,你却偏偏认为是西瓜,什么样的劝说也无济于事,钻进牛角尖里的人很难自拔。如今,朋友所说的那些事情在我看来,竞无法再引起共鸣。我直率地指出她的问题所在,毫不留情,真正的朋友往往应该不吝惜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使被误解,也不应退缩。她低头仔细想想,认同了我的观点。相信有一天,她也会像我一样,用同样的态度来对待同样来找她倾诉的人。人与人之间,常常是这样,其中一个人已经到达了山腰,而另一个人还在山脚徘徊。你无法告诉他山腰有多美,你只能告诉他如何去攀爬,当他有一天也到达了山腰,自会看到那里的美丽风景,并且在那里留下自己的印迹——脚下的,以及心灵的。

丰子恺先生说,人生有三重境界,一为物质人生,处于此种人生境界之人只为物质无虞而活——我想,现今世界有许多人都活在这一重境界里,为物质的丰裕而焦虑挣扎,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二是艺术人生,处于此种境界中的人能让自己完全沉浸于艺术的氛围中,为了钟爱的艺术而忍饥挨饿,忍气吞声,可以不向权贵折腰而乐在其中,所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三是宗教人生,丰子恺先生认为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在经历了前两重境界之后,才会有这第三重境界的心得。而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已进入了这第三重人生,所以他能在杭州的大雪天里,依然赤脚穿着芒鞋而不知寒冷,用破席子卷自己的铺盖而自得其乐,用又破又旧的毛巾而自在又从容。人生活到这个境界,已经是一种真正的大自在,可惜,世上能达到此种境界的人风毛麟角。

记得在丽江时,有菊花展览,里面有我从未见过的大丽菊。它大朵大朵地盛放,香味清雅,姿态傲然。特意跟它合了影,只为喜欢它的气味,欣赏它的姿态。记得有一句诗说“淡极始知花更艳”,牡丹有牡丹的富贵,昙花有昙花的香艳,而菊花,则以清丽取胜。在喜爱它的人心里,它强过牡丹,也胜过昙花。那一刻觉得,那些大丽菊,其实便如已进入第三重境界的人,它的美,在于它独立绽放,而不介意世间的评点。

所谓人淡如菊,便是要去掉心中的纷扰,以清雅的姿态低调地生活在自己应该生活的世界里,爱别人,也爱自己。

圣诞节的晚上,商场限时段打折,经不住诱惑的我和同事挤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浏览着一款款的新式冬装,眼睛不断地在上面逡巡,希望赶紧选中一款把它带回家,好像袋中的钱不是自己辛苦赚来的。

现在的品牌是越来越会做了。每种颜色都分开来挂在那里,艳艳的红也好,翠翠的绿也好,都来养着时尚中人的眼。可是,在那一片繁复的颜色之中,还是一眼就看到了静静的米色。不由自主地拿出那件米色的棉外套,站在镜前比划。知道自己已经有了一件同色的外套,知道冬天里穿着它会显得特殊,知道这个城市的风沙会让它有一天看起来不那么美好,可是,还是执着地就那样穿在身上,享受着镜中那个忽然清亮起来的自己,决心也在刹那间变得坚定,付完款拎着外套走出商场时,感到自己是如此的快乐。

清晨,穿着它在去上班的公车上,看到一群年轻的女学生,在冬季的寒风中嬉笑着等车。羽绒衣、牛仔裤、球鞋、高高扎起的朝天辫,青涩的脸庞、纯真的笑容、嬉闹的姿态,提醒着你她们的青春。忽然想起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时代,穿着玫红的蝙蝠衫、绣着小花的牛仔裤,在和妈妈看完电影后回家的路上憧憬着爱情。年轻的心有着淡淡的忧伤,看到热恋的情侣走过,感到自己是如此的形单影只。那时,怎么会选择米色呢?目光只在俗艳的色彩上停留。

可是,有一天打开衣橱的时候,突然发现再不喜欢那些艳丽的衣服,就像再不会为某些事物而激动得脸红心跳一样。年轻的时候是那样张扬,艳丽得想要所有的人都明白自己。红色代表快乐,黑色代表黯淡,心情随着色彩不断地展现给旁人。既可以和同学在车水马龙的街上举着苹果旁若无人地大嚼,也可以在秋意绵绵的街边对着朋友为了某件伤心的事情挥泪如雨。年轻的时候,从没有想过有一天生命可能会变得平淡。现在,眼神在米色的衣服上留恋的时候,觉得自己是这样的恬淡,没有极致的乐,也没有极致的痛,无所谓悲喜,亦无关于追索,就像一条清浅的小溪,潺潺地均匀地向前流着,没有大海的喧嚣,也没有湖水中的涟漪,就那样流着,什么也不能改变它的速度。

很久以前,看过刘西鸿的一篇小说《黑森林》。里面有一个三十岁的女人很美很有韵味,她穿着红色的羊毛开衫黑色的休闲裤黑色的便鞋,带着儿子去吃一种叫黑森林的冰淇淋,恬静而热烈的气质不断吸引着经过她身边的每一个人。于是,我发誓当自己三十岁的时候也要像她一样,穿上红色的羊毛开衫黑色的休闲裤黑色的便鞋,让自己也能够像她一样美丽成熟。可是,真正到了三十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早已偏执地爱上了米色,才发现自己已经是如此的崇尚简单。不再需要刻意的模仿,自己就是一个独特完整的个体,虽然像中庸的米色一样,排列在那些出挑的颜色里会显得不那么分明,可是,别人的看法真的那么重要吗?独自的盛开自会有令自己沉醉的美丽。

选择米色,其实是生命让自己终于从繁复走向简单,从青涩走向成熟。选择米色,其实是在印证一种必经的成长历程,是激烈过后沉积下来的平淡。喜欢米色,其实是喜欢终于成长起来的、不再彷徨犹豫的自己。P3-6

序言

生活本身就像事先虚构、书写完毕并被不停讲述的小说,有故事,有高潮,也有结尾。人们经历生活的每一个段落,实际上就是在阅读一本大书中的一个个片段。往往的情形是,我们一开始就会被某一个悬念所笼罩,接下来的就是揭开一切悬念的渴念和沉入情节的激情冲开了一切思考。这是故事的魅力,也是人生的魅力,它让我们深陷其中,只是随着命运沉浮,以至于常常忘记了自己。当然,这仅仅是从美学的角度看待人生,我们只是从局外人的方向上观赏自己、认识自己。事实上,我们从来不可能置身事外,人生乃是我们血肉参与的结果,我们沉浸其中,乃是因为我们必须身处其中。中国“五四”先驱者之一的罗家伦先生说:,宇宙和人生都不是一部预先七重封固的天书,乃是要我们一页一页用自己的生命写成的宝典。最后用一个譬喻吧,我们做人,不是在预先排定的一部戏里,去凑一个脚色;我们是要自己用尽心血,去把自己所演出的部分,在剧本中写出;并由自己费尽力气,把这部分很精彩的在宇宙的舞台上演出。”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演出需要一个脚本,即自己所写的脚本,这个脚本不在别处,它默默地铺陈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它的每一句台词以及每一个细节,都要经过理性和情感的推敲和锤炼,否则,我们的演出就不可能精彩。也许这就是哲学家康德所说的“人类内心的道德”,只是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有着各自不同的旋律。更重要的是,这部剧本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规定动作,都不是完全不可更改的,它充满了灵活-性,否则我们就成为一个完全的宿命论的俘虏,或者,我们将失去自己作为主人公的身份。我阅读张瑾的这部散文集,不禁想到了,这是一本作者关y-自己的灵魂笔记,是一部有关自己的剧本的阅读感想,一部看上去断断续续的个人心灵史。这些看去零散的篇章之间,实际上贯穿着生命的基本逻辑,它们的组合亦可看作是一部美丽的人生合奏曲。作者对于生活本身,就像鱼之于水,深切感受水的深广以及波涛汹涌的万千变化,也能常常有着漂亮的飞跃,在水面之上的某一高度上,重新审视自己赖以生存的世界。

在开篇的《人淡如菊》一文中,张瑾坦然讲述了个人的处事宗旨和给出的理由,“所谓人淡如菊,便是要去掉心中的纷扰,以清雅的姿态低调地生活在自,己应该生活的世界里,爱别人,也爱自己”。这是作者给出的人生基调,一种生活的态度。实际上,这乃是一种理想,一种中国传统文人的理想。它让我们想到设计了桃花源的诗人陶渊明,用自己富有禅境的诗歌来描述寂静生活的王维,以及更早时期的古代哲人庄子。从思想方面来看,作者乃是将自己的理想与传统联系起来,但其中却像一个现代的琴师拨动着古老的琴弦,传给我们的仍然是作者自己内心深处爆发出来的悠然万里的颤音。第一个章节的散文,作者将其命名为《颜色的思绪》,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个漂亮的标题,甚至还有点平庸的意味。然而它是准确的,因为它涵盖了人生的丰富多彩,并在文章中使用了一系列颜色来表述了自己对于生活本身的观点以及看待生活的角度、立场、方法,它为我们打开了生命的颜料盒,就像一个充满了好奇心的儿童,为我们描画他所发现的世界。比如,作者在《黑色》一文中,讲述了一个关于黑色的故事——一些幼小的孩子在北京乘坐地铁时,看到了一对身着黑衣的情侣,他们“身材都很高挑,长得都很清秀漂亮,身上都带着一丝莫名的忧郁”。在《灰色》一篇中,作者发现了这一颜色是中国古老传统中的中庸之色,她说:“黑白两色太过极端……两种纯粹,对人的要求过高,除非有相当的气质,否则只会透出呆板与俗气。”重要的是,“灰色是代表了一种人生态度和社会习惯的颜色”,在此,作者指出了东西文化的不同性格,并指出了中国文化偏于内敛含蓄而西方文化偏于张扬外向的特点。一种颜色与一连串社会文化的联想精巧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具有自身逻辑的、可以自证的集成电路,使其通向人生价值的认识之路:“灰色并不是没有脾性,它只是在等待。”

张瑾的散文常常有着不同于流行的、时尚的、被称之为“小女人散文”的精彩叙事和生动描绘,她常常能够发现一些被我们忽略的事情。这里也能反映女性作家心灵细腻和敏感的特点。比如说,《恐惧》一文开篇便说:“夜里回家,一开门,吓了一跳。中午换下的长裤摆在沙发上,黑色的上衣放在它的上面,猛一看好像一个人坐在那里。”这仅仅是一个生活的细节,转眼之间就会消失在繁琐的生活沙海。然而作者对于这样的偶然出现的恐惧,却是刻骨铭心的。因为,这样的恐惧和更为浩大的人生虚无感联系在了一起,她感慨“人的神经,居然如此脆弱”,并常常想到‘‘把自己放逐到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孤独地生活,孤独地死去”。她承认,真正让人恐惧的是不时涌出的某种带有终极意味的念头,这种念头动摇着关于生活实在性的信念和意志,这种恐惧也给人生的圆满带来了怀疑的斑点,存在的荒谬一面暴露出来。这让我们想到了小说家卡夫卡的话:整个世界建基于谎言上。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我怀疑,以及由此带来的忧郁气质,随时都在张瑾的散文中出现。在我们看来,女性总是与忧郁伴随,这说明了她们的天性中已经将一些我们难以窥视到的事物装进了自己的背囊,并以敏感的直觉作出判断。

在作者这部散文集里,有很多篇章是讨论爱情的,这似乎也是女性最为关注的主题,当然也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主题,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张瑾在她的许多作品中,尤其是一些读书类的作品中,不断地对爱情问题进行追问。她阅读《红楼梦》之后,感到生活中爱情的渴望并不能真正地如愿以偿,于是她对童话中王子与公主结合之后的美好生活是怀疑的,认为童话中幸福的尾声“不过是作家寄托于童话中的一个美好的带有欺骗性的愿望”。她看了《生死朗读》之后,感到爱情完全可以穿透年龄的界限,并在漫长的时光中实现灵魂的救赎。作者将爱情用中国古代戏剧《牡丹亭》中的一句话概括: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实际L,这是一种在对一个问题反复审考之后的无奈的迷茫。在另一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公交车上见到的一幕:一个女孩将头靠在男孩的肩上,一对紧紧依偎的爱情形象使自己感动,然而,对一个富有阅历的人来说,“他们,对我而言代表着青春。而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它如云影掠过,只剩下年轻时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山岚”。在这里,爱情不过是立在人生路途某一个地方的忧伤的路标,一个青春时代的承诺渐渐将在时间的箭头上虚化。

可以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散文泛滥的时代。人们不断为不同的散文命名,大散文,文化散文,小女人散文,青春散文,老男人散文……各种不同题材的散文粉墨登场,各种不同职业的人们都开始散文创作,散文真正成为一种“大众文体”。每一个人都有着足够的理由,用散文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在各个大大小小的书店,散文作品摆满了一个个货架,标上了不同的定价。然而,真正的散文作品却不是很多。也就是说,很少有人将散文当作自己的灵魂史来书写,也很少有人把散文创作作为揭示自己、寻找自我的途径。矫饰的情感、虚假的叙事、毫无关联和逻辑性的莫名其妙的升华、似是而非的结论、自欺其人的快乐……充斥于形形色色的散文之中,随之而来的是阅读者的失望、愤怒和悲伤以及散文市场的每况愈下、出版商的焦虑不安和对目前散文的种种抱怨。张瑾的散文创作虽然还有着种种不足,但她所表现出来的真诚,已经给我带来某种创作启示。她的散文总是面对自己,也总是思考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自己的心灵,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幸福和痛苦,以及自己的所愿所行。某种意义上说,一个集体的理性,往往湮灭一个人的理性,一个集体的感情,也往往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大多数人的感情,它的意志在很多时候并不会与个体意志相一致。相反,一个人的感情和理性往往代表着一个集体,一件属于个人的极小的事情所呈现出来的法则,也往往在历史巨事的叙述面前不失其有效性。这就是散文中个体的力量,个体史的力量。

著名诗人艾略特在一篇论文中谈到,诗歌的思维具有四种方式:与其他人说话、相互说话、与自己说话以及与上帝说话。他还提到了诗歌的三种声音:诗人与自己说、诗人与其他人说和通过一个角色来说。不过他所说的更多是从创作技术的角度考虑的。从绝对的角度看待文学创作,其思维可能只有一种方式,其发出的也只有一种声音,那就是与自己说话、与自己的灵魂说话,因为只有这种,才能从根本上撼动阅读者的情感,才能从自己的心灵深处捕捉到深藏于其中的狡黠的精灵。以对文字精准驾驭和对世事洞察入微著称的俄罗斯作家果戈里,临终时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遗言:“不要去思考死魂灵,要想想自己鲜活的心!”张瑾在她的散文中所思考的,正是自己鲜活的心。

后记

有一天早晨做了一个梦,梦见有入执意要送我一个礼物。那时,睡已在逐渐消散,处在将醒末醒的阶段。然而,内心却下意识地不想醒一定要坚持着看到那份礼物。那人递来一个包装精美的玩意儿,小翼翼地拆开一看,居然是一本书。醒来时不觉诧异,是日有所思夜有梦,还是预示着我将很快在现实中得到这份礼物?那个醒来后的早,心情就像窗外的阳光一样灿烂。

从9岁起,我便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收获》《当代》《十月》名作欣赏》……所有家里订阅的杂志都成为我的课外读物。每天写完业之后,就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阳台上,看那些描述成人学界的小说。说对书里叙述的情节似懂非懂,但它们却为一个少女的世界增添了如多的亮丽色彩,以至于成年之后想起那一段单纯的阅读时光,还会从心感到由衷的幸福。后来看到陈丹燕写的一篇散文《阅读的姿势》,就一直在想,我的阅读姿势是怎样的呢?是少年时坐在阳台X-,一个沉浸在小说世界里的样子吧?成年之后,阅读更成为生活中最重要的存要素。再忙再累,也要在睡前就着床头灯,进行一次或长或短的阅旅行。从没想过,如果生命中失去了书会是怎样一番光景。看到电影主死朗读》中男孩米夏为汉娜朗读的画面时,心里感到特别温馨。原阅读是可以打动每一个人的心田的,然而,从未想过有一天会阅读到自己写的书。

20岁的时候,开始认真地动笔写文章,笔触生涩而稚嫩。那些文章,一直尘封在日记本里,从未想过要发表,那时的写作于我而言,更像是一种自娱自乐,一种独自的唱和。每次翻阅那些文字,都有一种恍惚的感觉,因为时间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飞快地奔跑,转眼就将青春甩在身后。而青春,只能从文字里去寻找。后来,不再完全倾向于私人化写作,开始用文字表达对生活的看法,并贴在博客或QQ空间里与朋友们进行交流。只要有一点灵感便记录下来,逐渐地,竟也可以结成一本薄薄的集子。梦想,就是从那时开始变得清晰的,想像有一天家里的书架上,也可以插上一本自己写的书。而现在,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它,是这一生里,生活送给我最好的礼物之一,是让我在暗夜里也会感到欣然欢悦的礼物。所以,真的要感谢所有帮助我完成这个梦想的人。

写作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是随着生命的起伏而不断记录的一种习惯,是夜静更深时与自我的一种清谈。这种清谈,将成为别有韵味的一种永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1:3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