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淑梅著的这本《乱时候穷时候(精)》是一本老人讲述自己人生经历的书。
全书分为《乱时候》、《穷时候》、《家里人》三部分,讲述了近百年来作者亲身与闻的民国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乱穷时代”。作者从自身出发,记录了在那个年代的听闻与经历的酸甜苦辣。作者的语言通俗凝练,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平淡的文字中呈现了广阔的胸襟,发人深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乱时候穷时候(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姜淑梅 |
出版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姜淑梅著的这本《乱时候穷时候(精)》是一本老人讲述自己人生经历的书。 全书分为《乱时候》、《穷时候》、《家里人》三部分,讲述了近百年来作者亲身与闻的民国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乱穷时代”。作者从自身出发,记录了在那个年代的听闻与经历的酸甜苦辣。作者的语言通俗凝练,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平淡的文字中呈现了广阔的胸襟,发人深省。 内容推荐 姜淑梅著的这本《乱时候穷时候(精)》记录了姜淑梅早年的亲历和见闻,顾名思义,是饥荒、战乱年代的事,也是今天读书人大抵没听过没见过的事。那些故事令人心惊、心酸、心里发堵,老人用简朴的字句讲出,不渲染不评判,事情说得活灵活现,态度超然,几乎让人觉得淡漠。她只讲故事不作判断,可以抱怨、骂人、赞美的事情,她只原原本本讲出来。文字干净利落,对于往事,有一种超脱的态度,这些故事也弥足珍贵。 目录 讲故事的人出现了 我的学生姜淑梅 六十学写字,七十来写书 乱时候 胡子攻打百时屯 点天灯 刘克七的人 扫荡 拉锯 女共党 捡弹皮 逃难 难民所里的人和事 济南城的枪炮声 庞家父子 金孩家的事 过蚂蚱 黄狗 裹脚 包脚布 最后的辫子 哑巴媳妇 露天地里的母女 守寡 改嫁 小指使妮儿 小金盆儿 小媳妇 二尾子 大个子驴 老广德 穷时候 登记 挨饿那两年 参加“大跃进” 偷青 购票证 出疹子 大宿舍 合住的“窝” 五十年前的家常话 坐月子 闹黄皮子 卖碱 傻 家属工 批斗 地主成分 山沟里的后方基地 看见野兽 冬天进山 山沟里的孩子 家里人 俺娘 俺爹 二哥 俺舅 发家 婆家的家史 二姨的家事 本家大娘 王氏大妗子 二嫂的弟媳 试读章节 六十学写字,七十来写书|姜淑梅 有人跟俺说,人生有“五大重要”,第二重要的就是上学摊上好老师。七十多岁的时候,俺遇到一个好老师,老师比俺小三十岁。 老师家有很多书,她说:“想看哪本看哪本,你随便看。”俺找出来《一千零一夜》,挺厚的两本书,先看上册,又看下册。书里有很多字俺不认得,那俺也看,有的字能蒙出来,有的字蒙不出来。蒙不出来的字,俺就问老师。两本书看完,俺多认了不少字。 后来,老师买回来“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的书,她看了觉着好,也让俺看。书里有些字俺不认识,可还能看懂,看了也觉着好。 老师问:“你说说哪里好?” 俺说:“细节真细,跟真事似的,是那么回事。” 那些作家里,俺最喜欢乔叶,她写的故事在河南,跟山东老家的风俗差不多,老家的事俺一下就想起来了。 跟老师看了两年书,认了两年字,老师跟俺说:“你也学写作呗,你有一肚子故事,不写出来太可惜了。” 俺叹口气,说:“俺早就是坐吃等死的人了,能对付着看书,就谢天谢地了。好多有文化的人都不会写作,俺哪能学会?” 老师说:“试试呗,不试你咋知道?试了你就知道了。” 说这话的时候,是二〇一二年四月末,俺周岁七十五。老师跟俺说了几次,说得俺有点儿活心了。 俺是安达的五七工,也叫家属工,五月份和十一月份都得回去认证,让人家看看你是不是活着,不认证工资就给你停了。 五月份回安达,俺对二女儿说:“这次回绥化,俺想跟你大姐学写作。” 二女儿说:“写吧,东边茅楼没纸了。” 俺去大儿家,说:“儿子,俺再去绥化,跟你大妹妹学写作。” 大儿说:“妈呀,你要能发表文章,胡锦涛就来接见你。” 俺去大庆看三哥,俺说:“哥,这次回绥化,俺跟爱玲学写作去。” 三哥是个文明人,啥也没说,哈哈大笑,三哥很少这样笑。笑了一会儿,三哥说:“写吧,写吧。” 他们要不这么说,俺劲头可能还不大。他们这么说,俺的劲头倒大了。 六月份回到绥化,俺跟老师说:“你让俺干啥俺干啥,你让俺咋写俺咋写。写不好,你就当素材。” 老师笑了,给俺找了两支铅笔、一块橡皮,还给俺一沓废纸,纸上已经有字了,她让俺在背面写。拿起笔来,俺手哆嗦,横也写不平,竖也写不直,一天写不出两句话来。 俺问老师:“俺这样还能写作?” 老师说:“别着急,谁开始写字都这样,慢慢来。你现在就是一年级小学生,从头开始学。” 写了十多天,手不哆嗦了,横竖也比原来平直了,一天能写三行五行字。老师天天夸俺,说俺有进步。到了六月末,老师说:“你可以写作了,想写啥写啥。” 俺想,写就写老故事,越稀奇越有意思。先写的是胡子打百时屯的事,娘讲给俺的。又写家里请来跳大神的,正好赶上地震,吓得大神尿了裤子,爹讲给俺的。P15-17 序言 讲故事的人出现了|王小妮 一本新奇的书 先睹为快的害处,是只能读到《乱时候,穷时候》的电子版,真的很影响阅读感受,读者有福,能看到实体书。 《乱时候,穷时候》的著作者姜淑梅七十六岁了,而她学会写字已经是六十的时候。如果只计算识字和写字的时间,十六年,正好是一个刚刚准备进入社会的涉世不深的大学毕业生吧。姜淑梅靠这十六年的学习,却获得了写一本书的动力,希望更多的读者能阅读到这本真正处女作中的诸多闪光处,这光泽都来自日久弥长、悲苦绚丽的生活本身。 民间记录的意义 民间的记录在中国始终缺乏。从历史学者到普通百姓,多习惯信任“正史”而轻视“野史”,似乎正史必字字确凿,野史定荒诞无据。因为有那一贯逾越千年的正统思维的掌管规范,它当然也就先天地掌控了一切旧时旧事的独一的、权威的发布权。而它记录的都是皇族更迭的荣耀、你夺城我拔寨的大事件,平凡的芸芸众人如细沙入水,被恢宏巨制的大历史过滤得干干净净,书本上的历史和真实的民众完全无关,前者一副铁面,少有温度,后者蝼蚁般各自鲜活生动的记忆,似乎都可以忽略。 萨特在他的长篇随笔《占领下的巴黎》中说到“肉眼的视野更广阔”,他举一张照片的例子: 一个膀圆腰粗的德国军官在塞纳河畔旧书摊上搜寻,摊主是个留胡子的法国小老头,正用冷漠而忧伤的眼光看那德国人,而德国人显得得意扬扬,他的身体都快把法国小老头挤到取景框外面去了,照片的文字说明是:“德国人亵渎了从前属于诗人和梦想家的塞纳河岸。” 萨特说他没认为这照片是假的,可这不过是一张照片而已,转而他强调“肉眼的视野更广阔”。如果调整取景框,可能传达出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任何取景框都不能替代和规定人的真切的感受。作为产生了《史记》这样著作的族群,过去了两千年,人们才意识到这种长久的被扭曲的缺失。近些年多了有意识的民间记录者,这个觉醒才开始把真实生活的各个细微部分注入大历史,使它丰富充盈生动起来。 现在我们终于获得了姜淑梅老人的肉眼和耳朵,得以分享她亲历的年代里人世间的最末梢了。 认字写书就是生活本身 六十岁才开始学写字,七十多岁才开始出书,这足够传奇的。而我更看重的是这种纯粹的民间书写传达出来的文字、知识、文化原本的意义。 中国人喜欢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些足够“励志”的诗词楹联,横跨多少时代通行无阻,表面看我们真是崇尚文化,而这个崇尚的真正前提,看重的恰恰是悬梁刺股苦读诗书之后的目的,它直统统全无掩饰地通向最实际的用途,求升官、图生存的必然阶梯。读了书而不去求功名的,古人封他隐士,暗自期待这无用的人有一天会醒悟出山,而不是“浪费”掉一肚子的诗词歌赋道德文章。 在二〇一三年,我们正像遇到一个偶然现身的隐士一样,碰到了也许会被写它的人彻底深藏、永不为人所知的一本书。 讲故事的人出现了 过去常听很多人回忆家中的老人,说某某很会讲故事,某某肚子里装的奇人怪事可多了。现在人们开始意识到“口述历史”的重要,才给这个真正存留在民间的口头的源流一个称呼。类似的视频已经有了,而《乱时候,穷时候》是我见到的第一本纯正的“听老人讲故事”的出版物。可以想象,类似的讲故事的人将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存在的乡土已经面目全非,他们也许成了最后的讲故事的人。 现在让我们安静下来,翻开书页,听听姜淑梅老人的故事。 二〇一三年六月六日,深圳 书评(媒体评论) 姜淑梅的作品《乱时候,穷时候》出版之后,很多人奔走相告,觉得是本奇书,写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奇人。姜淑梅女士带来的是一种民间草莽的声音,不需要别人替她代言,而是自己用笔写出来。她作品里的事情,跟知识分子的书写是不一样的。她笔下的民间故事,有一种故事本身的力量,那种力量是你很难忘记,很难忽视的。 ——梁文道 姜奶奶的书中,让人惊讶的段落比比皆是。她的文字干净利落,不加评论,避免描述,对于往事,她有一种超脱的态度。她身上的质朴与真实,让那些故事弥足珍贵。 ——许戈辉 这些故事诚实,或者说赤裸裸地把民间*纯粹的风土呈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纯粹的善良,也能看到*诡异的残忍,它们就像莫言《红高粱》笔下那些底层民众一样,饱含着粗糙、混沌的原始张力。 ——马伯庸 《乱时候,穷时候》是我见到的第一本纯正的“听老人讲故事”的书。可以想象,类似的讲故事的人将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存在的乡土已经面目全非,他们也许成了最后的讲故事的人。现在让我们安静下来,翻开书页,听听姜淑梅老人的故事。 ——王小妮 姜淑梅大半辈子是文盲,直到花甲才开始看着戏曲频道学字。识字多了,她看了山东老乡莫言的三本半小说:《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蛙》,还有半本《红高粱》,看完之后说:这个我也能写。 《乱时候,穷时候》写她自己早年的亲历和见闻,顾名思义,是饥荒、战乱年代的事,也是今天读书人大抵没听过没见过的事。那些故事令人心惊、心酸、心里发堵,老人用简朴的字句讲出,不渲染不评判,事情说得活灵活现,态度超然,几乎让人觉得淡漠。姜淑梅只讲故事不作判断,可以抱怨、骂人、赞美的事情,她只原原本本讲出来。 ——《南方周末》(陈一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