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二十四史》涵盖了中国古代清以前的全部历史,是中国古籍中最有价值的图书,读之,可以令人知古知今知未来;用之,可以经纬天地,纵横捭阖;藏之,可以使你的家庭书香有继,蓬荜增辉。但二十四史对于现代人来说,又有着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读不懂,二是读不完,三是买不起。张传玺教授主持主编的《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上述问题,逐一得到了解决。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让我们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之中,去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智慧,让你学会不仅可以主宰你自己的人生,还可以洞悉社会历史的发展。它会让你的生命更加精彩!
《隋书(1)》为《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之魏徵的《隋书》的第[一]册。
为了促进读者了解隋代历史,编者选取《隋书》其中精华,以纪传为主,译成白话,以飨读者。以上对魏徵的《隋书》本身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希祈对读者阅读和理解《隋书》内容有些许帮助。《隋书》最早刻于北宋天圣年间,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由张观等人奉旨勘校,并在天圣三年十月完成刻版,现已失传。另有南宋嘉定间刻本残卷六十五卷及南宋刊十行本传世。传世元刻本有元朝大德年间饶州路儒学刻本、以饶州路本为底本翻刻的元至顺三年瑞州路儒学刻本。清乾隆年间的武英殿刊本是较为流行的版本。1973年中华书局依据以上数种版本校勘整理而成标点本,是目前最好的通行本。《隋书》选译即以中华书局标点本为依据。
《隋书(1)》为《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之《隋书》的第[一]册。
《隋书(1)》由张传玺等主持主编。
二年春正月癸丑日,巡幸视察上柱国王谊的府第。庚申日,亲临安成长公主府第。陈宣帝死,儿子陈叔宝立为帝。辛酉日,在并州设立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任命晋王杨广为尚书令。在洛州设置河南道行台尚书省,任命秦王杨俊为尚书令。在益州设置西南道行台尚书省,任命蜀王杨秀为尚书令。戊辰日,陈国派遣使者来求和,归还我国的胡墅。辛末日,高丽、百济都派遣使者进献地方特产。甲戌日,下诏推举贤良人才。
二月己丑日,下诏命令高颍撤军返回。庚寅日,任命晋王杨广为左武卫大将军,秦王杨俊为右武卫大将军,其余官职仍依旧。辛卯日,亲临赵国公独孤陀府第。庚子日,京城天上下尘土。
三月戊申日,开掘渠道,引杜阳水到三畴原。
四月丁丑日,任命宁州刺史窦荣定为左武候大将军。庚寅日,大将军韩僧寿在鸡头山大破突厥,上柱国李充在河北山打败突厥。
五月戊申日,任命上柱国、开府长孙平为度支尚书。己酉日,干旱,皇上亲自查检囚犯。这天下大雨。己未日,高宝宁侵犯平州,突厥侵入长城。庚申日,任命豫州刺史皇甫绩为都官尚书。壬戌日,太尉、任国公于翼薨。甲子日,改称传国玺为受命玺。
六月壬午日,任命太府卿苏孝慈为兵部尚书,雍州牧、卫王杨爽为原州总管。甲申日,派遣使者到陈国吊丧。乙酉日,上柱国李充在马邑大破突厥。戊子日,任命上柱国叱李长叉为兰州总管。辛卯,任命上开府氽朱敞为徐州总管。
丙申日,下诏说;“朕敬奉上天,统治万国,专注百姓的疲敝,居处在前代的宫殿。常认为建造者辛劳,居住者安逸,改建之事,心中不安。而王公大臣陈说谋划进献策略,都说伏羲、神农以来,直到姬氏、刘氏,有当代就多次迁徙的,没有改换朝代而不迁移的。曹氏、司马氏之后,时时可见因循旧地,那是末世的安逸,不是从前圣贤的宏大道义。这座城从汉代开始,凋零破败时间很久了,多次作为战场,历经丧乱。现在的宫室,事情近于权宜变通,又不是通过卜筮遵从龟占,仰观星象依日测度,不足以建立皇王的城邑,成为集合广大民众的聚集地,论说变通的数理,陈述隐显的真情,同心坚持请求,言词情义深挚恳切。怎么说京城是百官的府署,四海归心向往,不是朕一个人所独有的。如果有利于世事,怎么可以违背呢!而且殷商五次迁移,害怕民众都死亡,所以依据吉凶之处,制造长短之命。图谋新处离弃故地,如同农夫盼望秋收,虽然暂时辛劳,终究会有安逸处所。现在天下统一安定,阴阳有序,安然地迁移,不要心怀抱怨。龙首山山川原野秀美壮丽,花草作物滋润丰茂,卜筮食物占相土地,适宜建立都城,定都的基础长久坚固,无穷的功业就在这里。公私府署宅第,规模大小远近,营建资金费用,随事逐条奏报。”仍下诏令左仆射高颖、将作大匠刘龙、巨鹿郡公贺娄子斡、太府少卿高龙叉等人营造新都。
秋八月癸巳日,任命左武候大将军窦荣定为秦州总管。
十月癸酉日,皇太子杨勇驻兵咸阳,防备胡人。庚寅日,皇上病愈,在观德殿宴请百官。赏赐钱帛,全都任由众人自取,尽各人力量取走。辛卯日,任命营新都副监贺娄子斡为工部尚书。
十一月丙午日,高丽派遣使者进献地方特产。
十二月辛未日,皇上在后园讲习武事。甲戍日,上柱国窦毅死。丙子日,命名新都城为大兴城。乙酉日,派遣沁源公虞庆则驻守弘化,防备胡人。突厥侵犯周槃,行军总管达奚长儒迎击,被敌寇打败。丙戌日,赏赐通晓经书的国子监学生束帛。丁亥日,亲自审察囚犯。
三年春天正月庚子日,将要迁入新都城,大赦天下。禁用大刀长槊。癸亥日,高丽派遣使者前来朝拜。
二月己巳日初一,日食。壬申日,宴请北道有功的人。癸酉日,陈国派遣兼散骑常侍贺彻、兼通直散骑常侍萧褒前来通问修好。突厥侵犯边境。甲戌日,泾阳捕获长毛龟。癸未日,任命左卫大将军李礼成为右武卫大将军。
三月丁未日,上柱国、鲜虞县公谢庆恩死。己酉日,任命上柱国达奚长儒为兰州总管。丙辰日,下雨,皇上穿着平常服饰进入新都。京师有甘泉涌出。丁巳日,下诏令在天下悬赏收买流传的书籍。庚申日,宴请百官,分别赏赐各有不同。癸亥日,在榆关建城。
P14-15
《隋书》在中国古代史书中属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由官方主持的、由后继朝代编撰前代历史的史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隋书》在开皇、仁寿年间,王劭曾编过八十卷。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时任秘书丞的令狐德棻向唐高祖李渊提出修撰梁、陈、北齐、北周、隋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下令中书令封德彝、舍人颜师古修撰《隋史》,然而编撰进程停滞不前,一直到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下令重修五朝史,并由魏徵担任《隋书》的主编,至此迄止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隋书》共历时三十五年才编撰完成。
《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由魏徵监修总揽其成,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人编撰,史论部分则全为魏徵所作,因此旧题为魏徵所撰。贞观十五年(641年)下诏仆射于志宁、太史令李淳风、著作郎韦安仁、符玺郎李延寿修撰《五代史志》,最终完成于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因为《五代史志》虽然是梁、陈、齐、周、隋五个朝代的合志,但内容最详于隋,并且成书之时,粱、陈各书都已单行,于是将其编入《隋书》,成为《隋书》十志三十卷。并且因为此时魏徵已去世,由长孙无忌负责监修,因此《隋书》也被题为长孙无忌所撰。《旧唐书》记载《隋书》“魏徽等撰”。而刘知几《史通》则说颜师古、孔颖达等和于志宁、李淳风诸人共同撰成。实则因为它是唐初众史官集体编修,至宋代才开始以领修者为主,分题魏徵和长孙无忌为撰者,后来一般径称为魏徵等撰。
《隋书》的记事起于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止于恭帝义宁二年(618年)。由于修史时距离隋亡不久,很多史料和当事者尚在,《旧唐书·孙思邈传》载:“魏徵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因此《隋书》的编撰可以得到许多一手史料,其所叙史实也较为准确。而《隋书》的编撰者也几乎集中了当时大部分有名之士,孔颖达、许敬宗、于志宁均名列贞观时期著名的“十八学士”,颜师古是著名的经史大师,李淳风是唐代著名天文学家,《隋书》的编撰队伍也体现了当时最高的修史水平。
《隋书》的编撰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以史为鉴的思想贯彻全书。唐初的统治者和《隋书》的编撰者大都曾亲身经历隋末以来战争,唐太宗在执政之后,经常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而隋朝的短命,也促使编撰者重视汲取历史教训,形成了以史为鉴的治史思想。魏徵在给唐太宗上书时曾经说过,“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臣愿当今之动静,以隋为鉴,则存亡治乱可得而知。”因此《隋书》对隋炀帝的暴政,如大兴土木、三游江都、出征高丽都有翔实的叙述。对隋末农民起义也有较多地叙述,在纪传部分的五十五卷中有二十多卷,志书中的《食货志》、《五行志》里,都记载了有关农民起义的情况。魏徵所作史论,总结了隋亡的教训,阐发了不少深刻见解,如认为“一人失德,四海土崩”,“一人失其道,故亿兆罹其毒”(《隋书》卷五、卷八三“史臣日”)。评价隋朝二世而亡,认为“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隋书》卷二“史臣日”)。
其次,《隋书》纪传部分的主编魏微以直谏敢言著称,是历史上著名的谏臣。魏徵在主编修史时能坚持据事直书,号为“良史”。在他的影响下《隋书》据实直书的特点很明显。隋朝统治者如隋文帝的为人刻薄、隋炀帝杀父淫母、屠剿忠臣等情况,都了无隐讳。此外,如虞世南是唐太宗十分信任的大臣,但《隋书》中对他哥哥虞世基的罪行并无掩饰。裴矩、何稠等人虽已为唐臣,但他们在隋朝的所作所为作为,在《隋书》中也并无掩饰隐讳。这些都是《隋书》据实直书的例子。
再次,《隋书》保存了大量隋代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是研究了解隋代历史的基本史料。如《琉球传》和《陈棱传》保存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陈棱率兵一万人出征琉球(台湾古称)等史实,都是十分珍贵的材料。十志记载的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都是很有价值的史料。
当然,《隋书》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缺点。由于隋末丧乱,图书散佚严重,《剑桥中国隋唐史》说:“隋代的很多档案被王世充在洛阳毁掉,而更多的档案是从洛阳往长安运送隋代图书和纪录的船只在黄河沉没时损失的。太宗的史官尽力用私家的藏书和前朝皇族保存的纪录弥补这一缺陷。他们亲自访问这些家族的成员,并搜集其他人的回忆录,其中一人是以记忆力强而驰名的医生。”史料来源不足或不可靠,也给《隋书》造成很多严重的缺陷,“图籍在记,多从散逸,不能详备”,一些隋朝有名人物竟“史无其传”。至于《隋书》的作者们碍于情面或政治考虑,在其中也有反映,如卷六十六中的《房彦谦传》,虽然房彦谦在隋朝官微职卑,并无资格入传,但因为他是唐太宗时的宰相房玄龄的父亲,因此被立了专传。此外还过分强调“天道”和“帝王之道”的唯心主义观点。并且,因为是书成于众手,所以还存在纪年失检、记事差错和编次失当等缺陷。虽然如此,《隋书》在唐初官修的九部史书中,无论记事与文笔,以及史观和体例,都还是比较好的,历来评价也较高。
为了促进读者了解隋代历史,我们选取《隋书》其中精华,以纪传为主,译成白话,以飨读者。以上对《隋书》本身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希祈对读者阅读和理解《隋书》内容有些许帮助。《隋书》最早刻于北宋天圣年间,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由张观等人奉旨勘校,并在天圣三年十月完成刻版,现已失传。另有南宋嘉定间刻本残卷六十五卷及南宋刊十行本传世。传世元刻本有元朝大德年间饶州路儒学刻本、以饶州路本为底本翻刻的元至顺三年瑞州路儒学刻本。清乾隆年间的武英殿刊本是较为流行的版本。1973年中华书局依据以上数种版本校勘整理而成标点本,是目前最好的通行本。《隋书》选译即以中华书局标点本为依据。
隋代历史地位特殊,处于一个交替的时期,读史可以知兴替,兴亡交替时期所展现的历史波澜壮阔一面,不仅激荡人心,也更引人深思,对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都非常有益。同时为方便读者能够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段历史,了解隋朝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在此亦对隋朝的历史略作介绍。
自东汉末年以来,南北分裂,到五世纪末,随着南北朝在政治、经济上的逐步衰落,公元581年身为北周辅政大臣的杨坚迫使北周静帝让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建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隋朝建立。隋文帝登基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社会改革,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并于开皇八年(589年)消灭陈朝。至此,长期分裂的中国又恢复统一。仁寿四年(604年),六十三岁的杨坚卒于仁寿宫,死因成谜。文帝次子杨广即位,即隋炀帝,年号大业。隋炀帝即位以后,大兴土木,三征高丽,在国内横征暴敛,引发全国各地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公元618年3月,隋将司马德戡和宇文化及于江都发动兵变,缢死隋炀帝,立秦王浩为帝。五月,李渊废恭帝杨侑,登基称帝,国号唐,隋亡。
隋是承前启后的一个朝代,虽然是个短命王朝,但仍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均有所巩固和发展。隋朝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二百多年的分裂割据战乱局面,重新统一,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隋朝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统治机构,确立三省六部制,增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制定《隋律》稳定社会秩序,开设了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并为唐朝所继承。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措施,增加政府收入。兴修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所以,虽然隋朝的历史很短暂,其历史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常常有人将其与同样短命而亡的秦朝相比,这两个朝代也确实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性,与仅仅二世而亡的秦朝一样,隋朝在许多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