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弟子规密码(中华优秀经典读物)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俊闳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的国学生员李毓秀所作,成书至今已经三百多年的历史。该书以《论语·学而》第六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方式编纂而成。是启蒙养正,教育弟子敦伦尽份,闭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国学经典。

《弟子规密码》一书,是《弟子规》作者研究第一人的王俊闳,通过大量走访及考证,揭示“弟子规”作者李毓秀生平之谜和整体品读“弟子规”的力作。

内容推荐

被誉为《弟子规》作者研究第一人的王俊闳,经过实地走访以及史海捞针般的探索和潜心研究,用细腻的笔触揭示了《弟子规》作者李毓秀的生身之地、生卒时间、生活历程、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弟子规》的成书过程等一系列未解之谜,较为真实地还原了300年前的李毓秀,破解了国学界一道久悬未解的谜案。他还绕开《弟子规》诸多版本中“逐句逐段进行解析”的传统惯例,以整体品读并附以品读感言的方式,将《弟子规》全文分为七大部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是天下为人父母和子女者不得不读的一本书。

目录

前言

上篇 破解《弟子规》谜团

 第一章 《弟子规》作者生身之地

 第二章 李毓秀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

 第三章 李毓秀的生活和经济状况

 第四章 李毓秀生卒之谜

 第五章 李毓秀后人之谜及其他

 第六章 《弟子规》是怎样写成的

下篇 品读《弟子规》

 第一章 品读《弟子规》之“孝”乃百善之根

 第二章 品读《弟子规》之道以“和”为先

 第三章 品读《弟子规》之“慎”乃护身法宝

 第四章 品读《弟子规》之“信”启成功之门

 第五章 品读《弟子规》之爱众者必得众爱

 第六章 品读《弟子规》之亲“仁”者以进德

 第七章 品读《弟子规》之学而行以明“理”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今人刊印的《弟子规》一书在提及作者李毓秀时,都有相似的介绍: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绛州城关人或绛州城关镇人。有少数书中称其为:新绛县龙兴镇人。’龙兴镇即原来的城关镇,两者实指一地。对于李毓秀是山西绛州即今山西新绛人的说法,人们没有争议,无需考证。但是关于其生于新绛何村,却有两种说法:一是新绛县周庄村;一是新绛县吉庄村。

李毓秀出生于清朝初期,距今不过三百多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按照“近详远略”的史志记载方法,李毓秀的生身之地应该十分精确,从理论上说,不应该这般笼统。但是作为一代大儒的李毓秀,其详尽的生身之地却偏偏被当地的、外地的,几乎所有的史志和书籍忽略了。这样一来,关于李毓秀生于何村就成了一个问题,成了一个待解之谜。

事实上,这里忽略的并不仅仅是一个村庄名称的问题,它所反映的是被今人津津乐道的李毓秀在当时的社会地位问题。当然这是后话,这里可以暂时不提。我们急需搞清楚的是:李毓秀究竟出生于山西新绛的什么地方。

“山西绛州城关镇人”的说法,出自于今人翻印的部:分《弟子规》书籍之中。我认为这个说法很不妥切,而且还带着一点奇怪。为什么说这种提法有点奇怪呢?这里有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自明代至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绛即古绛州从来就没有城关镇这个建制。或许,有人对此说法还持有疑问,那么不妨让我们回溯一下历史,让诸位对古绛州的区划有个大致的了解。

山西新绛即史上的绛州,地处晋南,久为三晋名城之一,曾与晋阳等城市齐名。晋献公九年(公元前668年)命士为营建绛城,晋都于绛。

据新绛县文化局原局长刘保民等人考证,晋国曾几易其都,但绛州曾作为晋都之事是毋庸置疑的。在南北朝时,北魏曾在今新绛之柏壁村置东雍州,后周明帝改东雍州为绛州。到了隋代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州治从柏壁迁至今县城处,至今已经1400多年的历史。唐代武德元年,设置绛州总管府,管辖十五州,绛州成为唐代六大雄城之一。武德四年,废总管府,复绛州为雄郡,领正平、翼城、曲沃、闻喜、垣曲、太平、绛等七县。

北宋仍以邑为绛州,领正平等七县。到了明代的时候,绛州属山西布政使司,隶平阳府。辖稷山、垣曲、绛三县。 清代,绛州仍属山西布政使司,隶平阳府。雍正二年(1724年)改为直隶州,领稷山、河津、闻喜、绛、垣曲五县。一直到民国建立之后,由于废布政司及府、州制,绛州才取“咸于维新”之意改为新绛县。

明朝万历版《绛州志》记载,当时的州城分为五坊:即桂林坊、安阜坊、省元坊、正平坊、孝义坊。另设南关厢和北关厢。南关厢下设四庄:南关、新关、西曲、南庄。北关厢下属五庄:北关、站庄、周庄、南窑庄、北窑庄。州城五坊及两关以外农村划分为五乡、45里、141庄。

到了清代顺治年间,有个州守叫薛世望的人,对区划进行了调整,绛州设为四坊五乡75里189庄。将原来的安阜坊和省元坊合并为安元坊,其余不变。此后再也没有调整过。从这儿我们不难看出,新绛在清朝从来就没有设过城关镇这个建制。那么,李毓秀生于“山西绛州城关镇”的说法究竟出于何处呢?

这种提法还要从新绛解放之后的区划建制谈起。大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而新绛县在此之前的1947年4月已经解放。当年秋天,以汾河为界,将新绛一分为二,南为绛南县,北为新绛县。1948年8月绛南县并入新绛县。1949年2月,晋南行政公署成立,其驻地设于新绛。1949年底,运城专署成立,新绛属运城专署。1953年5月,新绛设立38个乡和一个城关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城关”两字才在新绛区划建制中出现。

1958年新绛县归人侯马市版图。1961年11月,新绛县独立后才有了城关镇的称呼,然而,直到这时仍然不叫城关镇而叫城关公社。城关公社一直沿续至1965年5月才改称城关镇。如果李毓秀出生于清朝初年无疑,那么,从李毓秀出生到解放初的几百年间,绛州史志上就没有出现过城关镇这几个字。

今人所称的“李毓秀为山西绛州城关镇”的说法出自何处呢?这种说法大约源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本《新绛县志》和一本名为《天南地北新绛人》的书。

经查,今人所著的《新绛县志》中有李毓秀为“新绛县城关镇人”的记载。而《天南地北新绛人》更是把李毓秀直接写成了新绛县龙兴镇人。龙兴镇是2001年时由城关镇更名而来,两者本指一镇。由此看来,所谓的李毓秀是绛州城关镇的说法均出自于这两本书无疑。那么,李毓秀是不是城关镇人呢?如果是城关镇人,又是该镇何村人氏?

如果按照李毓秀出生及至上世纪60年代这漫长的三百年的历史来看,李毓秀所在的村庄无论是吉庄还是周庄,都与城关镇几个字没有什么联系。然而,如果以今天的区划来看,李毓秀出生之村确在城关镇范围之内。因此称李毓秀为新绛县城关镇人并不值得奇怪,怪就怪在有的书籍上所写的这句话:“山西绛州城关镇”。清朝的绛州没有城关镇;有城关镇时,已经没有绛州之称。P5-8

序言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的国学生员李毓秀所作,成书至今已经三百多年的历史。该书以《论语·学而》第六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方式编纂而成。是启蒙养正,教育弟子敦伦尽份,闭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国学经典。

《弟子规》一书在清朝后期极为盛行,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三字经》。近年来,随着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浪此起彼伏,《弟子规》风靡国内诸省及东南亚等国家。学习《弟子规》在各地蔚成风气,俨然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然而,由于《弟子规》作者李毓秀的生活资料在史志上记载不详,该书的成书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成了一道待解的难题。在此情况下,作者经过实地走访和严密的考证,形成了这本约十万字的《弟子规密码》。以客观的口吻,较为真实地还原了300年前的李毓秀。

作者所在的单位山西青年报社,研究和传播国学经典的氛围十分浓厚。青年报社现任社长及总编辑对国学文化非常重视,2007年以来,该报开辟了《弟子规》文化教育专栏,并提出了“集结善的力量,传播首善山西”的办报理念。与此同时,《弟子规》作者李毓秀的故里山西新绛县委、县政府也大打“弟子规”文化牌,县委书记、县长亲自部署在新绛建设传统文化园,以弟子规为主线,在全县中小学生以及机关干部中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在这个过程中,本书作者开始静下心来认真审视《弟子规》一书,进而发现《弟子规》作者的生平在史志上是一个空白。而学习古籍时,如果对作者身世及成书的时代背景不清,则无法真正参透其内涵和思想。为此,作者通过对史志考证以及对民间人士的大量走访和排他式的科学推理,对《弟子规》作者李毓秀的生身之地、生卒时间、生活历程、《弟子规》的成书过程、作者的家庭背景、作者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终于系统地揭开了与《弟子规》作者相关的一系列悬而未解的谜团。并以多年研究传统文化的扎实理论功底,用整体品读和附以品读感言的方式,绕开《弟子规》诸多版本中“逐句逐段进行解析”的传统惯例,用生动活泼、浅显易懂的语句对《弟子规》正文进行了讲解,最终促成了《弟子规密码》一书的付梓。

通过该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李毓秀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生活经历。而对李毓秀众说纷纭的生卒时间,该书也以大量的考证结果证实:部分史志上所记载的其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的说法以及“其出生时间为1662年、卒于1722年”的说法均不可信。其真实的出生时间应在顺治年间,去世时间应为雍正年间。

李毓秀作为山西人,其创作的《弟子规》一书,目前在国内外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其成书年代只有三百多年,因而成为了承上启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枢纽。《弟子规》在处理家庭内外的人际关系方面和在促进整个社会和谐进步等方面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弟子规密码》一书对李毓秀生平之谜的揭示和以整体方式对其内容进行的品读,使得该成为了一本与《弟子规》古本相辅相成的配套读物,是深入学习传统经典和对《弟子规》进行深入研究的必备参考书籍。

作者

201O年7月于山西

后记

《弟子规》一书,对于我们当中的不少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另外的一些人来说却又很是陌生。

言其不陌生者,是因为从表面上看,它只是一本类似于《三字经》的训教知识未开的儿童的书;言其陌生者,是因为它又不仅仅是一本训教儿童的书,其内容的宽泛程度远远超出了“训蒙”的范畴,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适宜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民族的所有人学习。而且,这本书的作者——李毓秀夫子的生平经历始终像一团谜雾一样困扰着对其仰慕至极的万千弟子。

近年来,随着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升温,人们愈加渴望了解李夫子的生前身后事。但是翻开所有的史料,关于李夫子的记载都是寥寥数笔。于是,我怀揣着对李夫子的崇敬,踏上了艰难探索的旅程。不料,从背起简陋行囊上路的那天起,竟然一走就是整整三年。

三年来,历经了太多的艰辛,有过太多的磨难;当然,在无休止的跋涉中也偶尔可以品尝到一丝淡淡的快乐。对于三年来的酸甜苦辣,我已无意再多说什么,因为太多的媒体已经把这些不值得宣扬的琐碎之事展现给了一些乐于此道的同行。此刻,我只想发自肺腑地说一句:感谢所有关心过和关心着我的人;感谢所有给了我帮助和鼓励的人;感谢所有在弘扬《弟子规》文化中殚精竭虑的前辈、同辈和意气风发的后来者。

应当特别感谢的是新绛县委的邓雁平书记、田艺彬县长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顺太同志,他们为了把发源于古绛州的《弟子规》文化发扬光大,组织召开了全国首届“《弟子规》与孝文化”研讨会,并在本书的成书过程中,给予了莫大的关心和支持;同时要衷心感谢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州分公司总经理王永红先生和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局长郝文怀先生,两位企业家在本书的成书过程中,无论在精神和物质上,都给予了本人无私的援助和支持。同时还要感谢绛州澄泥砚研究所所长、著名工艺美术大师蔺涛,先生,他曾面壁十年、历经艰辛、锲而不舍,挖掘研制出失传三百余年的国之瑰宝一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绛州澄泥砚”。蔺先生在本书的成书过程中,以极大的热忱,为本书的付梓提供了诸多便利和支持。

本书在出版付梓过程中,还得到了北京鸿鹄志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帆女士的大力支持;京城著名图书策划人、资深文字编辑黄丰文先生在百忙中对本书校读编审,好琢好磨,在此一并致谢!

诗人艾青曾深情地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弟子规》正是一本充满了大爱思想的书,正是因为爱,我们才拥有了世间的一切;正是因为有了爱,我们才有缘相遇,有缘相聚。但愿这本薄薄的《弟子规密码》,能把世间所有的爱心系在一起,把所有的善心聚在一起,驱走黑暗,迎来光明。

再次向所有的师长、所有的兄弟姐妹表示最美好的祝福和诚挚的谢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5: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