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九四四年,后晋开运元年,南唐保大二年,后蜀广政七年,闽永隆六年,殷天德二年,南汉乾和二年,辽会同七年
抗辽第一人
春节刚过,突有数十路飞翎特使自北部边境驰至大梁,向朝廷奏告:大辽燕王赵延寿率五万铁骑侵入晋国境内!一时间,大梁城内,无论是市井百姓,还是朝中大臣,皆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晋帝石重贵虽然早就知道会有这一天,但事到临头,仍然心惊不已,连忙遣人召侍卫马步军指挥使景延广商议对策。
景延广很快就到了,脚步依然从容坚定,一双眸子依然炯炯生光,两撇八字胡依然整洁利落。石重贵一见,心中顿时平静了许多。
景延广像往常一样行罢觐见之礼,起身对石重贵言道:“臣已经知道军情了,我与契丹早晚会有一战,此事原在意料之中,臣也早就想好了应对策略,请陛下不必担忧。”
景延广故意停了停,又说道:“契丹军以弓马为主,长于野战,却不善于攻城。咱们的办法就是:以我之长,克敌之短!陛下可诏令各镇坚壁清野,令百姓全都人城避敌,严令各城守将务必坚守城池,没有诏命,既不准出城迎敌,也不许增援相救。如此一来,契丹军必然不敢长驱直入,待其食尽兵疲,咱们再会集大军与其决战。若能如此,何愁契丹不退?”
石重贵听罢,心中登时就安定了下来,连称妙计,立遣使者前往各镇,严令河北诸镇:“闭城守御,不得擅自出兵!”
此时,镇州百姓皆欲逃人镇州城中避难,但镇州节度使杜重威不顾百姓死活,硬是早早地把城门关闭了。镇州百姓无奈,只得一路咒骂着向魏州逃去。不过,令杜重威不解的是,辽军到达镇州城下后,丝毫没有攻城的意思,而是马不停蹄地直接南下,兵锋直指贝州!
石重贵与景延广接到军报,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辽人为何置镇州等重镇而不顾,单单选择贝州作为首攻目标呢?
殊不知,这恰恰击中了晋国朝廷的要害!之前,朝廷考虑到贝州乃水陆要冲之地,在此屯积了大量的军粮,以防备辽国入侵——这可是朝廷大军好几年的储备啊!如今,看赵延寿的架势,他是有备而来,其目标就是这些军粮!
石重贵、景延广起初怀疑是青州节度使杨光远向辽人走漏了消息,但他们很快就否定了这一想法,因为,这件事只有几位亲信重臣知道,其他朝臣和藩臣是绝难知道这一机密的。景延广想,此事肯定出在贝州。
景延广所料不差!原来,贝州裨将邵珂凶悖难制,屡屡违反军纪,贝州永清节度使王令温一怒之下就把他撤职了。邵珂心怀怨望,竟密遣心腹前往辽国,向赵延寿透露:“晋国军粮皆贮藏在贝州,贝州只有三千老弱兵卒,易于攻取。”赵延寿这才率前军直取贝州。
杜重威此时也明白过来了:辽人首攻的目标不是他的镇州!然而,他仍然没有开城,这倒不全是因为朝廷“不得擅自出兵”的诏命,而是因为这时他又接到了军报——辽帝耶律德光亲自率大军南下了。
此时,贝州守军只有三千步卒,主帅王令温因在朝廷述职而不在城中,临时执掌州事的乃新任节度判官吴峦。
吴峦,字宝川,虽是一介文吏,但因曾率领数千兵士在云州抵御辽军和新州军的围攻达一年之久而名噪天下。他一听说辽国大军南下的消息,就日日安抚百姓、激励将士。此时正遇上“倒春寒”,守城军士皆在西北风中冻得瑟瑟发抖,但吴峦平生廉俭,家中既没有多余的棉衣,又没有任何积蓄,他便将家中仅有的粗布帷幄全都裁成了夹衣,发给士卒御寒。
吴峦闻听赵延寿率军入境之后对其他城池不管不顾却直奔贝州而来,当下就明白了赵延寿的用意,便对诸将言道:“看来,辽人已经知道贝州乃我大晋屯粮之地了。赵延寿此来,志在必得。我等以三千兵士抵御他五万大军,是绝难守住贝州的。朝廷已经颁下‘分地守御,不得擅自出兵相救’的严旨,如此,援兵也就没有指望了。换句话说,贝州已成我等死地啦!既然我等必死无疑,我等就要死得其所,要死得有价值!王某决意拼死守城,能多守一刻算一刻,一来可为朝廷防备辽军多争些时间,二来也让契丹胡虏看看我华夏男儿的本色!不知诸公有何想法?” 众将看着吴峦那虽然文弱却极为刚毅的面容,个个热血沸腾,高声答道:“保家护城乃我等职责所在,有死而已,我等愿听吴公差遣!”
吴峦当即分派众将防守各城门,邵珂也发誓说要以死报效朝廷,并恳请戴罪立功,让他率一军守御南门。吴峦见他说得至诚,此时正值用人之际,便答应了他,他自己则亲率一军守御东门。
赵延寿率军全力围攻贝州,将所有的攻城器械都用上了。吴峦命人从城上投下柴草、火把、滚油,焚烧辽人的攻城器械,用弩车、弓箭、礌石击退辽军一次又一次的猛攻。三天过去了,辽军死伤三千多人,而且所有的攻城器械全被焚毁,贝州城仍坚强地屹立着,赵延寿急得直跺脚。
第四天夜晚,贝州军民只听得城外人喊马嘶地喧闹了一夜,隐约感到从北方又来了数十队人马。天一亮,登城一看,贝州军民不禁冷气倒抽——只见贝州城四周全是灰蒙蒙的契丹兵,看情形,至少又多了十余万辽军!吴峦见贝州军民脸上皆有惧色,故意高声笑道:“辽人倒看得起咱贝州城,咱们三千多人竞吸引了他们近二十万铁骑!反正咱们也没打算活下来,他们给咱送行的人越多,咱们走得就越风光!”
贝州兵民皆被其豪气感染,恐惧之色立即消除,纷纷说道:“人必有一死,能得如此死法,也算难得!”
正在这时,城下有人喊话道:“城上的人听着,我家大皇帝有请吴公说话!”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