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文化领域里成就显赫的大师级人物,选取他们的经典作品作为切入点,对他们的传奇经历和学术成就作出合乎理性的评判。围绕文化大师的生活、情感和对事业的追求等进行生动传神的描写,突出文化大师的某个侧影。本书文字清新活泼,叙事朴实简练,集故事性、趣味性和励志性相统一,寓教于乐,体现作者“大教育、雅文化、准学术、泛美术”的创作目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灵魂的风景(图文珍藏版)/走进大师心灵系列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汤素兰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聚焦文化领域里成就显赫的大师级人物,选取他们的经典作品作为切入点,对他们的传奇经历和学术成就作出合乎理性的评判。围绕文化大师的生活、情感和对事业的追求等进行生动传神的描写,突出文化大师的某个侧影。本书文字清新活泼,叙事朴实简练,集故事性、趣味性和励志性相统一,寓教于乐,体现作者“大教育、雅文化、准学术、泛美术”的创作目的。 内容推荐 本书聚焦文化领域里成就显赫的大师级人物,选取他们的经典作品作为切入点,对他们的传奇经历和学术成就作出合乎理性的评判。我们不要求面面俱到,只求选取其中一篇(件)在读者知识点上耳熟能详的文本作为章节标题。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些作品本身具有强大的阅读群和广泛的受众基础,不少作品曾经入选过大中学生的教科书,读者重新接触这些标题,会唤起一种记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然后,我们围绕这个经典文本,联系到文化大师的生活、情感和对事业的追求等进行生动传神的描写,突出文化大师的某个侧影。这个侧影也许是被人忽略的,也许有人看到但发掘不深。在细节的处理上,我们力求生动感人,力求客观冷静,力求符合实际。 目录 总序 时问的背影与大师的重量 序 灵魂如风 第一章 人生的盛宴——雕刻林语堂 一、山地的孩子,永远不会变 二、我也不知道他是谁 三、20世纪智慧人物 四、幽孔夫子一默 五、无穷期的探险旅行 六、秋天的况味 第二章 没有秋虫的地方——雕刻叶圣陶 一、热烈的梦 二、灰色的潘先生 三、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四、年年海棠依旧 第三章 春水——雕刻冰心 一、那望海凝思的小女孩 二、那人生的谜语 三、那繁星下流动的滟滟春水 四、那慰冰湖畔青山雪野的来信 五、那世间一切的喜乐光明 六、那携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书呆子 七、那跨越时空的美丽哀愁 第四章 海燕——雕刻郑振铎 一、蝴蝶的文学 二、新社会之梦 三、飞翔的海燕 四、石榴又红了 第五章 背影——雕刻朱自清 一、《踪迹》寻踪 二、心象世界 三、背影匆匆 四、儿女情长 五、屐痕处处 六、浩然正气 七、学者生涯 第六章 雅舍小品——雕刻梁实秋 一、“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二、故乡是北平 三、水木清华 四、白璧德的门徒 五、海上“新月” 六、往事并不如烟 七、树欲静而风不止 八、尘世万象,雅舍小品 九、槐园梦忆 十、一部重头戏 后记 雕刻不出的灵魂风景 试读章节 林语堂说:“一个人一生出发时所需要的,除了康健的身体和灵敏的感觉之外,只是一个快乐的孩童期——充满家庭的爱情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便够了。在这种条件之下生长起来,没有人是走错的。” 1895年,林语堂出生在闽南漳州平和县坂仔村。这儿有山有水,有淳朴的民风。他家是一个大家庭,林语堂有6个兄弟,两个姐姐。父亲是一个牧师,规定他们兄弟姐妹间不准吵嘴。家里有一眼井,屋后有一个菜园,每天早晨8点钟,父亲必定摇铃召集儿女们到园里集合,各人派定古诗诵读,父亲自为教师。他们每人都分配做家务,两位姐姐做饭洗衣,弟兄们分别扫地和整理房间、从井中汲水浇灌菜园。 坂仔乡间四面环山,北部的山巅当中裂开,有一个大口子,相传有一个仙人曾经踏过此山,仙人的大脚趾误插在石头上,致使山有了裂痕。童年的林语堂常常幻想一个人怎么能走出这四面深深的山谷呢? 离开山多年以后,林语堂在《八十自叙》中这样说: 那些山的记忆都进入我浑身的血液了。只要童年时代成了个山地的孩子,担保一辈子是个山地的孩子,永远不会变的。你可以说天下有一种高地的人生观,还有一种低地的人生观。两者判若天渊,永无接近之日。……你生在那些山间,你心里不知不觉评判什么都以山为标准,都以你平日看惯的山峰为标准。于是,你觉得摩天大楼都是可笑的,都细小得微不足道。你现在懂得了我的意思了吧?对人生别的一切你也是同样一个看法。人,商业,政治,金钱,等等,无不如此。 山滋养了林语堂的生命和精神,给了他立身处世的超然的观点,令他看见文明生活、文艺生活和学院生活中的种种骗子而发笑。“童年这种与自然接近的经验足为我一生的知识和道德的至为强有力的后盾。”林语堂说。 除山之外,还有童年捡石子的村中小河和横贯坂仔的西溪,永远镂刻在他的记忆里。10岁那年,林语堂第一次走出大山,到厦门鼓浪屿的教会学校读书,他和三哥乘坐一种扁长的小舟,顺着蜿蜒流淌的西溪,漂向一个未知的世界。从坂仔到厦门上学必须在江中行船三日,但沿途风景如画,满具诗意。林语堂从不后悔那多天的路程,因为那半年或一年一次西溪民船中的航程,让他对荏苒的光阴产生了一种流连眷恋的感觉。他还记得有一天夜里,船泊在岸边的竹林之下,竹叶飘飘打在船篷上。他躺在船上,盖着一条被子,头顶上竹叶摇曳,劳累了一天的船家,此刻口含烟管,坐在船尾,吞吐自如,有滋有味地讲起慈禧太后幼年的故事。夜色沉沉,远景晦冥,隐约可辨。 对岸的船上高悬着纸灯,水上灯光,掩映可见,喧闹的人声,也隐约可闻。这时远处有人吹起箫来,箫声伴着水上的微波随风相送,如怨如诉,悲凉欲绝,却并不使人感伤,反而使人心神恬静。这一幅天然的图画,给十二三岁的林语堂留下了永不能忘的印象。 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是一个俭朴的乡村牧师,一个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 P19-20 序言 时间如水一样流去。 如水一样流去的时间没有皱纹。 但是,没有皱纹的时间不仅催生了历史的苍老,而且催生了人类自身的皱纹。 各个时代的文化大师就是这种苍老的镜像; 各个时代的文化大师就是这种皱纹的缩影。 时间是有背影的,但时间的背影被许多人所忽略。 大师是有重量的,但大师的重量被许多人所遗忘。 原因在于,如果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上,不要崇高只要低俗时,人们就会丧失自己的精神家园。看看大街小巷那些眼花缭乱的广告吧,那些张牙舞爪的嘴唇和碎片化的喧嚣带来了集体失语的无意识。正是这种没有中心、没有焦点、没有方向、没有理想的语言,虽然满足了个人的言说欲望,却因为没有认真的倾听者而使所有的言说失去意义,也使得许多言说者因为“言说”而变成“不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此时的话语系统撕碎了传统的游戏序列。时间可以任意地插入进来,正义的故事可以突然夭折,生活可以从任何一个节点开始,沉默的语言可以在任何时刻被激活。 这不是人在言说,而是语言在说人。 换句话说,言说的主体再不是所指的“我”,而是能指的“他者”。语言在说我,昔日那些能写出“真理”、“信仰”和“终极意义”的心灵冲动至今只能化作无序的语言碎片,以自言自语或自言他语的方式泡沫一样流向四方。这样一来,昔日的“我说语言”,变成了“语言说我”,甚至无奈地退化成喧哗的“无言”。 与此同时,由于受到紧张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双重挤兑,一些人的体力消耗殆尽,精力也消耗一空,大家麻木地生存着,处于非我的“耗尽”状态,人成了非中心化的空壳主体。在此情境下,自我与现实并不联系。历史与未来也并无依托,英雄与小丑同时出场。自我没有任何身份证明,像没有根的浮萍,或没有肉体的游魂,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作无序的漂流。没有热情,也无所谓感动。芸芸众生变成蚂蚁一样,忙忙碌碌,却又从没有想过为什么如此忙碌。结果,这些蚂蚁就是个人的文化身份,就是碎片化的符号宿命。因为碎片化的文化可以拼贴、复制、放射、重叠,形成镜像和暗喻,与精神无关,与思想无关。 后记 1922年,20岁的沈从文离开湘西,独自到北京漂泊,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这个行伍出身、没有上过大学的乡下人,用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了湘西的生活画卷,记录那些从未离开过湘西的船夫、长工、童养媳们的生命故事。1949年以后,沈从文基本放弃了文学写作,在博物馆当一个普通的文物解说员,长达30年之久。直到1982年的某一天,沈从文应邀去美国访问,他发现自己写于20年代、30年代的湘西故事,并没有被历史淡忘。他的萧萧、翠翠、贵生、阿黑和柏子们,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他是20个世纪所有中国作家中最具世界影响的一位。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它能超越地域、时代、种族和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人类普遍的意义。 在美丽的边城凤凰,沅水边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坡上,有一块石头,那是沈从文的墓碑,墓碑上刻着沈从文自己的文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门前的一块巨石上,刻有巴金先生的一段话: “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让我们做得更好,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是使人变得更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