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鲁迅散文中,蕴藏着美好的回忆,但更多的是战斗的呼声,是对无情社会的控诉,是对人性不醒的悲伤。在嬉笑怒骂的文字中,在那以笔为剑的锋芒中,人性的闪光点得以张扬,公理得以伸张,精神得以振奋。
梁衡所著的《我的第一个师父(鲁迅散文中学生读本)》精选美文33篇,再由语文特级教师对每篇美文进行点评,以便让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为文思想,学习其作文方法与技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第一个师父(鲁迅散文中学生读本)/全国语文特级教师推荐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鲁迅 |
出版社 | 北京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鲁迅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鲁迅散文中,蕴藏着美好的回忆,但更多的是战斗的呼声,是对无情社会的控诉,是对人性不醒的悲伤。在嬉笑怒骂的文字中,在那以笔为剑的锋芒中,人性的闪光点得以张扬,公理得以伸张,精神得以振奋。 梁衡所著的《我的第一个师父(鲁迅散文中学生读本)》精选美文33篇,再由语文特级教师对每篇美文进行点评,以便让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为文思想,学习其作文方法与技巧。 内容推荐 全国语文教材总顾问梁衡主编!贾平凹、毕淑敏、曹文轩共同推荐! 50位语文特级教师、20家文学教育媒体,共同推荐! 《我的第一个师父(鲁迅散文中学生读本)》精选鲁迅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33篇散文,重庆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作协会员李锡琴点评。 目录 阿金 阿长与《山海经》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我的第一个师父 秋夜 雪 风筝 鸭的喜剧 春末闲谈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上海的儿童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忆韦素园君 忆刘半农君 作文秘诀 随便翻翻 “看图识字” 经验 “这也是生活” 说胡须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拿来主义 读书杂谈 论雷峰塔的倒掉 未有天才之前 看镜有感 试读章节 我的第一个师父 不记得是那一部旧书上看来的了,大意说是有一位道学先生,自然是名人,一生拚命辟佛,却名自己的小儿子为“和尚”。有一天,有人拿这件事来质问他。他回答道:“这正是表示轻贱呀!”那人无话可说而退云。 其实,这位道学先生是诡辩。名孩子为“和尚”,其中是含有迷信的。中国有许多妖魔鬼怪,专喜欢杀害有出息的人,尤其是孩子;要下贱,他们才放手,安心。和尚这一种人,从和尚的立场看来,会成佛——但也不一定,——固然高超得很,而从读书人的立场一看,他们无家无室,不会做官,却是下贱之流。读书人意中的鬼怪,那意见当然和读书人相同,所以也就不来搅扰了。这和名孩子为阿猫阿狗,完全是一样的意思:容易养大。 还有一个避鬼的法子,是拜和尚为师,也就是舍给寺院了的意思,然而并不放在寺院里。我生在周氏是长男,“物以希为贵”,父亲怕我有出息,因此养不大,不到一岁,便领到长庆寺里去,拜了一个和尚为师了。拜师是否要贽(zhì)见礼,或者布施什么的呢,我完全不知道。只知道我却由此得到一个法名叫作“长庚”,后来我也偶尔用作笔名,并且在《在酒楼上》这篇小说里,赠给了恐吓自己的侄女的无赖;还有一件百家衣,就是“衲衣”,论理,是应该用各种破布拼成的,但我的却是橄榄形的各色小绸片所缝就,非喜庆大事不给穿;还有一条称为“牛绳”的东西,上挂零星小件,如历本,镜子,银筛之类,据说是可以避邪的。 这种布置,好象也真有些力量:我至今没有死。 不过,现在法名还在,那两件法宝却早已失去了。前几年回北平去,母亲还给了我婴儿时代的银筛,是那时的惟一的记念。仔细一看,原来那筛子圆径不过寸余,中央一个太极图,上面一本书,下面一卷画,左右缀着极小的尺,剪刀,算盘,天平之类。我于是恍然大悟,中国的邪鬼,是怕斩钉截铁,不能含胡的东西的。因为探究和好奇,去年曾经去问上海的银楼,终于买了两面来,和我的几乎一式一样,不过缀着的小东西有些增减。奇怪得很,半世纪有余了,邪鬼还是这样的性情,避邪还是这样的法宝。然而我又想,这法宝成人却用不得,反而非常危险的。 但因此又使我记起了半世纪以前的最初的先生。我至今不知道他的法名,无论谁,都称他为“龙师父”,瘦长的身子,瘦长的脸,高颧细眼,和尚是不应该留须的,他却有两绺下垂的小胡子。对人很和气,对我也很和气,不教我念一句经,也不教我一点佛门规矩;他自己呢,穿起袈裟来做大和尚,或者戴上毗(pí)卢帽放焰口,“无祀(sì)孤魂,来受甘露味”的时候,是庄严透顶的,平常可也不念经,因为是住持,只管着寺里的琐屑事,其实——自然是由我看起来——他不过是一个剃光了头发的俗人。 因此我又有一位师母,就是他的老婆。论理,和尚是不应该有老婆的,然而他有。我家的正屋的中央,供着一块牌位,用金字写着必须绝对尊敬和服从的五位:“天地君亲师”。我是徒弟,他是师,决不能抗议,而在那时,也决不想到抗议,不过觉得似乎有点古怪。但我是很爱我的师母的,在我的记忆上,见面的时候,她已经大约有四十岁了,是一位胖胖的师母,穿着玄色纱衫裤,在自己家里的院子里纳凉,她的孩子们就来和我玩耍。有时还有水果和点心吃,——自然,这也是我所以爱她的一个大原因;用高洁的陈源教授的话来说,便是所谓“有奶便是娘”,在人格上是很不足道的。 不过我的师母在恋爱故事上,却有些不平常。“恋爱”,这是现在的术语,那时我们这偏僻之区只叫作“相好”。《诗经》云:“式相好矣,毋相尤矣”,起源是算得很古,离文武周公的时候不怎么久就有了的,然而后来好象并不算十分冠冕堂皇的好话。这且不管它罢。总之,听说龙师父年青时,是一个很漂亮而能干的和尚,交际很广,认识各种人。有一天,乡下做社戏了,他和戏子相识,便上台替他们去敲锣,精光的头皮,簇新的海青,真是风头十足。乡下人大抵有些顽固,以为和尚是只应该念经拜忏的,台下有人骂了起来。师父不甘示弱,也给他们一个回骂。于是战争开幕,甘蔗梢头雨点似的飞上来,有些勇士,还有进攻之势,“彼众我寡”,他只好退走,一面退,一面一定追,逼得他又只好慌张的躲进一家人家去。而这人家,又只有一位年青的寡妇。以后的故事,我也不甚了然了,总而言之,她后来就是我的师母。 自从《宇宙风》出世以来,一向没有拜读的机缘,近几天才看见了“春季特大号”。其中有一篇铢堂先生的《不以成败论英雄》,使我觉得很有趣,他以为中国人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理想是不能不算崇高”的,“然而在人群的组织上实在要不得。抑强扶弱,便是永远不愿意有强。崇拜失败英雄,便是不承认成功的英雄”。“近人有一句流行话,说中国民族富于同化力,所以辽、金、元、清都并不曾征服中国。其实无非是一种惰性,对于新制度不容易接收罢了”。我们怎样来改悔这“惰性”呢,现在姑且不谈,而且正在替我们想法的人们也多得很。我只要说那位寡妇之所以变了我的师母,其弊病也就在“不以成败论英雄”。乡下没有活的岳飞或文天祥,所以一个漂亮的和尚在如雨而下的甘蔗梢头中,从戏台逃下,也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失败的英雄。她不免发现了祖传的“惰性”,崇拜起来,对于追兵,也像我们的祖先的对于辽、金、元、清的大军似的,“不承认成功的英雄”了。在历史上,这结果是正如铢堂先生所说:“乃是中国的社会不树威是难得帖服的”,所以活该有“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但那时的乡下人,却好象并没有“树威”,走散了,自然,也许是他们料不到躲在家里。 因此我有了三个师兄,两个师弟。大师兄是穷人的孩子,舍在寺里,或是卖在寺里的;其余的四个,都是师父的儿子,大和尚的儿子做小和尚,我那时倒并不觉得怎么稀奇。大师兄只有单身;二师兄也有家小,但他对我守着秘密,这一点,就可见他的道行远不及我的师父,他的父亲了。而且年龄都和我相差太远,我们几乎没有交往。 P80-85 序言 读书改变人生 书这件东西是专门给懂得精神享受、有精神进取的人准备的。当地球上还没有人类之前,草木自生自灭,鸟兽自来自去,史前世界全靠物质的生态自然调节。自从有了人类,就出现了另外一个调节系统——精神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追求的不是吃、穿、住,而是信息、知识、思想、艺术等。而这些精神财富的最主要载体就是图书。 图书有两大作用,一是塑造人,二是为社会传承文化。下面先谈谈书与人的关系。 读书是为了生命的完整 人为什么要读书?一句话,为了生命的完整,或者说是为了追回另一半的生命。现在很流行一半又一半的说法,“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其实最根本的,人生命的一半是物质,一半是精神。读书是对精神的那一半生命的能量补充。在地球上所有物种中,除物质之外还需要精神滋养的就是人类。只有人,有精神生活,有主观思维,会改造客观,追求幸福。 马克思给人下了定义:人是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不是物质交往,而是精神交往。谈话、书信、亲情、爱情、政治、学术、艺术等,都是精神活动。小孩子只知道好吃的东西最重要,而人一进入成年就会发现,精神满足更重要,精神世界更广阔。所以才有为爱情而歌唱,为自由而斗争,为理想而献身。爱情、自由、理想、知识、艺术等等,靠什么来交流、传承?主要载体就是书籍。 阅读有六个层次 那么,人怎样实现自己这生命的另一半价值,构建精神世界呢?有六个层次、三大支柱。也就是人们阅读的六种基本追求,追求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和美感,其中知识、思想和审美,是三大支柱。这六个层次由低到高,反映着人们不同的文化程度、修养状态和价值取向。 真正要有感、有悟、有创造,改变人生,成就事业,有个性,自立于人海,流芳于青史,要靠对后三个层次的攻读。 一是刺激需求。正常人的精神生活中总有企图改变平静,追求奇特,寻找刺激的一面。这种需求,与其说是精神追求,不如说是心理生理的追求,因为理性的成分还不多。在这种刺激需求下,便产生非法的出版物市场,出版黄色、低档出版物。这也说明人有自然的一面。 二是休闲娱乐需求。按这种需求,就产生了一类轻松的作品,如花卉、鱼虫、时装、故事等。休闲娱乐需求在读者中的覆盖面最大,不但有闲阶层靠消遣读物打发时日,就是专业人员,也常常会翻翻书报以作休息。 三是信息需求。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每个人在生活中也离不开信息,一条信息使一个决策成功,救活一个企业,或者使一个人致富的事,已屡见不鲜。以至于信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人们对信息的这种需求是书、报、刊等传媒的基础,特别是报纸存在的基础。 以上这三个需求,虽包括精神层面,但仍可看出不脱物质的羁绊,多为实用的需求。其载体也以报纸、杂志、电视为主。真正精神层面的是后面的三大支柱,其载体以书籍为主。 四是知识需求。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粮食、蔬菜、肉类使人从孩子长成体格健壮的成人,而知识使人聪明有本事。所以人的一生专门安排了一个学生时期,较集中地专门接受知识,终生还要不断补充更新知识,这主要靠出版的书、报、刊,特别是书籍。 五是审美需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原始人开始,人类就懂得对美的追求。这种本能的不断发展提高了的审美需求呼唤出版物一方面作为载体来提供审美对象,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等,另一方面又作为工具来帮助指导人们提高审美能力。 六是思想需求。人的精神需求的最高层次是理性的思考。刺激是心理本能的满足,娱乐是心理休息,信息是人捕捉到的事物的信号,知识已进入到认识的总结,只有思想才能进入到理性,进入到规律和方法的把握,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更深刻的认识。这种需求,促使人们去读理论学术书刊,去通过具体出版物的形象、素材思考问题。 我劝爱读书的朋友们,爱读书当然很好,但还要讲究读书的目的和层次。我们可以把读书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费型,为了眼前实用:另一类是积累型,为了长远和根本性的提高。前三个层次属消费型,后三个层次属积累型。就像一个国家除实用企业外,还得有能源、交通等基础项目建设。只有在积累型阅读上下工夫,才能改变人生,创造辉煌。 文章不是写给人看的而应是写给人背的 读书怎么改变人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我原来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的是档案专业,毕业时,正赶上“文革”后期,为响应号召到祖国的北部去,我到内蒙古先当了一年的农民。 在这个时候,我读到了一本对我一生影响很大的书,这就是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那是我在拉风箱做饭的时候在灶边看到的,书的前后已经被扯下好几页。陈望道是中国最早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人,早期曾经和陈独秀一起筹备中国共产党,帮陈独秀管经费,但陈独秀的脾气很不好,陈望道受不了,离开了陈独秀。这一走两人各闯出一片天地。陈独秀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望道则是中国系统研究修辞的第一人。在这本书中他认为修辞有积极修辞、消极修辞。积极修辞语言生动,比喻、形容很多,消极修辞语言比较平实,比如法律术语、各种教科书等。 这本书当然还有其他很多的内容,但两大修辞分类的思想对我治学影响很大。因为我长期以来既是记者又是作家,在接受杂志社的采访时,我说,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座巴颜喀拉山,是分水岭,一边是长江,一边是黄河:《修辞学发凡》一边成就了我的新闻写作,一边成就了我的文学创作。 此外,还有一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历代文选》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后来我发现毛泽东也读这本书。毛泽东晚年因为白内障,眼睛看东西很吃力,文件就让秘书给他念,而文学方面的书呢,他就找到当年这本书的编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的卢荻给他念。 在我后来当记者的时候,《历代文选》这本书在我的采访包里背了多年,出差在招待所里有空我就背书中的名篇,这对我后来新闻语言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认为,新闻语言应该向古文、电报学习,新闻语言应该求短求干净,古文因为最早要刻在竹简上很费劲,电报按数字收钱。后来我写的《晋祠》,1600多字,能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和这个理念很有关系,因为我写的时候就认定我的文章不是让人看的,而是让人背的。 这些工作和我当初学的档案专业已经相距十万八千里,之所以有这样的改变,就是因为后来我的读书生活。人不知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就会遇到改变自己人生的书籍,只要你去读。 图书积累会影响一国国运 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世界的命运,甚至改写人类的历史。 马克思写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改变了世界,这是公认的事。据统计,《共产党宣言》共出版过70多种文字的1000多个版本,它传到中国是1920年,由陈望道先生译出第一个中文本。从此开始改变中国的命运。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完成了《论持久战》,当白崇禧把这本麻纸本小册子呈送蒋介石时,蒋介石如获至宝,发给全军团以上军官每人一本,这本书很快又在美国出版,震惊了世界。事实证明抗日战争就是沿着这一思路进行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这本书改变了世界,应该说改变了宇宙。它成了一块里程碑,它于1543年出版,文艺复兴的开始,近代科学的开始就从这一年算起,世界进入一个新时期。现代物理学开端被史家定为1905年,就是因为这年《物理学纪事》发表了爱因斯坦的几篇重要论文。爱因斯坦提出了质能互变公式E=mc2,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才证实了爱氏超前了40年。1852年,斯佗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 从世界史的角度来说,曾有过四次大的文化积累,实际上是四次大出书活动,对世界进程发生过大的影响。这就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积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积累;18世纪中叶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以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文化积累;19世纪中叶在总结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之后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积累。 中国历史上也有几次大的文化积累。第一次是汉初对先秦文化的整理。这次积累,确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基本上确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积累型巨著,尤其是《史记》,它的思想、它褒贬的人物及它的文风,到今天还影响着中华民族。第二次是隋唐对散佚书籍的收集和新书的编纂。它使儒家思想更趋成熟,封建制度进一步确立。第三次是宋代的积累,儒家发展到理学新高度,产生了程朱这样的儒学理论大师和《资治通鉴》这样总结治国实践的巨著,儒家思想的完善保证了以后几百年封建制度的延续。第四次是明清修书,以《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成就为代表。这笔文化遗产为我们民族以后的发展,直到今天还发挥着积极作用。以后还有康梁等对西方文化的引进积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引进积累,这些在反帝制和民主革命中都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不论是世界的文化大积累还是中国的文化大积累,实际是图书大积累。据统计,自西汉至辛亥革命共出版图书8万种。从公元前206年算起到1988年底,我国近2200年间共出版图书90余万种。这种悠久的历史积累,决定了我们是一个文明发达的民族。但是立国仅200余年的美国,其文化积累的速度却快得惊人。报载,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文献8830多万种,书架长达877公里。自然,这一点也已构成美国文明发达的一部分。环视全球,我们会发现一些国家的强盛与衰落、发达与落后固然与它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策略有关,但是也不可不注意到与它所拥有的典籍、文献,它掌握的资料、信息,它积累的精神财富以及对这些典籍的态度、策略,还有它的积累方式、速度与取向有关。这同样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力、国运。 梁衡 书评(媒体评论)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声音,是文化的基因。这富有灵性的文字,是有呼吸、有情感、有生命、有灵魂的。与这样的文字对话,就是在感受民族文化的呼吸、情感、生命与灵魂!面对内涵如此丰富的母语,我们又怎能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亲切地吟咏,深切地品味,自由地书写,去领略母语世界的美好风光呢?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翟小宁 中学生需要阅读经典,必须阅读经典。大而言之,如果一代又一代中学生远离经典,那么,优秀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传承必将形成断层。而一旦断层,则是一种文化悲剧。小而言之,中外古代经典和中外当代名著阅读,可以让中学生接受高品位文化濡染,进而更高层次地提升学生个体的人文素养,构建学生个体的精神大厦。梁衡先生是我很尊敬的作家,他的很多篇经典文章入选了语文课本,这次他主编的这套丛书就是从名家出发,从经典出发,每个中学生都应该读一读。 ——北京101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严寅贤 名家的美文可能催人泪下,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可能震撼人心,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也可能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读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会感到热血沸腾;读巴金的《小狗包弟》可以体会到人性泯灭的悲剧和心灵煎熬的痛苦;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能够启发我们思考生存与死亡;读冯骥才的《珍珠鸟》可以感受到信赖的美好,等等。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程翔 作文是什么,就是把一件事叙述清楚,把一个景物描写的准确形象,把—个道理讲明白,把一个事物说清晰。作文的基本功是什么?三言两语描绘—个景物,一个人物,一个画面;十句八句叙述清楚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讲明—个道理,说清一种事物。作文的知识能力点细分起来,也是林林总总,多如网眼,单是文章开头的基本方法就可罗列十种百种,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很难逐一落实。这就需要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尤其是名家的散文,梁衡老师主编的这套名家散文书系很适合中学生阅读,对中学生的作文提高有很大帮助。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 郑晓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