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十年磨一剑的硕果。全书由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恩里克在一学年十个月中所写的五十三篇日记及恩里克爸爸妈妈写给他的九封书信汇集而成。一篇篇小学生日记和一封封来自爸爸妈妈的书信构成了本书的全部内容。既是小学生的日记,自然少不了学校、家庭、老师、父母、同学、吵架、挨骂、考试、成绩、玩耍、闯祸、懊悔等内容,孩子成长中的喜、怒、哀、乐,样样俱存。一篇篇日记讲述一个个温情而又生动的故事。一封封书信凝聚了父辈关切的目光和情意。故事扣人心弦,书信感人肺腑。
从作品的主旨看,《爱的教育》既是情感教育,也是人格教育,而“爱”则是一根“红线”,贯穿全文的各个章节。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十年磨一剑的硕果。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作品。全部的内容由四年级小学生恩里克一学年十个月中所写的五十三篇日记及爸爸妈妈写给他的九封书信构成。一篇篇故事记录了男孩恩里克亲历过的许多日子、场景、瞬间:学校、家庭、老师、父母、同学、吵架、挨骂、考试、成绩、玩耍、闯祸、懊悔……等等。与此同时,恩里克成长中的喜、怒、哀、乐也尽在其中。一篇篇日记讲述一个个温情而又生动的故事。一封封书信凝聚了父辈关切的目光和情意。故事扣人心弦,书信感人肺腑。
《爱的教育》既是情感教育,也是人格教育,尤其“爱”作为主题,贯穿全文始终。正因如此,作品自诞生起,就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经久不衰,影响了无数孩子的成长。
12月18日 星期天
今天早上我正在写作业,爸爸说:“我们到五楼去看看那位受伤的老人吧,不知道他眼睛怎么样了呢。”于是,我们便一起走进了那间黑沉沉的小屋。只见那位受伤的老人躺在床上,他的老伴陪在一旁。老伴坐在旁边陪着,他的侄子则在屋子的角落里玩耍。
见我们来看他,老人显得很高兴,一边让座,一边告诉我们,他的伤好多了,用不了几天就会痊愈。“不过是受了一些轻伤。可怜的孩子,被吓坏了吧?”说着话,门铃响了。老妇人说:“医生给你换药来了。我去开门。”门开了,加罗菲站在门口,他低头,好像不敢进来。
“谁?”老人问。“就是那个扔雪球的男孩。”爸爸回答。老人听了,眼睛一亮:“哦,是你吗?快请进!你是来看望我的,是吗?我已经快好啦,别担心。很快就会好的。快请进来!”
加罗菲像是没看到我们一样,强忍泪水,走到老人床前。老人抚摸着他的手,说:“谢谢你!回去告诉你的爸爸妈妈,说我已经快好了,叫他们不要挂念。”
加罗菲站着不动,似乎还有话要说。“你还有什么事吗?”老人问。“我,没什么!”加罗菲自言自语着。“那么就请回去吧。再见,请放心吧!’”
加罗菲走了。可是刚跨出门口,却又站住不动,犹豫了一下之后,忽然从自己的外套里面拿出一件东西交给那位送他出来的男孩,低声说了一句:“送你了!”就一溜烟跑了,那东西不是别的,正是加罗菲的最爱——集邮册。那里面,是他费尽心血收藏起来的全部邮票。
书信三:不为人知的故事
12月31日 星期六
恩里克啊!如果是你的朋友斯塔尔迪,决不会抱怨先生“很不耐烦”。你今天说这话时,明显带有不满。“老师态度不好”,你对自己的爸爸妈妈,不是也常有态度不好的时候吗?再说,老师偶然不高兴、不耐烦也是很正常的。
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了自己的学生,不停地操劳着。学生中,有知恩图报的,也有薄情寡义的。对于老师来说,工作的苦恼远远大于收获和喜悦。我想,即使是伟人、圣人,整天辛苦操劳,有时难免也会动怒。更何况许多时候,老师们还要忍受着痛苦,带病坚持上课。不高兴或缺乏耐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孩子,我希望你能热爱并尊重自己的老师,就像我热爱并尊重他们一样。他们为了学生,牺牲了许多自己的快乐,而你的学问和知识,也是老师一点一滴传授的结果。所以,请务必尊重你的老师!
我想,将来的某一天,爸爸和老师都去世了,也许那时,你在想起爸爸时,也会想起自己的老师。想起老师疲劳的样子,忧闷的神情。到那时,也许你会意识到今天的愚昧……
意大利全国有五万名教师,他们是意大利未来国民的精神之父。他们在拿着微薄的报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劳动。你的老师就是这五万名奉献者中的一员。所以你一定要尊重他。我亲爱的恩里克,无论你多么爱我,但如果你连自己的恩人——尤其是自己的老师——都不尊重、不热爱的话,我是不会喜欢你的。希望你能像对待亲人一样来对待自己的老师。无论老师表扬还是批评,无论老师说对说错,出发点都是为你好,都是爱你。老师高兴,态度好,你要尊敬他;老师不高兴、不耐烦,你更要体谅他、理解他、并且爱他。
一句话,请理解并尊重自己的老师!P37-39
众所周知,读书,是一个人不可忽略的重要的精神活动和文化享受,是一个孩子成长为栋梁的捷径,甚至是一个民族的希望。那么,读书是如何引导并帮助我们成长的呢?
第一,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扩充经验。因为一个人亲身经历的事情毕竟很少,他的经验是有局限性的。在人生经历之外,我们扩充经验的唯一的办法大概就是读书了。书本所包含的丰富经验会帮助我们扩充生命内容,增加生命厚度,提升生命质量。
第二,读书可以创造经验。比如,我们读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个叫圣地亚哥的老人到海上捕鱼,历尽艰难,才捕到一条马丁鱼。在拖着这条马丁鱼返程的时候,却有无数鲨鱼紧跟船后,将马丁鱼吞食殆尽。回到港口,看见这条鱼只剩下一副骨架,老人虽然失望却并不沮丧。这部小说告诉我们:这个老人,你可以消灭他,但你永远不能打败他;在重压之下,人可以有一种优雅风度。如果你看过这篇小说,理解了它的题旨,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类似事情的时候,就知道了什么叫失败,什么叫胜利。那么,你对胜败就会有一种非常哲理性的理解,你就创造了新的人生经验。
第三,读书使我们高贵。这是读书容易为我们忽略,但却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我把这句话送给你们。有些人,如果他不读书,我们无法想象结果会怎样。比如,鲁迅。鲁迅是一个瘦小、干巴的老头,如果他不读书,走在大街上,你未必会看他一眼。可是今天,每当我面对鲁迅当年的黑白照片的时候,我犹如来到了高山之下,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他压迫着我。这种巨大的力量是读书读出来的。是书本给了他一种气质、一种力量、一种境界。读书使他变得崇高而高贵。读书有一种非常奇妙的力量,它不仅可以改变你的内心,而且可以改变你的外形,影响你的谈吐、举止,使你获得一种气质。
读书,它就是一种宗教。在古代,读书人对书本是十分虔诚的。读书之前,必先净手清心,甚至焚香沐浴。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宗教行为。我们对书,应该有一种敬仰之心。如果,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丢掉书本,那么,我们什么也不会丢掉了。读书的问题,对社会而言,是读与不读的问题;对学校而言,则是读什么书的问题。而现今,中小学生的阅读,状况是令人担忧的。他们手中的书,有些只是好玩、有趣、热闹,在我看来根本不值得一读的书。这些书对中小学生的写作无益,对成长有害。
其实,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书:有文脉的和没有文脉的。而那些所谓好玩、有趣、热闹,会破坏你的阅读趣味的书,就是没有文脉的书。而经典,文脉自存。阅读经典,文气——文学的精魂会由纸墨顺着你的指尖,渗透进你的血液。不妨以我的亲身经历为例。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曾近乎痴迷地阅读鲁迅的作品。到了初中,我成了当时班上,甚至全校写作最好的孩子。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我挥毫而就,竟写了三本作文本。作文的时候,我就觉得鲁迅的精神,鲁迅的思想,鲁迅的境界,乃至鲁迅说话的语气,就顺着我的笔流淌到我的作文本上。当时,我不知道这叫什么,现在我知道了,它叫“文脉”。大家审视一下,你们手中的书都是有文脉的吗?你有足够的鉴别力和自制力吗?
所以,中小学生应该是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甚至监督之下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才可能是有效的;不能由着自己去追求所谓“快乐阅读”,因为85%的经典作品的阅读都不可能让你快乐。你读安徒生的作品能快乐吗?你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能快乐吗?一味追求低层次的情感刺激和享受,只会让你变成一个轻飘飘的、没有质量的人,一个肤浅的、对世界缺少深刻认知的人。你愿意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吗?
阅读经典,让我们明锐、深刻而优雅。各位,我们不得不重视阅读所带给我们的影响。阅读之路,任重而道远!
(曹文轩: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儿童经典阅读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鲁迅
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叶圣陶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中几乎每一科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
——美国当代阅读研究专家 吉姆·崔利斯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中国当代教育家 朱永新
儿童文学的目的是为人打“精神的底子”。没有这个底子,人性会很糟糕。从这个层面说,文学阅读属于美育范畴。当下,美育的空缺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失误。因为这个失误,中国的教育系统成了一个残缺的系统。这个课一定要补。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作家 曹文轩
最好的教育是教会学生阅读,成功的教育是让每个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读书的习惯,是每位语文教师分内的职责。考试分数只代表当下,读书习惯影响一生。
——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人教版《小学语文》主编 崔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