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技术不断取得进展的当代,科学家们正在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对危害人类几千年的病毒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试图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因为病毒的结构一般比较简单,因此,它成为了解生命与改造生命的重要途径,DNA重组技术为研制新型疫苗开辟了全新的途径。
但是在古代,天花却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传染病,曾经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据记载,20世纪所有的大战死亡人数总数为几千万,但这还不及因患天花死亡人数的1/3。小小的病毒却给人类带来如此巨大的灾难。
我国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始于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由于天花是在约公元l世纪的战争中由俘虏所带来的,因此当时被称作“虏疮”。唐宋以后,天花渐渐在中国流行,尤其是自明代以后,因为交通发达,官民往来频繁,其范围流行更广。满族人人关之前,因为没有受过天花的侵袭,因此不具有免疫力,以至于他们因为害怕染上天花而不敢出征。据史料记载,顺治与同治皇帝均是死于天花。
因为天花严重威胁着大众的健康,所以,古代人很早就在摸索防治天花的办法,对付天花这一疾病恶魔的探索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值得骄傲的是,我们的先祖已经掌握了对付天花的土办法,这就开辟了朴素的免疫学,为以后科学的免疫学,彻底消灭天花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古代医学文献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真宗执政期间,天花流行较为严重,当时的丞相王旦担心自己的小儿子感染天花,听说四川峨嵋山有一位道士拥有预防天花的仙方时,就派人将道士请到了府中。这位道士拿出一些药未,置人一个小竹管里,拿起小竹管把药未吹到了小孩的鼻孑L里,并说用了这个以后,再过十天小孩会发烧,然后出现一些红色的皮疹,再过几天,烧退疹消,小孩子以后就不会再得天花了,结果证明确实如此。
此种“仙方”事实上并不是什么神丹妙药,而是天花病人身上的干痂所研磨成的粉沫。把这种含有天花病毒的粉末吹入小孩的鼻内,他便会染上轻度的天花。如此,体内有了抵抗力,以后就不会再得天花了。我国古代将天花称为“痘”,把道士的这种预防方法称为“种痘”。古代医学家的基本思想是以毒攻毒,即取已经得过天花的人的天花干痂,这些天花干痂是带有毒性的,人体接触了定量的有毒物质后其自身就会形成对毒物的抵抗能力,这种方法包含了朴素的免疫学思想。
清代医家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说得很明确:“种痘法源于明隆庆年问(公元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从炼丹道士手中得到此方,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清乾隆时期,医家张琰在《种痘新书》中说:“余祖承聂久吾先生之教,种痘箕裘,已经数代”。也说:“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这些记载表明,自16世纪以来,我国已逐渐的推广人痘接种术,且是世代相传,师承相授。清初医家张璐在《医通》中综述了痘浆、旱苗、痘衣等多种预防接种的方法。其具体的办法是:用棉花醮取痘疮浆液塞人接种幼儿鼻孔中,或将痘痂研细,用管状物吹入儿鼻内;或将患痘小孩的内衣脱下,着于健康儿身上,使之感染。总之,是促使小孩体内产生抗体来预防天花。由上可知,我国在16世纪下半叶已发明人痘接种术,而到了17世纪已普遍推广。公元1682年时,康熙皇帝曾颁令各地种痘。据康熙的《庭训格言》记载:“训日: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所种皆得善愈。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朕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由此可见,在当时种痘术已在全国范围内推行。P2-4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科学正以日新月异的姿态走进人们的生活。它蕴藏着人类文明的光辉成果与深刻智慧。学习科学知识,不仅能增加我们的科学素养,而且能提高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知识是哺育青少年茁壮成长的摇篮,学习科学知识,我们会获得更多的滋养。
青少年时期不同于童年。童年时期是一个人了解和养成习惯、形成个性、适应社会、培养想象力最重要的阶段;青少年时期则是在获得越来越多知识的同时,还要开阔视野、驰骋想象、学着创造。
科学是我们遥遥不及、高不可攀的吗?科学探究永远都是神秘而枯燥的吗?科学教育只能是“板着面孔”的吗?才不是呢!其实,学习科学是一个充满快乐的过程。而且,科学是无处不在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蕴含着科学原理。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对身边发生的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是学习和探索科学最重要的态度。养成仔细思考的良好习惯,你就会发现日常所发生的各种事情或现象都有它的原因,并有着一定的规律。
科学并不都是由复杂的数字或很难的计算构成,也不是远离我们的生活而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体验到的就是科学。如果你对周围发生的各种现象抱着好奇心去寻找它们的起因,相信你会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将成为你向科学世界迈进的第一步。
“魅力科学”系列丛书旨在让青少年在高高兴兴的阅读中得到心灵的陶冶,了解世界,学一些关于生活和科学的常识,为光明的未来做好心智的准备。
《魅力科学》系列以简短的篇幅,向青少年读者展示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科学世界。翻开这套图文并茂、简明隽永的丛书,你会发现:科学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刻板印象,而是由众多伟大和平凡的人们所创造,在鲜活的历史脉络中成长起来的;科学不再是抽象的定理和公式,而早已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乐意为善于思考和勇于创新者掀起神秘的面纱。
《魅力科学》系列是一套相当出色的青少年课外读物,寓教于乐真正贯穿其中,利于青少年开拓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全面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从这几本书的内容来看,它们分别来自物理、数学、生物和化学等基础科学,但它们与教科书的枯燥单调相比,生动、形象、有趣、绚丽,融入了新的教育模式,书中知识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更容易被青少年读者接受。
本套丛书文章篇幅精简,文字优美生动,版式设计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图文并茂,形式活泼,科学性、趣味性、可读性、实用性兼具。以趣味为切入点,立足科技发展的源流脉络,结合日常生活的实物和实例,指导青少年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和获得科学知识。
《魅力科学》系列丛书是内容和形式都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漂亮的图画、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知识都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甚至家长读了也会喜欢,找回已经逝去的童心。
《魅力科学》系列共十册,每本书独立成册,又互相配合,因此既可以针对青少年读者的喜好单本购买,也可以作为青少年的课外辅导阅读资料库整套购买。
愿《魅力科学》系列丛书陪伴着青少年幸福、快乐地成长。
马晓群主编的《魅力科学》内容介绍:青少年时期不同于童年。童年时期是一个人了解和养成习惯、形成个性、适应社会、培养想象力最重要的阶段;青少年时期则是在获得越来越多知识的同时,还要开阔视野、驰骋想象、学着创造。
科学是我们遥遥不及、高不可攀的吗?科学探究永远都是神秘而枯燥的吗?科学教育只能是“板着面孔”的吗?才不是呢!其实,学习科学是一个充满快乐的过程。而且,科学是无处不在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蕴含着科学原理。一起来翻阅《魅力科学》吧!
马晓群主编的《魅力科学》内容介绍: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科学正以日新月异的姿态走进人们的生活。它蕴藏着人类文明的光辉成果与深刻智慧。学习科学知识,不仅能增加我们的科学素养,而且能提高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知识是哺育青少年茁壮成长的摇篮,学习科学知识,我们会获得更多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