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史(文白对照版共3册)》是吕思勉先生的四部断代史之一,是研究秦汉史的最基本参考书之一,已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秦汉史》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为政治史,按历史事件的顺序编排;后半部为社会经济文化史,采用分门别类的办法叙述。本书为文白对照版,将原著的文言文辅以白话对照,方便读者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秦汉史(文白对照版共3册)(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吕思勉 |
出版社 | 沈阳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秦汉史(文白对照版共3册)》是吕思勉先生的四部断代史之一,是研究秦汉史的最基本参考书之一,已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秦汉史》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为政治史,按历史事件的顺序编排;后半部为社会经济文化史,采用分门别类的办法叙述。本书为文白对照版,将原著的文言文辅以白话对照,方便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秦汉史(文白对照版共3册)》是吕思勉先生四部断代史中的第二部,写于20世纪30、40年代之交,初版于1947年,此后多次再版,是近现代研究秦汉时期历史的经典之作。 《秦汉史(文白对照版共3册)》沿用先秦史的体例,全书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政治史,按历史事件的顺序编排(上、中两册);后半部分为文化史(下册),采用分门别类的办法叙述。政治史贯通精当、一气呵成,将中国秦汉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展现给读者;文化史通过叙述秦汉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与文化学术的历史发展状况,以探求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对现实的裨益,考证翔实、论见独到。吕先生认为,《秦汉史》“叙西汉人主张改革,直到新莽;及汉武帝之尊崇儒术,为不改革而转入观念论之开端;儒术之兴之真相;秦汉时物价及其时富人及工资之数;选举、刑法、宗教各章节,均有特色”。 吕思勉先生研究中国历史自成一格,见解独到,对秦汉时期的社会及政治方面的研究甚为透彻,因此书中将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大变动一个分水岭,作为中国社会革命的一个关键点,论述尤为人所叹服。对秦汉帝王的评价,可谓见识卓绝,最是符合人性本质。为了将这部经典作品推向更广大的读者,我们在再版时,吸取多个版本的编校成果,将原书的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保留双行夹注(吕思勉先生认为双行夹注为我国书中“最善之款式”),不仅订正了原书的一些讹误,还将其他版本编校未精的地方加以修正。因为原书为文言文写就,不少地方若无深厚的文言和史学功底便难理解,我们请来专业人士将原书翻译成白话,采用文白对照形式,使其相得益彰。 吕先生原本计划将中国古代史分做六部断代史加以精详研究,惜乎其晚年体弱多病,天不假寿,致使最后两部《宋辽金元史》和《明清史》虽做了史料的摘录,最终未能完成,为史界之一大憾事。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秦代事迹 第一节 始皇治法 第二节 始皇拓土 第三节 秦之失政 第四节 二世之立 第三章 秦汉兴亡 第一节 陈涉首事 第二节 刘项亡秦 第三节 诸侯相王 第四节 楚汉兴亡 第四章 汉初事迹 第一节 高祖初政 第二节 高祖翦除功臣 第三节 高祖和匈奴 第四节 汉初功臣外戚相诛 第五节 汉初休养生息之治 第六节 封建制度变迁 第五章 汉中叶事迹 第一节 汉代社会情形 第二节 儒术之兴 第三节 武帝事四夷(一) 第四节 武帝事四夷(二) 第五节 武帝事四夷(三) 第六节 武帝事四夷(四) 第七节 武帝事四夷(五) 第八节 论武帝用兵得失 第九节 武帝求神仙 第十节 武帝刻剥之政 第十一节 巫蛊之祸 第十二节 昭宣时政治情形 第十三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一) 第十四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二) 第十五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三) 第十六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四) 第六章 汉末事迹 第一节 元帝宽弛 第二节 成帝荒淫 第三节 哀帝纵恣 第七章 新室始末 第一节 新莽得政 第二节 新室政治(上) 第三节 新室政治(下) 第四节 新莽事四夷 第五节 新莽败亡 第八章 后汉之兴 第一节 更始刘盆子之败 第二节 光武定河北自立 第三节 光武平关中 第四节 光武平群雄(上) 第五节 光武平群雄(下) 第九章 后汉盛世 第一节 光武明章之治 第二节 匈奴分裂降附 第三节 后汉定西域 第四节 汉与西南洋交通 第五节 后汉平西羌 第六节 后汉开拓西南 第七节 后汉时东北诸族 第十章 后汉衰乱 第一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上) 第二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下) 第三节 后汉羌乱 第四节 党锢之祸 第五节 灵帝荒淫 第六节 后汉中叶后外患 第七节 后汉中叶后内乱 第十一章 后汉乱亡 第一节 何进之败 第二节 董卓之乱 第三节 李傕郭汜之乱 第四节 东诸侯相攻 第五节 曹操平定北方(上) 第六节 曹操平定北方(下) 第七节 孙氏据江东 第八节 赤壁之战 第九节 刘备入蜀 第十节 曹操平关陇汉中 第十一节 刘备取汉中 第十二节 孙权取荆州 第十二章 三国始末 第一节 三国分立 第二节 三国初年和战 第三节 诸葛亮伐魏 第四节 魏氏衰乱 第五节 魏平辽东 第六节 司马氏专魏政 第七节 蜀魏之亡 第八节 孙吴盛衰 第九节 孙吴之亡 第十节 三国时四裔情形 第十三章 秦汉时社会组织 第一节 昏制 第二节 族制 第三节 户口增减 第四节 人民移徙 第五节 各地方风气 第十四章 秦汉时社会等级 第一节 豪强 第二节 奴客门生部曲 第三节 游侠 第四节 秦汉时君臣之义 第五节 士大夫风气变迁 第十五章 秦汉时百姓生计情形 第一节 秦汉人訾产蠡测 第二节 秦汉时豪富人 第三节 秦汉时地权不均情形 第四节 汉世禁奢之政 第五节 汉世官私振贷 第十六章 秦汉时实业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工业 第三节 商业 第四节 钱币 第十七章 秦汉时人民生活 第一节 饮食 第二节 仓储漕运籴粜 第三节 衣服 第四节 宫室 第五节 葬埋 第六节 交通 第十八章 秦汉政治制度 第一节 政体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 第四节 选举 第五节 赋税 第六节 兵制 第七节 刑法 第十九章 秦汉学术 第一节 学校 第二节 文字 第三节 儒家之学 第四节 百家之学 第五节 史学 第六节 文学美术 第七节 自然科学 第七节 经籍 第二十章 秦汉宗教 第一节 祠祭之礼 第二节 诸家方术 第三节 五德终始之说 第四节 图谶 第五节 神仙家 第六节 道教之原 第七节 佛教东来 试读章节 自来治史学者,莫不以周秦之间为史事之一大界,此特就政治言之耳。若就社会组织言,实当以新汉之间为大界。盖人非役物无以自养,非能群无以役物。邃古之世,人有协力以对物,而无因物以相争,此实人性之本然,亦为治世之大道。然人道之推行,不能不为外物所格。人之相人偶,本可以至于无穷也,而所处之境限之,则争夺相杀之祸,有不能免者矣。争夺相杀之局,不外两端:一恃强力夺人之所有以自奉,或役人劳作以自养。其群之组织,既皆取与战斗相应;见侵夺之群,亦不得不以战斗应之;率天下而惟战斗之务。于是和亲康乐之风,渺焉无存;诛求抑压之事,扇而弥甚。始仅行于群与群之间者,继遂推衍而及于群之内,而小康之世所谓伦纪者立,而人与人相处之道苦矣。又其一为财力。人之役物也,利于分工,而其所以能分工,则由其能协力,此自遽古已然。然协力以役物,仅限于部族之内,至两部族相遇,则非争夺,亦必以交易之道行之;而交易之道,则各求自利。交易愈盛,则分工益密,相与协力之人愈众,所耗之力愈少,所生之利愈多,人之欲利,如水就下,故商业之兴,沛乎莫之能御。然部族之中,各有分职,无所谓为己,亦无所谓为人,有协力以对物,而无因物以相争之风,则自此泯矣。盖商业之兴也,使山陬海滋不知谁何之人,咸能通功易事,分工协力之途愈广,所生之利愈饶,其利也;而其相交易也,人人以损人利己之道行之,于是损人利己之风,亦遍于山陬海滋,人人之利害若相反,此则其害也。语曰:“作始也简,将毕也巨。”至于人自私其所有,而恃其多财,或善自封殖以相陵轹而其祸有不忍言者矣。由前之说,今人所谓封建势力;由后之说,则今人所谓资本势力也。封建之暴,尤甚于资本,故人必先求去之。晚周以来,盖封建势力日微,而资本势力方兴之会。封建势力,如死灰之不可复然矣,而或不知其不可然而欲然之;资本势力,如洪水之不可遽湮也,而或不知其不可湮而欲湮之。此为晚周至先汉扰攘之由。至新室亡,人咸知其局之不易变,或且以为不可变,言治者但务去泰去甚,以求苟安,不敢作根本变革之想矣。故曰:以社会组织论,实当以新汉之间为大界也。 长期以来,从事史学研究的人都认为从西周至秦朝是历史发展的一大分界线,这是专门从政治的角度而言的。如果从社会组织的角度而言,则应当以新莽、东汉之际为一大分界线。因为人不役使外物就不能供养自己,不团结协作就不能役使外物。在远古时代,人们团结协作以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而不会因为物质利益而相互争斗,这确实是人的本性,也是治理天下的大道。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关系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为外界的物质利益所制约。人与人团结协作的力量,本来可以达到无穷无尽的地步,然而由于所处环境的限制,相互争夺、自相残杀的祸乱,日渐不可避免。相互争夺、自相残杀的局面,不外乎有两种情形:一是依仗自身力量强大强夺别人拥有的东西以供养自己,或者役使别人劳作以供养自己。这个群体的组织结构,就会与战争的体制一一对应;被侵犯、被掠夺的群体,也不得不以战争的体制来应对;天下人都以战斗为要务。于是和睦、亲善、康乐的风气荡然无存,贪求、压榨的事情也越来越盛行。这样争斗的情形开始只限于群体与群体之间,继而逐渐推衍到群体内部,因而小康时代所谓的伦理纲纪就建立起来了,那么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方式就变得很痛苦。另一个是财力。人们之所以能够役使外物,得益于他们之间的分工,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分工,则是由于他们能够团结协作,自远古以来就是这种情形。然而团结协作以役使外物,仅限于部族内部,到两个部族因财物而发生关系时,如果不是争夺,也必定以交易的方式进行,而以交易的方式进行,那样会让双方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交易越是兴盛,那么分工就会越精细,相互团结协作的人就会越多,所费的力气就会越少,所产生的利益就会越多。人对利益的追求,就如水从高处向下流一样,所以商业的兴盛,生机勃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它。然而部族内部,人们各司其职,没有所谓的为自己,也没有所谓的为他人,团结协作以应对外物,而不因为物质利益而产生相互争夺的风气,自此也就泯灭了。大概商业的兴盛,使偏远地区相互不认识的人,都能分工合作、互通有无,分工协作的途径越广,所产生的利益就越多,这是十分有利的;然而他们之间进行交易时,人人都以损人利己为当然,于是损人利己的风气也推行到偏远的地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似乎是对立的,这就是其中的坏处。古人云:“开始做的时候很简单,将要结束的时候就会变得很复杂。”至于人们想方设法地增加自己的财富,而且依恃自己丰厚的资本,时而发生因为增加自己的财富而相互欺凌的情况,因此而产生的危害有时甚至让人不忍心说出口。前一种情形所描述的,就是今人所说的封建势力;后一种情形所描述的,则是今人所说的资本势力。封建势力的暴虐,比资本势力要厉害得多,所以世人总想先除去它。自周代晚期以来,就是封建势力日趋微弱,资本势力逐步兴起的时代。封建势力就像死灰一样不可能重新燃烧,而有的人不知道它已经不可燃烧却想点燃它;资本势力像洪水一样不可能被堵塞,而有的人不知道它不可被堵塞却想堵塞它。这就是西周至西汉社会混乱的缘由。到新朝灭亡,人们这才知道这个局面不容易改变,有人甚至认为这种局面不可改变,主张治世的人但愿除去极端的局面,以求苟安,不敢有进行彻底变革的想法。所以说,从社会组织方面进行考察,确实应当以新汉之际为一大分界线。 《汉书·货殖列传》曰:“昔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卿大夫士,至于皂隶、抱关击柝者。其爵禄、奉养、宫室、车服、棺椁、祭祀、死生之制,各有差品,小不得僭大,贱不得逾贵。夫然,故上下序而民志定。于是辨其土地川泽、丘陵、衍沃、原隰之宜,教民树种、畜养五谷、六畜,及至鱼鳖、鸟兽、藿蒲、材干器械之资,所以养生送终之具,靡不皆育。育之以时,而用之有节。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豺獭未祭,置网不布于野泽;鹰隼未击,缯弋不施于篌隧。既顺时而取物,然犹山不槎蘖,泽不伐夭。蟓鱼麝卵,咸有常禁。所以顺时宣气,蕃阜庶物,蓄足功用。如此之备也,然后四民因其土宜,各任知力,夙兴夜寐,以治其业,相与通功易事,交利而俱赡,非有征发期会,而远近咸足。故《易》曰:后以财成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及周室衰,礼法堕,诸侯刻桷丹楹,大夫山节藻税,八佾舞于庭,雍彻于堂,其流至乎士庶人,莫不离制而弃本。稼穑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陵夷至乎桓、文之后,礼谊大坏,上下相冒,国异政,家殊俗,耆欲不制,僭差亡极。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亡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伪民背实而要名,奸夫犯害而求利;篡弑取国者为王公,圉夺成家者为雄杰;礼谊不足以拘君子,刑戮不足以威小人;富者木土被文锦,犬马余肉粟,而贫者桓褐不完,晗菽饮水。其为编户齐民同列,而以财力相君,虽为仆虏,犹亡愠色。故未饰变诈为奸轨者,自足乎一世之间;守道循理者,不免于饥寒之患。其教自上兴,由法度之无限也。”此文最能道出东周以后社会之变迁及其时之人之见解。盖其所称古代之美,一在役物之有其方,一则人与人相处之得其道,此实大同之世所留诒,而非小康之世,世及为礼之大人所能为,《先秦史》已言之。然世运既降为小康,治理之权,既操于所谓大人者之手,人遂误以此等治法,为此大人之所为,拨乱世,反之正,亦惟得位乘时者是望。其实世无不自利之党类(Class),望王公大人及所谓士君子者以行太平大同之道,正如与虎谋皮。然治不至于太平大同,则终潜伏扰乱之因;其所谓治者,终不过苟安一时,而其决裂亦终不可免。此孔子所以仅许为小康也。先秦诸子,亦非不知此义,然如农家、道家等,徒陈高义,而不知所以致之之方;墨家、法家等,则取救一时之弊,而于根本之计,有所不暇及。儒家、阴阳家等,知治化之当分等级,且知其当以渐而升矣,然又不知世无不自利之党类,即欲进于升平,亦非人民自为谋不可,而欲使在上者为之代谋,遂不免与虎谋皮之诮。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