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爱情,说学业,论友谊,道食宿,大学校园之所以盛产段子,皆因找乐。在才子佳人会聚的北大,自然更加盛产段子,且质量及密度极高,高!实在是高!陈泳超主编的《北大段子》体现了北大师生们的热情、憧憬、希望、爱情、学业、乐趣、才智、烦闷、空虚、沮丧、悲凉、愤怒、嫉妒、咒骂……各个方面和各种情绪,它们看上去五光十色、芜杂无序,但都不泛机趣!
北大人还会这样?是啊,北大人就是会这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北大段子/名校段子系列 |
分类 | |
作者 | 陈泳超 |
出版社 | 天地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谈爱情,说学业,论友谊,道食宿,大学校园之所以盛产段子,皆因找乐。在才子佳人会聚的北大,自然更加盛产段子,且质量及密度极高,高!实在是高!陈泳超主编的《北大段子》体现了北大师生们的热情、憧憬、希望、爱情、学业、乐趣、才智、烦闷、空虚、沮丧、悲凉、愤怒、嫉妒、咒骂……各个方面和各种情绪,它们看上去五光十色、芜杂无序,但都不泛机趣! 北大人还会这样?是啊,北大人就是会这样。 内容推荐 陈泳超主编的《北大段子》为“名校段子系列”之中的一种,选材主要集中在2008年至2011年7月这一时期,选编流传于北大校园里的民谣、笑话、故事等素材,划分为8个章节(学院凹凸镜、我爱我师、衣食住行、关关雎鸠、奇人囧事、校园播报、毕业季·求职季、燕园内外),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当下北大师生特有的生活趣味和文化印记。所谓“段子”,即是“相对完整的有意味的话语”。《北大段子》中的这些校园段子,往往通过校内论坛、博客、微博、口传等广泛流传于学生中,内容机巧天成,引人发噱,而且与时事紧密相连,表现社会百态,入木三分,读者于莞尔一笑中,便能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思想的提升。 目录 学院凹凸镜 初入燕园 面试逸闻 课上课下 论文是怎样炼成的 声声学子泪 术业有专攻 阴沟里希(English)那点事儿 另类造型 我爱我师 课堂直播 成也助教 败也助教 女士不问年龄,博士不问论文 老师“逗你玩” 生花妙语 北大“爷”们 衣食住行 压力“衫”大 吃在北大 住在北大 行走北大 女生节神马的,最刺激男生的创造力了 光棍节是个啥? 情人节or情人劫 情话大声说 谁动了我的鸳鸯谱 凤求凰 MM的智慧 串门风波 爱之传奇 奇人囧事 奇人奇语 囧事大观 生活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 社团江湖 猫出没,注意! 时间是把杀猪刀 毕业季,求职季 追忆似水流年 博士生涯路漫漫 毕业典礼妙趣生 求职大哉问 燕园内外 我们的园子 他者的目光 与隔壁的那些事儿 北大人:爱恨交加的称谓 试读章节 燕园散记——占座 北大占座之风甚盛,源自何时,盖已无从考证。原因想来无外乎两条:北大有很棒的老师,能够吸引广大的学生来听课;北大有好学的学生,为了得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必要选择一个尽量好的位置。甫至燕园,不谙此道。第一次上古代汉语课,在上课铃响之前才慢悠悠地踱进教室,发现里面已经爆满,只得走到后面倚着墙立了两个钟头,直到双腿麻木被人搀出去。由此吸取教训:座,不可不占也! 占座辛苦。最牛的人一般是在一大清早就把全天所有课的座都占好。他们常常是在别人还在梦境中的时候就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抱起一摞本子,顶着呼啸的寒风,跑到还没开门的教学楼前蹲点。等管理员把门打开,他们便最先冲进去,把本子扔在桌上便直奔另外一个战场。因此照理说,早上一二节课的座位应该是争夺最激烈的,实则不尽然。我第一学期早上上过的课有毛概、高数、英语和计算机,除了高数会有那么一些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堵住那间大教室的门口,门一开便如洪水开闸般地涌进,疯子一样地抢夺前几排的座位,剩下的基本都没人有兴趣占。因为那课本身就不大能提起人的兴趣,而且肯定不至于没有座位,因为一定会有人翘课从而为你留下很大的空间。我所在的英语班上课从来没到齐过,毛概更是经常在老师比画得眉飞色舞的时候,有人睡眼惺忪、蓬头垢面、步履蹒跚地打着哈欠慢慢溜达进来,进来以后直奔后排继续他的美梦。英语教室小,就无所谓了,毛概这样的大课,即使要占,也是占最靠边和靠后的座位。因为那里最靠近空调和暖气,同时也处于老师声音与视线范围的最边缘地带,正好拿来补充被专业课压榨得已经少得可怜的睡眠。当然,隔堂占专业课或者比较好的选修课的座才是主流现象。举个极端点的例子,我们系老K的“鲁迅研究”,九、十节的课,想坐前排,必须一大清早赶到;上完两节课再去,只能弄到中间的座位;等中午去,对不起,就只能在后排委屈了;你要上课前赶到,那算完了,肯定只有站着听课的份儿。尤其是头几节课,整间教室几乎无立锥之地,能在上课之后挤进去的都算得上是英雄。也见过一个隔堂占座的极端例子。大一的时候,周四上现代文学史,看见那间教室前排的桌子上贴着几张纸条,写着“周五某时间某课占座”,并署名“某某某”,不知道用什么胶封上去的,粘得极瓷实,用手抠抠,纹丝不动,看来贴上去就没有再揭下来的意思。我心说这小子也真过分,他的意思好像是这课上到什么时候,他就要把这个座位据为已有到什么时候,北大的公共设施在一定时期内成了他的私有财产。心中甚是不平,深感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后来这纸条仍被教室管理员撕掉了,不过撕得不大彻底,还留有一些痕迹,看来很是费了些力气。 占座需有工具。原来只知笔记本可以占座,后来发现凡物皆可占:课本、书包、水杯、衣帽、文具……常常一进教室,仿佛站在百货商店的陈列柜前。但拿来占座的肯定多是廉价商品,用手机、钱包占座的至今未曾见过;如果有,那大概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事儿了。占座之物有大有小,大的远远就能看见,便不再觊觎那个座位;最可气的是那些小物件,当你兴冲冲三步并作两步地奔到一个远远看似尚无归属的座位前时,发现上面放了一块小橡皮,失望乃至愤怒之情顿然涌上心头,恨不能把这块破灭了自己梦想的千刀万剐的橡皮生吞活剥了然后再将座位据为己有。但也不是什么东西放在桌上都是占座用的。有一次见前排一个座位空了一节课,最后走上去一看,放在桌上的原来是团卫生纸。于是大家都骂:你就那么讲公共道德?咋不扔地上呢?最便捷的是字条。尤其是隔堂占座,多用字条,写明何时占何课之座,也就是说在此之前这个座位可供任何人使用,但在纸上写明的那个时间,所有权已经有了归属,任何人不可侵犯。但拿纸条占座也有相当的风险:纸条太容易被撕,而且撕者不会蠢得只撕掉一张而保留周围所有的来等着你抓,要撕,就成排成排地撕,然后随便拣一个坐下,你来的时候只能看见一堆人挤在那里,至于你贴纸条的地方你自己恐怕都不大记得了。其实最安全的仍要属笔记本。很多人用纸条只是不愿冒损失一个笔记本的危险,其实你的笔记本对于人家来说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所以丢失的可能性也极小。但为了说明你是隔堂占座,还是要在本子里夹上一张纸条,写明占座的时间与课程。但有个哥们儿觉得这样太简单,就拟了一段很客气的话:“某时间某课占座。请在这之前有课的同学下课后把本子放在桌上,谢谢合作。”其实我觉得大可不必这么哕嗦的,那小子八成是在卖弄自己一手清秀的钢笔书法。至于最离奇的占座方式,据一位师兄说,每到冬日,常见一MM走人教室,扯下颈上的纱巾,手腕灵巧地一抖,就把一个寝室所有成员的座占齐了,看得他如痴如醉。我听后亦浮想联翩,但两冬已去,尚未有幸目睹此美妙景观,不亦惜乎! C君深谙占座之道,跑得也颇勤,基本上什么课都能占据最好的座位,因此有人提议成立“占座委员会”,由C君出任主席。我说不可,这名称有问题。“占座委员会”简称“占委会”,与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在广州建立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占领委员会”的简称完全相同。于是改了个比较响亮的名字——“座协”,即“占座协会”是也,仍以C君为首,纠集了一批忠诚于占座事业的同志,何人占何课之座,明确分工,极少失手。常见课前,有人还在苦苦寻觅仅存的散落在人丛中的空位时,C君身着黑色风衣,腋下夹一本书,大步流星地跨进教室,走到第一排,意气风发地捋了捋头发,朝后面望两眼,仿佛向全体同学示威的样子,然后才正襟危坐在第一排靠中间的离讲台最近的他自称“头版头条”的座位上。其后尾随一大拨人,亦在前排依次落座,俨然成朋党之势。此举时日一长,当然遭到嫉恨。一日早上,C君派某“座协”骨干去占下午中国古代史的座,该骨干很快返回,说教室里黑板上有通知,说是古代史老师有事,停课一周。C某不放心,但无奈事务缠身,便又派另一骨干中午前往,回报亦然。C君这才舒了一口气,说大家辛苦了,走吧,回去睡觉。谁知刚睡到一半就接到某女生短信问何以不来上课。c君大惊,率众人直奔教室,推门一看,前排早已坐满,课都上了一半,黑板上的“通知”亦不知所踪。c君至今对此耿耿于怀,每次提起仍要恨恨地说:“一定是那些韩国人干的!”从此以后,为不致引起公愤,“座协”自动土崩瓦解,恢复了原来各自为“占”的局面,有人偶尔帮同寝室的人占那么几个,但像“座协”那样大规模的垄断行为几乎不复存在。然而c君仍然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占座高手”,每次有人还在苦苦寻觅仅存的散落在人丛中的空位时,C君仍是身着黑色风衣,腋下夹一本书,大步流星地跨进教室,走到第一排,只是后面少了那一大拨随行人员。 P26-29 序言 陈泳超 六七年前,出于一种莫名的好奇和冲动,我带领当时在读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专业的部分研究生,搜集出版了一本《北大段子》。后来好长一段时间,很多同事看见我都只提段子,好像段子成了我的本业似的,让我哭笑不得;一些在我民俗学通选课上捧场的学生,课后拿着自己买的《北大段子》来找我签名,并有不止一位同学跟我说,假如我还编续集的话,他们一定愿意加入团队,可惜这些学生,我连他们的名字和专业都淡忘了,真是很惭愧。还有一些朋友鼓励我趁热打铁出一套包含更多高校的段子系列,无奈我不是那种勇于任事之人,倾力做完一件事,差不多也把一种乐趣和激情消耗完了,再提不起兴致来做类似的事情。 然而北大段子在疯长,这是我时时感触到的。 终于有一天我被天地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说动了,准备编一套“名校段子系列”,并直接负责《北大段子》的新编工作。我仍然发动中文系民间文学专业自愿报名的在读研究生,开始了新一轮的搜集、选编和评注工作。不过这次编选段子,跟以前的那次,也很有一些不同之处: 比如来源。上次我在后记中说:“资料来源主要有:此前积累的历届民俗学学生的作业(这里非常感谢我的同事王娟老师的大力协助,她上民俗学通选课比我时间要长而且收到的作业多);该学期正在选修民俗学课程并照我的要求特意搜集校园民俗的作业;对各种人群有目的的访谈;北大校园内各类硬体(墙壁、课桌、意见簿甚至厕所)上的涂抹以及资料最丰富的网络。”而这一次,差不多只剩网络这一个来源了。由于网络的发达,人们已经不需要去寻找各种硬体涂抹,那样既费事又有些犯罪感,而且还大大限制了传播面。至于口头传播,当然最古老也最有活力,只是现在的网虫们浩如繁星,多大点事都会上网示众,口头流传的好段子,自然很快就体现在网络上,并且不免被添油加醋得更精彩。 从这方面说,倒是省事不少,但也有费事的。这次最麻烦的是要放在“名校段子系列”里,与《复旦段子》一同出版,这就要求我们选编段子时要充分鉴别其与北大的关联度。很多精彩曼妙的段子,由于不能确认它是否与北大有关,只能忍痛割爱了,这对于前一本《北大段子》来说,是可以宽容的。所以这次很多学生都在喊某类某类的段子怎么这么少啊!而全部作品汇集上来,我初选之后也吃了一惊:怎么感觉很有些单薄呢?归根结底,还是选编标准变得精严了。为此,我们又进行了第二轮、第三轮……的搜集,有些同学把自己压箱底的原创也贡献出来接受挑选;甚至在交稿前几天,还有学生兴高采烈地报告最新出现的好段子,而且可以确认是北大的原创!学生们总是很可爱的,没办法。 需要说明的是,段子中涉及的人名,我们一概作了技术处理,尤其是很多老师,尽管他们大多是被学生敬仰甚至崇拜着的,考虑到我们无法一一征求他们是否愿意将真名公开示众,还是一律将真名隐去,只剩些“某老师”“某sir”“某公”“某爷”之类的假语村言,选择何种诨名,全看评注者对该段子的理解和个人爱好了。 至于评注工作,我们对读者的基本预想是“非北大人”“非网络潮人”的中等文化以上人士,重点介绍一些文本所处的语境,以帮助读者理解,此外就充分发扬“有话则短,无话则缺”的精神,完全相信读者自己的领会力。 虽然本次搜集编选与上次有上述种种差别,但有些东西却是经久不变的,比如段子的精神。我在前一本书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确实,在本书所选的作品里,体现了北大教师尤其是学生们的热情、憧憬、希望、爱情、学业、乐趣、才智、烦闷、空虚、沮丧、悲凉、愤怒、嫉妒、咒骂……各个方面和各种情绪,它们看上去五光十色、芜杂无序,但都不乏机趣,绝非笨做。正是这些智慧的发作,才不枉了“有意味的话语”。同时,这些热情、憧憬、希望、爱情、学业、乐趣、才智、烦闷、空虚、沮丧、悲凉、愤怒、嫉妒、咒骂……等等之类,它们未必都光鲜悦目,有的还很粗俗、很灰暗,甚至让人大吃一惊:北大人还会这样?是啊,北大人就是会这样。北大人不光是被打造出来随时可以被各种意图搬用的那种永远光鲜悦目的形象,他们还有自己的、未名的形象。什么叫民俗?我在民俗学课上说:“以北大校园为例,从校长、书记往下一直到团委、学生会的各级校方、半校方的组织及其活动,是制度;只有师生自发的组织和活动并且形成了某种传统或者具有形成传统的趋势,才叫民俗。”如果我的界定不很错的话,那么到底是制度还是民俗更能代表北大的所谓校园文化呢?现在看起来,放在这里似乎仍然很贴切,一点也不需改动。 我很感激天地出版社提议并敦促我重拾前业,编选了又一本《北大段子》。我以为假如每隔一段时间——比如六七年吧——就搜集编选一本《北大段子》的话,很久之后放在一起,是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校园风貌的。它们就像年轮一样,可供很多人进行北大心态史与亚文化的知识考古。 只是,这样每隔一段时期就编选一本《北大段子》的好主意,不必再由我这样逐渐远离学生火热生活、运动会上已被归入中老年组的教师来承担了,趣味的、热情的代沟总是越来越明显。还是让更年轻的教师或者学生自己来弄吧,因为他们才是段子的“喧哗的大多数”。我更愿意不即不离地时时发出一点会心的偷笑。 2011年9月15日于东京巢鸭寓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