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精)
分类
作者 林徽因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林徽因所有最经典、最唯美、最精致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书信,每篇作品都是她灵动思绪和满腹才华的凝结,语言温婉淡雅,如行云流水,又如拂面的春风。此外,书中还精选了名家对她的评论和回忆性文章,以及徐志摩写给她的书信和诗,让你邂逅一个更真实的林微因。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代表作品,本书书名也源于此。四月,是人间最美的时节,到处孕育着爱和希望。这位极富人格魅力和文学才华的女子,早已化为一代传奇,于历史中定格为“人间的四月天”。

内容推荐

林徽因,我国二十世纪第一位杰出的女建筑学家及著名诗人、作家。曾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是一位极富人格魅力和文学才华的杰出女性,她那开阔的胸襟、绝顶的聪明、出众的才华和丰富的阅历,磨砺汇集成一股内在的精神气质,从她身上所透出的才气、美质与她的作品一样,都为世人仰叹。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她又在各类报刊上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每篇作品都是她灵动思绪和满腹才华的凝结,语言温婉淡雅.如行云流水,又如拂面的春风。

经典是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它们是人性的画像。是人性的注解。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依然是读书人书架上不变的风景。林徽因的文字拥有超越时间的魅力,本书收录了她所有最经典、最唯美、最精致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书信。此外,还精选了名家对林徽因的评论和回忆性文章,以及徐志摩写给她的书信和诗,让你邂逅一个更真实的林徽因。

从文艺界的“第一才女”到“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林徽因以天然的才气、“精致的洞察力”,在文学创作领域、戏剧舞台美术设计的艺术领域以及建筑学领域均“留下自己的印痕”。让我们一起阅读林徽因的作品,惊奇世间这样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才貌双全的女子。

目录

第一部分 谁知其人?谁解其文?

 一代才女林徽因

 信仰坐在我们中间多少时候了

 窗子内外:忆林徽因

 梁思成、林徽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霖

 才貌是可以双全的·林徽因侧影

 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第二部分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诗歌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一句爱的赞颂

 八月的忧愁

 秋天,这秋天

 情愿

 雨后天

 静坐

 那一晚

 忆

 一首桃花

 莲灯

 深笑

 激昂

 病中杂诗

 小诗(一)

 小诗(二)

 恶劣的心绪

 写给我的大姊

 一天

 对残枝

 对北门街园子

 十一月的小村

 忧郁

 山中一个夏夜

 微光

 别丢掉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风筝

 前后

 去春

 仍然

 记忆

 无题

 时间

 孤岛

 展缓

 人生

 六点钟在下午

 昼梦

 -笑

 深夜里听到乐声

 年关

 灵感,

 吊玮德

 静院

 过杨柳

 空想(外四章)

 你来了

 “九一八”闲走

 藤花前——独过静心斋

 旅途中

 红叶里的信念

 一串疯话

 给秋天

 十月独行

 冥思

 除夕看花

 中夜钟声

 城楼上

 古城春景

 古城黄昏

 桥

 山中

 黄昏过泰山

 题剔空菩提叶

 昆明即景

 一茶铺

 二小楼

 哭三弟恒一三十年空战阵亡

第三部分 月在花飞处——散文

 悼志摩

 一片阳光

 彼此

 窗子以外

 蛛丝和梅花

 惟其是脆嫩

 山西通信

 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第四部分 纤纤文中有风骨——小说

 窘

 九十九度中

 钟绿——模影零篇之一

 吉公——模影零篇之二

 文珍——模影零篇之三

 绣绣——模影零篇之四

第五部分 情深怕说当时事——书信

 致沈从文

 致粱思成

 致金岳霖

第六部分 附

 徐志摩致林徽因的信

 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诗

 偶然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你去

试读章节

我虽然是光棍,我的朋友都是成家的。沈从文先生从前喜欢用“打发日子”四个字来形容生活;现在不用了。可见现在的生活早已不是打发日子了。但是,这里所回忆的生活是很多打发日子的生活。我当时的生活,到了下半天也是打发日子的生活。梁思成、林徽因的生活就从莱不是打发日子的生活,对于他们,日子总是不够用的。

梁思成、林徽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从1932年到1937年夏,我们住在北总布胡同,他们住前院,大院;我住后院、小院。前后院都单门独户。三十年代,一些朋友每个星期六有集会,这些集会都是在我的小院里进行的。因为我是单身汉,我那时吃洋菜。除了请了一个拉东洋车的外,还请了一个西式厨师。“星期六碰头会”吃的咖啡冰激凌,和喝的咖啡都是我的厨师按我要求的浓度做出来的。除早饭在我自己家吃外,我的中饭、晚饭大都搬到前院和梁家一起吃。这样的生活维持到“七七”事变为止。抗战以后,一有机会,我就住在他们家。他们在四川时,我去他们家不止一次。有一次我的休息年是在他们的李庄家过的。抗战肚利后,他们住在新林院时,我仍然同住,后来他们搬到胜园院,我才分开。我现在的家庭仍然是梁金同居。只不过是我虽仍无后,而从诫已经失先,这一情况不同而已。

在三十年代,一天早晨,我正在书房研究,忽然听见天空中男低音声音叫“老金”,赶快跑出院子去看,梁思成夫妇都在他们正房的屋顶上。我早知道思成是“粱上君子”。可是,看见他们在不太结实的屋顶上,总觉得不妥当。我说你们替我赶快下来,他们大笑了一阵,不久也就下来了。

爱与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感情或感觉。这二者经常是统一的。不统一的时候也不少,有人说可能还非常之多。爱说的是,义母、夫妇、姐妹、兄弟之间比较自然的感情,他们彼此之间也许很喜欢。果然如此的话,那他们既是亲戚又是朋友。我和我的二哥与六哥就是这样。喜欢说的是朋友之间的喜悦,它是朋友之间的感情。我的生活差不多完全是朋友之间的生活。我差不多不到长沙去,到上海去有一两次住在二哥家里,但主要是在徐家或张家,他们是徐志摩的亲戚。我至少是从1914年起就脱离了亲戚的生活,进入了朋友的生活,直到现在仍然如此。1932年到1939年我同梁家住在北总布胡同,我同梁从诫现在住在一起,也就是北总布胡同的继续。

我大舅父万勉之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北平任职,娶了贵阳李家的一位姑娘。她和梁启超的正夫人李惠仙是堂姐妹,因此,我刚刚懂事就听大人们谈起过梁启超及其长子梁思成的名字。我大姐幼时聪明伶俐,四五岁上就能背诵上百首唐诗,滦得大舅妈的宠爱。1925年左右,有一次,大舅妈和我母亲带她到梁家去串门。梁启超很喜欢这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摸了摸她的头,递给她一只涂了黄油的嫩老玉米。

1915年,我五叔考入清华学堂,和梁思成同学。这位五叔是我父亲的幼弟,比他小十来岁。可惜他体质赢弱,未毕业就因患肺病而死。

我上初中后,有一次大姐拿一本北新书局出版的冰心短篇小说集《冬儿姑娘》给我看,说书里那篇《我们太太的客厅》的女主人公和诗人是以林徽因和徐志摩为原型而写的。当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后,家里更是经常谈起他,也提到他和陆小曼之间的风流韵事。

光阴荏苒,1946年我考进了清华大学外语系。当时辅仁大学附属中学女校的同班同学几乎全都报考了,而只有我和王君钰被录取,,她学的是工科。

在静斋宿舍里,高班的同学们经常谈起梁思成和林徽因伉俪。原来这些同学都上过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才随校从昆明复员到北平,然后根据各人志愿,分别插入清华、北大或南开。由于是战时,西南联大师生间的关系似乎格外亲密,学生们对建筑系梁,、林两教授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当时传为美谈的是这对夫妇多年来与哲学系金岳霖教授之间不平凡的友谊。据说金教授年轻时就爱上了林徽因,为了她的缘故,竟然终身未娶。不论战前在北平东城北总布胡同,还是战后迁回清华之后,两家总住紧邻。学问渊博、风趣幽默的金教授是梁家的常客。他把着手教梁家’一对子女英语。那时,大学当局对多年来患有肺病的林徽因关怀备至,并在她那新林院八号的住宅前竖起一块木牌+嘱往来的行人及附近的孩子们不要吵闹,以免影响病人休息。

在静斋,我有个叫谢延泉的同屋向学,她跟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十分要好,.曾到梁家去玩过几次。她说,尽管大夫严禁林徽因说话,好生静养,可病人见了来客总是说个不停。谢延泉还亲眼看见金教授体贴入微地给林徽因端来一盘蛋糕。那年头,蛋糕可是罕物!估计不是去哈达门的法国面包房就是去东安市场的吉士林买来的。

逻辑学是清华外文系的一门必修课。虽然我被分配到一位姓王的教授那一班,可我还是慕名去听过几次金岳霖的课。一个星期日下午,我在骑河楼上校车返回清华时,恰好和金教授同车。车上的金教授,一反平时在讲台上的学者派头,和身旁的两个孩子说说笑笑,指指点点——他们在数西四到西直门之间,马路旁到底有多少根电线杆子!我一下子就猜出,那必然是梁思成、林徽因的儿女梁再冰和梁从诫了。P20-23

序言

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仍旧定格在回眸的瞬间。

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安稳的岁月静思。

她走过北平的晨烟,穿过康桥的夜雾,遥望远方时,便落进徐志摩的诗页。

她着一件青衫,在古雅的庙殿,虔诚晚祷时,便绘入梁思成的图纸。

她和学界泰斗金岳霖的情谊被赞为“人与人关系臻于最美最崇高的境界”。

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貌,更有机智幽默的谈吐,优雅迷人的气质;她是一个才情横溢的诗人,一个入木三分的评论家,更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学家;她是一个让人神魂颠倒的情人,一个让人如沐春风的朋友,更是一个可以患难与共的妻子;一她对任何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都会兴奋……她,就是中国近百年的文化史上“才貌双全”的,集佳话、传奇、才艺、品学、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

林徽因,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父亲林长民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1904年,林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8岁,移居上海。1916年,举家迁往北京,.就读于北京培华女中。1920年4月,随父亲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翌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1923年,开始参加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的文艺活动。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由于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她改入该校美术学院,而主要仍选修建筑系的课程。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结婚。8月,夫妻偕同回国。从1930年到1945年,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_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各地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1949年后,林徽因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及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以及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纹饰和浮雕图案的设计,并抢救和改造了传统景泰蓝工艺,为民族及国家作出了莫大的贡献。1955年春,严重的肺病过早地结束了林徽因的生命。挚友金岳霖士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可谓对这位才女恰如其分的赞誉。

林徽因的一生,是充满创造的一生。她不仅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和建筑学研究相比,虽然文学创作只是她“偶然为之”,却字字珠玑,其造诣并不亚于当时的许多名家圣手,在我国现代文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优越的地位和优裕的生活使她有条件把文学真正作为独立而自由的人生与艺术理想,从而成为天然的“为艺术而艺术”派。她的作品,既有严谨的科学内涵,又充满了诗情画意,把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结合得浑然天成。 

林徽因文学创作起步于诗,在读者中也以诗最具影响。193i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她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于轻柔外表里寄寓凝重隽永的沉思,以其真挚、优美赢得一批“林迷”。

大约还没有人称林徽因为散文家,可又不断有人说,林徽因诗歌“不如她的散文好”,她的散文应在“‘五四’以来优秀篇目之列”,即使“放在散文大家的作品一起也是毫不逊色的”,由朱自清选入《西南联大语体文示范》的《窗子以外》更是有口皆碑的名篇。此外那些致亲友的书信,可谓比散文更其散文。她的健谈、雄辩、睿智、口若悬河、妙语连珠,都能从她留下的散文中追慕到。随便翻开她的一篇散文,俨然坐进“太太的客厅”,与她最亲近的朋友一起亲聆她侃侃而谈。

较之诗歌的“抒情”、散文的“言志”来说,林徽因的小说明显偏于“载道”。仅有的六个短篇小说,大多充溢着社会关怀。她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娇弱女子,笔下流露出令人惊讶的对民间百态的深谙。其风格的理性、大气,语言的简洁、纯正,颇具张力,为同辈许多女性作家所不及,哪怕置于一些男性文豪中亦不逊色。无怪乎京派小说家萧乾称誉她是“京派的灵魂”。

本书收录了林徽因所有最经典最唯美最精致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书信,每篇作品都是她灵动思绪和满腹才华的凝结,语言温婉淡雅,如行云流水,又如拂面的春风。此外,书中还精选了名家对林徽因的评论和回忆性文章以及徐志摩写给她的信和诗,让你邂逅一个更真实的林徽因。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代表作品,本书书名也源于此。四月,是人间最美的时节,到处孕育着爱和希望。这位极富人格魅力和文学才华的女子,早已化为一代传奇,于历史中定格为“人间的四月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