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云南文库》是传承云南地域文明、提高云南文化自觉的有益尝试。“七彩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都有重要影响的古人类,造就了云南文化的丰厚积淀,从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云南文化艺术宝库。作为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东南亚文化圈的交汇地,云南自古以来都不缺乏学贯中西的大师和博古通今的大家,从来都不缺乏魅办四射的光辉著作和壮美奇绝的文化遗存。其中,许多学术作品都凝聚了深邃的思想和超凡的智慧,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彰显了有云南自身特点的知识谱系和学术传统。今天,我们将历史长河中的明珠拾起,用心记载云南学术史上的灿烂篇章,正是为了守护云南优秀的地域文化,为了汲取进一步繁荣发展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的养分和动力,进而筑牢云南文化自信的根基。罗秉英著的《文史趣谈》是该文库之一。
此次收入《云南文库》的著作,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语言、艺术、民族、宗教、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社会和人生哲理知识,体现了高度的人文关怀。阅读这些著作,有助于培育读者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助于引导人们去发现、享用、珍惜世界和人生之美,能使大众的精神世界得以滋养和美化、人格得以陶冶和熏陶、心灵得以安顿和抚慰、情感得以丰富和升华,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审美需求。罗秉英著的《文史趣谈》是该文库之一。
“连弩”与手
说起“连弩”,它的祖先却是石头、弓箭;它的子孙后代便是现在的机枪、排炮,以及后来出现的导弹。那么,连弩无疑是一种武器,而且是远射程的。但无论怎样,却又是长在人们身上的手“飞”了出去的。
起先,我们的祖先生活在原始社会里,对于自然界的飞禽、走兽、游鱼,毫无办法,或者办法不多,力量单薄。不仅很难捕捉它们作为肉食,而且随时受到猛兽的无端袭击,即使手里拿着尖利的石块或木棒,进行勇敢的搏斗,还是要遭到惨重的伤亡。于是迫使人们冥思苦想,要想把自己的手长得有力,而且要长得长长的:长到能穿过密林、越过山崖捕捉野兽;长到能在天空中抓住鸟儿。可是手怎么能变长而又有力呢?
想着,果然人的手就从石头中长长了。一天,有只梅花鹿蹦蹦跳跳地跑了过来,人们就把事先做好的带尖角的石头,用力猛投过去,把鹿打倒,接着又用木棒把它打死,大家就获得了一顿鲜美的午餐。于是,人们就制造出这样的“投掷器”来猎取动物。后来,人们又想出用尖利的石块或者尖利的兽骨绑在木棒上,做成了“标枪”。标枪的出现,人的手又长了一大截,能刺中更多的野兽,增添了人们肉食的品种,而又提高了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可是,无论是用来投掷的石块,或是标枪,都是靠人的手,运用手臂的前后屈伸和指掌的握抓松紧,用力掷送出去的,虽然把全身的气力都使出来了,但到底还是有限的,不够远,不够快,也不够准。比如,你用标枪掷刺小鸟、野兔就很难;如果刺中大型动物(老虎、野牛等),往往也不能致它于死地,有时,还会把你的“手”咬断,或者因为仅仅刺在表皮上,连你的“手”一起捎带着逃跑。这样,又迫使人们冥思苦想:不仅要继续延长自己的手,还要从身上长出比原有的臂力大几倍、几十倍的“力气”来。于是人们又制造了“弓箭”。
有了弓箭,人们的手就像长了翅膀,“弯弓射雕”,嗖的一声,直飞云端,就把活活的大鸟抓下来。据说,春秋时期养由基是个著名的射手,楚庄王令他射飞着的蜻蜓,要求射中的蜻蜓还活着。养由基挽弓而射,蜻蜓落地果然还活着,原来养由基不去命中它的要害,只射它的左翼。可见人的“手”多么灵活。所以使用弓箭的特点是:射程远、有力、快速、准确。而人们常说的“百发百中”、“光阴似箭”等,就是与它的特点相联系的,前者是用来赞誉某人射箭的技能高超,或形容某人办事极有把握,料事如神;后者则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否则光阴就像箭似地飞跑了。
其实,弓箭虽有这么强大的威力,而它的构造却非常简单。开始是用皮条(或绳子)拴在坚韧树条(或竹皮)两端,成为弧形,就成了弓。皮条就是弦。把树枝(或竹枝)削尖,就成为箭,讲究一点就用石镞、骨镞作为箭头。镞,即箭头。后来又有铜镞、铁镞,把镞安装在箭杆上,力量就更大。箭放在弦上,再挽弓后拉,这样,臂力、弹力结合,箭就被弹射而飞出去了。孩子们手里的“弹弓”,能把小石头(弹丸)射出去,也就是这个道理;它能把树上的小雀打下来,不正是你的“手”也长长了吗!所以“弹弓”也是弓箭的侄孙儿。
弓箭虽然构造简单,但在古代却是一种“决定性”的武器。古书上说:“弦木为弧,剡(yan,削刮)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这里的“弧”即弓,“矢”即箭。在古代,如周朝时候打仗,两军对阵,弓手们站在兵车上,首先发动远射,万箭齐发,就像现在的一场炮轰,以压倒对方优势,然后使用戈、矛、戟等长武器——“长兵”的士卒,冲锋陷阵,接着就是彼此以刀、剑、匕首相见一“短兵相接”。‘因为远射杀敌既有利于保存自己,又能迅速克敌制胜。如果骑兵使用弓箭,威力就更大,从而促使后来骑兵的发展。
弓箭的构造虽然简单,但它又是古代一项重大的科学发明。它启示了机械发射的出现。古书上说:“施机设枢,加之以力。”就是这个意思。
战国时期的韩国,“强弓劲弩”天下有名。弩在汉代就大量使用。李广曾用“大黄参连弩”射杀匈奴将领数人。弩即弩机,“大黄”是其名称之一;“参连”即连射。弩机用铜制,由机盘、钩括、扳机、栓塞等部件构成,开合有节,用臂力或脚踏扳机张弓,箭就飞射出去,射程有所谓“神锋弩射三里”之远。据载,诸葛亮所改进的一种“连弩”,一次就能同时发射十支箭镞。这种“连弩”,要用“十石”即约267公斤的力量才能把扳机张开,而用脚踏发,“以一发十”,威力强大,所以又被称为“摧山弩”。
弩机,古代的远射武器,由机身和箭两个部分组成。弩机的出现标志着人力与机械力的结合,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后来几经改进、发展,又随着火药的发明,也就有了枪、炮,子弹由枪、炮膛通过管子发射出去。由此,机械发射又向着更高级阶段发展,其用途也就更为广泛,现代洲际导弹的发射,人造卫星的上天,大大加快了人类探索宇宙秘密的进程。P1-3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一部承载责任与使命的好作品,必将是一部千古不朽的立言典范,也必将是一部历久弥新的传世教科书。千百年来特别是明代以来,许多贤人君子和名人大家在广袤的云岭大地耕耘、思考和写作,留下了闪光的足迹和丰厚的作品,足以飨及后进,启迪晚辈。在搜集、遴选和整理云南明代以来学术大家、学术名家著作的基础上,由云南宣传部门牵头推出了《云南文库》,这一丛书的面世诚为云南学术研究和出版界之盛事。
编纂《云南文库》是传承云南地域文明、提高云南文化自觉的有益尝试。“七彩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都有重要影响的古人类,造就了云南文化的丰厚积淀,从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云南文化艺术宝库。作为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东南亚文化圈的交汇地,云南自古以来都不缺乏学贯中西的大师和博古通今的大家,从来都不缺乏魅办四射的光辉著作和壮美奇绝的文化遗存。其中,许多学术作品都凝聚了深邃的思想和超凡的智慧,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彰显了有云南自身特点的知识谱系和学术传统。今天,我们将历史长河中的明珠拾起,用心记载云南学术史上的灿烂篇章,正是为了守护云南优秀的地域文化,为了汲取进一步繁荣发展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的养分和动力,进而筑牢云南文化自信的根基。
编纂《云南文库》是树立云南文化品牌、增强云南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云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独特的生态文化、包容的宗教文化,已经成为文化百花园中一枝流光溢彩、香飘四海的奇葩。千百年来,云南学者中英奇瑰伟之士以及众多寓居云南的外省学者念兹在兹,深植于云南沃土,扎根于传统文化,不懈探索、勤奋撰述,留下了一批经得住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珍贵成果。特别是抗战时期,随着西南联合大学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到来,昆明一时风云际会,云集了大批我国现代学术史上开宗立派的学术大师和著名专家,云南成为当时中国学术中心之一,诞生了大批学术经典。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学术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研究队伍空前壮大,学科建设卓有成效,学术成果日益丰硕,推出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学术精品。近年来,《云南史料丛刊》《云南丛书》等一批历史文献和地方文献丛书相继刊印,云南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今天,我们隆重推出《云南文库》,就是要为更多的人了解云南、熟悉云南、研究云南搭建一个平台和载体,为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文史学术研究等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为在更广领域传播云南文化、打造云南品牌、增强云南软实力创造更好条件。
编纂《云南文库》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的有效途径。文化建设的根本就是要用健康高雅的艺术、用智慧明辨的思想、用善良温厚的德行启迪人、引导人。编纂《云南文库》一个重要目的是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此次收入《云南文库》的著作,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语言、艺术、民族、宗教、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社会和人生哲理知识,体现了高度的人文关怀。阅读这些著作,有助于培育读者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助于引导人们去发现、享用、珍惜世界和人生之美,能使大众的精神世界得以滋养和美化、人格得以陶冶和熏陶、心灵得以安顿和抚慰、情感得以丰富和升华,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审美需求。
编纂《云南文库》是推动云南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云南早在1996年就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是全国最早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省份之一。2000年,我省正式确立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的三大目标,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范畴。2009年召开的中共云南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作出了把云南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重大决策,把云南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201 1年1 1月,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发展主题,要求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前,云南人民正豪情满怀地沿着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道路阔步前行,具有云南特色的文化模式已经也必将进一步焕发动人而耀眼的光芒。我们将以打造《云南文库》等一批社科品牌和文化精品为契机,继承优良传统,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宏大眼光,锐意进取,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优秀学术成果和文化产品,更好地弘扬以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和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为主要内容的云南精神。
《云南文库》最终得以发行,首先是众位先贤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在此,我们要对创造了云南学术精品并因此而为中华文化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在《云南文库》的编纂过程中,相关编纂单位、出版单位和参加整理的学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兢兢业业地做好编校和出版工作,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精心工作,才有如今的翰墨流芳。在此,我要诚恳地道一声,大家辛苦了!《云南文库》从构想走向现实,离不开众多读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我也一并向你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衷心希望同志们一如既往地为云南文化建设献智献策,欢迎更多的同仁志士参与到云南文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
谨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