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石破天惊红楼梦》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为总论,告诉读者《红楼梦》这部奇书应怎样去读。第二、三、四、五章对《红楼梦》楔子、脂砚斋和文中道具“宝玉”“金锁”上的文字及《红楼梦》中人物进行分析,说明《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人物原型是谁,以及故事中情节是如何影射、暗示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的。第六、七两章主要讲述《红楼梦》不为人知的成书过程,并为续作者高鹗正名。第八章为阅读辅助内容,是作者查阅多部权威历史典籍、资料,总结出来的年事对照表、康熙诸子一览表、红楼梦人物关系表等,实属董耀昌先生原创,便于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这部《红楼梦》研究著作。
本书观点新奇,论述精密,在诸多《红楼梦》研究书籍中实属“异类”,但能够自圆其说,且言出有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书会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市场价值。
这本《石破天惊红楼梦》解读了读《红楼梦》遇到的一些的问题:
女娲补天之石为什么只单单剩下了一块?“石头”补天未成为何弃置在了青埂峰下?“石头”幻形人世为什么成为一生的惭恨?“石头”自愿去温柔乡却怎么会呜咽如闻?曹雪芹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吗?《红楼梦》中写的是曹雪芹自己的家事吗?评注《红楼梦》的脂砚斋究竟是何许人?脂砚斋为什么始终坚持书名叫《石头记》?贾宝玉脖子上戴的通灵宝玉为何称“命根子”?通灵宝玉上所镌刻的文字究竟是什么字?璎珞和通灵宝玉上的文字为何是一对儿?从养生堂里抱来的秦可卿咋就这么“牛”?“谩言红袖啼痕重”中的“红袖”是谁?薛宝钗一个大家闺秀为什么人园“待选”?林黛玉投奔荣国府却为什么一生泪淋淋?史大姑娘湘云为什么与丫鬟论起“阴阳”?袭人后来改嫁蒋玉菡怎么还说有始有终?王熙凤怎么被称为这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贾史薛王”四大家族实际是怎样的关系?一个“死”去的康熙嫡皇孙能够复活吗?曹雪芹究竟生于何时卒于何年葬于何地?评注《红楼梦》的畸笏叟究竟是何人物?
《石破天惊红楼梦》由董耀昌编著。
第一部分 怎样读《红楼梦》
脂砚斋提示——读《红楼梦》需要注意的问题/3
脂砚斋警示——《红楼梦》为何不与俗人读/5
笔者披露——《红楼梦》中的十处秘密/7
披露之一:青埂峰/7
披露之二:仙寿恒昌芳龄永继/7
披露之三:宝玉来历/8
披露之四:宝玉继业/10
披露之五:贾府即皇宫/11
披露之六:怀金悼玉/12
披露之七:宝黛钗关系/14
披露之八:周天之数/15
披露之九:一百二十味/16
披露之十:身前身后事/17
《红楼梦》故事梗概/19
第二部分 “楔子”中的奥秘
“楔子”的重要性——“楔子”为何写得云山雾罩/27
“楔子”中的奥秘——“楔子”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36
寻找“石头”——“楔子”中隐藏着惊天大事件/41
揭开“石头”之谜——曹雪芹是贾宝玉的原型吗/50
“石头”、贾宝玉、脂砚斋——三个不同的名字是何关系/59
第三部分 脂砚斋是何人
寻找脂砚斋——一位非常神秘的评注人/71
神秘的脂砚斋——弘皙——一位做了两次皇帝梦的康熙嫡贤孙/84
第四部分 破解奇妙之文
通灵宝玉上的奇妙之文——奇妙之文究竟是何文字/93
“除邪祟”之谜——“邪祟”究竟是什么/96
“疗冤疾”之谜——“冤疾”怎么个疗法儿/107
“知祸福”之谜——“祸福”之兆能预先知道吗/123
璎珞上的奇妙之文——为何与通灵宝玉上的文字是一对儿/131
难解的“弘皙逆案”——所谓“逆案”的罪名能够成立吗/150
第五部分 书中人物分析
贾宝玉为何丢失“命根子”——探求“宝玉”丢失的真正原因/161
秦可卿为何在天香楼“淫丧”——养生堂抱来的女孩儿咋这么“牛”/167
薛宝钗为何人大观园“待选”——弘皙“待选”皇位接班人的背景/184
林黛玉为何一生泪淋淋——以眼泪偿还“甘露之惠”新解/191
“红袖”为何临终啼痕重——在书中寻找弘皙爱妃曹氏的影子/197
贤袭人改嫁为何说有始有终——袭人所嫁的蒋玉菡是何人/216
史大姑娘缘何与丫鬟论起“阴阳”——吏湘云与曹雪芹是什么关系/220
王熙凤为何称脂粉队里的英雄——王熙凤是怎样的一个人物/228
“四大家族”猜想——“贾史薛王”与“家事消亡”/240
第六部分 《红楼梦》的成书过程
《石头记》是怎样成书的——成书过程是这样的艰辛/249
《红楼梦》书名为何多——修改时经历怎样一个过程/257
《石头记》与《红楼梦》——从富察明义的二十首诗说起/262
第七部分 曹雪芹、高鹗、畸笏叟
曹雪芹生卒葬之争——已经争论多年的难解谜团/277
劝君且莫骂高鹗——漫评高鹗续书后四十回的功与过/297
评书人畸笏叟——另一个神秘的人物/311
第八部分 附录年事表
弘皙与曹雪芹对比年事表/325
康熙诸皇子一览表/34l
后记/348
参考书目/350
首先提醒大家,文中说这些人是来“进宫朝贺”的。这“进宫朝贺”的“进宫”二字可不是随便用的,说明这“贾家”就是朝廷,只有皇帝住的地方才能称为“皇宫”。江南甄府送来皇宫的这些蟒缎宫绸实属大礼,是在过节吗?不像,好像是有个什么重大的喜庆活动。
我们接着往下看。那四个人都是四十往上年纪,身戴之物,皆比主子不甚差别。请安问好毕,贾母便命拿了四个脚踏来,她四人谢了座,待宝钗等坐了,方都坐下。贾母便问:“多早晚进京的?”四人忙起身回说:“昨儿进的京。今日太太带了姑娘进宫请安去了,故令女人们来请安,问候姑娘们。”贾母笑问道:“这些年没进京,也不想到今年来。”四人也都笑回道:“正是,今年是奉旨进京的。”
请大家注意,文中所说的这“进宫朝贺”,是“奉旨进京”的。从这一问一答中可以看出,这“进宫”就是进“皇宫”,不仅是“进宫朝贺”的重大的礼仪活动,而且还是“奉旨进京”的。这“奉旨进京”,“奉”的是谁的“旨”呢?当然是奉皇帝的旨,说明这肯定是一件大喜事。
请接着往下看。贾母问道:“家眷都来了?”四人回说:“老太太和哥儿、两位小姐并别位太太都没来,就只太太带了三姑娘来了。”贾母问道:“有人家没有?”四人回答:“尚没有。”贾母笑道:“你们大姑娘和二姑娘这两家,都和我们家甚好。”四人笑道:“正是。每年姑娘们有信回去说,全亏府上照看。”贾母笑道:“什么‘照看’,原是世交,又是老亲,原应当的。你们二姑娘更好,更不自尊自大,所以我们才走得亲密。”
这一段写得挺神秘。这大姑娘和二姑娘在贾府,就是说都嫁到了皇宫里,而且都有信儿回去。不但嫁到了皇宫里,而且是世交,还是老亲,这二姑娘跟他们走得更“亲密”,也就是说就在他们身边。
贾母又问:“你这哥儿也跟着你们老太太?”四人回说:“也是跟着老太太。”贾母道:“几岁了?”又问:“上学不曾?”四人笑说:“今年十三岁。因长得整齐,老太太很疼。自幼淘气异常,天天逃学,老爷太太也不便十分管教。”贾母笑道:“也不成了我们家的了!你这哥儿叫什么名字?”四人道:“因老太太当作宝贝一样,他又生得白,老太太便叫作宝玉。”贾母便向李纨等道:“偏也叫作个宝玉。”李纨忙欠身笑道:“从古至今,同时隔代重名的很多。”四人也笑道:“起了这个小名儿之后,我们上下都疑惑,不知哪位亲友家也倒似曾有一个的,只是十年没进京来,却记不得真了。” 、
这里出现了甄贾(真假)两个宝玉,那个贾(假)宝玉因为十年没有见了,是谁家的记不真了。贾母便命人把府上的贾宝玉叫了来,四人见了忙起身笑道:“吓了我们一跳,若是我们不进府来,倘若别处遇见,还只道我们的宝玉后赶着也进了京了呢。”
这甄贾(真假)两个宝玉带有玄机。你听,来的那四人笑道:“方才我们拉哥儿(贾宝玉)的手说话便知道了。若是我们那一位(甄宝玉),只说我们糊涂。慢说拉手,他的东西我们略动一动也不依,所使唤的人都是女孩子们。”
这个“甄宝玉”不是男的而是个女的,因为她不许别人拉她的手,也不许别人动她的东西,使唤的也都是女孩子。从这个孩子的三个特点来看,这“甄宝玉”一定就是个姑娘。那么她是谁呢?她就是江南曹照马氏所生的不知是男是女的那个孩子。无疑,这甄(曹)家人带着蟒缎宫绸的厚礼奉旨进京,就是为着这个十三岁的女孩子来定亲的。
给这个女孩子定亲是“奉旨进京”,奉谁的旨呢?当然是奉雍正皇帝的圣旨。因为这姻缘是康熙皇帝生前亲自为嫡长孙弘皙包办的,即所谓“天作之合”,康熙皇帝去世后,弘皙这订婚大事儿,就应该由雍正皇帝给操办。这个曹家十三岁的女孩儿,将来就是弘皙的爱妃曹氏。
《红楼梦》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中,写了一段贾宝玉和麝月照镜子的事儿。贾宝玉在麝月身后,麝月对镜,二人在镜内相视。宝玉便向镜内笑道:“满屋里就只是她磨牙。”麝月听说,忙向镜中摆手,宝玉会意。忽听呼一声帘子响,晴雯又跑进来问道:“我怎么磨牙了?咱们倒得说说。”
P198-199
人云:老不读“三国”,少不看“红楼”。意思是说,老年人若读了《三国演义》,就会着迷上瘾,容易学滑、耍奸;年轻人若看了《红楼梦》,就会走火人魔,容易学淫、变坏。可是,多少年来,老的少的都喜欢看《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可能有个别人学滑、耍奸了,也可能有个别人学淫、变坏了,但绝大多数人都没出现什么问题。
咱们今天先不谈《三国演义》,就只说说《红楼梦》吧,自清朝乾隆年问到现在,270多年的岁月中,还从没听说过谁读了《红楼梦》学淫、变坏了,精神失常了;就是潜心研究《红楼梦》多年的许多红学家,也没有听说谁出现了什么精神上的毛病,更没有听说谁走火人魔了。多少年来,喜欢读《红楼梦》的照样读,潜心研究《红楼梦》的照样研究。说实在的,尽管有人说三道四,这么好的一部书谁不喜欢读呢。
笔者年轻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看《红楼梦》。那时候,在贫苦的农村,农忙季节,春种夏锄秋收,哪有工夫读书?只有在大地封冻后的冬闲时节,才能够摸上一摸。那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没有闲钱买书,也很难借到书;就是借到了,个把月就得还。为了按期还书,白天没有工夫看,就在冬天夜深人静的时候紧着读。一盏小油灯下,暖暖的被窝儿里,孜孜不倦、聚精会神地读呀读呀,不知不觉地钻进书里出不来了,经常是捧着书本就进入了梦乡。等醒来的时候,书页还翻着,灯还在亮着,可灯碗儿里的油已经快熬干了。当时对《红楼梦》的那个痴迷劲儿,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挺可笑昵。
《红楼梦》里的那些少男少女们,有情有义,有喜有悲,有怒有哀,有幻有梦,真是万般神奇。不过,读着读着,也遇到了许多弄不清楚的问题。比如,作者写的这本云山雾罩的小说,为什么没有朝代?既然写的是“满纸荒唐言”,为什么还要流下“一把辛酸泪”?既然作者不讲真实情况,干吗还让读者去解“其中味”?那个时候,情窦初开,虽然一遍一遍地读,只是热衷于书中那些少男少女们男欢女爱的痴情悲欢,那些费尽心思也弄不明白的事儿,在头脑中只是一闪念,过后就不去认真想了。《红楼梦》虽然只是一部旧书,但在当时贫穷封闭的农村,能够借来读一读就算是一大乐事了。
由农村进入城市,笔者参加了新闻工作,整天忙于采访写稿,还要照顾小家,读书的时间就少了。人到了中年,《红楼梦》中那些少男少女们的事儿,就不怎么吸引眼球了。但是,青年时代痴迷读《红楼梦》的情结,仍然在心中荡漾。
如今,笔者已年过七旬,退休已经10多年。退休后,时间充裕了,虽然两眼已经昏花,精力已经不济,可读书的兴趣却更加浓厚。闲暇时间,读了一些解读《红楼梦》的书,比如,胡适、王国维、蔡元培、鲁迅、俞平伯、周汝昌、蔡义江、吴世昌、刘心武、余英时先生以及张爱玲女士等红学大家的专著和文章,觉得挺有收益,于是对研究《红楼梦》又上了瘾。平心而论,这些红学大家的专著,对解析《红楼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对《红楼梦》研究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读过之后,仍然使人感到茫然,仍然令人不够满足,仍然没有解决“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问题。
人们不禁要问:《红楼梦》的作者既然写的是当年他身边几个女子的事儿,为什么怕写出年代?既然文章里没什么隐私,几个女子也没做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何必冠以“荒唐言”?既然是“荒唐言”,为什么还流下“一把辛酸泪”来?既然是身边几个女子为爱情而流下的“一把辛酸泪”,为什么脂砚斋说这泪是“血泪”?
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红楼梦》,笔者看了几个版本,也没弄清楚书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问题。笔者觉得,《红楼梦》的作者花了10多年的时间,费了那么大的精力,就是为了书中那些少男少女的男欢女爱吗?绝对不会的。那么,作者在书中云山雾罩地原本想说些什么事儿呢?越是想弄明白,就越读越上瘾,越上瘾就越瞎琢磨。
为了研究《红楼梦》,笔者不惜花退休养老的钱,买来了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还买来了《红楼梦脂评辑校》,因为这两本书中有脂砚斋的许多评注,这些评注可以对照着书中有关文字仔细阅读,对照着书中有关情节一起琢磨,有了这两本带脂砚斋评注的书,才圆了我多年的梦。笔者对这两本书爱不释手,一遍遍地与《红楼梦》对照着读,想解开书中的谜团,几乎是白天睁大眼睛看书,看累了闭上眼睛联想,夜深人静的时候整理笔记,还找来有关清史资料和一些红楼大家们的专著作参考,逐步地形成了自己对揭开《红楼梦》之谜的一些粗浅见解和体会,觉得挺有收益。
笔者认为,要解开《红楼梦》之谜,书不仅要多读细读,勤于思考,而且还要抓住要害。如果抓不住要害,就会被那些云山雾罩的东西所迷惑,而且越读越觉得心烦意乱。另外,也不要过于迷信一些红学大家所作出的结论,有时候你顺着他们的结论想下去,就会掉进阴沟里上不来了。
笔者才疏学浅,智商不高,虽然读了不少年的《红楼梦》,也只不过是站在红楼边上的看客。常言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做一个看客,站在红楼边上,可能在某些方面比红楼圈里的人看得更清楚、更客观。当然,在研究《红楼梦》方面,笔者还不够资格,只不过有些兴趣,好钻牛角。近年来,笔者在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记下了一些自己的联想,斗胆谈一谈自己的心得,晒一晒自己的想法,题目就叫《石破天惊红楼梦》。意思是说,只有把书中的那块“石头”破解了,“天”就被惊动了,“补天”的真情实况就露出来了。只要我们弄清了那“补天”被弃的“石头”是谁,是怎么被遗弃的,是因为什么原因没有把“天”补成;识破了“石头”那“满纸荒唐言”的脉络,是怎么个“荒唐”法儿;知道了“石头”那“一把辛酸泪”的历程,是怎么样一个“辛酸”,那就能揭露出书中所隐藏着的“惊天”大事件,只有到了这个份儿上,笔者觉得才算真正地读懂了《红楼梦》。
有人会说,《红楼梦》只不过是一本言情小说,闲暇时读一读,只当消遣解闷儿就是了,何必那么认真?笔者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这部《红楼梦》(《石头记》)的作者早已经在该书的“楔子”中申明,“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这就是说,《红楼梦》不是一般的言情小说,如果只是一般地随便翻一翻,读一读,此书只能是“可以喷饭供酒”、“消愁破闷”的闲书;只要是认真地读了,把假语存言(贾雨村言)中隐藏着的真事儿(甄士隐),理出线索,解幻还真,就能知道《红楼梦》一书中隐藏着的“离合悲欢,兴衰际遇”的真实故事。
有一首描写读书境界的词是这样写的: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读书有几层境界呢?这词中说有三层。
第一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读书懵懂的时候,即感性阶段。
第二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读书较劲儿的时候,即由感性向理性转化阶段。
第三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即理性阶段。
小的时候读书,书中的内容一时难以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老年人就不一样了,读书是件快乐的事儿,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书,就非要读出一点儿“门道”来,读出个结果来。这种精神可贵,但毕竟岁数大了,读书必须量力而行,应该拿得起放得下,事情多了就先放一放,闲暇时间就读一读,读累了就歇一歇,千万不能灯下熬夜,废寝忘食,这样不但会损害身体健康,而且读书的效果也不好。
如果再有几个读书的伙伴儿一起读,那就更好了。一旦各自读书有了什么心得体会,大家聚在一起聊一聊,探讨探讨,理论理论,哈哈一笑,尽情快乐一番。朋友间不必争得面红耳赤,死去活来,那样既伤神又伤气。
读书就像走路,身体条件不同,起点各有高低,每个人的情况各异,不必强求一致。咱们不是红学圈儿内的人,对研究《红楼梦》没有那么执著;咱们读书又不想成名成家,发财致富,不就是图个老来乐儿吗?有了心得体会就晒~晒,是对是错任人评说。
咱老年人读书,就是为了健康幸福地过好每一天,可能这辈子再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种执迷劲儿了,也不一定非要达到“灯火阑珊处”的那种最高境界了,就算是一种喜好,看着玩儿吧。话虽然这样说,有时候那执迷劲儿一上来,自己就搂不住了。
留此言,共勉之。
作者
2013年2月
这部关于《红楼梦》的读书笔记——《石破天惊红楼梦》,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前后共修改7次,现在总算写完,终于完成了一桩心愿。老眼昏花,记忆衰退,写此文章,纯粹是兴趣使然。
人到了古稀之年,生命的时间就要用秒来计算了,思前想后,总觉得应该留下自己多年读《红楼梦》的这些心得体会,说明没有白读。这体会中的观点,是也罢,非也罢;对也罢,错也罢,无关紧要,反正是一种探索,不然这世界上就少了一种关于《红楼梦》的不同的声音。
《红楼梦》研究,那是红学大家们的事儿,咱还不够所谓“研究”的资格,从来没有想与哪位红学大家争论的兴趣,区区文字也不想惊动那些资深的红学大家们。文中有一些引证不一定全,有一些观点也不一定对,只是讲自己读《红楼梦》的粗浅见解。尽管这样小心翼翼,一不留神的时候,在字里行问也可能有一些说法会得罪一些红学大家,说不定会惹得哪位不高兴,给哪位带来烦恼。笔者在这里声明:写此文章,绝对不是故意同哪位红学家作对,绝对不是成心向哪位红学家挑战,如果真的因此得罪了哪位红学大家,敬请谅解。此文也引用了一些专家的研究成果,但是笔者的观点和结论同一些专家的研究不完全一样。在这里,一并向这些专著的作者鞠躬致谢。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书中对《红楼梦》原文、脂砚斋批语、清代诗词及一些历史典籍、皇帝诏书及学术论著中的文字多有引用。其中,有大段引用的,在文中用仿体单独排出,文字、标点、格式一律与原书或历史文件保持一致。穿插在作者论述中的引文,则使用正文字体,不单独排出,其文字、标点、格式一律由编辑按照《图书编校质量管理规定》进行了修改。
同心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为此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此也表示衷心感谢。
董耀昌 201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