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追踪失踪多年的国宝,妙龄女警不惜身陷险境,与黑帮周旋到底,然而爱情不期而至。
责任与使命感让她不得不放弃爱情,掀开了另一场劫难。
海岩三十年,全新展现,一场身不由己的爱情故事。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以精致拉抽盒包装形式呈现给读者“精品阅读”视觉感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海岩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追踪失踪多年的国宝,妙龄女警不惜身陷险境,与黑帮周旋到底,然而爱情不期而至。 责任与使命感让她不得不放弃爱情,掀开了另一场劫难。 海岩三十年,全新展现,一场身不由己的爱情故事。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以精致拉抽盒包装形式呈现给读者“精品阅读”视觉感受! 内容推荐 海岩所著《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讲述为了追回国宝级文物,把价值连城的十七世纪意大利纳格希尼小提琴,刚出校门的妙龄女刑警吕月月奉命保护来内地避难的香港黑社会头子潘大伟的弟弟潘小伟。香港天龙帮寻踪而至,潘小伟几次险些丧命。频繁的接触中,潘小伟对吕月月渐生爱慕。他偷出小提琴交给吕月月,条件是要吕月月跟他逃往香港。吕月月沉醉于潘小伟的爱,将小提琴留给队友,与潘小伟踏上逃亡之途。离境前的最后一夜,责任感与使命感最终迫使吕月月冒险拨通了刑警队的电话,然而命运没有对她施舍一点的仁慈,潘小伟的绝望自杀,让这段左右彷徨的爱情归于消亡,更让这段风花雪月的事划上了句号。但悲剧并没有因此而结束,风花雪月后,月月的悲剧人生才刚刚开始,卸去警服的她并未能过上平淡的日子,与潘小伟的骨肉让她又一次次为生活所俘虏,她四处专转求职,生计困顿,甚至以酒精来麻痹自己的灵魂,潘氏家庭得知大祟仍有潘家后续的香火,为收回孩子,最终成为家族内讧与帮派斗争的牺牲品。原本,属于她的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温馨的家庭和成功的事业,但为了心中正义天平,她选择了牺牲爱情,牺牲家庭甚至放弃了事业,也正是一个个如她一样的悲剧之警,成全了世人的安宁和国家的利益。 目录 楔子 序幕拉 第一次交谈 第二次交谈 第三次交谈 第四次交谈 第五次交谈 第六次交谈 第七次交谈 第八次交谈 第九次交谈 第十次交谈 第十一次交谈 第十二次交谈 第十三次交谈 第十四次交谈 第十五次交谈 第十六次交谈 第十七次交谈 第十八次交谈 第十九次交谈 第二十次交谈 第二十一次交谈 第二十二次交谈 第二十三次交谈 第二十四次交谈 第二十五次交谈 第二十六次交谈 尾声 吕月月的归宿 试读章节 前不久,一家杂志约我写一个音乐家的专访。那音乐家早先是乐队的指挥,后来提升做了乐团的团长。我对他的采访连寒暄喝茶在内大概不到一个小时,无非是请他谈谈经历学业,留意记下他多年以前的两部作品的名字,然后问问他对当前音乐的看法和对未来音乐的展望,以及他的个人爱好,如此等等。写这类八股式的专访对我来说早已驾轻就熟,用一个路数和模式,套不同姓氏和职业即可。音乐家和我聊得兴起,说我很懂音乐,算是个知音。起身告辞的时候,音乐家正好也要外出,执意要用来接他的一辆桑塔纳送我一程。在车里我问他当领导和搞音乐指挥更喜欢哪个,他说当然更喜欢后者。“要不是当这个劳什子团长,我还背不上那个处分呢。”音乐家的语气虽然轻松,但仍使我觉得诧异:“您是著名的音乐家,谁处分您?” “怎么,你不知道?我这档子倒霉事在音乐界可算是无人不晓。” 音乐家自嘲地笑笑。原来多年以来他的乐团一直保留着一把十七世纪的意大利纳格希尼小提琴,目前在中国仅存一把,绝对是价值连城的国宝,几年前突然不翼而飞,被人偷带出国,后经公安机关和国际刑警通力合作,才得以完璧归赵。音乐家作为乐团的领导,当时被上级处以记过处分,处分材料还进了个人档案。 “还好,据说小提琴是从香港被追回来的,幸亏没走远。” 毕竟已经事过境迁,音乐家此时的神态已显得有些超然。档案中的这点记录在今天的时代对他也算不上什么负载。做一个单纯的音乐指挥固然无官一身轻,但做领导也有做领导的实惠,至少还能有辆桑塔纳作为代步的专车呢。 这事过去几个月后,几个朋友合谋写一部反映刑警生活的电视连续剧,拉我入伙。我对警察生活一无所知,从小到大甚至没进过一次派出所。然而朋友盛情相邀,又是出名赚钱的好事,却之颇有些不识抬举。情急之中想起音乐家讲起过的关于意大利小提琴失而复得的故事,感到颇有传奇色彩,值得一写。想想外国惊险电影中的种种细节,觉得完全可以套用在这个故事上,于是便一口应承下来。 后来知道参加这个系列剧创作的,竟有七八人之多,每人各写一个独立故事。听这七八个名字,在文学界都可算不同凡响,不由得暗自惶恐,心想与名人为伍,又是自己陌生的题材,相形之下,难免技拙。因此不敢漫不经心,急来抱佛脚地托熟人求到一位公安系统的干部,向他打听是否知道这个小提琴案的一点细节。那人在公安部某局当副处长,也听说过这个案子(足见确是大案名案),但细节不知。他给我写了一张两寸宽的条子,要我去找市公安局某处的处长,说在某次会议上和他曾有一面之交,知道他曾主管过这个案件的工作,细节一定知道很多。 条子装在一个信封里,信封上写着地址和那处长的名字。处长叫伍立昌,听上去很威武也很斯文,但当我在市公安局的传达室把条子像介绍信一样递上去以后,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也没能得到接见。愤怒之余想象这位伍立昌大概官气十足。不过我听说在公安局当一个处长,确实比其他单位里的处长要威风许多的。 看传达室的是个老头儿,原先也是公安局的干部,退休以后来这里拿补差的。这种侦查机关往来访客的人不多,传达室比较清静。老头儿闲得无聊,就与我侃山,说到这个案子,竟也知晓一二。他劝我不要再等处长召见:“伍处长现在是正处长了,太忙,就算见你也顶多五分钟的事儿。再说案子上的事,说多了就是泄密,他不会跟你说什么的。” “那怎么办呢,找别人行不行?”我求教道,“您看还有谁能提供点情况?” 老头儿想了想,扭脸问一个进来取报纸的干部模样的老同志知道不知道吕月月现在去了什么地方。那老同志说好像到什么皇族夜总会去了,然后又反问老头儿:“你这个老不正经的找吕月月想干什么?”老头儿说不是我找是有人想找,我给他介绍去。那个人瞥了我一眼,没再说话。老头儿告诉我那个叫吕月月的是个女的,原先也是这儿的警察,好像参加过那案子的工作。“你可以去问问她,反正她已经调出公安局了,说说这事也许没什么顾虑。” 我记下那夜总会的名字,笑着问老头儿干警察是不是太清苦,怎么都辞职跑到歌厅挣小费去了。老头儿说不是,听说那女的是犯了生活作风的错误被我们这儿开除的,还听说那女的以前上大学时在男女关系方面就挺臭。老头儿说以他的经验,女的要是有了这种瘾的话那就没救了,改不了啦。 我也有同感,但无兴趣与他共鸣。告辞出来时听到身后那老同志建议老头儿再去谋个“拉皮条”的第二职业。老头儿急着解释,老同志笑着说你别紧张反正越描越黑。 当天晚上我去了皇族夜总会,是个很大很繁华的去处。老板好像是珠海的要不就是广州深圳一带的大款。夜总会的装饰免不了几分港式的浮华,多少有点穷人乍富的味道。我进去时才八点钟,尚不到上客的钟点。KTV包房外的走廊上,美女如云。早知道歌厅这行业就是靠这些漂亮的女招待作为摇钱树的,身临其境,竟有初逛妓馆般的胆怯。一个妈妈桑过来寒暄,示意我里边请。我问这里有没有一个叫吕月月的小姐。妈妈桑说对不起先生,我们这里老板规定,营业时间小姐是不会客的。我只好找了个座位坐下来,并且叫了一杯昂贵得令人咋舌的橙汁。妈妈桑这才答应到后面看一看,说如果吕小姐来了就让她到这边陪我。 几分钟后吕小姐果然来了,高高的,瘦瘦的,一张脸比我想象得要漂亮得多,从皮肤上看至多只有二十来岁的样子,妆化得很淡,表情也很淡,初打照面只是微笑一下,言不由衷地客套几句,便在我对面坐下来。 “先生贵姓?” “啊,免贵,姓海。” “大海的海?有这姓?” “百家姓里没有。” “海先生认识我?” “不,听人说起过。” 吕月月漫不经心地冷笑一下,说:“哦?还有人记着我?我还以为我早从人们的记忆里消失了。” 我也笑笑:“你这么年轻漂亮,想必除我之外,不乏慕名而来者。” 吕月月对这种大概听腻了的恭维并没什么反应,漫不经心地说:“您也是慕名而来吗,那,不请我喝点什么?” “可以,”我说,“你喝什么,我请客。” 吕月月回一下头,甚至没有等她说什么,早等在身后的服务生很快端上一杯洋酒。吕月月冲我举了一下杯子,一口下去,喝掉大半,脸不变色心不跳地说:“海先生喜欢唱什么歌,我来帮你点。” 我告诉她我不会唱歌,来这里主要想找她打听一下她过去接触过的一件事情。在我说话的时候,吕月月喝干了杯里的残酒,回头招呼一下,服务生随即又奉上一杯,这下我才猛省这八成就是歌厅的宰人之道。我忍不住停住话头提醒道:“小姐别喝多了,年轻轻的别伤了身体。”吕月月半笑不笑地呷着酒,说没事。 我看着酒杯里迅速减少的洋酒,也加快了自己说话的速度:“吕小姐,你现在上班陪我聊天不方便,我们能不能另外约个时间谈?” “没事,我上班就是陪客人聊天。” “是,是,我知道,但我想,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住哪儿,或者给我个电话,我换个时间再找你,或者你什么时候有空,我请你去吃饭。” 吕月月看着杯中琥珀色的酒,慢吞吞地说:“怎么,刚喝这么两杯酒,就想要我电话?你要找我尽管到这儿来,我天天在。” 我说:“你误会了,我只是想问你一件事,你抽一个小时就行,哪怕半个小时也好。” “你想问什么事能告诉我吗?” “呃……关于一把意大利小提琴的事。” 吕月月豁然变色,直瞪瞪地看着我,半晌才问:“请问海先生是做什么的?” “我?”我犹豫一下,不知该怎样介绍自己,“我就算是个作家吧。最近我想写个电视剧,以前乐团的朋友和我说起过这把小提琴的故事,我觉得这题材很可写,但需要补充一点故事的细节,所以特来请教你。” 吕月月的脸色不似刚才那么紧张了,但她还是推开酒杯,冷冷地站起来。 “我身体不舒服,失陪了。” …… P2-P5 序言 我二十多岁时开始进行业余文学创作,断断续续,全凭兴之所至。有时三五个月写一个长篇,一蹴而就;有时数年投笔,不着一字。概括来看,我的写作不过是为丰富个人业余生活且偶尔为之的一种自娱自乐,因此连“业余作家”的称号都有些愧不敢当。我经历中的正式职业是士兵、警察、企业干部和其他,这些职业提供给我的环境,与文学相去甚远。多年以来,我身边甚至连一个够得上文学爱好者的同事都没有,如果在办公室里突然和人谈论一下文学,自己都会觉得酸腐和神经,至少不像谈足球什么的那么自然。 文学确实越来越曲高和寡了。在五十、六十、七十年代曾经延续或爆发过的那种对小说、散文和诗歌的狂热,以及由这狂热所虚构的文学的崇高地位,已是依稀旧事。大众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早被电视、电影、电脑之类的时髦传媒所侵占,便捷得令人瞠目。埋头读书不仅枯燥乏味,而且简直有些呆傻的嫌疑。社会与时代愈演愈烈的物质化和功利化,也促使许多人渐渐远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有多少人还在固执地爱着文学呢? 因此也很少有像我一样,在企业界坐到高职还在为没能圆了作家梦而时时遗憾的人了。当个职业作家是我从小的志愿。不仅这个志愿没有实现,而且从小学四年级因故辍学后,我就几乎再也没有进过任何一间课堂,也再未参加过任何系统的自学。一个现代都市人连小学毕业的文凭都没有,一直令我汗颜。前些年知识界有几位前辈对作家中的非学者化现象提出批评,更使我掩面过市,真疑心自己在作家和企业家这一文一武两个行列中,都是个滥竽充数者。 没受过多少教育也能混入文学,是我多年以前偶然发现的秘密。把个人的见闻、经验、阅历,甚至道听途说,敷衍成章,稍稍绘形绘色,便成了小说。再把人物的内心独白变成动作和表情,重新分分场景和章节,小说又成了剧本,似乎一切都那么简便易行。文学固然神秘,但薄得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一破就变得任人亲近。尽管我是一个俗务缠身的人,在众人眼里,几乎没有思考和写作的时间,但这些年连小说带剧本,居然能有近三百万字的出品。有人不免惊讶和疑心,或恭维我废寝忘食艰辛刻苦,或贬损我用秘书捉71代笔。他们都不知道,文学对我来说,其实犹如思想和呼吸那样自然、随意和快乐。 当然,文学是有优劣文野之分的。像我这样从自己的精神需要出发,依据生活印象和想象妄自涂抹的小说,当然不可能成为上品和精品。何况有些作品明显沾染了当代人流行的浮躁,一看就知道是速成的东西。我所占的便宜,是从小喜欢听故事,听罢又喜欢卖弄给别人,经此锻炼,摸到了几处推波助澜、一唱三叹的窍门。可惜我的性子有些急,所以小说里的那些故事常进展得太过仓促,以致不能尽情展开人物的面貌和情致,当然更谈不上文笔的性灵和深奥。而我的写作又多是于每晚睡前,书成之后,不免总能让人看到字里行间里的困乏潦草,如此我也就绝不敢在文学上有什么目标和抱负。在文学圈里则把自己归为“票友”,聊以自嘲。 读者当然能看到,我的目光总是留恋着那个激情时代,青春的纯情、浪漫、率真、挚爱、狂放不羁,甚至苦难,都是我倾心向往却终~F,-J得的。因为我们被太多现实的烦恼纠缠着,有时会忘记了人的本质。烦恼皆由欲望产生。和我的成长年代相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各种物质欲望实在是太泛滥了,令人在精神上感到无尽的失落。而我抵抗这种失落的武器,就是让笔下的人物充满人文主义的情感,他们的错误,也因他们的单纯而变得美丽!于是,这些作品的风格貌似写实,贴近生活,实际上都是些幻想和童话,读者喜爱的人物几乎都理想得无法存在。而以我的成见,文学既可以是生活实景的逼真描摹,也可以把生活瞬间理想化,诱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梦想。有许多在现实中得不到的感受、做不到的事情,却常常令我们憧憬一生,也恰恰是那些无法身体力行的境界,才最让人激动! 在这些作品中,警察是我最热衷表现的人物。与其说是缘于我对警察生活的熟悉,不如说是我对这个职业的迷恋。在和平年代,很少能找到另一种职业比它更酷!这个职业就像一个引力强大的“场”,有一种深刻的向心力在凝聚着你,使你即使远离了它也依旧恋恋不舍地想再贡献点什么。 谨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