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解释说:“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君子戒惧之功,无时或间(间断),则天理长存,而其昭明灵觉之本体,自无所昏蔽,自无所牵扰,自无所歉馁愧怍,动容周旋而中礼(合乎礼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斯乃所谓真洒落矣,是洒落生于天理之常存,天理常存生于戒慎恐惧之无间(间断),孰谓敬畏之心反为洒落累(牵累)耶?”
孔孟重人伦亲情,并由此推爱于民物,王阳明对此深契之,他把致良知的哲学扩展到万事万物,按照他的说法,圣人之心应以天下万物为一体,每一个人都应将自己的良知是非推广到天下,如此便能救社会于水火之中, 反对程朱理学,强调从内心中寻求真理 宋明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欲是恶的根源,天理是善的本源,只有“灭人欲”,“去私心”,方可“明天理”,“存天理”,在这方面,“理学”和“心学”意见是相一致的,但是,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地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
秉承陆九渊心学,世称陆王学派
王阳明的心学是在陆九渊宋明理学中心学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成就的,陆九渊(1139~1193)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他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陆九渊是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祖,王阳明发展其学说,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陆九渊心学直接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之说,认为“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他认为人们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治学目的就在于穷此理、尽此心,人难免受物欲的蒙蔽,受到蒙蔽后的心就不灵,理也就不明了,这样就必须通过师友讲学来恢复心的本然,修养功夫在于求诸内,存心养心,具体方法是所谓“易简功夫”,就是教人先要树立一个基本立场,这就是通过“切己自反”来“发明本心”,即所谓“先立乎其大者”,陆九渊认为,如果这样做了,即使“不识一字,亦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王阳明在为学的初期并不是反对理学、崇尚心学的,他曾遍读朱熹之书,循序格物,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他又出入于佛老之道,也无所得,及至在贵州龙场驿处于困顿的环境下,穷荒无书,日绎旧闻,方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突然悟出格物致知之旨,悟出圣人之道的基本要旨在于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只需自求诸心,而不需求诸物,于是喟然叹日:“道在是矣,”此即所谓“龙场悟道”,从这可以看到王阳明舍弃程朱,归心于陆九渊,以及其心学思想的基本形成,
王阳明认为,朱熹主张必先知,然后能行,这样的问学致知而不注重身心修养,遂造成其后学在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行脱离,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程朱理学“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他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P5-6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代大学者张载提出的儒家最高道德理想,以此来形容王阳明的一生亦不为过。
王阳明出生于明朝中叶,在那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学术委靡的时代,他怀着成为圣贤的抱负,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创下了令人瞩目的世功和学说。王阳明生平命运多舛,屡试未中,及第之后入朝为官,在任兵部主事时,因反对刘瑾等宦官为政,被贬谪为龙场的驿丞,后来受朝廷重用,平乱屡建世功,荣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在学术思想方面,他钻研朱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对“存天理、去人欲”之说产生了疑惑,认为朱子学说不是真正的圣人之学,“心学”才能解释其中的困惑,从而转学陆九渊的学说,并将其发扬光大。
综观王阳明的生命历程,虽然一路坎坷,但他世功显赫,学名昭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
中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说:“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甚至认为,王阳明是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可见,王阳明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神的传承和立新两方面有着重要地位。王阳明的思想流传千古,响彻中外,不仅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人都从中受益,有着“日本经营之圣”之称的稻盛和夫也将王阳明视为精神偶像,他的经营哲学中无不渗透着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
王阳明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王阳明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针对当时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够相分离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总之,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王阳明摸索的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是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致良知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部分。
《传习录》由王阳明弟子所记,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包含了王阳目的主要观点,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f不习乎”一语。该书卷上主要阐释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等观点,经由王阳明亲自审阅。{中收集了八篇王阳明亲笔写的书信,除了回答有关知行合一、格物说等问题之外,还讲i王学的内容、意义以及宗旨,另还附有两篇阐释王阳明教育观点的短文。卷下主要是说至良知,虽未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展示了他晚年的思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记载了他提出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同时还体现了{1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旨在呼唤人的本体意识,着重强调个体本身的价值和自我人性的f}养。心学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现在的社会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上篇是王阳明的人生传记,详细介绍了他传奇的一生。中篇型取了二百多条王阳明箴言,并加以解析,从“持纯粹心,做至诚人”“立志由心,量力可行”“静察己过,不论他人是非”“人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等十九个方面阐释了王嗣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下篇《传习录》在原文的基{i;上加了注释和译文,以期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王阳明的言论及其心学的基本宗旨。
一本书,既可以了解王阳明颇为传奇的一生,亦可以了解他流传千古、响彻中外的“学思想,还可以品读被奉为儒学经典的名著《传习录》。
《传习录全鉴》作为记录王阳明思想的重要著作,不但影响了中国一百多年,而且享誉海外。本书不仅对原著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还详细介绍了王阳明传奇的一生。
600余幅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将阅读变成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让读者充分体验阅读的乐趣;图文互注的编排形式、新颖独特的版式设计,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原著内容。
充满智慧的文字、精美珍贵的图片、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要素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多彩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本书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传习录全鉴》是王阳明门人子弟所记录的王氏讲学言论及其答友人弟子的论学书信的汇编,包含了王阳明思想的哲学体系及基本主张,是研习王阳明心学的最基本的著作。本书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需要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以期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王阳明的言论及其心学的基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