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你了解陵墓主明孝宗朱祐樘的坎坷童年吗?
明宪宗朱见深本来有两个皇子,一个是万贵妃所生,后来夭折:一个被万贵妃害死。朱祜樘是朱见深的第三个儿子,他的生母纪氏,少女时被俘入宫中,派充到内廷书室看护藏书。一次明宪宗偶尔经过,被纪氏的美貌聪敏吸引,留宿了一夜。事后,纪氏怀孕。万贵妃得知后便命人带着堕胎的药给纪氏吃。结果派去的人心生恻隐,只让她吃了一点点。最终纪氏在冷宫中平安生下皇子朱祜樘。万贵妃得知后命太监张敏将婴儿抛入河中淹死。但张敏暗中保住了朱祐樘的性命。虽然万氏恃宠而骄霸占后宫,但很多好心的宫女和太监们照料着可怜的纪氏,连被万贵妃排挤废掉的吴皇后也帮助哺养婴儿。朱祜樘就这样被偷偷地养到5岁。后来张敏抓住一个机会,把这消息告诉了明宪宗。朱见深当即命人把孩子接到宫中,为他取名,并下诏立纪氏为淑妃。但纪氏于数月后在宫中暴薨,张敏也被人发现自尽。为防皇太子被害,明宪宗生母周太后亲自照顾朱祜樘,终使其免遭万贵妃的毒手而正常成长。
26 你知道“正德无儿访嘉靖”的传说吗?
“正德”是康陵墓主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他曾多次微服巡行民间,游龙戏凤,调戏良家妇女。据传他在山西大同城郊李家村抢得了美女李凤回京。刚至居庸关时,又遇上一个绝色美女,就把李凤一人扔下走了。不想李凤怀孕了,一年后在居庸关生下一男孩,自己却慢慢抑郁而死了。当地百姓为她在居庸关南山坡上立了一座坟。因坟上长满白草,故称“白凤冢”。此冢就是如今的“关沟七十二景”之一。(在京剧的《游龙戏凤》里也讲述了这段故事,剧中称李凤为李凤姐)。朱厚照死后无嗣,大臣们便想起当年李凤的故事,遂到居庸关找到了那个男孩,将其迎回京即位,即嘉靖皇帝朱厚熄。这个故事就是在明十三陵地区流传了数百年的“正德无儿访嘉靖”的传说。
27 明朝著名的“壬寅宫变”是怎么回事?
“壬寅宫变”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是宫女们意图杀死明世宗朱厚熄的一次失败事件。因为此事发生在壬寅年,所以称之为“壬寅宫变”,是历史上一起罕见的宫女起义。当时明世宗朱厚熄为求长生不老药,命方士炼丹。皇帝迷信,认为未有经历人事的宫女的月经可保长生不老,因此大量征召十三四岁的宫女,并命方士利用她们的处女月信来制丹药。另外,为保持宫女的洁净,宫女们不得进食,而只能吃桑、饮露水。所以,被征召的宫女都不堪苦痛。
1542年12月21日深夜,以杨金英为首的宫女们趁明世宗熟睡之时,用绳子勒住他的脖子。但由于紧张,宫女将绳子系成了死扣,怎么也收不紧。在这时其中一个胆小的宫女因害怕,报告给周皇后前来解救。明世宗大难不死。宫女们全部被捕,几天后被凌迟处死。由于此事发生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那一年是嘉靖壬寅年,所以后世史学家称之为“壬寅宫变”。在“壬寅宫变”后,惊吓过度的明世宗住进了皇城西苑的永寿宫,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紫禁城内的寝宫里居住。
28 明十三陵的附属陵有多少?
明十三陵不仅有帝后的陵寝,其周边还有许多附属陵墓。从明永乐中叶至清顺治初年,天寿山陵区内先后建造过皇妃、太子、太子妃和太监坟墓共11座。其中,明神宗皇贵妃王氏墓,明光宗妃子郭氏的太子妃墓,都因墓主迁葬而废弃了;明世宗沈、文、卢三妃之墓,本来是明世宗孝洁陈皇后的陵墓,陈皇后迁葬永陵后,此墓便降格为妃子坟了;此外,崇祯帝皇贵妃的田氏墓,因崇祯皇帝入葬升格为帝陵——思陵。所以,时至清初,明十三陵陵区的皇妃、太子和太监坟共有8座,分别是东西二井,明宪宗皇帝万贵妃坟,明世宗四妃二太子坟,明世宗三皇妃坟——悼陵,明世宗贤妃坟,明神宗皇贵妃郑氏坟,二李、刘周四妃坟和明思宗太监王承恩墓。
29 明十三陵附属陵“悼灵”的名称有何由来?
悼陵的墓主最早是明世宗朱厚熄的元配皇后陈氏。陈氏是明世宗朱厚熄的第一位皇后。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的一天,陈皇后与明世宗在宫中闲坐,恰逢张、方二妃进来献茶。朱厚熄反复抚弄二妃的纤纤细手,与之调情。引得陈皇后妒火中烧,醋意大发。她一时控制不住将茶杯掷在地上,摔得粉碎。这一举动惹得皇帝龙颜震怒,大发雷霆。陈皇后懊悔不该一时冲动,结果终日惶恐不安,导致腹中胎儿流产,数日后也离开了人世。当时,嘉靖皇帝余怒未消,便对皇后的丧礼降低规格,并只给她谥为“悼灵”二字,也没有将她以皇后的身份附葬于皇帝陵,而是为她在天寿山西南隅的袄儿峪建了一个规制迥异的悼陵。八年后嘉靖皇帝已经心平气和,才为陈氏改谥为孝洁。明世宗驾崩后,嗣帝明穆宗朱载重才遵臣议将孝洁皇后陈氏“迁葬永陵”。
从此悼陵虚废十数年。后明神宗朱翊钧先后将其祖父明世宗皇帝的皇贵妃沈氏、贵妃文氏、靖妃卢氏皆安葬于此,陵名未改。由此,袄儿峪的陵寝历经了沧桑风云变幻,由皇后陵变成了妃子陵,墓主人也由1位变成了3位。
30 明十三陵埋葬的太监是谁?
明十三陵内有一座太监墓,其墓主是崇祯皇帝明思宗朱由检身边的太监——王承恩。王承恩(?—1644年),属太监曹化淳名下,累官司礼秉笔太监。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祯皇帝吊死在景山寿皇亭东侧的槐树上,时年35岁,而太监王承恩则陪伴朱由检吊死于旁边的海棠树上。中午,李自成进入皇宫,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直至3天后才发现崇祯皇帝的尸体。四月四日李自成命令埋葬朱由检于其明十三陵贵妃田氏的墓中,后人称为思陵。王承恩也被埋于附近。后来满洲人打着“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旗号入主中原。清第一个皇帝顺治在为崇祯皇帝发丧的同时,也为王承恩修墓立碑,并将他葬在崇祯皇帝思陵门外,让他“守护”皇陵。
31 你知道明末三大案吗?
“明末三大案”是明朝末期宫廷中发生的“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的总称。它标志着明末纷乱和衰亡的开始,故有“三大案”之称。
明神宗朱翊钧的宠妃郑贵妃,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取代皇太子朱常洛做未来的皇帝,费尽心机加害皇太子,策划了一系列阴谋。“梃击案”发生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一位名叫张差的男子手持木棍闯入皇太子居住的慈庆宫并打伤守门宦官,后被捕。经审问,显示郑贵妃与此案有关。但明神宗宠信郑贵妃,没有进一步追查,除了张差被处决外,此案不了了之。
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明光宗病重,司礼监秉笔兼掌御药房太监崔文升进泻药。明光宗服后病情更加严重。廷臣纷纷指责崔文升妄进药,也有人怀疑是郑贵妃所指使。八月二十九日明光宗病情进一步加剧。此时鸿胪寺丞李可灼又献上两粒红丸,明光宗服后获得暂时的舒适。可是黄昏后再食一粒,到半夜竟然去世。朝廷内外因之议论纷纷。不过此案也不了了之,此为“红丸案”。
明光宗去世后,朱常洛的长子朱由校行将即位。朱常洛的选侍李氏占据乾清宫拒不搬出,与郑氏互为利用,一邀封皇后,一邀封皇太后,欲行垂帘听政。当时就有官员上疏说郑氏“包藏祸心”。在群臣的抗疏下,李氏搬出了乾清宫。此为“移宫案”。结果四年后,明熹宗又封李氏为康妃,次年更颁布《三朝要典》,颠倒三大案的黑白。
32 修陵的工匠在陵墓修完以后都得被处死吗
自秦汉以来就有一种说法,皇帝们为了防止陵寝被盗,在陵墓修完以后会将修陵的工匠们全都处死。那么,修建十三陵的工匠完工后也全被处死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明代的皇陵有许多地面建筑,地下宫殿也非常明显地建在地面建筑的中轴线上,况且明十三陵周围有墙,还驻守着保卫皇陵的许多军队。如此兴师动众的事根本没有秘密可言。另外,修陵的工程非常浩大,所需工匠民夫成千上万,要把这么多人一个不留、全都杀死也是不可能的。
P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