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一生心系国家、民族命运的老人在遗训中仍将国家之事排于第一位。他不是要儿女们固守中国旧法而不知变通,而是要他们记得中国人当以中华传统文化和礼仪规范为根本。在他眼中,根本之法不容动摇。他一生为鸦片所惑,为哮喘、肺病所累,深知健康的重要性,因此,他要儿女们谨记身体健康乃人生第一要义。他一生勤于学习与思考,译著颇丰,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他要子女惜取少年时,勤业勤思。他一生追求仕途,但始终不得志,郁郁寡欢,到了晚年才深谙中庸之道,明白是非成败转头空的道理。因此,他不要子孙追求大富大贵之类虚幻的圆满,但求一份平安。他一生奉公爱国,为民族、为国家的命运而殚精竭虑,苦思良策。他曾以教育救国为己任,无论是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还是后来在复旦公学和安徽高等学堂任职,都一直过着东奔西跑却无怨无悔的日子,直至晚年,才回归故土。他主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以宣传变法维新;他热衷于翻译事业,系统地将西方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经典之作引入中国,希望借此打开中国人的眼界。他所翻译的《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等著作在当时影响颇大,尤其是《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震撼人心。他殷切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永远记得以国家为先,以群体为重。
这是他留给子孙后代的最后嘱咐。但是,关于如何读书勤业,如何治家传世,如何做人卫国,却并非他首次提及。在生活处世中,在封封家书中,严复不时以言传身教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和阳岐严氏家族成员。
据严复的长子严璩(字伯玉)所言,严家始祖严怀英,曾任唐朝末年朝议大夫,最早随王潮由河南固始迁到福州侯官阳岐,自此世居于此。高祖严焕然是清朝嘉庆庚午(1810年)举人,曾担任松溪县学训导。自曾祖严秉符开始,严家以行医为业。严复的父亲严振先亦是当地有名的儒医,而严复(谱名严传初)则走上了教育的道路。他既是严氏家族“传”字辈的佼佼者,又逐渐成为严氏家族的核心。许多严氏子弟受到他的影响,走出福州,走进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等新式学堂,毕业后成为中国海防线上的优秀将领或教育人才。他们有的还走出国门,留学欧美,为中外文化交流架起一座座桥梁,或是留学归国,为赢弱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严氏家族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既有名留青史的爱国将领,又有睿智博学的两院院士,还有默默耕耘的教育专家;既有留守祖国大陆,参与国家建设的严家子弟,又有远在他乡,关心国家发展的严家儿女。
如果说血脉是维系严氏家族瓜瓞绵延的纽带,那么,严氏家训与家风则是沉淀在严家子弟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是拓宽严氏家族成员生命广度和深度的基石。如果说一家之门风的缔造与传承,需要历代家族成员共同付出努力,那么严复的言传身教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严氏家风,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爱国”这个词。一代又一代,严家人的血液里始终涌动着不变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实在可敬可佩。如果可以换一句话来形容,那便是“勤业重群冠中西”。勤学勤思、敬业乐生、学贯中西、爱国奉公始终是严家子孙共同拥有和遵守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百年前严复的世界,领会阳岐严氏家训的智慧。感受严氏子孙的热情。
P3-P5
引言
第一章 勤学敬业,学贯中西
第一节 自强不息:寒门弟子的漫漫求学之路
第二节 先中后西:严家子女遵循的成长之路
第三节 勤勉好学,严谨治学
第四节 放手,另一种深沉的爱
第五节 为学须有优游自得之趣
第六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第七节 勇敢追梦吧,少年
第八节 细节 决定成败
第九节 谁说女子不如男
第二章 乐生宽和,敦亲睦族
第一节 乐生为要,健康第一
第二节 二妻一妾,忘年红颜
第三节 中西交锋,婚约流产
第四节 兄友弟恭,缺一不可
第五节 提携族辈,互助繁荣
第六节 持守中道,宽待他人
第七节 做人分量,不易圆满
第八节 谨言慎行,低调做人
第三章 爱国奉公,己轻群重
第一节 仁心仁术,济世穷家——舍己为人的严振先
第二节 要留清白在人间——宁死不做汉奸的严璩
第三节 侠肝义胆真性情——刺杀袁世凯的严伯勋
第四节 一门忠烈卫海防——严氏家族与中国海军的不解之缘
第五节 志虑忠纯,坦率直肠——孤守故土的严琥
第六节 背井离乡,情牵两岸——孤胆悲情的严侨
第七节 顽劣犹可,暴戾必除——令一家人头痛的小弟严玷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质,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性格。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气。这样一种看不见的风尚习惯、摸不着的精神风貌,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
“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的诗中。与潘岳有“双璧”之称的夏侯湛,自恃文才超群,将《诗经》中有目无文的六篇“笙诗”补缀成篇。潘岳为与友人唱和,写作了《家风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勉。
“家风”又称“门风”,这个词语在西晋出现并在随后流行,显然和“士族”“世族”“势族”“大族”“世家大族”成为社会上的统治力量有关。无论是以宗族为根基、以武力为特质的地方豪族,还是以官宦为标志、以文化为表征的名家大姓,他们政治上累世贵显,经济上广占土地,文化上世传家学,垄断了全社会的主要资源。除通过九品中正制和婚姻关系来维护门阀制度之外,他们还自矜门户、标树家风,用以抵御皇权和寒人的侵渔。正因为如此,两晋以后,这个词语渐次流行。从发轫之初,“家风”就往往和“门风”互用。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一个家庭的传统、一个家庭的文化。
传统作为人类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过滤和沉淀,就形成不了传统。在《论传统》的作者希尔斯看来,至少要持续三代人,才能成为传统。尽管世代本身的长短不一,但无论是信仰还是行动范式要成为传统,至少需要三代人的两次延传。家风作为特定家庭的传统,是该家庭长时期历史汰选、传统沉淀的结果,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在历史文献中,“家风”或与“世德”共举,或与“世业”并称,足见家风有别于时尚,而与“世”即很多年代、好几辈子紧密关联。在时间上持续的短暂性是时尚的特征,而家风则是历经延传并持久存在,或者在子孙后代身上一再出现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含对传统的继承。如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有一种观点认为,家风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否则,不能称之为家风。实际上,这只是说者的一种期许、一种渴盼,家风本身并不蕴含这样的意味。否则,“良好家风”就是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正如“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一样,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也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它完全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能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跋扈凶横。如同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的风习我们称之为学风、班风,而学风有好坏之分,班风有高下之别,并不总是值得弘扬一样,家风同样也有不良的,并不都是传家宝。正因为如此,对家风或门风则就既有称誉,也有贬损。即便是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也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
的确,家风的特征在前现代、在乡村社会、在大家庭中表现得十分鲜明,格外生动,而在现代城市家庭中却不那么明显。但是,只要一个组织存在,就会有这个组织的文化,特别是这个组织如果有历史的厚重,有传统的积淀,就更是如此。作为家庭的文化,家风是附丽于家庭而存在的,只要有家庭,就会有家风。家风并不必然会因为农村的城市化、大家族被小家庭所取代而丧失,或者说,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情势的变化,家风的具体内容肯定会有变化,但家风仍然会存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没有家风,本质上也是一种家风。在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的当今社会,人们感叹“家风”的荡然无存,其实是指家庭所秉持的“只耕田,只读书,自然富贵;不欠债,不健讼,何等安宁”这样一些百典原则的式微,是指“耕读两途,读可荣身耕可富;勤俭二字,勤能创业俭能盈”这样一些传统内容的沦落,是“志欲光前,惟是诗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传家”这样一些旧时理念的散淡,而不是家风本身的消逝。
此外,家风不同于家规。虽然这两个词都与家庭教育相关,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差异。
家规是家庭或家族中的规矩,是家人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或法度,是父祖长辈为后代子孙所制定的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和教条。它是借助尊长的权威,加之于子孙族众的又一重道德约束,有的甚至具有法律效力。它有家训、家诫、家仪、家教、家法、家约、家矩、家则、家政、家制等名义,有敬祖宗、睦宗族、教子孙、慎婚嫁、务本业、励勤奋、尚节俭等多方面的内容,是行于口头、针对性强的具体教诫,是见诸家书、目的明确的谆谆训诲,是载诸家谱、可供讽诵的文本规条。家规可以有多种分类,如:根据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教诫活动的家规和文献形式的家规两种;根据内容,则可以分为针对一人一事、起因明确、内容具体、结果显豁的非规范性家规和针对整个人生、涉及方方面面的规范性家规。有的家规,着重家庭子弟的道德修养,教授为人处世要法;有的家规,集中居家治生,以至是祠堂、义庄、学塾等的管理规条。但无论如何,相对于家风,家规一个总的特点是有形的,是可视可见的。
一个家庭的家风有别于这个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虽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但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历史文献中的“渐渍家风”,就极为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过程。通俗地说,我们可以把家规看作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马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家风”系列报道,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和高度认同。这一报道对于引导人们自觉省思,培植良好的家风,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夯实家庭这一社会的堡垒,进而培养全社会的良风美俗,疗治现今社会的乱象,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用心,寻根杂志社主编郑强胜代表大象出版社,约请我主编这套“名人家风丛书”。
由于时间关系,第一辑的十本书都是我的学生编写的,他们有的已经博士毕业,有的还硕士在读,水平不一。尽管我们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多次在中心的例会上讨论编写事宜,但由于时间仓促,特别是水平所限,其中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希望读者诚挚地帮助我们,不吝指教,以便我们把后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孙欣所著的《勤业重群冠中西--严复与严氏家风/名人家风丛书》作为“名人家风”丛书的一种,详细梳理了近代著名人物严复治家的理念以及整个严氏家族的家规、家训、家风,从另外一个侧面让人了解到严氏家族严谨、有序的家风,对今天的家风建设以及整个社会道德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我们踏入这个人世间时,其实已经被打上了家族的烙印。在修行的道路上,优良的家训和家风便是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和坚强后盾,它在我们路遇挫折时,彷徨孤单时,给予我们坚持下去的信念和勇气,帮助我们完成一次次的自我升华。
孙欣所著的《勤业重群冠中西--严复与严氏家风/名人家风丛书》讲述了“传家以孝,为国维忠”,是阳岐严氏家族自严复这一代往下的排行。严氏家族成员不仅以之命名论辈,而且以身践行着祖宗的谆谆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