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卡拉》汇集了作者金帆别出心裁创作的七十余篇经典的小故事。每一个小故事都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热爱。全书文笔流畅,故事富于哲理,真实感人。作者通过一个个简单的小故事,给人们揭示了生活的真谛,读者可从中受到启迪与教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寻找卡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金帆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寻找卡拉》汇集了作者金帆别出心裁创作的七十余篇经典的小故事。每一个小故事都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热爱。全书文笔流畅,故事富于哲理,真实感人。作者通过一个个简单的小故事,给人们揭示了生活的真谛,读者可从中受到启迪与教益。 内容推荐 《寻找卡拉》精选了金帆近年来在杂志报刊发表,多数被转载并获过奖的作品。金帆的小小说通常表现出一种“对抗”的状态。这种对抗,既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对抗,又有美与丑、前进与消失、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的对抗。金帆的小小说没有一针见血,多为从某件小事着手,不紧不慢地把读者带入到或是温暖、或是悲伤的小说场景中,读后能引发人对社会现象的体味和思考。 《寻找卡拉》是作者多年来发表于国内诸多文学报刊的精选,并经数次转载,收录多种文学权威选集,曾获各种文学奖项。 目录 寻找卡拉 寻找邦达草 那一米阳光 为你数一辈子豆子 石头的声音 聪儿的爱情 被风吹走的夏天 会一直幸福下去 临街的窗 马小刚的幸福生活 我那无法安放的青春 小镇里的一位老鞋匠 军人的气节 老兵 小食店门口的老头 地铁口的老太婆 爷爷的瑕想空间 父亲的果林 白发、黑发 榕树下的守候 祥子回来了 绣花鞋 旧挂历 村长、叔 舞者 变异的猫眼 夜半遇鬼 死鬼 邻居的哭声 请系好安全带 撞猪 你给我小心点 假画骗死“二世祖” 王小卫砸缸 理发 常回家看看 黄酒 笠麻 阉菜 小桥、流水、人家 时间锁 1988年的单车 第二次握手 乡愁 仙桥遗梦 一个人的村庄 听一听《二泉映月》 假钞 危机 踩三轮车的日子 应聘 搬家 义工 老乡、你好! 好友阿山 方有成的无奈 城市里的脚步声 诗人徐梦 小矮人的坚强人生 什么是坚强 工人阿全 麻辣烫 马蹄 微笑也是秘诀 咱当兵的人 生锈的菜刀 谁偷了我的菜 我是你二大爷 小鹅上幼儿园 拯救我的孩子 试读章节 寻找卡拉 卡拉不是狗,也不是卡拉OK,卡拉是位诗人。 卡拉是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诗人,当时在我们市里是位名人。卡拉写的诗非常有韵味,不像一般诗人写的诗。 市作协这样评价卡拉,说他的诗像一盘美食,色香味俱全。估计用美食来评论诗的人,也只有我们市作协主席,也只有卡拉的诗才会被这样评论。 后来卡拉失踪了,没有人知道他去哪了。我们也几乎忘了有卡拉这个人,只有我们看到卡拉的诗的时候,才会想起卡拉。 卡拉失踪是有原因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市作协创办的诗刊红红火火的,但好景不长,没几年诗刊就改时尚类杂志了。卡拉是刊物改刊时失踪的,卡拉说:卡拉不是一条狗,不跟你们一起卡拉OK。 卡拉这句话是有双重含义的,但没人听懂这句话,刊物几个领导笑了笑说,卡拉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你只是一盘菜。 后来,时尚刊物销售量直线上升,在全国时尚刊物中排名前十。杂志社有钱了,我们主编又想办一个子刊,主编说出这个建议时,我们都以为主编想弄个故事类的子刊。没想到主编的话吓了我们一跳,他说办一个诗刊。 我们听了都目瞪口呆,谁不知道当时把诗刊改为时尚类杂志是主编的主意。主编后来的话让我们好感.动,主编说,当时改刊也是逼不得已,再不改刊诗刊要倒不说,我们这一伙人都得失业。 主编说这些话时,很明显声音是带着沙哑的。我们也知道主编当时背负着种种骂名。 主编说,诗刊就找卡拉来当执行主编吧!他的诗很有灵性,我觉得他当执行主编肯定不错。 主编这句话又让我们震撼了一次!谁都知道当年他跟卡拉为改刊之事吵得最凶! 现在要找回卡拉,可现在谁也不知道卡拉去哪了,主编下了个命令说,想尽一切办法一定要把卡拉找到。主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主编说我暂时不用编稿子了,我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卡拉。 卡拉也是我崇拜的一位老师,当年我写的诗也找过他帮我润色。我的处女作也是他帮我润色后发表的,心里暗下决定一定要找到寻找老师。 我先找到卡拉的原居住地,但一到那里早就找不到当年的影子了。原先的一片片的破旧平房早就成了洋楼小区了。 我问一个保安认不认识卡拉这个人。保安想了想说,这小区没这个人,倒有几户人家的狗叫卡拉。 我气愤地吼了一句,卡拉不是狗! 保安不好意思地回答,没这人,别处找找吧! 没有卡拉的电话,也没有他亲人的联系方式,找卡拉似乎是海底捞针。几天了,我只是迷茫地在大街上四处游荡,想看看能不能在大街上碰见卡拉。 主编说了,再找不到卡拉就在日报登寻人启事,可见卡拉在主编心目中分量还是很重的。 又找了几天,该打听的打听了,该找的地方也找遍了,再没信心找下去了,我只好打道回府,等着挨主编批吧! 那天,我垂头丧气地在大街上溜达着,心里想,卡拉老师啊!卡拉老师!你在哪里啊? 就在这时,一位三轮车车夫叫住了我。说,喂!年轻人,打车不?我没有理会他,也没心情理会。 走了几步,突然想起刚才的声音很悉,我忙转过身对离开不远的三轮车车夫说,师傅!我打车! 这时我仔细看了车夫,发现他的脸形是有点像卡拉老师,但在我印象中卡拉老师是很白净的,眼前的车夫,脸黑的像涂上了一层炭,脸上的皱纹像一条条虫子在蠕动着。 坐在三轮车上,车夫问我,年轻人,去哪啊? 到哪算哪吧!我顺口答道。 车夫笑了笑说,说个地点吧!你这样我不好算钱啊! 这时我终于忍不住问了一句,说,师傅,你认识一位叫卡’拉的诗人吗?车夫没有及时回答,许久才说了一句,认识,卡拉早几年前就死了。 我问,他怎么死的? 被生活逼死的,他早就去了另一个世界!也许卡拉真变成一条狗了。 听到这句话,我知道前面正努力蹬着三轮车的师傅就是卡拉老师,我的心情突然变得沉重了起来,我的内心无法接受眼前的车夫就是当年的诗人卡拉老师。 我沉重地叫了一句,卡拉老师! 这时车“吱”地一声来了个急刹车,许久!卡拉老师头也不回地说了一句,下车吧!两元。 这时我的眼睛突然模糊了起来。我说,卡拉老师!任主编想请你回新办的诗刊当执行主编。 卡拉老师仍然没有回头,他用沙哑的声音说,当……当年的卡拉早……早就死了,我现在只是一名三轮车夫,我早已找不出诗的语言来写诗了。 听到这句话,我只好下车,给了卡拉老师两元钱。递钱的时候,我发现卡拉老师的表情很复杂,也许他一直努力在忍着泪水。 我回到编辑部,主编问我找到卡拉没有,我只答了一句,卡拉老师说,卡拉早几年前已经死了。 P1-3 序言 耐人寻味的作品 (代序) 刘孝存 在众多的“忆石”小小说中,有一篇耐人寻味的作品——《寻找卡拉》。这一小小说的故事很简单——“卡拉”是某市20世纪70年代一位有名的诗人。某市作家协会原本主办一本很红火的诗刊杂志,后来改成了一本时尚类杂志。为此,诗人卡拉愤而离去,并从此失去踪影。时尚杂志越办越红火,销售量直线上升。杂志社有了钱以后,主编建议再办一个子刊。出人意料的是,主编想办的子刊竟然是诗刊。首先提出将诗刊改为时尚杂志的是这个主编,如今要办诗刊的人还是这个主编。问其所以然,主编实言相告:当时改刊是被逼无奈——销量大减,入不敷出,不改刊编辑部的人都要失业。办诗刊得懂诗的人来主持,主编想到的人选再一次出人意料——卡拉。当年因改刊与主编吵得最凶的就是卡拉。主编把寻找卡拉的任务交给了“我”。受命的“我”四处寻找,该找的地方都找遍了,就是不见卡拉的踪迹。后来“我”在街头遇上一个三轮车车夫招揽顾客,听声音很熟,于是“我”叫了车,却发现车夫有点像卡拉。只不过,“我印象中的卡拉老师是很白净的,眼前的车夫脸像涂上了一层炭那么黑,脸上的皱纹像一条条虫子在爬动着。坐上车以后,“我”忍不住问:“老伯,你认识一位叫卡拉的诗人吗?”车夫许久才回说:“认识!卡拉早几年前就死了。”这时候,“我”已经认出眼前这车夫就是当年的诗人卡拉。“我”说明了寻找他的来意,卡拉却头也不回。“我”回去复命,对主编说:“卡拉老师说,卡拉早几年已经死了。” 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它象征性地概括了二十几年前或十几年前确实发生过的文化现象。诗歌,也就是“朦胧诗”最红火的一段时间,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期,那也是短篇小说的“黄金时期”。那时的文学期刊包括诗刊,都办得蒸蒸日上,红红火火。那时一个短篇小说、一首诗都可能使作者一举成名,作家、诗人在社会上受到了众人的追捧。各种期刊,包括中央级的、省市级的、地县级的,纷纷刊登小说,报纸副刊也不例外。“文学热”是那个时期的时代特征。 改革大潮一浪接一浪,生活的道路越来越宽广,各路人马纷纷“下海”,一些诗人、作家也耐不住“万元户”的诱惑。潮流变了,“文学”不再是热点,多数期刊的发行量每况愈下,一些报纸的文学副刊也被砍去,代之以流行的时尚娱乐和衣食住行的专刊、专栏。特别是一些文学类的地方刊物,举步维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为了生存,许多刊物改为时尚杂志、实用杂志,或者改版内面何小学生或中学生的杂志。应该说,这就是小小说《寻找卡拉》中诗刊改为时尚杂志,诗人卡拉愤而离去的社会背景。 如果这一作品仅瞄准改刊的过程和诗人与力主改刊的主编发生激烈冲突,则成为另一个作品,也许就少了耐人寻味的东西。耐人寻味的是改刊以后有了钱,再办子刊的时候,主编提出的是诗刊,而且请诗人卡拉回来。这里的信息是,主编不是一个不懂文化重要性的人,也不是一个刻意扼杀文化的“刽子手”,他当时只是出于无奈——有了物质基础,才能追求“精神食粮”。主编和诗人的冲突,实际上是“实用”和“理想”、“物质”和“精神”的冲突。从生存和物质基础的角度来看,主编并没有什么错误,但他被“实用主义”驱使着,使他不去想“精神文化”一旦被搁置、被抛弃,那就会形成文化断档和精神空白;人才难得,一旦废弃,不仅很难恢复元气,而且很可能被“扼杀”。《寻找卡拉》寓意很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深思。毫无疑义,一篇具有时代概括力和历史穿透力的作品,当然是小小说的力作。 (刘孝存,笔名柳村。副编审。北京地方志学会秘书长。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主任。1980年至1982年,任《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一分钟小说”编辑;历任《丑小鸭》青年文学月刊编辑、编委,《报告文学》杂志编辑,文化艺术出版社《传记文学》编辑、编辑室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学研究室副编审。主要作品:文学理论:《小说结构学》;中短篇小说集:《学生从远方来》;散文小说(小小说)集:《红气球·蓝太阳》;散文随笔集:《秋虫交响乐》;长篇历史随笔:《光绪三十一年》;长篇小说:《西伯与商纣》;长篇传记文学:《史沫特莱的故事》;长篇纪实文学:《婚恋家庭大趋势预测》;文化专著:《周易与人生谋略》、《中国神秘言语》、《姓名·属相·人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